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船借箭,为何曹操不放火箭?鲁肃说幸好没放,孔明还留了一手?

屈鹏涛


历史上本无诸葛亮草船借箭的记载,老罗让他借,他就得借。今天我们就聊一聊老罗笔下的草船借箭的故事。

一、曹操不可能想到在江上也可以使用火攻

赤壁之战,曹军被一把火烧毁了渡江的战船,烧出了三足鼎立。不过,曹操自从在北方发迹,征战无数,但没有打过水战。这次到了江边,看到这“滚滚长江东逝水”,马上就和北方的陆地战火做了下意识的区分。即便你自己到了十几公里宽的江面上,一片汪洋,你会马上想到火攻?恐怕不会吧?如果你会,是因为你看过《三国演义》。事实上,曹操就败在这火攻上。因为他的脑子里一直有个“水能克火”的常事影响着他的判断。曹操没想到周瑜会用火攻最终打败他,当然也不会想到自己用火攻去对付东吴军队。因为他压根儿就不相信江面上的水战可以使用火攻。所以,他没有准备火箭很正常。

二、草船借箭时,属于突然佯攻,没有准备时间。

这点大家都能理解,毕竟还是冷兵器时代。老罗再编得邪乎,也不能编出个火焰喷射器出来。火箭的制作也需要技术,需要加工,需要材料。而且古代没有现代人们的安全措施,哪些易燃品多数都是在战场上才装上箭身,然后点火发射。诸葛亮的船队突然出现在江面上,鼓声震天,但隔着大雾就是看不见。情急之下,万箭齐发,延迟敌人的进攻,给自己争取准备时间是唯一的选择。

三、如果真的使用火箭,那么草船借箭将立即升级为火烧赤壁。

东吴军队喜水战,个个都是浪里白条。诸葛亮出江面的时候,虽然带足了船,但没有带几个人,船上除了必须的几十名水手之外,其余都是稻草人。如果收到火攻,诸葛亮就不是带着箭回去了,他就会命令将火船开足马力冲入曹军船队,自己和鲁肃调转船头回南岸便是,士兵们到了地方跳江游回来即可。我们知道庞统已经给曹操出了个“狠招”,就是把战船用铁锁连起来。如果曹操使用火箭,就是逼着诸葛亮他船开进他的船队里。你想呀!诸葛亮不带箭,他敢回去吗?他能做的就是烧掉曹操的船,解了这赤壁之危。虽然可能没有东风助力,曹操的船烧不完,但那个没有高压水枪灭火的时代,烧得舰队不能出江还是没有什么大问题的。

鲁肃说孔明留了一手,恩?恐怕不光是留得一手吧?这头功都可能被他抢去了。


牧渔子


草船借箭这个故事,确实存在曹操火攻的bug。故事里说当时刮着北风,在江北的曹军不怕火攻,诸葛亮的草船却怕火攻,而且船只是靠在一起的,这边岸上有意志火箭射去,鲁肃非要变成“烤鲁诸”不可,如果草船失火,逃回南岸,搞不好连周瑜的水寨都会被烧掉!

可是没有办法,小说是艺术创作,难免有加工和逻辑不太嫩自洽的地方,同时猪脚们也一般具有主角光环,为了突出诸葛亮的聪明才智,当然不能让曹操“智商在线”了啊,要真放了火箭,诸葛亮的脸不就被打肿了么?刘备还怎么联吴抗曹,天下到底还要不要三分了?

不过,话说回来,抛开《三国演义》而言,据史书记载,最早的“火箭”出现在比赤壁稍晚的228年,魏国第一次在射出箭上装上火把,当时确实身为蜀国丞相的诸葛亮率军进攻陈仓,魏国守将郝昭就用火箭焚烧了蜀军攻城的云梯,守住了陈仓。

不过当时的火箭只是在箭头后部绑附浸满油脂的麻布等易燃物,点燃后用弓箭射至敌方,达到纵火目的的兵器。火箭还不是能大批量生产的常规作战武器,因为它不可以长期储存,而且使用前要提前做好准备,还要储备足够油料,搞不好反而烧掉自己,曹操仓促之间不可能动用火箭,这个故事于理还是说得过去的。

“草船借箭”的故事灵感大概是来自《三国志•吴书》中记载的一件事情。即在赤壁之战5年后的建安十八年,曹操与孙权在濡须口对垒,两军对峙好几天,孙权借水面有薄雾,乘轻舟从濡须口闯入曹军前沿,观察曹军部署,不料被发现。曹营乱箭齐发,箭如雨下,落在孙权的船上。

孙权虽然没有中箭,但面向曹营的船身,因落箭太多而倾斜,随时可能倾覆。千钧一发之际,孙权急中生智,下令调转船身,让船另一边受箭,没过多久船两边中箭数量变得差不多了,船只平衡,恢复平稳。孙权就是靠着这样的急智不仅安然脱险,而且还叽歪获得曹军“赠送”的大量雕翎箭。孙权气定神闲,随心所欲地四处游走,把曹营参观了个够,直到天快亮的时候,才恋恋不舍优哉游哉地回去了。

《三国演义》中把诸葛亮描写成熟知天文地理,过去未来无所不知,能文能武、足智多谋、呼风唤雨的神人。他所做事迹除了草船借箭,还有三气周瑜、智料华容道、巧摆八阵图、智取成都、骂死王朗、空城计、七星灯、木偶退兵、锦囊杀魏延。这些有哪个是凡人能够办到的?简直就是比穿越者还要神奇的存在。

草船借箭是一个徘徊在虚构和真实之间的小说家们的艺术加工,它神奇玄妙的故事桥段,增加了小说的可读性和关注度,如果按照《三国志》那样干巴巴地写,估计其流传度也仅限于史学研究者的小众圈子里面吧。

至于诸葛亮是否留了一手?笔者想来,这就要看罗贯中怎么安排剧情了,反正上帝视角的罗贯中,总会让诸葛亮秀出新高度的。


朝代说


三国演义三分虚假七分真,蜀汉集团人物集体被罗贯中神化,尤其诸葛亮,智多近妖。话说草船借箭让我们叹为观止,看完大家脑海中不禁纷纷联想,曹操为何不射火箭呢?这样诸葛亮的计策就被破了啊。下面来分析一下。



这段草船借箭的典故,在真实历史上却不是诸葛亮的手笔,而是孙权的杰作。罗贯中拿来给诸葛亮修饰神化。真实历史原文如下:

《魏略》曰:权乘大船来观军,公使弓弩乱发,箭著其船,船偏重将覆,权因回船,复以一面受箭,箭均船平,乃还。

且曹操在孙权回去后还大叹:生子当如孙仲谋!罗贯中在此基础上进行艺术加工,然后安给诸葛亮。来看下三国演义怎么安排的剧情:

四更(1-3点)时分出发,当时大雾漫天,江上更是浓密,诸葛亮邀请鲁肃共同出发,五更(3-5点),船靠近曹军水寨。然后一字摆开,擂鼓呐喊,让船体受箭。曹操却说,大雾遮江,怕有埋伏,只远远放箭就好,遂安排1万人的弓箭手连续射箭。孔明得够箭返回。



此处有大把多朋友问,曹操放箭为何不命令部下放火箭?火箭,就是箭头缠上布条,用油等可燃物做燃料,点燃后再射向目标。问得好。此处有几点不允许。

火箭:


一,敌情紧急,无法预备

注意了,诸葛亮是半夜凌晨3至5点到曹操军寨,因为有大雾遮江,所以来到近前才被曹军发觉,发现被袭击后,按照一般思维是紧急集合对抗,曹操又怕有埋伏,所以吩咐使用弓箭远距离攻击,免于自己中埋伏得危险。

这时候算是军情危急时想到得最好办法,他根本没有考虑到用火箭,因为火箭要时间提前准备得,箭头缠好布条,还要准备好油,还得安排点火手,或者准备好火把。

提前准备好点燃物:


这些都要花费不少时间,根据一般敌袭经验,等你搞好这些,都已经输掉这场战争了。

二,距离问题,火箭不及

诸葛亮如此聪明,怎么会想不到你放火箭呢?就算你曹操早有准备。那么诸葛亮把船停在箭支刚好射到,但是火箭无法射到的距离。

为何有这个距离差?因为火箭头上缠上布条,不但重量增加了,而且受风力也大了,跟普通的箭支比,肯定无法射到普通箭支的距离那么远。

这其中就有一个距离差,诸葛亮就把船停在距离差内,火箭就无法射到了。别问诸葛亮知不知道一个弓手能把箭射到多远。

距离差:


三,神化需要,老罗不给

这是一本小说,里面的人不论是武功多牛“哔”,还是智谋多出彩。在《三国演义》作者面前,不存在的。一笔定你主角生死。想怎么写就怎么写。所有大神可以死在作者的笔下。

他老罗摆明了就是要神化诸葛亮,你给他来个破绽,他当然不写了。所以,火箭是不可能的拉,除非你来写《三国演义》。

所以呢,曹操根本不可能有机会用火箭,就算罗贯中给他安排了火箭,那他怎么安排孔明借到箭?这个剧情就圆不下去了。所以鲁肃说孔明留有一手,那是唬人的。直接开船过去撞曹军?造成火烧赤壁?明显作者不会给这个剧情提前,周瑜还没发挥他的垫脚石作用呢。

你说呢?

参考《魏略》,《三国演义》


刚日读史



骤雨飞蝗来战舰,孔明今日伏周郎。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统一北方,南下荆州,刘琮不战而降。同年,曹操率百万大军功伐东吴,孙刘联军在赤壁一带与曹军殊死抵抗,诸葛亮被任命为联络东吴的代表。赤壁一战,不仅让周瑜威震古今,更让人赞叹不已的是诸葛亮草船借箭的奇谋。诸葛亮进入东吴后,经过舌战群儒、智激周瑜,成功说服东吴联刘抗曹。然而周瑜始终认为诸葛亮包藏祸心,又机智过人,将来可能成为东吴的劲敌,因此处处刁难孔明。


草船借箭,也是周瑜刁难诸葛亮的一个手段,让诸葛亮十日之内造出十万只箭,如同刀架在脖子上。事实上孔明只用了三日,通过草船借箭,不但让曹操失去了十万多箭,而且出色的完成了任务。有人在此便有疑问,曹操为何不放火箭,这样诸葛亮岂不有去无回?也有人回应:幸亏曹操没有放火箭,因为孔明还留一手,这究竟是怎么回事?以下依据演义内容做简要分析(仅供参考)。


首先分析草船借箭。孔明承诺三日之内制造十万枝箭,并让鲁肃寻找二十只船,每只船上要军士三十人,束草千余个。前两日孔明按兵不动,第三日,便叫上鲁肃一同前去取箭。出发前,诸葛亮将船只用锁链相连,当晚大雾弥漫,面对面都看不到对方,五更之时,已经接近曹操水寨。孔明于是将船只头西尾东一字排开,令擂鼓呐喊。


曹操大惊失色,并不知道有多少人马,又惧怕有伏兵,于是令水军弓弩手用乱箭射之。又让张辽、徐晃各引三千弓弩手到江边支援。一万多人一起向江中放箭,一时间箭如雨下,待到日高雾散,孔明便引军回东吴,船只上布满箭枝,有十万多只。周瑜知道后,对孔明拜服,但更加想除掉诸葛亮。草船借箭,虽然只是演义中存在,但不愧为神来之笔,罗公也正是以此来衬托诸葛亮的神勇。演义中曾这样记载:

孔明曰:“子敬休言问,前去便见。”遂命二十只船,用长索相连,径往北岸进发。是夜大雾满天,长江之中雾气更甚,对面不相见。孔明促舟前进,果然是好大雾。


其次分析为何说曹操放火箭,结局会更惨,诸葛亮还留一手。其实很多人都曾讨论,为何草船借箭曹操不放火箭,这样诸葛亮的草船就会烧为灰烬,以下做简要分析。另外我重点解析一下:曹操幸亏没有放火箭,因为诸葛亮还留有一手。其实说诸葛亮留一手,这大概是说诸葛亮当时会直接火烧曹军战船。这个计谋是否存在,又是否能成功,以下做简要分析。

其一曹操为何不放火箭。曹操不放火箭,有以下原因,一者曹操的目的是不让敌人靠近,而不是歼灭。曹操放箭不是最主要的目的不是为了伤到敌人,而是射住阵脚,不让敌人靠近。但箭需要射的远,如果是火箭,会大大降低射程。演义中已经交代,曹操因惧怕有伏兵,坚守不战,又害怕敌靠近,这才放箭。二者当时大雾满天,看不到敌人,找不到目标,放箭也是盲射,放火箭更是浪费。三者火箭的成本高,十万只火箭,耗资巨大,再说者说曹操也不知道诸葛亮用的是草船。


其二诸葛亮这一手其实是有可能存在的。这有亮两点原因,一者诸葛亮做事谨慎,考虑周到。他定会想到最坏的情况,如果曹操果真放火箭,诸葛亮也不会坐以待毙,唯一的做法就是将这二十只火船推向操营,虽然是完不成任务了。能让曹军损失,也是一大胜利。二者诸葛亮胜利回归后,周瑜对其谋略十分叹服,曾请求诸葛亮制定破曹计策,而诸葛亮当时的计策与周瑜不谋而合,那就是用火攻。由此看来,诸葛亮早已想好用过攻的计策,因此草船借箭之时,诸葛亮用火攻也是有可能的。


其三草船借箭用火攻有取胜的可能性。如果曹操放火箭,诸葛亮火烧曹军是有可能的。一者据演义中交代,当日大雾弥漫,面对面都看不到对方,诸葛亮让着火的船只靠近曹军水寨,很难被发现。等到军士发现火船,为时已晚,曹军只能撤退。二者当时曹操军已经用连环计,将战船用锁链捆绑在一起,一只船着火,其余都会跟着烧起来。

三者虽然没有东风,诸葛亮很有可能带有引火器具,也会向曹军战船放过,当时鼓声呐喊声震天,曹军估计都不知道火船会从那里过来的。诸葛亮善于用火攻,谋划这点计策,还是游刃有余的。当然这些都是依据演义推测,不过万分无奈下,诸葛亮很有可能这么做,所以有人就说,诸葛亮还留有一手。

你是如何看待诸葛亮的?

欢迎关注,讲述三国故事,了解那段鲜为人知的历史。


三国逐鹿


草船借箭,大家应该耳熟能详了,三国演义中著名的军事计谋。到实际的历史中并无诸葛亮草船借箭的记载。那么我接下来就三国演义中的草船借箭的故事和人设来分析一下题目。

赤壁之战前夕,刘备派诸葛亮和东吴联军抗曹。然而,嫉妒孔明的周瑜为了难为他,让孔明十天内造出十万支弓箭,孔明说三天就能造完,还给周瑜立了flag,造不出来就直播砍他的头,周瑜高高兴兴地就答应了,公瑾万万没想到。

孔明早就想好了他的骚操作——三天后江面大雾弥漫,孔明故意拉着鲁肃,领一支草船队,船板上还扎满了一堆稻草人,把船开到江对面,去曹营那边浪去了,曹军想都没想直接就冲着这支船队射箭,把诸葛亮的船队都射成了刺猬。

最后雾散去的时候,诸葛亮的士兵对曹军高喊一声:“谢丞相的箭。”然后扬长而去。时候把箭数了一下,足足十万多支,周瑜听说了这个过程之后,气得当场自闭,坚定了想搞死孔明的决心。

那么首要的问题就来了,草船的可燃度那么高,为什么曹军不放火箭呢?

简单地来说,从曹军的角度分析,一是曹操当时没想到,二是当时的条件造不允许,三是天气的原因。

曹操用兵如神这个无可厚非,不过他打了这么多年仗,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是陆战,赤壁之战是曹操这辈子第一次跟水师正式交战(之前取荆州不算,因为刘表死后他的小儿子直接投降了,连仗都没打,所以不能算交战)。


那样的水上环境,再加上曹操当时因为连胜所带来的膨胀心理作祟,最重要的是他的首要的谋士都不在曹操身边(郭嘉在曹操平定河北之前就凉凉了,荀彧和程昱当时还在许昌帮曹操稳定后方,司马懿当时还不知道在哪猫着呢,还没出道。但凡这些谋士在场,曹操最后也不能连黄盖的诈降都信,犯这种低级错误。)

这种情况下曹操想不到用火是很正常的,也可以说那个时候的曹操,懒得想那些骚操作,毕竟袁绍那种大boss都打赢了。

现在曹操有着巨大的兵力优势,曹操的思路很简单,或者说没把周瑜和诸葛村夫想的那么有套路,就觉得到时候大军安全过江,然后再发挥自己的人数和战术的巨大优势,就可以碾压孙权,平定东吴了。


所以说当时诸葛亮的草船队去曹营跟前得瑟的时候,曹操想都没想直接就拿弓箭一通乱射,本想挫一挫敌军的锐气,顺便展示一下曹军土豪不缺箭,没想到真成给诸葛亮送箭去了。曹操倒是不心疼那点箭,不过很来气倒是真的,毕竟曹操觉得自己被村夫像猴一样给耍了。

这是曹操没想到,就算是想到了,恐怕实施起来也十分的困难。

这跟火烧博望坡,火烧乌巢,火烧赤壁,火烧连营的情况是不一样的,这些“火烧”的战役,要么就是把一小部分的火种到大规模的引燃物面前,起到连锁反应的效果,要么就是把敌军骗到大规模引燃物附近,用一小部分火种也能起到核爆那种的连锁反应。


由此可见,要火攻至少需要满足两点:首先是引燃物一定要足够多,其次需要的火种越少越好。

火烧诸葛亮的草船,从刚才的两点考虑的话,都不符合,再说当时曹军不知道当时船里有诸葛亮,就一小的规模的队伍,可燃物不够多。火种的话,还要造火箭,还不是一支两支,虽然不用十万支都是火箭吧,那取个一半,三五万支总要做出来吧。短时间做那么多支火箭是不可能的,当时没有喷火器,取火都难。

那可不可以提前把火箭做出来?当然是不可以!那个时候曹军的水寨都铁锁连环了,那么多个火源,稍有不慎就不用周瑜了,自己都火烧赤壁了。再者说,没有提前做战略部署的话,当你看到敌军突然来了一支船队的话,在当时没有火器火炮的年代,正常的做出抵抗的反应,就是投石问路,直接拿弓箭射就完事了,火箭是不可能现做的,等火箭做完了,估计人家敌军都要回家了。

再说下当时的天气,大雾弥漫,这个天气湿气很重的,而且诸葛亮的草船还都是以单个船只行驶在水面上,这湿气就更重了,没有足够多的火种,船是不可能燃起来的。最重要的是,古代的火箭,不是在箭头上着火的,火都在箭簇上,箭头只是引燃的效果,古代打仗,火箭就是用来引燃的,不是当作远程火器使用的,引燃环境都极差,就算有引燃物也不会轻易烧起来的。



神机妙算的孔明自然也考虑到了曹军会用火箭这一种可能,所以鲁肃说他还留了一手,那么到底是什么呢?

先简单说一下孔明借东风是怎么回事,这个解释清楚了,大家就明白留的一手到底在哪了。

首先东风不是孔明真正祈祷上苍借来的,之所以建造借东风的祭坛,无非就是提高自己的逼格,告诉周瑜老子是你永远不可能战胜的罢了。东风可以说是诸葛亮预测出来的结果。正常情况下冬天都是刮西北风的,冷空气气旋来自俄罗斯西伯利亚或者是贝加尔湖。那么在赤壁那个地方,为什么会刮东风?



原因就是赤壁处于江边,容易形成“陆湖风”。

什么是“陆湖风”呢,一句话概括就是江边或者湖边容易形成的,来自江里或者湖里刮向陆地的,不定向的风。

“陆湖风”的原理是:

由于陆地的比热容和水的比热容相差很大,白天陆地的温度要比湖水的温度要高,升温会引起空气上升气压降低,气温变冷的话空气下降气压增高,根据压强差,风从湖里吹向陆地。反之,晚上由于湖里的温度比陆地高,风从陆地吹向湖面。总而言之就是赤壁由于处在长江边,其附近的风向是不固定的,不一定就是西北风。影响赤壁之战的东风就是陆湖风的产物。

这个解释完之后,就不难理解了。诸葛亮留的这一手,其实就是陆湖风。

如果前面所说的可能都不成立,曹军真就火烧草船了,那这正是诸葛亮所想要的。

诸葛亮就可以带着船队奋力冲向曹军的水寨,提前给他来个火烧赤壁。那个时候曹军的战船已经是被铁锁连环了。

当时据演义记载,草船借箭的时候是白天,那个时候,陆湖风的作用会比较大,曹军的风向大概率是由湖面吹向陆地的风向,诸葛亮燃烧的船只要往曹军水寨一撞,就会风助火势,火助风势,要真的能成功,也就没周瑜什么事儿了,周瑜在家挂机就躺赢了。

所以说作为一个军师,或者说一场战役的指挥者,不是说你光熟读兵法就能赢的。那只是纸上谈兵,除了实战经验足,训练士兵有方之外,还要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了解战场的风土人情,打仗都要打得“因地制宜”。这样,才能成为一个出色的战略家指挥家,才能配得上“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这个特权。


策神历史


题主既然问到了这个问题,我们就暂且不探讨草船借箭这个故事的真实性了,要回答这个问题只能先认可这个故事的背景都是真实的。

故事的主角是诸葛亮和曹操,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那简直就是神一般的存在。

世间所有的事情,都不敢说算无遗策,一谋即准,但是诸葛亮在三国演义中就是这么个人物,摇着鹅毛扇子,所谓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诸葛亮明知道第一配角周瑜想弄死自己,还大大咧咧的签了军令状,“造箭不成,提头来见。”要知道军中无戏言,这可不是小朋友过家家,真要做不到,就是脑袋搬家。诸葛亮的胸有成竹可见一斑了。

既然如此胸有成竹,那么他的计算肯定是万分周全了。曹操以火箭来射,他考虑过没有?肯定考虑过。但是他为什么排除了曹操射火箭的可能?

第一、他选择的借箭时机,不是在夜晚,也就是说曹操不需要借火箭来照明,这种意外已经降到最低;况且还是早上大雾天,放火箭对探明敌情毫无帮助,只知敌军偷袭,人数、阵势不详,第一反应自然是射他一阵子,老子财大气粗,让江东寡民见识见识什么叫实力。

第二、曹操的铁索连江的大阵势,在实力上不惧偷袭,只是害怕敌人靠近,大雾之下敌我难分,杀将起来,误伤自己,给予了敌人可乘之机,这才以箭相射。否则还巴不得吴蜀前来攻击,省得自己强攻抢滩登陆。但是用火原本是自己阵营的隐忧,曹操不可能一点都想不到,自然是不会主动用火的,说不准内部还有火种管制条令。

第三、曹军是北方陆军,对于水战原本没有经验,这也是他把八十万大军浩浩荡荡全部陈列于江上的原因,他想破脑袋也想不到对方怎么会在到处是水的江上用火攻呢?再说即便他想到了对方火攻他也就知道了火是自己阵营的短板,更不会用火去攻击对方了。

第四、一般人想破脑袋也不会想到草船借箭这样的馊主意,自然也不会想到射它一阵火箭去探个虚实。

最后,万一曹操不按诸葛亮设计的套路出牌,真的放火箭,那就顺水推舟,船也不要了,火都省得点了,自己往曹军阵营一冲,即便不是最佳时机,无法达到一把火烧溃八十万曹军的目的,也能把曹操吓出一身冷汗,惊慌退兵。


要知道曹军气势汹汹来犯,原本江东早已是人心惶惶、惊弓之鸟,倘若诸葛亮挥洒间,让八十万曹军退兵,也是奇功一件,兵都退了,还要十万支箭干什么?

这便是诸葛亮所谓的后手了。


明德山人6998


草船借箭本就是罗贯中为了突出诸葛亮多智而移花接木的产物,历史上真正借箭的是孙权,是孙权在濡须之战时明目张胆的挑衅曹军,最终曹军万箭齐发,使得孙权借得良箭数万枝。罗贯中在写诸葛亮草船借箭时,他压根就没有想到如果曹操放火箭怎么办,事实上曹操给孙权借箭时也没有想到火箭。那么诸葛亮去借箭时,曹操为什么没有放火箭呢?笔者认为原因有三:其一、曹操深知水能克火,故没有准备火箭;其二、仓促之间应战,来不及准备火箭;其三、火箭作为特种武器,数量并不多,杀伤力也不及普通弓箭,因此军中一般没有准备火箭。

弓箭作为一种远程杀伤性武器,它的主要作用是杀伤敌人,打破敌军的阵形,一箭毙命的箭十分少。军队作战时,万箭齐发并不讲精度,并不要求一枝箭就要射死一个敌人,而是讲求覆盖得全面而连续。万箭齐发就是要全面覆盖的结果,三段连续射击则是为了保证箭雨的连续性。一旦箭阵的覆盖面全面且能连续不断射击,那么弓箭的威力就突显了,一枝箭能伤人,十枝箭就能杀人了。火箭作为一种特殊箭,它的使用是有前提条件的,那就是有可燃物,然后箭上要提前绑上浸过油的布,且弓弩手面前要有火源,不提前准备不可以发挥出火箭的威力。

周瑜想借刀杀人,要求诸葛亮十天内造出十万枝合格的箭来使用,这本是不可完成的任务;但是诸葛亮想到了借曹操的箭,于是就用借花献佛之计破了周瑜的借刀杀人之计。诸葛亮让鲁肃准备快船二十只,各船三十余人,并布幔束草等物,他算定三天之后江上会有大雾,那时出奇不意的偷袭曹军,那么曹操一定会采用箭阵拒敌,如此以来就可以借十万枝箭了。通常来讲,敌军偷袭营寨,守营之军都会用常规的箭矢射退敌军,以免冒然出战中了敌军的埋伏。诸葛亮本没有做草船借箭的事,因此他并没有考虑到曹操如果用火箭怎么办?笔者作一个事后诸葛亮,如果曹军用火箭射击,那么我就撤下草人,立起铁板,火箭射在铁板上就会掉到水里,然后在下游安全距离安排士卒打捞箭矢即可。


大秦铁鹰剑士


历史上的“草船借箭”并非诸葛亮所为,真正的借箭一说在中国历史上出现过两回,一次是发生在三国时期的孙权身上,一次是发生在唐朝时期的张巡身上,而张巡借箭根据《新唐书》记载是在陆上发生,由草人于城下受箭而归,因此真正在江上用船借箭的就是吴主孙权。那么孙权此为,曹操为何不用火箭呢?



事件背景

“权乘大船来观军,公使弓弩乱发,箭著其船,船偏重将覆,权因回船,复以一面受箭,箭均船平,乃还。”——《三国志.吴主传》

草船借箭的真实事件是发生在濡须之战中,此战的时间为建安十八年正月,也就是在冬天。此战与赤壁之战已经相隔五年之久,自然与诸葛亮没有任何关系。战争背景是曹操与孙权对峙于濡须,曹军初战失利,坚守河西岸壁垒不出。交代完事件背景,再来分析曹操的顾及所在。



地理分析



濡须口古称栅口水,上接巢湖,下通长江,濡须水是施水的一条分支,根据郦道元的《水经注》所载,施水发源于鸡鸣山,入巢湖,又从巢湖流出,巢湖出水口处就是濡须水。现今所见濡须水是经过千年河沙沉淀改向而成,而按古籍记载,孙权所驻扎的地方称为江西营,但很不巧的是,由于在繁昌螃蟹矶处,河道是直转90度,为西南至东北流向,孙权所在西营实则也是于东岸。那么时至正月,中国大地上盛行西北风,孙权将船开到江上,风向还是占有优势的,如果曹操用火箭射之,保不齐孙权弃船就走了,而燃烧的船只会借着风势吹向曹操大营,这种搬起石头咂自己脚的事情,曹操这么精明的人是不会做的。


曹公出濡须,作油船,夜渡洲上。——《吴历》

另外濡须一带古为水泽国,沿江一带芦苇、杂草丛生,江面的情况还比较复杂,一旦火起,不知道会发生什么样的后果。再者,曹操于对峙时期新做战船,大多新船所用桐油、油漆都并未完全风干,属于易燃物体,这种用火攻的办法不一定会烧掉对方,但有可能会引火自焚。

内因所使



东吴曾在赤壁之战上一把火玩垮了曹操的十五万大军,当年也是似曾相识的一个夜晚,江面层层薄雾,黄盖也是驾着船逼近曹营,那一幕也只过去了五年,曹操不会那么大的忘性,论玩火,东吴称第二,没人敢称第一。当年曹操一定也不明白为何在冬天就起了东南风,对于东吴江面地理状况的不自信是有原因的,因此不敢火攻的心里因素还是有的。

“此必孙权欲身见吾军部伍也”——《吴历》

曹操作为一个军事家,战场上的敏感度是出类拔萃的,深知孙权来意,既然是来窥探军情的,又何必大动干戈的部署军士准备火箭,曹操很明确的指示“赦军中皆精严,弓弩不得妄发”。做好姿态,展示军威,量量肌肉,表明我避战是跟你打消耗的战术,而不是怕你,这就达到目的了,慌忙组织火攻反而显得曹军忌惮吴军,不慌不忙的射退敌军就足够了。



孙权的这一草船借箭也并非有意为之,趁大雾天气试探军情,遇到曹军警戒,乱箭射来只能急中生智,也并非演义里那样,明摆着就是来借箭的,但孙权这一机智的行为也获得了曹操那句传世褒奖——“生子当如孙仲谋”!


棍哥观史


草船借箭本是虚构之事,故我们便仅从演义角度来看这件事情。一直以来大家对此事有这么个想法:“若是诸葛亮的草船遇上的是曹操的火箭,会擦出怎样的‘火花’呢?”,为何演义中曹操不用火箭攻之呢?若真用火箭攻之,诸葛亮莫非还有妙招?

曹操不用火攻的三大原因

其一:水克火的观念根深蒂固。

曹操其实也是一个善用火攻的高手,昔日火烧乌巢大败袁绍便是个例子。善用火自然懂得克制之道,面对滚滚长江水,曹操无法想象还可以在江面上进行火攻,而这也是后来曹操大意轻敌,战船尽数被孙刘联军烧毁,落个赤壁惨败的重要原因。

其二:火箭没有普通弓箭的效果好

可能许多朋友存在一种误解,认为火箭的杀伤力比普通箭要高。其实火箭一般只用与一些特别之处,如烧敌人营寨,粮草或配合火油用于城防等。若单独只用箭去射杀敌人,普通箭的效果是更好的,首先普通箭的射程更远,再者普通箭的造价也比火箭便宜,所以不会有人选择去用火箭射杀敌人。

其三:即使曹操想用,他一时间也来不及准备

原著中写到诸葛亮草船借箭时有两个重要的前提条件:

第一是当时江上有大雾,曹操根本无法判别到底有多少吴军来袭。第二是时间选择了在半夜。当时曹营士兵正处于熟睡当中,忽然被江面上的战鼓声惊醒,由于隔着大雾不知敌军究竟有多少,根本来不及应对只能采取万箭齐发的方式延缓敌军进攻,而用火箭必须得布置一番,而情急之下显然是做不到的。

若用火箭,会擦出怎样的“火花”呢?

我想曹操若用火箭的话,首先诸葛亮要弄到十万支箭肯定不可能了,那么诸葛亮会如何呢?自然不会心甘情愿的就此离开。当时曹操的水军营盘依水而立,水寨连营数里,战船也是连着的,诸葛亮势必会将被引燃的战船驶向曹军营寨,如此一来,曹操只得自食恶果了。

至于鲁肃有没有说孔明还留有一手我不太清楚,但要说诸葛亮真留有一手他会怎么做呢?个人认为孔明或许会藏火药于船舱,若曹军真用火攻,则顺势攻打曹营,留数船接应水手逃离,留一片火海给曹操,立下如此大功,想必周瑜也不能为难诸葛吧!

“品历史人文,悟真理人生。”专注历史文化的探索,我是灵魂的感触!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我的头条号哦!


灵魂的感触


草船借箭是演义中虚构的故事,历史上借箭的原型是孙权探查曹营的故事,发生在公元213年的濡须口之战。当时曹操与孙权初次交战失败,于是坚守不出,孙权则亲自乘船观察曹营情况,于是曹操下令万箭齐发射向孙权乘船。



孙权乘坐的船一侧因为中箭过多,几乎要倾斜。于是孙权下令调转船头,让另一侧受箭,平稳了船只,顺利返回。

这个故事记载于《魏略》之中,曹操之所以没有放火箭,综合《吴历》来看,应该是孙权距离太远,火箭的射程较短,如果放火箭,根本射不到孙权的船。

演义中草船借箭

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出自于演义,那么我们以演义的角度来分析这个事情。

演义中,诸葛亮接受了周瑜的将令后,在第三天四更天叫上了鲁肃去借箭。到了五更天诸葛亮和鲁肃到达曹操水寨前擂鼓呐喊,此时曹操下令于禁、毛介调集3000弓箭手射箭,另外让张辽从旱寨调集一定数量的弓弩手一起放箭,两者想加共一万余名士兵在江边放箭。



曹操为何不放火箭

首先第一点,诸葛亮擂鼓呐喊时,曹操根本没有准备消灭敌人。原著中曹操说;敌人忽然杀到,必有埋伏,可用弓弩手乱箭射之。这也就是说,曹操的目的在于防范敌人进攻,并没有想着出击。

另外,既然曹操只是不想让敌人靠近,那么射程更远、造价更低的箭支显然更有优势。火箭相对于普通箭支射程更近,而且制造成本还高,因此选择普通箭支才是最正确的决定。



鲁肃猜测诸葛亮留一手

在原著中,诸葛亮前去借箭之时,有一处明显的信息,那就是诸葛亮放弃了诈骗曹操旱寨的想法,而是选择了水寨。等诸葛亮到达曹军水寨时,从曹操安排中可以看出,曹军的布局为旱寨弓弩手多,而水寨弓弩手少。

诸葛亮放弃诈骗旱寨,实际上就是害怕曹操放火箭,同时也是在水寨前赌曹操不敢放火箭。

试想一下,如果诸葛亮在水寨前擂鼓呐喊之时,无数火箭冲天而降,整个船上干草瞬间点燃,诸葛亮会怎么做?他必定会放弃船只,让其冲入曹军水寨,到时候指不定谁的损失更大。

反过来如果诸葛亮去旱寨借箭,那么曹操完全可以放心射火箭。即便是诸葛亮放弃船只,船也上不了岸,无法对旱寨造成任何威胁。

综合考虑之下,曹操也会想到诸葛亮的各种做法,所以当诸葛亮前来“围攻”曹军水寨之时,曹操也只能用普通箭支抵挡。



当然越关猜测还有一种可能;在罗贯中的想法中,曹操或许已经知道了诸葛亮来曹营“借箭”的意图。但如果不给足诸葛亮箭支的话,诸葛亮很可能会放弃满是干草的船只,点火冲向曹营。于是曹操为了保住自己的水寨,无奈之下,给足了诸葛亮需要的箭支。

当诸葛亮“借走”箭支后,命人高呼“谢丞相赐箭”时,罗贯中并没有交代曹操有任何反应,或许也可以证明这一观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