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一两银子相当于多少人民币?

用户3708573353


一两银子相当于多少人民币,这个问题是比较难搞的,不仅是因为古今生活差异太大无法对比,而且也因为人民币的膨胀程度也难以捉摸。

譬如,八十年代、九十年代乃至十年前的一万元,和现在的一万元,能相提并论吗?八十年代的一万元,起码也是现在的数百万元了吧。

如果非要比较,可能用一些不同时代人物记载的基本物价作为参考会比较合适,空对空的讨论比值,其实没有什么大的意义。

在古代,其实没有标准的一两银子,因为古代银锭都是要现称的,并非标准两,说到标准两,还得近代银元进入中国以后,才开始有了标准的银元。



标准的银元,即七钱二分,一百枚就是七十二两。不过,在日常生活中,使用银元概率并不高,更不要说非标准的银两。

一般来说,只有在大宗交易时,才会用到银元、银两,但请注意,并不是直接搬出银子,而通常使用钱庄的庄票(相当于见票即付的银行本票)。

银元之下,当时有两种辅币,一是银角子,一是铜元,这才是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的货币。据记载,民国初期,一银元通常在一百二十八枚铜元上下浮动。

那么,一枚铜元可以买到什么?据上海名中医陈存仁回忆,当时可买十粒糖果、或大饼油条各一件、或生梨一二枚;

若去城隍庙玩的话,一枚铜元可买一块百草梨膏糖,两枚铜元买一碗酒酿圆子,四枚铜元买一碗肉面,肉又大又厚,荷兰水(外国汽水)每瓶两枚铜元。

当时的鸡蛋,一银元可买一百五十多枚,比兑换的铜元还多。那你算算,一两银子等于1.33银元,也就是可以买到200枚鸡蛋。

<strong>

民国名记者包天笑说,1906年时他到上海租房子,一间厢房每月房租七元。当时上海面粉厂工人月收入约七到十元,而包在《时报》任编辑,每月薪水八十元。

二十年代末期,上海一个熟练工人的月收入三、四十元,这已足以养活一家五口人了。

据1934年《申报》报道,上海各大学教授的月薪如下:中法工学院一千五百元;同济大学七百七十五元;交通大学六百元;复旦大学五百三十元,等等

同时期由司徒雷登主政的燕京大学,教授月薪为三百六十元,校长为五百元。由此可见,民国教授的是高工资人群了。

再如陈存仁回忆,他八九岁时(清末时期),米价每担三元六角,家里买菜限定在四个铜元,一个铜元煮青菜一盘,一个铜元购豆腐豆芽之类,两个铜元买“东洋鱼”一块(日本销来的萨门咸鱼干)。



二十年代后的上海米价,每百斤通常在八元到十三元上下浮动,这与房租一样,是低收入家庭的主要支出,省也省不下来。

所以,米价一上涨,那些老百姓不免要摇头叹息,说日子过不下去了,但对于高薪人士来说,这点浮动根本就算不了什么。

由此可见,在清末到民国,银元也同样存在通货膨胀现象,所以就更不好比较了。如果非要比,就根据上面说的米价去折算吧。

据笔者的估计,清末一银元大概相当于现在(2019年)人民币500元左右,到民国二三十年代后,大概相当于现在的300元左右。


坑爹史册


用米价折算银两和人民币兑率是错误的!

用米价折算银两和人民币兑率是错误的!

用米价折算银两和人民币兑率是错误的!

历史上物价都在疯狂变动,一围城或闹灾,米价腾涌。直接光拿米价来对比现代,是不行的,不能很直白地反应古代的现实。要拿就得拿正常情况下,普通百姓一月的工钱,以及五口之家正常的年消费比。

无论明代还是清代,普通小工的月钱就是一两到二两之间,非常稳定。也就是说,要想知道古代的一两银子在当时大概值多少钱,你就记住——普通工人一月工资二两银子。《红楼梦》里最好使,老太太最喜欢的袭人,拨出去的月钱是二两。普通百姓家赚的,不比这个多。如清代景德镇的小工,月钱一两四钱,而在城市中当伙计,就会赚到二两。而多数时候,他们发的是铜钱而不是碎银子,也就约有一千个钱。

不稳定的是铜钱,清朝初年(顺治年间)银子贵,一两银子顶两千个钱。二十两银子够五口之家吃两年的,后期就不行了,渐渐滑落,一两银子顶一千个钱。但这也与明代的基本情况相差不远。我找到了某个有关古代的小说,其中一段话,很符合实际情况:

正掌柜一名,月钱十两;副掌柜两名,月钱六两;前堂伙计六名,月钱二两;粗使伙计十名,月钱一两;洒扫仆妇四名,月钱一两。

所以,从工资来看,一两银子大约就是现在的(以2016.12.31为准)一千五百块,二两银子约是现在的三千块。那些从米价和其他固定商品对比出来的“一两=200”or“一两=500”什么的,都无法客观反映现实。


好吧,有人说古代的农副产品便宜,肉十几文一斤。这就是算术学得不好,现在两千块钱的工资,约等于那时候的一两多一点。

但难道现在的农副产品相较于两三千块钱的工资,不便宜吗?要知道城市里什么都贵,还真就是去农贸市场买东西不贵。以下是现在的农副产品大概的价格,论斤的话要除以二:

我们再反转对比,看情况属实不属实。查阅笔记资料,明清民间,肉价一般是一分多一丁点(从高到低,单位分别是两、钱、分、厘),也就是十几到二十文。

你换算成我跟你说的兑率,一两一千五百元,一钱一百五十元,一分十五元,每一斤的猪肉价格大约就是十五元,与现代相差不多。这证明用工资水平来算,是比较靠谱的。


总之,若要想古代一两银子值现在多少钱,记住,普通工人一月工资二两银子,不要搞那么复杂。




更多人生励志小故事请直接关注我。


豆子人民艺术家


这个问题回答不少,但是靠谱的不多,对于大部分的回答者而言,仿佛白银价格是固定的,其实历朝历代根本不一样。

汉代银价

以汉代官方银价为例:

朱提银,重八两为一流,直一千五百八十,它银一流千。(《汉书·食货志》)

这是说,朱提银的成色好,8汉两为1流,价值汉五铢钱1580枚,其他的银子8汉两,价值1000汉五铢钱。

西汉1斤,从海昏侯墓出土的黄金重量可知,一枚等于一斤,称量为247克到250克左右,汉代一斤为十六两,则1两=15.43克或15.625克。

朱提银1两=197.5五铢钱,它银1两=125五铢钱。

需要注意的是,汉代一直到唐和北宋,白银一直不是流通货币,只是一种贵金属,这种贵金属的官定价格,实际上与实际流通计价的铜钱的“购买力”是直接挂钩的,而铜钱的铸造流通量,哪怕在一个王朝的几百年内,也是不同的。

所以,除了用米价进行约略折算,没有任何可以贯穿2000年的一般等价物,而历史记载的米价又和货币量、地区、丰欠、消费人口直接相关,最多就是个大致判断。

比如,

汉文帝时,粟至十余钱。(《史记·律书》)
今张掖以东,粟石百余,刍藁粟数十……本始中,金城湟中,谷斛八钱。(《汉书·赵充国传》,宣帝时事)元康四年,比岁丰,谷石五钱。(《汉书·宣帝纪》,宣帝时事)永光二年,是时岁比不登,京师谷石二百余,边郡四百,关东五百。(《汉书·冯奉世传》,元帝时事)

需要注意的是,汉文帝时行三铢钱,汉武帝后才行五铢钱,而五铢钱铸造了一百多年才280亿枚,在宣帝、元帝时代,五铢钱的货币供应量实在不多,边地谷价便宜,很大成分上来自于“钱荒”,即“钱贵物轻”。

如果按照宣帝时面临羌人战争时的标准,张掖以东的粟价,则1两它银也不过买1石粟罢了。

汉制,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一石为120斤,则汉代一石粟相当于今天30千克,也就是60市斤小米,三解到京东上搜了一下,最便宜的小米1市斤(500克)价格是6.8元。

也就是说,汉代1石粟=408元人民币,当然,这是精小米,古人算一般称量为原粮,还要削掉一定比例,此处先忽略了。

大体上,可知,西汉1两白银=408元人民币,1克白银约为25.5元人民币。

同样的算法,以宣帝丰收时粮价为准。

则1两银=125钱=25汉石=1500市斤小米,则为10200元人民币,1克白银约为661元人民币。

要注意的是,上述价格等于差了25倍,这种数据的差距,在相关记载中毫不少见。

唐、五代银价

唐代用银的记载和考古发现的银饼、银铤不少,不过主要是皇室赏赐和折算“轻货”(体积小、价值高,利于长途运输的货品)顶租庸调,使用时也往往是以重量计量,也因此成为一种财富储备。

黄金一斤为饼,百饼为簉,至有百簉。银五倍之。(《南史·武陵王纪传》)

这种熔金为饼的储藏财富,这是汉晋南朝以来的传统,只是考古所见的唐代银饼要小得多,最大的约为唐代50两,小的也有10两规制的,可见并没有形成固定形状的银币,仍为“轻货”用。

至于具体的与商品挂钩的银价,则记载更少,只能以唐之后五代十国的后蜀为例了:

伪蜀广政中,凡银一两,直钱千七百。(《续资治通鉴长编》)

此时的后蜀也通行的是唐代开元通宝钱的规制,粮价如下:

孟昶广政十三年,是时蜀中久安,赋役俱省,米斗三钱。(张唐英《蜀檮杌》)

10斗1石,则蜀国1石米为30钱,五代一斤合596.82克,一两合37.30克。

1700钱可换56.67唐石=6800唐斤大米=8116.752市斤大米

京东袋装大米500g最便宜的是4.8元,则总数为38960.41元人民币。

即唐代、五代十国时1两白银约等于38960.41元人民币,1克白银约为1044.51元人民币。

北宋、南宋银价

咸平中,银两八百,金两五千。(《续资治通鉴长编》)
(景德四年)诏河东路所辞戍兵白金每两直以一千为限。(同上)
(熙宁八年)蜀州。银每两官折二贯三百文足,市价一贯六百文,九年,银每两官折二贯二百文足,市价一贯四百文。
(政和六年)官中支钱此曹,每两请官价钱一贯四百文足。

这是从北宋真宗朝到北宋徽宗朝选取的几个数据,基本上,银价在不断上涨,当然,北宋的货币投放量也不断增加,仍面临“钱荒”。

看看米价:

景德四年,诸路丰稔,淮、蔡间麦斗十钱,粳米斛二百。
熙宁七年,以上等粳米每石为千……中等粳米斗为钱八十五文,零粜与贫民。
政和五年,白米市价为百二十。

真宗朝,1两银子只够买米4——5斛,最多716.18市斤,*4.8元/市斤=3437.664元人民币,1克白银=92.1625元。

神宗朝,1两银子只够买中等粳米2.7石,386.73市斤,*4.8元/市斤=1856.304元人民币,1克白银=49.7668元。

徽宗朝,1两银子够买白米1.16石,139.2宋斤,166市斤,4.8元/市斤=796.8元人民币,1克白银=21.3619元。

南宋的折银价相对稳定,绍定元年(1228年)前,银1两折钱多为三贯三百文。

德祐元年(1275年),银每两一十四贯二百八十五文,银每两价钱七贯三百六十文。

再看米价:

嘉定十六年(1223年),和籴米石,每石计官会三贯七百五十文。

德祐元年,麦每石三贯七百三十。

也就是说,南宋宁宗、理宗时代,银1两,折米1石左右(以纸币会子计价,实际上,白银比纸币吃香),也就是说,1两银子够买米1石,143.23市斤,*4.8元/市斤=687.504元人民币,1克白银=18.43元。

南宋末年,银1两,折麦3.8297石,548.55市斤,京东的小麦粉是3.7元/市斤,即2029.64元,1克白银=54.4142元。


明清之后的计算不少,此处就不赘述了,要说明的是,上述计算,严格的学术意义上,纯属扯淡!纯属扯淡!纯属扯淡!

重要的事情要说三遍,虽然三解已经尽量寻找时间贴近的对应物价数据,但是仍没有考虑上述几个时代粮食计量单位的“石”和重量计量单位的“石”的具体区别(因为太麻烦了),只是简单计数,同时,没有计量铜币、纸币币值的具体不同,在操作上并不严谨。

当然,对于这样一个问题来说,已经够用了。

因为,在古代社会,哪怕一个年份,相隔不远的不同地区,由于人口结构、水旱灾害,甚至行政特色,都会带来诸多的不同,在今天我们看起来应该大致均平的物价,在古代社会可能隔着一道山就天差地别,更重要的是,由于物流流通的发达程度,以及货币投放量的不同,也会产生看似匪夷所思的结果,哪怕是离我们更近一些的明清社会,一样如此。

所以,本质上讲,这种古今对比,毫无意义。

对于普通人最有意义的就是,千万不要把武侠小说和清宫戏里看来的随手二两银子当做古代生活的常态,还有什么汉朝、唐朝甩出一把银票来,这都属于编剧无知,我们不能跟着犯蠢。


刘三解


民国初期,一块大洋(银元)一般26克多,纯度在90%左右。

清朝时期,一两银子相当于38克左右,纯度在92%左右。

1918年,清华外教狄登迈调查了北京人的收入水平,当时一般底层北京人月收入在1.66银元左右,好一些的可以拿到2个大洋,能赚3.4个银元一个月的,就算中等收入了。

在清代中期,一般的仆人、杂工、服务人员、差役等等,月收入在八钱到一两多,京城的要高一些,可以达到2两,如果在大户人家里做事,比较得家主欢心的,也能拿到2两甚至更多。

可以看到,从大清到民国初年,其实底层老百姓的收入没怎么增长。这基本上就是老百姓的最低收入水平了。

民国初期一个大洋的价值,到了1930年就得用8个大洋去实现了,这8个大洋又相当于1980年的15元人民币,考虑到通胀水平,差不多相当于现在的1500元钱。

从收入水平来看,清代中后期的一两银子的价值可以约等于民国初年的一块大洋。

进而可以换算出来,那时的一两银子的价值相当于现在的1500元钱的价值。

那时底层老百姓的月入也就平均一两半多点银子,差不多相当于现在3000不到的收入,比较贴近三四线城市、乡镇的一般老百姓收入水平。

当时的一两银子能买啥呢?

在康熙年间,一斤猪肉差不多相当于0.03两白银,换算成今天的钱差不多得40元左右,那时候的肉类生产没我们现在这么丰富,所以那时候的人一般也吃不起猪肉,哪怕到了民国也是。


云中史记


古代一两银子是多少:(估算的当时的购买力)


清朝中晚期一两银子价值人民币150—220元左右;


明朝中期价值人民币600—800元;


北宋朝中期600元—1300元(或1000—1800元);


盛唐时期2000—4000元。是最值钱的鼎盛时期。


夕日爆料


诚邀,如题。小编常在古装剧中看见某位大侠吃完饭后随手就是一块碎银子,也不去管这够不够饭钱就欢喜的去了,那么古代的一两银子究竟相当于多少人民币呢?

其实小编看过的一些古籍中,白银的购买力其实是很高的。由于中国一直是银本位,也就是外国人来中国买东西只能用银子(有时也用黄金)支付,恰巧哥伦布发现美洲后,西方国家在美洲找到了很多银矿,大概在明朝吧,世界三分之一的白银流入了中国。也就是说其实明朝白银的购买力是历朝历代最低的,那么明朝银子价值几何呢?这里举两个例子:

《明史》有过记载,大明七品知县一年的俸禄只有45两白银。

还是《明史》,明嘉靖帝时期,一两官银大概能购买普通二石大米,一石=94.4Kg,也即是说,一两官银可买377.6斤大米。按小编家附近的超市米价每斤1.8元,大概明朝一两官银折合人民币700元

在明之前的唐宋之际,白银由于流通量少,自然更加值钱。史料记载,唐贞观年间,一斗米(0.1石)价格是5文钱,通常一两银子折1000文,所以一两官银可以买20石米,唐代度量衡中一石约等于59Kg,还是按大米1.75元每斤计算,唐代的一两银子相当于人民币4130元的购买力。所以在古代,一两银子还是很值钱的。实际上,古代的银子流通量都不是很大,用银子付款的人很少很少,所以只要大侠肯付银子,掌柜高兴还来不及呢,因为不管怎么吃,一顿饭也花不了4130元。

以上就是小编的看法,如有出入还请斧正


电视剧里看历史


关于“一两银子等于多少人民币”,这实在是一个有趣但也很难回答的问题,因为每个朝代的经济水平、物价、通货膨胀率等都不一样,古代和现代那也是差之千里,所以关于“确切”的等于多少实际上是无解的。

但我们也可以通过一些史料大致猜测一下:

据小君我的资料查阅大致可以推测出如下几个朝代的数据:

清朝中晚期一两银子价值人民币150-220元左右;

在明朝中期价值人民币600-800元;

在北宋朝中期价值600元-1300元(或1000-1800元);

在盛唐时期价值2000-4000元。

一般朝代1000个钱为一贯,等于一两银子;

所以,各位可以此作为衡量标准去看看古代人的消费力,同时也可以根据此去检验检验如今的古装剧是否“无脑”!

比如说小君看某清宫剧里写道:“某大侠吃一个馒头花了一两银子”,看上去好像没啥错,但你只要根据上表一对照,妈呀!一两银子可不少钱呢,200元左右,吃一个馒头花200,这可真是金馒头。编剧太无脑!

说到这里,小君想问问大家:“古代官员的工资一般多少银子呢?”

每个朝代都不一样,但就拿清朝来说,官员的工资包括白银和大米,其中一品文官白银180两,九品白银33两。雍正以后,还设了个“养廉银”,通常是普通工资的几倍,乃至几十倍。据史料记载,一个七品知县,他们的年薪大概是——“白银45两+大米22.5石(约合白银90两)+养廉银大概600—2000两+各种灰色收入”,总计大致是3万两,如果按一两等于200元人民币算的话,那30000*200=?哇!高薪职业啊。

最后,再说说古人的娱乐消费吧,大家都知道现在明星出场费那都是高的离谱,少则几十万,多则上亿,那么,在古代,“明星们”的出场费是多少呢?

以明朝为例,万历年间,艺人演一场才“一两零八分”,后“渐加至三四两、五六两”,最贵的名角还是大排场的也仅花“十二两”,几乎就是7000元就能请个明星到你家VIP了。


宫殿君


古代一两银子价值多少人民币,是个有意思的问题,还曾经真有历史学家推算过,根据古籍里记载的货币购买力,折合人民币,比较固定的一个算法是和当时的米价相衡量。

因为大米价格关系到百姓生死存亡,所以地方官员很重视,朝廷也很重视,都是定期记载的,比如《宋史食货志》“熙丰以前,米石不过六七百”的记载,都是根据原始记录记载下来的,所以拿大米价格来换算,比较准确。

唐代贞观年间,一两银子可以买2360斤大米,约等于人民币5000元;唐代开元一两银子可以买11180斤大米,约等于人民币2500元,一下子贬值了好多。

到了北宋庆历年间,一两银子只能买到700斤大米,约等于人民币1500元;到了明朝万历年间,一两银子可以买380斤大米,约等于人民币700元,到了清朝乾隆年间,一两银子能到的大米只有140斤而已,折合人民币才300元。

大家都知道明朝官员俸禄很低,海瑞当个县太爷,连肉都舍不得吃,史书记载明朝七品知县一年俸禄45两白银,按照明朝中后期一两银子折合700元人民币来计算,海瑞一年工资才3万多一点,一个月才拿2625块钱,难怪吃不起肉呢。


历史有妖气


古代一两银子相当于多少人民币?确实如题主在题目正文里所说的,这个问题必需就不同时期进行讨论,而且如果把视野再放大一些,还可以针对不同的文明或者说国家进行讨论。而这之间的差别其实是相当大的。


上古时期的国外银价

关于白银进入货币流通领域,其实在中国是比较晚的,因为中国本土并不富产白银,所以虽然在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白银就开始少量被用于铸币,但白银真正进入流通领域还是从唐末,甚至是五代时期开始的。

古巴比伦银币

不过在世界其它一些文明地区,白银则很早就开始进入了流通领域。比如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的巴比伦地区,就已经开始将白银作为货币进行流通。而在当时一个巴比伦的普通工人工作一天大概能挣2.1克银子,如果按中国古代大约37克算一两计划,一个古巴比伦工人大概工作18天左右能挣一两银子。

而在当时,一头绵羊的价格大约是2.6克到16克不等,也就是说一两银子差不多能买2到14头绵羊(大小不一)。而在现在,一只成年绵羊的价格差不多是600元到2000元左右,所以这样算,当时的一两银子大约至少能值今天的4000元左右。

古希腊银币

而在公元前5世纪的古希腊,一个工人工作一天大约能挣4.3克白银,这样一个月大概能挣四两银子左右。而当时一两银子在古希腊差不多能买25公斤的橄榄油,如果一公斤橄榄油现在的价格按70元来算,那么在古希腊时期的一两银子大约能相当于现在的1800元左右。

中古时期东西方银价比较

而到了欧洲的中世纪时期,在公元1300年前后,一名英格兰的工人大约一年能挣672克银子的工钱,也就是大约相当于21两左右的银子。那么这些钱当时能买什么呢?当时大约1到3钱银子能买一升葡萄酒,一钱银子能买20个鸡蛋,5钱银子能买1个斧子。而如果按现在20个鸡蛋能卖30到50元左右来计算,当时的一两银子在英国大约值300到500元左右,但如果按红酒的价格来算,大概至少能达到600元以上了。

中世纪英国银币

而这个时期差不多相当于中国的明朝时期,那么在明朝中晚期的万历年间,一两银子差不多可以买两石普通大米,而两石大米相当于94.4公斤,如果按现在最普通的一公斤大米六块钱的价格,当时的一两银子大约能值570元左右,可以说跟1300年前后英国一两银子的价格差不多。

明朝天启年间铸造的银币


但万历时期其实已经到公元1600年前后,已经晚了300年左右。而在这300年时间里,因为美洲新大陆的发现以及美洲银矿的开采,再加上明朝的海外贸易等原因,所以无论是明朝还是欧洲的白银价格其实都已经贬值了很多,所以这个时候明朝的白银价格相当于300年前白银在英国的价格本身已经说明中国的银价在古代始终贵于世界很多其它国家。

明朝银币


而这种价差甚至也成了中国由富变穷,从古代的领先世界到近代落后于西方国家的一个重要因素。因为白银在中国的价值长期比在世界其它地区高,所以新大陆发现之后,欧洲人用美洲出产的廉价白银从中国人手里换走了大量当时的优良产品,而中国人辛勤的工作换来的就只是美洲银矿里唾手可得,在世界其它地区并没有太大价值的银块,所以在这个过程中,表面上是中国赚取了大量白银,但实际上却是中国的财富被别人用廉价白银大量转移到了欧洲,

银价的变化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中国国运的兴衰


甚至后来因为中国白银高度依赖外国,西班牙和日本在明末中断对中国的贸易还造成了明末的金融危机,这也成了明朝最终灭亡的导火索之一。所以从不同时期白银的价格乃至中外银价的对比上,我们甚至也可以看到古代中国国运兴衰的一个重要原因。


桃花石杂谈


这个问题有点宽泛,只能说购买力如何,每个朝代的银子的购买力是不一样的,再加上各种物资的价格不尽相同。所以这样问是有问题的,我就从唐代说起吧。

从唐代开始使用白银到明代万历年间这段时期,基本上是以税收课税厘金的功能居多,民间并不见白银,而影视剧里明代以前寻常人用银子付饭钱是不可能存在的。《水浒传》里动不动就用银子在现实中是不可能的,施耐庵在这方面多少有些夸张的成份在里面。那个时候是以铜钱和纸币作为普遍货币,平常人不会使用银子直接付账,就像今天我们也不会用黄金直接去卖东西一样。



&唐代五十两税银

明万历以前,银子的价值并不比黄金低多少,基本上是贵族阶层用来制作配饰和器皿的贵重材料。唐代市场上是钱绢并行,在贞观和开元年间,一匹绢能当三四文铜钱使用,捐可以直接当钱币使用。市场上是没有银子什么事的,也就是具有税银的功能。


&唐代银盒,因该是贵族妇女装胭脂的。

宋代以前的官员俸禄都是用粮食来计算的,宋代用粮食和铜钱计算,以开封府尹包青天为例,他的俸禄是月供禄米150石,俸钱12万文,外加每年绫20匹,罗1匹,绵50匹,可谓是年薪千万的大款。明代官员分为九品十八级,俸禄也分为十八等。正一品每年禄米1000石,俸钞300贯,从九品禄米60石,俸钞30贯。所谓俸钞,只不过是朱元璋时期就开始发行的大明宝钞,也就是纸币。正因为明朝的官员的薪水太低,纸币的购买力十分不稳定,很多官员基本上不靠工资生活,靠的是对百姓的盘剥,明代官员的腐败也是历代最盛的。


&明代银锭

到了清代,官员的俸禄才真正的用银子来结算。当时官阶从十八级减少到了十级,在京文武官员每年俸银,一品180两,二品155两,三品130两,四品105两,五品80两,六品60两,七品45两,八品40两,正九品33.1两,从九品31.5两。京外官员也是这个数,只是没有皇上赏的粮食,而武官则在这个基础上减半。

&清代二两银锭,一家人能吃喝一个月。

说了这么多,我就想说明在明末以前,银子虽然价值高,但是不参与市场流通,很难说明银子值多少人民币。而比较明确的记载是万历年间,那个时候物价是直接用银子来计算的,当时的一两白银分别能购买的东西如下:大米:2石(377.6斤),牛肉:76.9斤,猪肉:50斤,鲤鱼500斤,活鸡:25只。从以上物价我们就能计算出当时一两银子的购买力大概相当于现在的两千人民币。

这里还有一个例子,清代同治时期,曾国藩在京为官时,身居二品,却十分拮据。又一次他的管家告诉他家里还有十二两银子,他算了算,府上有各种杂役仆人几十口子,如果吃得简单点,十二两银子还是能撑一个月的。可见当时银子的购买力是相当不错的。

乾隆时期,北京城的人一个人的工资为三两银子,基本上也可以养活一家人了,三两银子在那个时候能当现在一两万的购买力。唐宋时期银子更是值钱,至少是清代的两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