在深圳生活四年,然后回到老家三线城市是一种什么体验?

柒110035651


常年在外工作生活的人,再回到老家工作生活,短期内会有度假式的休闲感,时间长了,可能煎熬大于舒适。

一是在经济压力上,并不见得减少很多。当然,这里面占比最大的可能还是房子。工资相差不大的情况下,其他的物价,应该相差不了太多,甚至更高,毕竟消费人群少,同样一件外来的东西,物流等的附加费用成本会更高,并不便宜。

二是在人际关系上,需要长时间适应,在大街上随便见个人都可能是哪个亲戚或谁谁谁的情况下,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当然,这个在大城市里也适用,但概率会小,大家相对公平的用实力说话。

三是在意识观念上,会有很大冲突。家乡各种风俗约束,思维不同,会有英雄无用武之地的颓丧感,在精神上与你共鸣的人会少,而因为压力小,紧迫感丧失,动力就会逐步泯灭。

四是教育和医疗水平不足。接受大城市洗礼的你,以后孩子势必还要考出去,如果孩子要留在外面,付出的成本,可能比你现在还要大。而医疗水平的不足,有什么病不能及时医治,或者逐级复查耽误时间,也是一个现实问题。

当然城市在发展,各地都在进步,在哪工作,在那生活,都由自己决定,没有完美的生活,各自取舍,希望遇见困难的时候,都能保持笑容,坚强面对。


致被遗忘的自己


在深圳工作6年了,老家在车城十堰,去年年末辞职了,回老家呆了一个月,也到处转了转,跟亲戚朋友们也聚了聚,下面是我的一些感受。

1,工资与消费的不成比例。首先的感受就是深圳和十堰的消费水平基本持平,而十堰的工资水平基本上在3,4左右,深圳应该在5,6千以上。而我们市里的消费水平丝毫没有受到影响,尤其是年轻人的消费能力。

2,生活氛围。说句良心话,车城十堰是个移民城市,所以我们那里的人文化修养还比较高,但是还是免不了相互之间的攀比之风,尤其是长辈们一代人,深圳这里攀比也是放在心里,大家表面上很低调。但是家乡更多的是赤裸裸的攀比。

3,关系问题。三四线城市有个最大的通病就是关系经济,凡事都讲关系,没关系难办成一件事。大到买房上学,小到请客吃饭,处处都是人情,处处都要照顾好各种关系。一个在外的人回到家乡,很难施展拳脚的。

4,归属感。大城市里大部分人,我相信是没有归属感的,你以为回到了家乡就有吗,我看难,那里似乎变得人生地不熟,有点寸步难行的感觉。

综合来看,去哪里都不好过。如果你还能在大城市待下去,那就继续。真的是待不下去,也只能回老家。最重要的是少一点比较,多一点走心,自己舒服才是最大的幸福。


干柴的故事


本人用亲身经验,八年青春弄明白的道理,希望对那些纠结于此问题的人有所帮助。

老家山东烟台,考大学到了北京,四年学业之后又工作了四年,最后回到了老家。

个人经历其实也挺有启发意义的,不过写起来就长了,还是直接说我最后的结论吧。

首先,所有人都知道北京是一个不适宜生活的地方,堵车、空气质量、房价千万一套起步,有钱也买不到车得摇号,上班单程1小时算是近的了。

正是因为这种超大压力的生活状态所以近几年逃离北上广的话题不断出现。

而同时又有大批年轻人在不停的向北上广聚集,看看北京的人口就知道了,我老家烟台市区的总人口200多万,北京常住人口加上流动人口至少四千万。

为什么有人逃离北上广,又人又在不停的往里挤?

什么样的人最后留下来了,什么样的人最后回去了?

究竟什么样的人适合去北上广,什么样的人本就适合待在二三线城市?

要想解答这个问题,首先要明白这些超级都市与三线城市的最大区别是什么?

有人说是工资高,这还不是本质。

本质其实是机会多!发展的空间大!

无论你有多大的野心,多么不切实际的梦想,如果全中国只有一个地方能实现的话,那一定在北上广深这些超级都市中。

比如我一个老乡,也是大学同学,金融专业,如果他回到烟台的话,最好的工作就是银行职员,因为烟台根本就没有大型正规的金融企业,金融在烟台除了银行就是遍地的借贷公司和基金理财忽悠老人的小公司。

而他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有明确的规划,毕业后做两年股票,两年期货,两年贵金属,六年内考出一个非常有含金量的认证(名字我忘了),十年内至少拥有一家中小型金融机构的高层操盘经验,之后跳槽国际金融企业。

并且他也真的按这个规划一步步执行着,毕业后我们一起合租过一段时间,那时候他每个周末风雨不误的回我们大学自习室准备认证考试。

而我在出租屋里打游戏或者谈恋爱。

十年后,我回到老家烟台,在一家小型企业做个部门负责人,月薪不过万。

他在北京已经是一家知名金融企业的中层领导了,月薪是我的年薪。

那么我失败了吗,他成功了吗?

NO,我并不这么认为,我对自己现在的生活很满意,他对自己的生活也很满意。

我并不后悔自己当初离开北京的选择,如果说后悔,我唯一后悔的是没有早点回来,如果一毕业就回来,也许会更好,至少买房会省不少钱啊。

那么,从我们两个人身上就会明白究竟什么人适合去北上广,什么人适合老家三线城市。

如果你是一个有远大抱负和明确的短中长期规划,并且有严格的自律性,能为了将来的梦想承受现在的各种压力,那你适合在北上广打拼。

如果你并没有那么高的人生梦想,自律性也差一些,小富即安的人,那便适合回老家三线城市。

自律性和强大的内心是这两种人的最大区别,你制定的计划是否能够坚持下来,减肥计划是否做到了每天都跑步五公里,考研计划是否做到了每天早起去图书馆自习,进修充电计划是否在上班后的每个周末都在学习,这便是自律性。

每天上班做公交地铁2小时,每到月底工资卡里便空空如也,房价让你高不可攀,面对这些你是灰心叹气还是转为动力,更加奋进,这便是强大的内心。

有这种品质的人绝对适合去闯一闯,即使最后没成功,回想那段岁月也是财富和不后悔。我们叫类型A吧。

没有这些品质,如我这般生活随缘,小富即安的人,回想那段岁月纯是浪费了青春的悔恨。这个叫类型B吧。

悲哀的是,很多人并不明白这个道理,自己其实是类型A,但留在了三线城市,结果一生都是郁郁不得志,怀才不遇,无处施展的感觉,但这是少数。

多数的痛苦来自于那些B类型的人,不明所以的盲目漂在北上广深,明明生活的很不快乐,却又舍不得,下不了决心回去,就这样漂啊漂,一生都在茫然中度过。


今年带家人去北京玩的时候见了另一个大学同学,已结婚生子,月薪刚够一万,在北京生活的很憋屈,省吃俭用在远郊延庆买了房子,每月还贷压力巨大,从他家到内蒙的距离比到天安门近,体会一下。

二八定律很多时候都是对的,

北京四千万人,真正适合在那打拼的不超过一千万,大部分人之所以还待在那里,一个是因为随大流,一个是待久了习惯了,改变从来都不是一个让人舒服的事。

任何时候都要知道,自己的人生是自己选择的,而不是别人替你选择的。

就像并不是每个人都适合结婚生孩子,你之所以结婚生子了,是真的你想清楚了之后的选择,还是因为一种莫名其妙的感觉,到了这个年纪就该做这件事?!


皇家流浪汉TT


首先,会有一种熟悉而陌生的感觉;

然后,又会有再也回不去老家的感慨;

最后,会有一种无论如何,都要在深圳留下来的决心。


说说我的经历吧。

2012年回家过年时,是已经在深圳待了四年。

那时候,父亲终于安定下来了。在市里有了一套60平米的两室一厅的房子。

当我踏入平顶山(当然河南省平顶山可能还没有资格列入三线城市)市火车站的土地上时,一种熟悉的感觉铺面而来。那些年生活在这片土地的记忆,穿越漫长而又厚重的光阴,直抵心间。

那些年,是这趟火车,载着我从小镇的将明未明的时分出发,于阳光普照大地的时刻抵达。

这里的一切,曾经都是我向往过的地方,也曾是年少时奔波过的地方。

那时候,出了火车站西广场,沿着广场前的神马大道(当时应该不叫这个名字,当时应该叫平煤大道)走个百十来米,左拐,进入到火车站综合市场,在那里吃上一碗香喷喷的鸡汤米线。或者来一碗浓香溜滑的酸面条,配上一个两面金黄夹着卤菜的火烧,便是一次莫大的享受。

然后折回神马大道,进入到和矿工路交叉的地方。矿工路走到尽头进入西市场,我曾在那边的高中上了一年学。神马大道的对面就是开源路,开源路上,建有学生时代最爱逛的新华书店,和万家购物大厦。

——这些景象,分明还是旧时的样子。但你看到,那些沿街的建筑,前后左右都有了陌生的楼房。左邻右舍,都是你不曾听过的招牌。

那一刻,熟悉而陌生的感觉,漾上心头。


及至出租车抵达小区,那是我第一次见到那个小区。

一切都是如此陌生。陌生的地方,陌生的人,陌生的建筑。然后看到在门口等着接我回家的父亲,才又有一丝熟悉的感觉,涌上心头。

跨入家门,崭新漂亮而陌生的房间,却偏偏铺着我上学时用过的床单,摆着我在南阳工作时用过的枕头。甚至,还有我离开南阳留在家里的旧衣服。

一种熟悉又夹杂着陌生的感觉,交替出现在心里。是一种很难表述出来的情绪。


一方面,为这份陌生感到伤感,另一方面,却又因父亲特意弄些我熟悉的旧物以让我找到回家的感觉,而心生感动。

连同这座城市一样,记忆中熟悉的东西,仍然存在。但更多从未见过的东西,挤入视线。让人心思恍惚,目不暇接。


而后,自然是和老家多年未见的老友见面叙旧。

然而很快,我就发现,自己插不上嘴,续不上话了。

因为那时候,她们所聊的话题,便是哪家的面膜好用,哪家的衣服漂亮,哪家的美甲很流行……

她们衣着光鲜,神采飞扬,指点江山。

而我,不懂护肤,不会搭配,不懂流行,穿着打扮,更像一个乡下进城的村妇。

我想跟她们聊聊职业规划,她们跟我说着明天的工作计划。

我想跟她们聊聊阿里巴巴,她们跟我说哪家淘宝折扣最大……

于是,后来我干脆闭上嘴巴,安安静静做一个称职的聆听着,听着她们对这个城市了如指掌的评判议论。


那些年一起上学、玩耍、无话不谈的时光,越发清晰地显现在脑海中,却又格外遥远地消逝在时间外。

我于是意识到,这个城市,我从未真正回归。

而那些陪着我度过漫长童年时光的小城小镇,早已随着企业破产,而消亡。

不是所有的城市,都有这样穷途末路消逝不见的归宿。

但内心的声音,周边交流的隔膜,无一不再提醒着我,这个地方,我是真的再也回不来了。


年下里,自然是少不了亲朋好友的串门。

那时候父亲乔迁新居,登门拜年祝福的人,不在少数。

因为小区属于棚户区,所以很多之前父亲的同事、朋友,也都来家里拜年。

见到我在家,三句话不离:做的什么工作,拿多少工资,买了房子吗?

听说我做的也不过是给人打工的工作,那点儿听说我在深圳的羡慕,就变成了鄙夷。

听说我拿着万把块钱的工资,那份鄙夷又变成了羡慕。

在听说我尚未买房,那份羡慕又回到了不屑。

三句话,满满都是戏。你说精不精彩,感不感动?


末了吃完茶,擦干嘴,拍拍屁股告辞。大门还没关上呢,一句神总结响亮亮地漂进来:大城市工作又怎样,还不是一个看人脸色吃饭的活儿?房都买不起,还好意思说自己在深圳上班?

那一刻,深刻懂得了什么叫虚伪,什么叫见不得人好,什么叫踩地捧高。

内心那份无论如何都要在深圳留下来的念头,就更加坚定了。


在深圳生活得越久,这三种体验就越深刻。

然后你终于会明白,那个叫做老家的地方,终将离你远去。

而这个叫做深圳的异乡,早已成为你的故乡。

既然没有了曾经的故乡,那就让现在的地方变成故乡。

因此有了无论如何都要流下来的念想。

有了这份念想,老家会更陌生,你更不愿回去,接着你更想留下来。

——就是这种体验。

End

聊深圳城事,讲深圳故事,说深圳杂事。异乡人在深圳,陪你看世间。


异乡人在深圳


刚从深圳回湖南长沙,说句实在话,那差别还是蛮大的,回来两周了还没有适应,希望尽快地能够适应吧……其实长沙和深圳比,也就房价比深圳低,其他还真的没有可比性。从一出高铁站就能感受到差别。

换乘了长沙的地铁,里面熙熙攘攘跟菜市场一样,出了地铁过马路,行人不看红绿灯。

然后长沙的工资真的很低,四五千都算是技术高薪,当然了,你如果往管理层爬那还是会上万的。这周开始找工作,本人只有大专文凭,看了网上招聘,公司好点的做个文员都得本科文凭。什么都得有经验,就业机会跟深圳真的没得比,不禁跟朋友感叹,真不知道生活在长沙的人拿着这些工资是怎么生存下来的。

以前在商场买衣随随便便几百上千不觉得有啥,现在回来不敢随随便便花,也不知道何时能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

可能我讲的🈶️部分夸张,但是也是我这几天找工作的感悟……

长沙气候多变没得深圳天气好,就业机会较少,就业薪资低,讲话因方言的原因给人感觉不温和。


嗨喽Girl


我弟弟在深圳二十多年了,一直过的很平淡,勉强维持生计的那一种。但值得庆幸的是在十几年前,他在龙华买了套小房,算是有了自己的家。我自己在佛山,也属于二三线城市吧!多次劝弟弟过来佛山发展,但他都拒绝了,他是真喜欢深圳,或许还有点不甘,总希望能在深圳闯出一片天地,这样才对得起自己。这或许也是很多深圳人的想法,离去,不舍。留下,艰难。

相比于国内的其他城市,深圳确实是最包容的、最公平、机会最多的城市。在深圳,你不需要靠背景、拉关系、送红包,只要你有能力就可能获得成功。而回到三四线的城市,要创业、要进好的单位都要讲关系,靠背景。如果在深圳太累,而在家乡又有好的资源,那么不妨回去,可能过得更加安逸。如果没有这些资源,那么留下或许也是一个好的选择,毕竟深圳的机会更多,而且对子女未来成长可能更有利。


梅西大佬


过年从深圳回济南老家。特别不习惯。

公交车两百米一站,司机开的还慢。很不适应,跟人约的时间迟到了半小时。

没完没了的饭局。三五好友相约吃饭撸串在深圳也经常有,但是回老家第一天就懵了。一开始就三个人,后来电话传电话人越来越多,从小桌换到大桌,最后来的我都不认识。而且交游广阔的几乎顿顿有局,甚至一晚上要赶三四场。深圳除了好友一般都是相约谈事情才上饭局,这边没什么事都开局。

虽然济南是省会城市里经济倒数收入水平不高,但是攀比也没落下,年轻人一个月三四千五六千的动不动就是宝马奔驰凯迪拉克,全是父母在背后撑着。

做事停留在嘴皮子上的太多。很多人前面回去见面的时候打算做的事情今年还是一个想法。深圳更多的是想到就去规划找资源,齐活就开始干。

水平低下。不是说人的素质!而是人的想法,绝大部分人每天琢磨的都是些连鸡毛蒜皮都不是的事情,而深圳人的脑子里只有两个字,挣钱。


起哄收费骂街举报


没有过人的毅力,,没有过人的技能,,没有过人的运气,,听我劝,赶紧回家,找个贴心的女朋友,找份差不多满意的工作,慢慢一起奋斗,一起创业!!!深圳难生存是现状,未来也会越来越难生存,收入赶不上开销,辛苦一个月一半给了房东,还要受气,长期下去会越来越迷茫!如果你觉得自己只是个普通人,只需要普通的生活,,就没必要呆在深圳浪费青春!!!我也算是在深圳长大的,在罗湖读完书毕业,现在工作已经有十个年头了,真的见证了太多现实!深圳的人口越来越少,有钱人越来越多,工厂越来越少,大公司越来越多,,工资越来越少,房租越来越高!!情侣越来越少,同性恋(单身狗)越来越多!!!回家里,有份工作,有楼房住,不用交房租,还可以跟家人在一起,不要去留恋大城市的夜夜笙歌,歌舞升平!我们普通人玩不起,耗不起!回家吧,毕竟我们只是普通人!!今年合同到期,我也打算关店回家了,没什么意外的话



As艾尚宅1


大城市放不下身体,小城市放不下灵魂。这大概就是在大城市打拼的普通人的现状吧。

来深三年,过年我从深圳回到黑龙江,因为自己独自在深圳工作,又是家中的独生女,所以每年春节都会回到父母身边,来回的机票近五千大洋,但思乡情切,特别想看看雪,与亲人好友聚一下。

刚到深圳时,因为对这个城市的融入感不够深,第一年回到老家没有太多感受,与朋友聚餐、给长辈拜年,平淡清闲的过了一个春节;第二年我与父母在三亚过年,很久没感受零下30℃的气温,三亚比深圳还热,春节过的惊喜又有趣;今年回到老家,从一个年轻活力、经济发达的一线城市突然换了一个环境,老家的亲朋还像从前那样,过着体制内没有太多变化的安逸生活,天黑了街上的人就逐渐变少,长辈们五十就想着养老,年轻人们拿着死工资想突破自我又顺其自然,父母在侧,大学毕业就走着工作、结婚、生子的路,每月工资收入不高,但老家物资经济实惠,也过的相当安逸,仿佛已经能看到他们退休后安逸的生活。而我们外出务工人员只把春节当假期,回家是为了休憩,年后回到工作忙碌的环境中。

我曾思考过,如果让我在老家半年,我大概会慢慢像没走过一样适应,如果在老家一辈子,我也会很安逸,不需太多努力也能过的富足体面。

我身边深圳的朋友,慢慢的都有了着落,有些女生也自己买了房子车子,我也在一步步努力前行,希望越来越好。


言笑焱希




虽然我不是回的老家,但也是到了一座三线城市,于是有车开了,有房住了。

我在深圳南山区西丽镇待过一段时间,除了上班公交地铁太挤;

除了工作压力大、节奏快;

除了房租太贵、房子太差;

除了买得起车但买不起车牌;

除了亲戚朋友不在深圳;

除了消费高,其他的貌似没什么区别。

2017年先是在东莞待了半年,然后又从东莞跳槽到了现在三线城市的工作。现在的日子是,趁着房价上涨初期赶紧把房买了,留了点钱把车买了,还不用担心上车牌。工作虽然忙了点,但工资尚且可以。



越来越多的人离开深圳无非四点原因。

1、房价太高,普通打工族根本不可能买得起房,缺乏安全感。

2、工作压力大、节奏快,活生生把二十多岁的年轻小伙逼成了三十多岁的中年男。

3、实在忍受不了挤公交、地铁,每天上下班至少花费3个小时在路上。

4、家人不在身边,尤其是那些把小孩留在老家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