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創立了祕密立儲制度,為什麼僅流傳了四代就終止了?

我們大家應該也都知道,我們國家的歷史上自周朝以來,幾乎都是實行的嫡長子繼承製,這本身很大程度上也是為了解決"爭儲"問題,也就是所謂的"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的古制。換句話說,為了大家不為了皇帝的寶座爭來爭去,禮法上規定皇帝的寶座只能由"嫡長子"繼承,也就是說一切都要看天意,投胎投的最好、出生的時間最早的人就是未來的皇帝,不管他是不是有能力,這一點就算是老皇帝也不能隨意地去更改。

這一禮法確實為我們國家古代的立儲問題解決很多麻煩,對於大多數的君主來說也都會遵守,但是作為一個人都難免會有好惡之分,所以"廢長立幼"的事情也是時有發生,但是一般來說都不會有什麼好的結果,三國時劉表、袁紹的兄弟鬩牆,唐太宗廢長立幼最終讓女主武則天崛起......

各種"恨生於帝王家"的感嘆,各種手足相殘的流血政變,也都說明了這個立儲制度是存在很大的缺失,他試圖以道德來約束政治權利,但是面對皇權這麼大的誘惑,有能力又有機會的皇子,不可能拱手將皇位讓給那個不如自己的"嫡長子"。所以很多所謂的"嫡長子",都因為生的太好而變成了政治的犧牲品,秦朝的扶蘇、隋朝的楊勇、唐朝的李建成、清朝康熙的大阿哥胤禔......

雍正創立了秘密立儲制度,為什麼僅流傳了四代就終止了?

滿清入關以後,大量的吸收了漢族傳統禮法制度,包括立儲制度和後宮制度也是如法炮製,但是我們讀歷史的人卻能發現,本來沒有立儲制度的滿族人,在面對"嫡長子繼承製"的時候,表現出了更大的牴觸。從努爾哈赤的時代就是這樣,努爾哈赤的四大貝勒和各路皇子為了大位是各種明爭暗鬥,而且這個傳統幾乎是貫穿了整個清朝。

當權的皇帝如果是子嗣旺盛,幾乎全都脫離不了內訌,所以清朝的皇帝中,幾乎每個皇帝的死亡都有或多或少的疑點。從努爾哈赤開始,多次立皇長子褚英為繼承人,但是又不得已多次廢掉甚至將他處死,演義中也有很多說法說努爾哈赤死得不明不白,很有可能是皇太極給弄死的。往後數順治死的不明不白,康熙讓阿哥之間的黨爭搞得焦頭爛額,雍正死的更是離奇......

雍正創立了秘密立儲制度,為什麼僅流傳了四代就終止了?

各種各樣的內部流血事件,搞得清朝的前幾位皇帝心力交瘁,所以他們也一直在試著探索這個皇位繼承的問題,雍正皇帝作為一個切實的經歷者,他最明白這種痛苦和悲哀,所以從他這裡就研究出了一套秘密立儲的制度。

也就是說,皇帝在活著的時候不公開確立繼承人,而是秘密地寫兩份同樣的立儲文書,將這兩份立儲的文書分開保存,一份放在皇帝的身邊,另一份放在乾清宮的"正大光明"匾額後面。等到老皇帝駕崩以後,大臣們就會共同取下匾額後面的詔書,和皇帝身邊保存的那一份對照一下,如果沒有問題的話就會宣佈詔書中的繼承人承接大位。

雍正這個"秘密立儲制度"可以說是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後來的乾隆、嘉慶、道光、咸豐四位皇帝,都是通過這個方式登上皇位的。所以,我們讀清朝的歷史時會發現,乾隆以前和乾隆以後關於皇位的問題可以說是截然不同。乾隆以前皇子們是明爭暗鬥,各種下狠招、使絆子。而乾隆以後,雖然說或多或少也有爭鬥,但是我們看出來明顯緩和了很多,很少存在因為爭儲而流血的事件。

雍正創立了秘密立儲制度,為什麼僅流傳了四代就終止了?

但是,這個地方很多人都有一個誤區,以為將詔書放在"正大光明"匾後的這種秘密立儲方式,是從雍正開始有清一朝延續下來的。其實這是對歷史的一個誤解,清朝十二個皇帝當中,真正採用這種方式立儲的其實只有四個,那就是雍正、乾隆、嘉慶、道光。而之所以這個制度沒有傳下去,不是因為制度的本身有問題,而是清朝的皇帝們出了問題。

從咸豐皇帝開始,咸豐就只有一個兒子載淳,所以根本沒有人能和他爭皇帝寶座。載淳是咸豐和蘭貴人(慈禧)的兒子,他三十一歲駕崩死的稀裡糊塗,連個子嗣都沒有留下,所以就更不要說什麼秘密立儲了。後面的光緒、宣統不但是傀儡皇帝,而且兩個人都絕後了,想找個繼承人都不太容易,也就別說什麼秘密不秘密了,更何況到宣統已經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了。

所以,經過了百年的兄弟之爭,等雍正皇帝想出了一個立儲的好方法時,清朝的皇帝卻是一代不如一代,連繼承人都沒有的統治階層,恐怕滅亡也就是情理之中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