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穿的衣服都拖到地上了,難道不怕弄髒嗎?為了時尚?

奧力芙


如果幾百年後人們通過一些照片和影片瞭解現如今人們生活的時候,在他們看到一些白領穿著筆挺的西裝、新娘穿著拖地的白紗裙時,他們會不會產生一種以為現代人全都是穿西裝、婚紗的想法呢?


在瞭解不足夠的情況下,我覺得未來的人還真可能會產生這種想法。

通過古代的一些畫像,還有現代電視劇對古代人穿著的復原,大家或許也會產生類似的想法。

以為古代人穿的都是長得可以拖到地下、袖子寬廣得導致伸展不便、結構複雜得難以穿著的衣服。


但實際上在古代大多數時候,人們的穿著和現如今是一樣的,都呈現著極端的兩極化。

像古代一些貴族、上流人士,他們在出行或者參與重要宴會、重要祭典的時候,有多複雜就會穿多複雜,因為這是他們身份的象徵。

而像一些普通的老百姓,能穿的多簡單就穿多簡單,為的就是幹活的時候方便一些。

不過這種穿著的兩極化,是在戰國之後才慢慢呈現出來的。

趙武靈王推廣胡服騎射

在戰國之前的時代,很多普通的百姓雖然穿著不如貴族那般華麗、複雜,但穿著衣服的樣式也極其影響生活的便利。

那時候因為各種習慣、傳統的影響,就連市井裡生活的百姓們與軍隊中打仗的士兵們,穿的都是那種袖子很寬廣、下襬很長的衣服。

在衣服的影響下,導致了那些時期的人們活動非常不方便。

後來,趙武靈王為了使自己的國家強大起來,他就在趙國內推行了胡服騎射,引進了胡人們簡便快捷的穿著方式,大大改變了百姓們寬袍大袖的生活方式。

那時候的胡人雖然生活狀態粗鄙不堪,各種各樣的技術文化都無法和中原地區的人們相比,但與此同時他們也沒有中原地區那麼多禮法約束,因此穿的衣服是怎樣隨便怎樣穿的,這點對於當時中原地區的百姓來說,倒是先進了不止一點。

在趙武靈王推行胡服騎射後,在後來的各朝各代裡,簡便的穿著方式越發成為主流。

然後在經過長久的歷史發展過後,歷史中就出現了兩種不同的穿著方式。

高山白雪和下里巴人

一種是上層人士的複雜穿著,他們手底下有一大幫人伺候著他們,因此穿著的複雜對他們來說根本不成問題,他們走的路到處都有人幫他們收拾乾淨,自然是不用擔心會弄髒衣服什麼的問題了。

而普通的百姓們,他們在幹活的時候根本不可能穿著長袖、長袍去幹活,他們一般會挑選簡便一些的衣服來幹活,在夏天熱的時候,甚至會出現光著膀子或者穿著無袖衣服的狀況。


想必大家都看過清明上河圖,大家如果仔細觀察清明上河圖的話,就會發現裡面很多人都穿著短袖或者無袖衣服,這點和現在是差不多的。

所以說這就是古代人的穿著,一般衣服能拖到地上的人,都不是普通的人,他們根本就沒有弄髒衣服的憂慮,普通人就沒那麼多講究了,一般會挑選適合自己穿著的衣服樣式來穿著,而現如今很多人聲稱著要復興的漢服,大多數是古代貴族或者上流人士們穿著的衣服。


孤客生



古人穿的衣服確實是拖到地上的,這是古代一個比較有趣的現象,但這並不是所以的古人都這樣,一般只有達官顯貴才能穿拖到地上的長袍,一般的平民都是穿粗布製作的衣服。
那穿長袍髒嗎,答案肯定是髒的,但達官顯貴,有身份的人自然有很多的下人來服侍,而且貴族得人幾乎都不用下地走路,地板被下人打掃得很乾淨,自然不怕弄髒衣服。
階級森嚴的古代,連衣服都是地位和經濟的象徵,衣服不能亂穿。古代衣服有很多都是長袍,這種衣服在周朝就開始流行,但平民事不能穿的,倘若穿不符合自己身份地位的衣服出門,很容易就引來殺身之禍。
平民就算不要命就要穿,那他也得考慮下自己的經濟,平民之所以穿短袖是需要從事體力勞動,長袍會影響他們的工作效率,萬一莊稼減產,就沒有收入,有可能令全家人吃不飽飯。而且在古代衣服的長短和價格有很大的關係,稍微長一點就會多加一些銀兩,所以一般人也得掂量掂量自己的口袋有多少錢。

長袍確實穿的不靈便,但這是地位的象徵,何況上流社會的人根本就不用從事體力勞動,也因為地位問題,所以在周朝時期就要求不同層次的人,長不一樣長度和款式的衣服。

所以也就有看“衣”識地位層次這一辦法。

黔,黑色。黔首,即以黑巾裹頭,代指平民,同“庶民”,具體而言指本業為農業與小手工業,末業為小商賈等各種不事生產的人。

古代平民著白衣,所以常以“白丁”稱呼平民百姓,或以白衣、白身稱之。麻布衣服,借指平民。古代平民不能衣錦繡,多穿布衣。

青衿:亦作“青襟”,古代讀書人常穿的服裝,泛指有學識的人。比如曹操《短歌行》:“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蒼頭:戰國指鄉黨青巾裹頭的青年,漢代指奴隸,魏晉之後,就純為私家奴僕。


縉紳:古代士大夫大帶子下垂的部分叫紳,笏插在皮帶與帶子之間叫縉(也作搢),舊時官宦的裝束,亦借指士大夫。


簪纓:簪和纓,古時達官貴人的冠飾,杜甫《八哀詩·贈左僕射鄭國公嚴公武》:“空餘老賓客,身上愧簪纓。”舊時把它作為做官者之稱。


青衫:“青衫”黑色的單衣,唐代官職低的服色為青黑色。


巾幗:本是古代婦頭上的頭巾或裝飾物,藉以代表女性。自古以來把婦女中的英雄豪傑稱為“巾幗英雄”,故代指女性


珠履:綴有明珠的鞋子,李白《寄韋南陵冰》詩:“堂上三千珠履客,甕中百斛金陵春。因而珠履成了豪門賓客的代稱。


青衣:古時地位低下者所穿的服裝。婢女亦多穿青衣,後因用為婢女的代稱。

裙釵:古代婦女的服飾,因用為婦女的代稱。


紈絝:紈絝是古代一種用細絹做成的褲子。古代富貴人家的子弟都穿細絹做的褲子,這很能反映出他們奢侈的特點,因此,人們常用紈絝來形容富家子弟。


赭衣:以赤土染衣,故曰赭衣,赤褐色。古時囚犯乃服赭衣,因以褚衣代稱囚犯


黃冠:古代指箬帽之類,蜡祭時戴之。後即借指農夫野老之服。


除了日常的服裝有等級的限制,古代官員的朝服同樣限制嚴格。


首先不同級別官員朝服的顏色是不一樣的,青綠色官服通常是六品以下的官員,紫紅色的官服,通常是五品以上官員穿的。


其次,官服上的紋飾也是體現官員等級的又一個重要標誌。


皇帝的龍袍上面繡有日、月、星、辰、山、龍、華蟲、宗彝、水草、火、粉米、黼、黻,取九五之尊之意,這是最高等級的紋飾。

在明清朝廷上,官員的品級也可以通過紋飾來分辨。 在古代,有地位,金錢的人滿足了生活所需,又不用體力勞動,當然選擇長袍一類的衣服,好看又時尚,衣服就算髒了也有奴僕洗。


論史者


不是所有人都穿長衫,同樣也不是在任何時候都會穿長衫的。在魯迅的《孔乙己》中對孔乙己的描述就有一句:“孔乙己是唯一一個穿著長衫站著喝酒的人”。

一般穿長衫的都是有身份的人,這些人不需要做體力勞動,普通的做工百姓都是短衣。更不要說拖到地上的衣服了,一般拖到地上的衣服也是在比較重要場合穿的,就像現在的很多晚禮服也是拖到地上的,這點古人和現代人其實也沒差。

也許在你的印象中,古代服飾應該是這樣的。


或者這樣的



或者這樣的


但以上這些都不是市井百姓的服飾,如果想要了解普通市井百姓的服飾,不要去看那些壁畫或者仕女圖。最直觀的應該是清明上河圖。我們可以看到,圖中除了那些有身份的人的人,穿的是長袍,其餘的都是短打,就連婦女的也是。

我們在圖中可以看到,大多數人都是短打。而且在褲腿那裡都會收緊,就像我們現在的褲子一樣。


漁耕樵讀


中國有據可考的服飾出現在商周時期,那時顏色只有紅和黃,上身有袖子的稱為衣,下身短裙裝為裳,無論男女都是如此。

至於說長衣拖地,不方便行動而且容易髒也是有的,但是也完全不像我們在電視上看到的那樣,都是長衣長衫。這些也只存在於官僚階級,他們是脫離了勞動的貴族階層,不需要勞作。可是是普通老百姓就不同了,能有粗布蔽體保暖就很好了,怎麼可能平時總穿長衣拖地呢,多以小袖短衣為主,便於行動和勞作。

其實統治階級有時候也覺得自己穿的雖然華貴,但是也確實不方便。

我們都知道趙武靈王胡服騎射的典故,當時趙國為了提高軍事實力,大力發展騎兵。趙武靈王以身作則,並要求將軍,大夫,嫡子,代史全部穿著,提倡大家一起學習胡人,穿著胡人的短衣長褲和馬靴,活動便利。

胡人衣服的特點是:窄袖短衣,合襠長褲,便於騎馬射箭。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也採用了部分趙國服飾,秦代所用的高山冠、術士冠以及武士所穿的黑色長褲,都直接受到胡服影響。到了漢代這種穿著也被繼承下來,武將所戴的大冠武士所穿的短衣大袍,也是採用胡服遺制。



漢代平民服裝

不過史書有記載,這些服飾大多隻用於軍旅和平民,不通文儒,帝王官員以及他們退朝以後閒居時所穿的衣服,仍用周制。

魏晉時期,北朝也是以胡服定為常服,南朝是漢服。

但是這段歷史比較複雜,有“五胡亂華”歷史事件,所以到了北朝時期,又逐漸廢除了胡俗,並以漢服為禮服。注意是禮服,也就是說,官員們閒居是所穿,以及普通老百姓所穿,仍然是胡服的短衣長褲。



而到了唐朝,就不用說了,由於民風開化,胡風盛行,連百官上朝都愛穿胡服,長褲短靴。

甚至女子都流行穿胡服騎馬,特徵是翻領,對襟,窄袖,陝西等地的墓穴壁畫中有大量反映。


唐朝婦女胡服

到了宋朝,據王國維氏《胡服考》記載,漢族皇帝又頒佈法令禁止胡服胡俗,復興漢服和漢文化。

這主要是宋代北方契丹人力量強大,對宋朝構成威脅, 宋朝的統治者非常懼怕胡風的滲透和蔓延,同時也擔心漢人穿胡服之後,出入市井難以分辨。據《宋史.輿服志》等書記載,在兩宋時期,朝廷曾多次下令禁止民間效仿胡俗,穿著胡衣。
宋朝平民與官員

宋徽宗大觀四年(公元1110年),朝廷也曾下令多次禁止胡服,但民間男女仍多穿胡服。

所以,宋徽宗不得不在政和七年,公元1117年再次規定,“敢為契丹者若氈笠、釣墩之類者,以違御筆論。”大意就是再敢以胡俗穿著的,逮住以後,以違反聖旨的大罪處罰。

元代也不用說,蒙古統治者也是遊牧民族,胡服類似,以便戰鬥騎射。

元農民

到了明朝,驅逐了蒙古統治者,就又推行漢服,禁止胡服,同時還不許使用胡語,胡姓。但後來政局穩固以後,有關詔令逐漸減少,民間便不可避免的吸收了蒙古服飾的元素。

到了離我們最近的清朝,滿族人的統治比較瘋狂,必須男子剃髮留辮,穿著滿人服裝,若有不遵本朝制度殺無赦,這種做法是中國歷史上罕見的。


特別是留辮子,以前的各個朝代,基本上,男人的話就是梳一個髮髻,也就是抓一個揪,有的人包一塊頭巾,有的就戴帽子,結果到了清朝,就必須強制你留一個辮子。

這一時期平民的服裝呢,雖然雖然是受到滿族服裝的影響,男子穿長衫,但是這個長衫是左右開叉的,並沒有長到拖在地上,不會蓋腳面,無馬蹄袖,所以也很方便,勞動的時候呢,把長衫撩起掖到腰帶上。並且真正的農民呢,也不會穿著長衫,就是基本上是短衣長褲。

到此可以看出,中國各個朝代的服裝,貴族統治階級基本是以寬大的漢服長衫為主,雖然他們也明顯感覺到不方便,時有改變,但是受社會政治文化等因素影響,基本還是推崇漢服文化。但要說明的是,他們的也多是在上朝,祭祀的時候,就像我們婚禮,新娘要穿婚紗一樣,特殊場合穿著禮服,大家都能理解,閒居的時候也並不會這樣,衣服整天拖在地上。

而普通老百姓則都是推崇胡服或者類似胡服的衣裳,畢竟他們都是要幹活勞作的,不可能像貴族統治階層的人們一樣,不用參與勞動,總之不存在我們想象的那樣,人們都穿著長袍,拖在地上,然後很容易髒等情況,那是不可能的。


每朝一史


先直接回答你的問題:古代穿長衫的人非常怕髒,他們穿長衫不是為了時尚。

一、關於穿長衫與怕髒的問題

首先要搞清楚古代什麼樣的人穿長衫,是不是所有的人都穿長衫。古代只有士族及以上身份的人才可以穿長衫,因為這些人是不需要勞動的。而那些需要勞動的人就不穿長衫,他們穿的衣服一般都比較簡單,要方便幹活。

如果是那種可以拖在地上的長衫,那麼對身份和地位的要求就更高了。首先,穿這種衣服的人一般出入的場合都非常的乾淨。你能想象宮裡娘娘的地上會有土的感覺嗎?室內一般都需要反覆不斷的擦,地需要不斷地拖。如果走到室外有土的地方,身後一般還會有僕人幫他把衣服拉起來。而且他們的衣服會換的非常勤,基本上一天換一套吧。

這就是為什麼他們怕髒,但是他們穿的衣服不會髒的原因。

二、他們為什麼要穿長衫?

相信你一定聽過一句話叫“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那麼禮為什麼不下庶人呢?

其實禮在制定之初的作用之一就是為了區隔士族與平民之間的區別。所以士族無論從穿著,還是行為規範,都要與平民不同。這樣才能長期保持他們在平民心目中的地位,讓平民百姓心甘情願的接受他們的奴役。

你可以試著想一想,如果平民百姓跟士族,皇族穿的都一樣,那麼平民心裡可能就在想,都是人,憑什麼你不用幹活,我需要幹活,如果這樣想的人多了,就必然不利於社會秩序的穩定。

綜上所述,古代的人並不是人人都穿寬袍大袖的衣服,而穿寬袍大袖的衣服的人,往往都是有身份和地位的人。他們通過寬袍大袖的衣服,以及一套複雜的行為禮儀規範,把自己與平民百姓區分開來,而這種統治策略在相當長的時期內維持了社會秩序的穩定。



茗仁先生


衣服想拖地,你要先有這個權利!

中國自古就以禮儀之邦文明,著裝便是禮儀之一,對不同身份,不同場合穿什麼樣的衣服都有著嚴格規定,所謂問題中所說的古人衣服都拖地了,首先要有這個權利。


不是說普通老百姓,就可以隨便穿十分華麗,且有很長裙襬的衣服的,我們來看下貴婦人和侍女衣著上,是有很大差別的。

越是下襬長,甚至拖地好大一塊的,往往身份越尊貴。當然擔心弄髒完全沒必要,因為做的不會是尋常路,大多出門便是眾人簇擁,坐轎子等交通工具,腳踩的也都是地毯,或是打掃乾淨的階梯。

髒?完全沒必要擔心的!

還記得《紅樓夢》中對賈府老太太出行的描述麼,想要去哪不是臨時說去就能去的,而是要提前好多天準備,打掃乾淨是最基本的,閒雜人都不能有,所以這個擔心沒什麼必要。



瓦爾登的船伕


這個問題問得有點片面。古代人的服飾其作用不僅在於保暖禦寒,更是身份地位的象徵。服裝的質地、款式、顏色、紋飾等都有嚴格的規定和限制,一般情況下,古代達官貴人因需要參加正式社交活動,比較嚴格遵守周禮對服飾的規定,各個朝代雖有不同款式,但都崇尚優雅及地的長袍。

那麼,這些日常生活中常著及地長袍的達官貴人們,由於衣服經常拖在地上,自然也會弄髒,身著長袍不僅行動不太方便,還得遵守相應的禮儀規範,否則就會被人認為失儀,受到大家的指責批評。至於大家擔心的衣服會弄髒的問題,這個問題古人早就考慮到了,需要身著及地長袍的達官貴人們家裡日常走動的地板一般是木質的,家裡的奴僕每天一項重要工作就是定期擦洗地板保持地板的整潔,這樣主人在家裡行走活動就不會輕易弄髒衣襬,即使髒了也沒什麼要緊的,類似款式用途的衣服還有備份,可以經常更換,反正髒衣服會由專人漿洗乾淨。

而庶民由於地位較低下,李商隱在《雜纂》中說:“僕子著鞋襪,衣裳寬長,失僕子樣。”因為“衣裳寬長”是有身份的人的服裝,僕人是最下層的苦力,是不能寬衣博帶的,只能一身短打扮。加上經濟水平有限,著長袍從事體力勞動十分不方便,一般穿著質地較粗糙的短衣。這一點在《孔乙己》中描述的十分準確,在咸亨酒店喝酒的常客,除了孔乙己身著長袍以示不忘自己的身份,其他社會底層勞動人民都是一身短打。


滄海拾遺錄


在現代社會,很多女明星走紅毯都喜歡穿“曳地長裙”,確實能夠展現出一種非同一般的高貴與典雅,那麼古代人為什麼穿“曳地長裙”?

“曳地長裙”是什麼時候開始出現的?

古代社會很多窮苦人家根本沒有足夠的衣服,就算是近代社會也有很多哥哥穿完弟弟穿、姐姐穿完妹妹穿的現象,可見衣服從古至今都是一個很大的開銷。

所以,不能填飽肚子,沒有達到溫飽,是絕對不可能出現“曳地長裙”這種極為浪費的現象的。

實際上一直到唐朝時期,有了強大的國力和絲織業的發展,為“曳地長裙”的盛行提供了可能,使得“曳地長裙”得到了達官貴人之家,特別是宮廷嬪妃的喜愛。

唐朝的“曳地長裙”與什麼服裝搭配?

唐朝的“曳地長裙”在得到達官貴婦的喜愛後,更進一步與“齊胸襦裙”相搭配,甚至還要搭配上飄帶。衣裙飄飄宛若仙女,確實是一種非同尋常的美。

在唐朝時期留下來的“仕女”圖上,經常可以看到長裙曳地,雍容華貴的唐朝官宦人家的美女。

古代“曳地長裙”都拖到地上了,難道不怕弄髒嗎?

現代社會大家最常見到的“曳地長裙”,就是婚禮上新娘子穿的婚紗了。

可以說大多數西式婚紗都有一個長長的“拖尾”短的有40釐米,長的有80釐米甚至更長。這種拖尾婚紗似乎能夠增添一種特別的“神聖感”。

雖然在唐朝不會特意追求所謂的“神聖感”,但是“曳地長裙”在莊重的場合,特別是在皇宮裡,更加能夠顯示、襯托出皇后和嬪妃們的威嚴與尊貴。

據說楊貴妃最喜歡大紅色的石榴裙,並且在唐明皇的命令下獲得了群臣的參拜,從此“拜倒在石榴裙下”的典故流傳開來,成為風流韻事。

就像現代女性一樣,為了“美麗”可以拋下一切,更不要說區區“曳地長裙”的清洗問題了。

歷史公元,和大家共同分享不一樣的歷史人物。想了解歷史人物,學習歷史知識的可以關注我,感謝大家支持。


歷史公元


哈哈,這個問題問得好。


先簡單的回答你,能穿著長衣服到處走的人,其實他們的地腳下都不髒。


因為他們非官即富啊。


基本上,古代女子長衫拖地的形象,來源於古代的畫是吧,比如這種:



可這幅畫叫《簪花仕女圖》,畫中的女子可是貴族啊


又比如說這種:



這幅畫叫作《韓熙載夜宴圖》,人家韓熙載可是當大官的,圖中的小妹子們,按現在的話說,出席這種夜宴,穿的可是晚禮服。


所以,咱們從畫裡看到的,都是上流社會的形象。


而真正的老百姓,每天可是要起早貪黑幹活的,先不說這些長裙能不能買的起,這種衣服也根本不方便幹活啊!


所以古代農民,穿的是這個:



滿身補丁,是不是太寒酸了?


沒辦法,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


所以從古至今,時尚和體面從來不是勞動人民的遊戲,真是一聲嘆息。


知更圖書館


電視上面的衣服都是舞臺裝而已,大多數古代人是不會那樣穿的,在古代只有達官貴人或者皇宮裡面的人才會穿那種拖地的衣服,而且只有在大型活動的時候才會穿,平時也不會那樣穿,平民百姓就更不用說了,那時候吃飯都成問題,穿衣就不用說了,有的窮人家家裡只有一條褲子,都是換著穿,誰出門的時候才穿呢 ,哪有多餘的布料拖地呢,而且古代尊卑法律分明,有些朝代就都規定平民百姓穿衣尺寸顏色以及布料等,電視上只是為了影視效果才會那樣穿,就是現代劇也是把一些窮人演的穿高檔衣服一樣的,看看清明上河圖上面畫的平民百姓穿的也都是褲子短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