柿子當午餐連吃半個月,老人胃出口被堵,強忍一週險撐爆

柿子当午餐连吃半个月,老人胃出口被堵,强忍一周险撑爆

楚天都市報11月27日訊(記者陳媛 通訊員周珊)“粘膜充血、水腫、糜爛,連抽數千毫升瀦留胃液依然看不見胃底,還散佈無數不規則黃綠色絮狀及塊狀物。”回憶起昨日就醫檢查的片段,六旬老人悔不當初。原來,她把柿子當午餐連吃半個月,消化不良、越積越多,形成柿石堵住胃出口,久拖一週才就醫,結果遭了大罪。

60歲的陳婆婆一直從事保潔工作,11月初,親戚特地從鄂州老家給她帶了數斤熟透的甜柿子,因軟糯可口,每天中午下班回到家,陳婆婆便簡單清洗後,囫圇吞下數個柿子當午飯。哪知半個月後,胃部開始隱隱悶脹不適,甚至還偶有噁心反胃,老人以為天冷涼了胃,然而嘗試熱敷、服用胃藥,甚至打消炎針,折騰了一週,不僅症狀未緩解,反而不斷加重致無法進食,就連喝水都會嘔吐、腹部也脹痛不止,擾得寢食難安。

直到昨日,喝了一口水的陳婆婆竟狂吐2大盆黃綠色汙液,她這才在家人陪同下到長江航運總醫院看病。

經急診迅速分診,結合發病症狀及發病經過,該院消化內科李學文主任懷疑,老人恐怕是柿石形成,導致胃出口——幽門梗阻,產生胃部食物瀦留。考慮到病情拖延較久,為儘快清除胃內柿石、解除梗阻,李學文帶領醫護團隊立即行胃腸減壓及胃鏡探查,經反覆沖水、稀釋、抽吸近5000ml瀦留食物,終現“水落石出”,只見多塊柿皮、柿籽及形狀不規則、大小不等的柿石多塊,李學文小心予異物鉗及取食網籃,分次取出。

當看見從胃裡掏出的數塊柿子皮、籽等異物殘留,陳婆婆後悔不已。李學文表示,柿子含有較多的鞣酸及果膠,尤其柿子果皮與核集中了絕大多數鞣酸,空腹食用,會在胃酸作用下形成螯合物——柿石。由於患者常在午餐前或僅少量進食後吃柿子,連皮帶核大口吞食,時間一長,會促使柿石像滾雪球一樣越來越多、越滾越大,隨著胃腸的蠕動,體積較大的柿石在通過幽門時便形成梗阻。加之患者仍不斷進食,且不恰當處理貽誤了病情,讓胃越撐越大,造成急性胃擴張、胃輕癱,所以才會出現進食或喝水都會產生反酸、嘔吐等症狀。

好在經及時處理,陳婆婆胃梗阻被疏通,不適明顯緩解,反酸噁心感消失。李學文表示,後期老人還需留院觀察,並要禁食、進行胃腸減壓等綜合治療以恢復胃部正常容積、正常蠕動功能,並從流質逐漸過度到正常飲食。

每年秋冬季,是柿子大量上市的季節,不恰當的食用柿子而引發“柿石”的患者也急劇增加。不僅是食用柿子,包括食用蜜棗、糯食等粘度較大的食物因其難以消化,在胃酸的作用下均會導致類似柿石般的異物梗阻,因此,李學文強調,食用此類食物時一定要細嚼慢嚥,切勿囫圇吞棗,牙口不好的老年人最好少吃或者不吃。一旦出現“柿石”症早期症狀,如胃悶脹不適、噁心反胃等,最好儘早就醫,對症治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