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张大奕的如涵控股,到底能不能行?

上周(2019年4月3日),从新三板退市一周内的网红电商如涵控股赴美上市,引发业界关注。

制造张大奕的如涵控股,到底能不能行?

这家拥有“张大奕”、“虫虫”、“彭特务”等知名主播,且被阿里巴巴投资光环加持的杭州明星企业,首日股价表现不尽如意,收盘报7.85美元,较12.5美元的发行价下跌37.2%,市值约为6.5亿美元。

虽然如涵下一个交易日股价大涨近10%,市值攀登到7亿美元,但依然不能另各方满意。甚至“娱乐圈纪委书记”王思聪也公开diss这家公司,认为其模式没有走通,无法在张大奕之外培养出新的kol。随着各方的争议和批判声音四起,由此延伸出来一个话题:网红电商钱(前)途几何?作为其中的代表企业如涵控股,还能走多远?

有不少朋友和我探讨如涵在资本市场的表现,在我看来,股价的大幅波动甚至暴跌说明了业界主要担心的问题不在于如涵的后续“带货”和盈利能力,而在于“能否培育出下一个张大奕甚至批量制造张大奕”,如涵控股如果不构建网红可持续发展机制或者已经构建了但是没有很好的对外传达,未来股价依然难以被业界肯定,会呈现持续波动的态势。

如涵不一定行 但网红电商模式已被验证

如涵控股有底气赴美上市,来自于旗下网红打通了直播+电商的商业链条,并且经过验证可以支撑公司后续发展。

看好电商+直播模式的不仅仅是如涵控股,还包括阿里巴巴。巧合的是,在如涵控股上市之际,阿里巴巴在杭州举行了盛大的淘宝直播盛典。淘宝内容电商事业部总经理闻仲表示,由淘宝直播引导的成交体量达到千亿规模,带动工厂、农场和市场里的优质线下资源进入电商循环体系,并产生带动就业、扶贫等广泛社会效应。

2019年淘宝将打造10个销售过亿的线下市场和200个销售额过亿的直播间。与此同时打造1000名跨平台、跨领域和跨身份的“启明星”计划也正式启动。

总之,当我们探讨如涵这家企业是否能行,能否可持续发展之际,得承认一个事实:网红电商模式已经被成功验证!

我们可以打个比方,如果如涵是一个当红明星,那么淘宝就是娱乐圈。我们经常听说某位明星的起起伏伏,但从未听说娱乐圈本身出现关注度衰减现象。

现在经过如涵等无数的经纪公司和网红主播的加持,淘宝直播已然形成年GMV千亿的大生态。这个生态里的如涵等企业可能发展不行,但这个代表网红电商的生态模式已经完全走通,后续继续发展不成问题。

当然放到如涵本身的数据来看,如涵的高速发展还在持续,并没有遇到天花板。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12月31日,如涵在中国的主要社交媒体平台上共有113个签约的KOL,共有1.484亿粉丝。通过他们的KOL,公司分别在2017财年和2018财年以及2019财年前三个季度分别在各种电子商务平台上出售人民币12亿元,人民币20亿元和人民币22亿元的总GMV。

如涵真正的隐忧 不是能不能制造下一个张大奕的问题

依托于阿里巴巴(淘宝)的如涵应该明白一个问题:虽然张大奕是其旗下独家网红,且张大奕占有如涵15%股份,但和张大奕最深度绑定的不是如涵,而是淘宝。

阿里巴巴(淘宝)当初为什么投资如涵?不是为了赚钱,而是为了验证一个“从群众中来,再到群众中去”的网红电商的模式,能否形成可持续的商业闭环。

现在经过三年的发展,已经成功验证,然后应用,然后完善应用后的理论体系。淘宝已经把该掌握的都掌握了,对于淘宝来说,如涵的“利用价值”已经完成。而这,恰恰这才是如涵真正的隐忧危机所在!

换句话说,如涵现在最要紧的事情不是培育下一个张大奕们,而是让淘宝继续看到它发展的价值。至于培育下一个张大奕们或者形成一套明星养成机制,只是释放发展价值的具体表现罢了。

到此我们不难预测后续发展的事情了,如果如涵没有新大招,未来阿里巴巴将减持如涵股票(一方面试验阶段结束,一方面打消其他主播“阿里可能既做裁判,又做运动员”的顾虑)或者减少对如涵的扶持,用开放的心态引入更多主播,各方公开公平竞争,共谋几千亿的电商直播市场。

那么如涵将如何应对?这里篇幅有限先卖个关子,下一篇文章继续探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