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築:贛派建築特徵

贛派建築,亦可稱之為贛派民居、贛式民居、江右民居。是漢族江右民系的傳統建築。亦是中國古建築的重要流派之一,贛派建築文化呈現一種多元並存的狀態,代表性的村落有樂安流坑、東鄉浯溪、吉安釣源、泰和爵譽、豐城白馬寨、豐城厚板塘、安義羅田、安義京臺、安義水南、贛縣白鷺、鉛山河口、貴溪上清、廣昌驛前、宜黃棠陰等村鎮。

中文名:贛派建築

主要分佈:江西、湖南、鄂東南、皖西南

特點:馬頭牆、青磚灰瓦、長方形平面

建築用於:民居、祠廟、牌坊、園林

分佈代表村落:樂安流坑、吉安釣源、泰和爵譽


一、主要分佈

贛派建築主要流行在江西大部、湖南東部、鄂東南、皖西南贛語區一帶。工藝特徵和造型風格主要體現在民居、祠廟、牌坊和園林等建築實物中。在江右地區現今尚有大量贛派古建遺存,散落在江右大地大大小小的村落中。

古江右地區盛行敦本敬祖之風,各村均建祠堂,且有宗祠、支祠、家祠之分。據《續資治通鑑》載:”江州民陳蘊,聚居二百年食口二千。“江右古民居受江右文化傳統和優美地理位置等因素的影響,形成獨具一格的贛派建築風格。粉牆、瓦、馬頭牆、磚木石雕以及層樓疊院、高脊飛簷、曲徑迴廊、亭臺樓榭等的和諧組合,構成贛派建築的基調。江右古民居規模宏偉、結構合理、佈局協調、風格清新典雅,尤其是裝飾在門罩、窗楣、樑柱、窗扇上的磚、木、石雕,工藝精湛,形式多樣,造型逼真,栩栩如生。

贛派建築文化佈局簡潔,樸實素雅,是具有濃厚地方特色的民居建築。外看,多為長方形平面,用空半磚牆圍合,清一色的青磚灰瓦,高峻的馬頭牆,半掩半露的雙披屋頂隱在重重疊疊的馬頭牆後面,馬頭牆造型豐富多樣,翹首長空,既可防火,又可防風。入內,其格局多為二進三開間,一堂一廳,面闊三間,明間廳堂,次間臣室,左右對稱。木構穿鬥式樑架,並依使用目的之不同,前簷部常做成各式的軒,形制秀美且富於變化。臥室樓高一層半,下層居住,上半層放置什物。廳堂沒有分層,顯得高大寬敞,氣勢極為堂皇。室內地面,以長條青磚橫向錯縫鋪砌。神龕設在廳堂寶壁兩邊側門的上方。堂前均有較為狹小的天井,既從採光通風之用,又取四水歸堂之意,無形中把人與天銜接起來,體現了“天人合一”的情境。

古建築:贛派建築特徵


二、建築特點

贛派建築的基本形制為“一明兩暗型”、“三合天井型”、“四合天井型”及“中庭型”四種類型。

贛派建築以磚、木、石為原料,以木構架為主。樑架多用料碩大,且注重裝飾。其橫樑中部略微起,故民間俗稱為“冬瓜梁”,兩端雕出扁圓形(明代)或圓形(清代)花紋,中段常雕有多種圖案,通體顯得恢宏、華麗、壯美。立柱用料也頗粗大,上部稍細。明代立柱通常為梭形。梁託、爪柱、叉手、霸拳、雀替(明代為丁頭拱)、斜撐等大多雕刻花紋、線腳。樑架構件的巧妙組合和裝修使工藝技術與藝術手法相交融,達到了珠聯璧合的妙境。樑架一般不施彩漆而髹以桐油,顯得格外古樸典雅。牆角、天井、欄杆、照壁、漏窗等用青石、紅砂石或花崗岩裁割成石條、石板築就,且往往利用石料本身的自然紋理組合成圖紋。牆體基本使用小青磚砌至馬頭牆。

古建築:贛派建築特徵


贛式宅居由於地緣和經濟文化背景相近,贛派與徽派古民居有不可分割的聯繫。贛派民居建築均為磚木結構的樓房一層半高,外看一般為長方形平面,磚牆圍合,半掩半露的雙坡屋頂隱在重重疊疊的馬頭牆後面。

有階梯形、弓形、雲形等,即可防火,又可防風、擋盜防賊。贛派古民居更注重內部構架和陳設的實用性,較少徽派古民居的大面積雕樑畫棟,其內部格局多為二進三開間,一堂一廳,明代多前堂後廳,清代多前廳後堂,面闊三間,明間廳堂,次間臥堂,左右對稱。贛派古民居即注意與周圍環境相適應,也注意與祠堂、廟宇、牌坊、門樓、戲臺等功能性建築有機結合。除了建築的選址、朝向、形態要符合風水理念,周圍的樹木、湖泊、河流、山脈也被當做構成風水的元素。

古建築:贛派建築特徵


  • 改良措施

隨著現代新形勢的發展和建築品位的提升,贛派古建築已經不能滿足現代江右人的居住要求,於是出現在傳統贛派建築上改良的新贛派建築,新贛派建築是在贛派古建築的基礎上融入現代建築風格而形成的。是贛派建築的升級版。

  • 室內裝飾

室內裝飾主要有木雕(刻)、磚雕(刻)、石雕(刻)、彩畫和墨繪,其風格明快,工藝精湛,圖案豐富,內涵深邃,反映了江右人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對“天人合一”的崇尚,對倫理道德的尊重。“理學名家”宅門前和大宗祠遺址上的元明時代的紅石獅子,文館享堂內六鬥藻井上的明代彩繪,都是難得的藝術精品。而明代民居懷德堂照壁上的“雀(爵)鹿(祿)蜂(封)猴(侯)”磚雕壁畫和永享堂照壁上的“麒麟望日”鑲雕,更是題材豐富,技藝高超,國內絕無僅有,堪稱國粹。

古建築:贛派建築特徵


三、村落代表

代表性的村落有吉安渼陂古村、樂安流坑村、東鄉浯溪、吉安釣源、泰和爵譽、豐城白馬寨、豐城厚板塘、安義羅田、安義京臺、安義水南、贛縣白鷺、鉛山河口、貴溪上清、廣昌驛前、宜黃棠陰等村鎮。

渼陂古村座落在吉安市青原區文陂鄉,距今有近千年的歷史。整個村莊山環水繞、風景優美、民風純樸、天然形勝。渼陂古村以明清贛派建築為基礎,融書院文化、祠堂文化、宗教文化、紅色文化和明清雕刻藝術為一體,被譽為"廬陵文化第一村"。

流坑村位於樂安縣牛田鎮,是一個贛派建築薈萃的千年古村,村內有狀元樓、五桂坊、玉皇廟、三官殿、武當閣、文館等民法清古建築群,其建築的佈局之美、工藝之精,全國罕見,流坑村四面青山拱挹,中間一塊盆地,恩江兩崖保存了2200多棵樹齡在上百至千年的大樟樹,從流坑村口至牛田鎮鎮區延綿十餘里,濃陰覆蓋,古村中百餘株參天古樹連在一起形成了一道亮麗的風景線,江邊潔白的海灘,古村上鷺鳥群棲,水中游魚,分外自然和純樸,是旅遊和休閒的好去處。隨著流坑古文化旅遊業的發展,牛田鎮已成為流坑旅遊博覽開發區的依託小城鎮。

浯溪村位於撫州市東鄉區黎圩鎮北部,全村現有古建築59棟,且基本保存完好,其中明代建築31棟,清代建築28棟;官吏和商賈豪宅6幢,民居48棟,祠堂1棟,南、北門樓各1座,奕世甲科牌樓1座。建築總面積達12746平方米。每棟古建築均有精美的木雕、石雕、磚雕,其內容有花草、飛禽、走獸、仕女、文臣武將等,每幅雕刻都有不同的寓意,這些意境不同的雕刻都有著濃厚的傳統文化色彩。此外,還有還魂橋和登科橋2座古橋、3口古井及古塘、古下水道等附屬設施,同時還保存有石獅2只、旗杆石2副及各種傳統傢俱、用具。

古建築:贛派建築特徵


古建築:贛派建築特徵


古建築:贛派建築特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