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凌: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为农业插上腾飞翅膀

杨凌,作为国家首个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伴随着一系列农业“硬科技”生产实践中的广泛应用,在我国现代农业的新征程上走出引领农业新时代的铿锵步伐。

杨凌: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为农业插上腾飞翅膀

光电农业技术种出“高端菜”

初春杨凌,生机勃发。在“农科城”大地上,田间地头处处一片忙碌的场景。

杨凌现代农业创新园的植物工厂里,这里绿意盎然,一派蓬勃景象。

“我们植物工厂里的蔬菜,生长不靠太阳,低温阴雨天气正常生长,一棵250-300克叶类菜就卖18元。” 位于杨凌现代农业创新园里的陕西旭田光电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生产工人张东维自豪地说。

“万物生长靠太阳”这是植物生产的科学理论。

杨凌: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为农业插上腾飞翅膀

在这家企业的植物工厂里,作物生长不靠太阳,蔬菜论棵卖。记者带着诸多疑惑,几经周折,进到植物工厂蔬菜生产车间。

这间占地300平方米的生产车间,由栽培室、育苗室、操作室组成,其中,栽培室内设栽培架四组,每组六层,每月可生产叶菜3600多棵。当下,栽植有满堂红、甜菜、红芹、青裙、奶油生菜以及极具药用价值的田七、薄荷、石斛等,没有任何病虫害、生长十分旺盛。

这个车间蔬菜生产是根据不同植物的各个生长阶段针对性的配置营养元素,通过计算机自动化控制光照、温度、湿度、二氧化碳以及营养液的数值,所需要的营养通过智能化输送,蔬菜喝的是经过净化处理的纯净水,营养液也是特殊配方,保证了每棵蔬菜都能营养安全、口感脆嫩、外观洁净。

杨凌: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为农业插上腾飞翅膀

这个植物工厂里蔬菜生长确实不靠太阳,所需光照主要通过LED光源供给,有效克服了作物阴雨低温等不良天气条件下的生产障碍。

目前,杨凌植物工厂生产的高品质蔬菜已经成为都市高档餐桌上的“抢手货”,销售模式实行会员模式,而且供不应求。

植物工厂是农业产业化进程中应用高新技术成果最具活力和潜力的领域之一,代表未来农业的发展方向,符合国家食品安全和粮食安全重大战略。

杨凌: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为农业插上腾飞翅膀

大数据千里之外“显身手”

2019年春节,杨凌中来种植专业合作社农技师栗凡回河南老家过年,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雪让他有些始料未及。由于大雪覆盖会影响到大棚草莓生长的温湿度和光照,不过这一切对栗凡来说并不是问题。

他通过手机公众号“观天智测”、“易微联”操作,解决了远在千里之外大棚草莓的补光问题,保证了大棚里草莓的正常生长。

“我们这里设施大棚全部实现智能操控,只需一部手机,一套物联网设备,就可以坐在家里实现浇水、施肥、控温、调湿、补光等一系列操作,不光极大程度解放了劳动力,提高了生产效率,也降低了生产成本,水肥、温湿度一键控制。以前一个棚的管理,可能至少需要1-2个人,现在我一个人就能管理10多个大棚。”栗凡告诉记者。

杨凌: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为农业插上腾飞翅膀

大数据、物联网、数字化影像技术在杨凌现代农业生产领域的广泛应用,手机也摇身一变成了“新农具”。

目前,杨凌农业大数据服务平台累计在全国11个省(市、自治区)24个地区建成示范基地50个。杨凌农业物联网、杨凌农业云等农业科技大数据服务平台现有各类涉农数据约52亿多条,可提供远程诊断会诊、标准化生产指导、溯源追溯、农技中介服务等特色农科服务。

在杨凌中来种植专业合作社,记者看到每个温室大棚里都采用标准化管理、智能化控制系统,无土栽培、基质枕种植,彻底解决果蔬连作障碍,水肥一体自动化技术,节肥节水节人工。

这里的草莓立体式栽培,这里的瓜果蔬菜长在营养枕上,这里的火龙果不需要授粉。

理事长王中来告诉记者:“像我们这样的智能化、标准化种植模式的大棚,在杨凌相当普遍,这不仅降低了成本,还带来了高产、高效、高收益。其中,立体式草莓种植,一个采摘季一亩草莓可达10000斤,每斤售价50-60元。不需要授粉的南方火龙果,打破了休眠期,月月能结果,亩产可达20000斤左右,产量高,口感好,市场批发价每斤15元,零售价格会更高,市场前景特别好。”

杨凌: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为农业插上腾飞翅膀

共享云让农业轻松“享收益”

在日新月异的互联网时代,“共享经济”、“云”的概念早已不再陌生。位于杨凌精准扶贫示范园里的杨凌奥尔共享云农场有限公司将“互联网+”、“云”的概念与农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实践着“互联网+农业”新盈利模式。

该农场相关负责透露,他们这种共享云农场是在“互联网+农业”大背景下,搭建自然农业生态圈,实现社会优质资源与科学管理的有效匹配,是休闲农业的一种业态。

目前,该农场日产各类蔬菜稳定在100斤左右,精准向杨凌及周边城市20家星级酒店供应,一盘(约1-2斤)上海青小菜,一般酒店可做成菜两份,一份就可以卖到38元左右,从生产到销售再到餐桌各个环节都有利润。据估算,一座大棚一次可种植8400盘蔬菜,一年稳定产出84000斤以上的活体蔬菜,两座大棚一年产出168000斤以上的活体蔬菜,年销售额在420万以上。

杨凌: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为农业插上腾飞翅膀

农场技术总监李海洋告诉记者:“农场引入‘云’的概念,在全国范围内,建设不少于100个的标准化农场,这样无论消费者走到哪些城市,随时随地都能享受到统一标准、统一品质、统一规格的绿色果蔬产品。而‘共享’则是每一位消费者都可以参与进来,以股金的形式入股,不仅可以亲身体验享受种菜乐趣,购买菜品打折优惠,年终还能得到农场的盈利分红,实现轻松‘享收益’”

据悉,2018年农场首批主打的安全、新鲜带根“活体”鲜蔬,已成功进入了西安、咸阳等周边城市中高端鲜蔬市场,实现鲜蔬从农场到餐桌的鲜活零距离供给。2019杨凌奥尔共享云农场第一批蔬菜已经育苗,再有20天左右就能上市,品种主要是市场反馈好的生菜、奶白菜、乌塌菜、豌豆苗等。同时,还新推出含有丰富花青素、有抗氧化作用的紫青菜,这种紫青菜,对人身体健康十分有益。

记者发现,杨凌奥尔共享云农场通过使用独创的营养液“高能化”技术,实现了“水培活体蔬菜”的周年持续性生产,打破了传统种植“茬”的限制,彻底摆脱了土地的约束,而且操作简单,投入低产出高。

如今,传统农业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现象,在杨凌农科城正在逐步退出,成为历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