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林黛玉的抑鬱之美,看抑鬱型人格

四大名著是我們國家的傳世經典,裡面每一部著作中的每一個人物形象,在每一個讀者心目中都是鮮活的。像《西遊記》中的七十二變孫悟空;像《三國演義》中的智冠天下諸葛亮;像《水滸傳》中的倒拔垂楊柳魯智深,像《紅樓夢》中的抑鬱之美林黛玉,都給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今天,我們就來從林黛玉的抑鬱之美,說一說抑鬱型人格。

從林黛玉的抑鬱之美,看抑鬱型人格

林黛玉

談談我眼中的林黛玉

林黛玉是《紅樓夢》中給我留下印象最深刻的人物之一,相信很多讀者跟我有同樣的感覺,這個多愁善感的女子,即渴望愛情,又極度缺乏自信,即希望自己做的更好,又“喜散不喜聚”、“喜靜不喜動”。實際上用現在的觀點來看,就是社交退縮的表現。主觀上想與人搞好關係,想好好相處,但又不願主動接觸人,不喜歡社交活動,這樣矛盾的性格,再加上家道中落的背景,不外乎大觀園的姐姐妹妹們都去喜歡寶釵,而不去與黛玉妹妹玩耍了。

後來寶玉和寶釵結親的現實如驚天一擊般,砸的她悲痛欲絕,卻又無處傾訴。只能整日呆坐窗前,以淚洗面,抑鬱寡歡,茶飯無心, 心存死志,最後滴水不進,最終抑鬱而亡。

從林黛玉的抑鬱之美,看抑鬱型人格

病榻上的黛玉

縱觀林黛玉的一生,雖抑鬱之美讓人印象深刻,但不爭之能讓人扼腕嘆息。處處透露著抑鬱型人格的特點。

抑鬱型人格是常表現出悲觀或至少是懷疑的態度。幾乎從不談論自己,周圍的人也很難了解到他們的內心世界。抑鬱性人格結構可以隱藏在一個表面上沉著冷靜或穩重的假面具之後。除了這些抑鬱嚴肅的類型外,也有較多的煩惱性抑鬱,他們的悲觀具有忿忿不平、挑剔及諷刺挖苦性特點。多數人即使付出努力並作出相應成績,但仍很難成功。

這一特點在林黛玉身上表現的也很鮮明,作為金陵十二釵中才貌雙全的並列第一,卻因不願與人接觸,而得不到廣泛的關注,或者說在關鍵時刻得不到賈府上下的廣泛支持。這就是林黛玉的失敗之處。

這一點有點像我們現代人所說的情商低,會幹活,但不會做人,一定事倍功半的。反觀寶釵,明明沒做什麼卻在大觀園如魚得水,深得眾人喜愛。

抑鬱型人格始於童年,與缺乏健康的童年生活有一定關係,這一點往往與父母創造的成長環境有直接關係,往往與父母有一定潛在的矛盾關係,但不一定外顯。往往這樣的人在變換環境到相對陌生的地方會明顯缺乏安全感,對於自我成長或獨立感到不安。這裡與父母的矛盾關係不但以人格的形式表現,而且以後很可能成為精神疾病的發病誘因之一,也就是我們稱之為童年負性事件的,可以影響多種精神障礙疾病的發病誘因之一。

從林黛玉的抑鬱之美,看抑鬱型人格

童年負性事件

其實抑鬱型人格雖然造成一定的社會適應障礙,但仍屬於正常範疇,一些抑鬱型人格因為沉默寡言,和多愁善感,被人賦予了憂鬱的特質,人們也常常會將其歸結為一種特殊的美,憂鬱的美。但在現實生活中,這樣的人格特點仍然會出現很多牽絆,比方說缺乏自信,比方說多愁善感,比方說不喜社交活動,還有常常出現的迴避行為,都會制約一個人的正常發展。

而且像林黛玉一樣,抑鬱型的人格最嚴重的問題就是容易一蹶不振,被抑鬱症狀困擾,甚至像林黛玉產生悲觀厭世的情緒,並發展為嚴重的抑鬱障礙。

從林黛玉的抑鬱之美,看抑鬱型人格

抑鬱症

抑鬱型人格不像抑鬱症,可以進行藥物治療和心理治療,一般人格特質在18歲成年後很難改變。所以童年父母的影響尤為重要,父母的呵護何時放手決定了孩子的衝突是否出現,如果父母過早放手,孩子會失去父母給與的安全感,所以會感到十分缺乏安全感;而且他們會覺得,是不是自己做錯了?是不是父母在懲罰自己?

如果父母過晚放手,孩子已經非常依賴父母,可能會產生這樣的想法:父母對我這麼好,如果我按照自己的意願生活就是在傷害父母,但是如果繼續依賴父母,就是傷害自己。

所以想杜絕不健康的人格,最好的伴發是給孩子一個健康且足夠心理支持的童年,鼓勵孩子表達情感(包括哀傷),教會孩子分析自己的感受,並首先與孩子分享感受。

我們決定不了人格的走向,我們只能儘量創造有利的條件,適時指出孩子性格中的缺陷,並給予建設性意見,守護孩子的心理健康。 黛玉雖好,可寶玉最後終歸是娶了寶釵……

從林黛玉的抑鬱之美,看抑鬱型人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