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四大家族內鬥的最大玄機:不在事件主角,而在無名通風報信者!

公元前540年,晉國韓起來到齊國訪問。前一年,趙武去世,韓起隨之成為正卿。這次出訪,韓起也是為了與各諸侯國聯絡感情。到了齊國後,韓起順便拜訪了齊國兩大公族:高氏和欒氏。高氏、欒氏二族,都是齊惠公之後,正把持齊國國政。韓起到家後,欒氏的子雅和高氏的子尾都將自家嗣子叫了出來,共同來會見霸主之國來的貴賓。不見還好,在見過兩位嗣子後,韓起卻評價道:“這不是保家之主,不像個臣子。”齊國大夫聽了,大多嗤之以鼻,不以為然。唯有大夫晏嬰極為贊同:“韓先生可是位君子;君子講究信用,他們說話都是有根據的!”

齊四大家族內鬥的最大玄機:不在事件主角,而在無名通風報信者!

公元前539年冬,齊國大夫司馬灶來見晏嬰,向他通報了一個不幸消息:子雅去世了。六年前,子雅與高氏、鮑氏、陳氏合作,將專政的慶氏推翻,成為了齊景公身邊的寵臣。如今,子雅卻不幸先走了一步。聽說了這個消息,晏嬰忍不住長嘆道:“可惜啊!子旗將難免於禍,欒氏危險了!姜族愈發衰弱,媯姓將在齊國昌盛。高氏與欒氏一起,還可敵過陳氏,現在又弱了一家,姜族真危險了!”

晏嬰提到的子旗(即欒施),就是子雅的嗣子。去年晉國正卿韓起訪問齊國時,就說他不是保家之主。現在子雅已死,子旗又不是保家之主,欒氏就必將衰落。欒氏衰落後,高氏獨木難支,媯姓的陳氏又正處冉冉上升狀態,姜太公的後人怎能不危險?

晏嬰是社稷忠臣,對於四大家族的此消彼長趨勢,能預測到其最終結果,卻無力阻止這種結果的到來,所以才會發出這種力不從心的哀嘆。

可作為齊國公族的高氏和欒氏自身,對這一危險趨勢卻視而不見。

還是在這年中,韓起再次來到齊國,為晉平公迎娶夫人。原本晉、齊兩國商定,晉平公要娶齊國公室之女為夫人。但子尾見剛去世的齊女少姜如此受晉平公寵愛,便想嚐嚐作江湖霸主老丈人的滋味,就用自家女兒換下了齊景公女兒嫁到了晉國!有人向韓起告發:“子尾如此欺騙晉國,為什麼要接受?”韓起卻極為現實:“晉國想親近齊國卻疏遠其寵臣,那齊國還能歸附於晉嗎?”

齊四大家族內鬥的最大玄機:不在事件主角,而在無名通風報信者!

雖然晉人沒有追究齊人偷樑換柱之罪,但子尾作為公族卻公然以權謀私,又談何姜姓的興旺呢?


公元前534年7月,子尾也去世了。因為欒氏與高氏都是齊惠公之後,欒氏的子旗就自作主張,前去插手高氏家政。見子尾嗣子子良(即高強)年紀還小,子旗毫不客氣地代為清理門戶:不但殺死了子尾的家宰梁嬰,還把子尾部屬子成、子工、子車都驅逐到魯國去了。隨後,子旗又重新為子良選定了家宰。

雖然是都齊惠公所出,但高氏與欒氏早就已分家。子旗在高氏家旁若無人地清理門戶,高家人心裡能好受嗎?

齊四大家族內鬥的最大玄機:不在事件主角,而在無名通風報信者!

見子旗這麼插手高家事務,高氏的家臣都極為不滿,說:“高強已經長大了,子旗卻插手高家事務,這明顯是想吞併我們!”於是在家臣慫恿下,高強就向家丁分發武器,準備去攻打欒氏。

令人難以置信的是,高氏準備攻打欒氏的消息,卻先傳到了陳桓子耳中。陳氏與欒氏向來交好,陳桓子得知此事,也給家人分發武器,準備去助欒氏一臂之力。

就在這時,子旗也聽說了這一消息,但他卻認為這不過是謠言,就對此置之不理。雖然子旗想不動如山,可前來通風報信的人卻越來越多。這讓子旗坐立不安起來,決心到高強家裡去親自查看實情。就在他前往高家的路上,又有數人前來警告子旗。俗話說,三人成虎。這時子旗才慌張起來,改道來到了陳桓子家中。

陳桓子正準備率兵外出,聽說子旗到了家門口,他趕緊又換成便服,出來迎接子旗。看到陳氏如此大動干戈,子旗趕緊問他有什麼事。

陳桓子說:“聽說高強正分發武器要攻打您,您聽說了嗎?”

子旗答道:“沒聽說啊!”這明顯是在撒謊!

陳桓子信以為真,當面警告他道:“您為什麼不趕快武裝家丁?我可以跟你一起對付高強!”

齊四大家族內鬥的最大玄機:不在事件主角,而在無名通風報信者!

子旗這才不緊不慢地解釋道:“為什麼要這樣呢?高強還是個小孩,我教誨他,擔心他不能成才,所以才為他立了家宰。如果攻打他,我怎麼對得起他的先人?請您告訴他,即便是他不成器,我仍然願意教誨他!”

陳桓子見子旗心胸竟然如此開闊,自愧不如,居然向子旗磕起了響頭,感嘆道:“頃公、靈公在護佑著您,我也有望得到庇護!”隨後陳桓子在子旗拜託下,出面調解高氏與欒氏之間的誤會,終於使兩家人和好如初了。

一場迫在眉睫的齊國四大家族血腥大殘殺,就這麼消弭於無形了。


子旗的大度,令欒、高二氏和好如初,又讓陳氏對他佩服得五體投地,四大家族中的三大家族都如此和諧,齊國政壇從此也應該太平無事了。韓起說子旗不是“保家之主”,從子旗的表現看,似乎確實是看走眼了。

然而,在高、欒兩家生隙的過程中,那些給陳氏、欒氏通風報信的人究竟是什麼人?他們是通風報信,還是煽風點火?從這些通風報信之人的表現看,是恨不得三家立刻展開血腥殺戮——他們會甘心看著四大家族如此和平相處嗎?

齊四大家族內鬥的最大玄機:不在事件主角,而在無名通風報信者!

時間慢慢流逝,轉眼間兩年又過去了。這兩年來,齊國四大家族之間又產生了一些微妙的變化。

子旗與子良二人都嗜酒如命,而且多聽信女人之言,讓齊國上下都頗有怨言。而欒、高二氏實力強盛,足以與陳、鮑二氏相抗衡,也遭到了陳、鮑二氏的嫉恨。

公元前532年夏,突然有人上門警告陳氏與鮑氏:“子旗、子良將要攻打陳氏、鮑氏。”陳桓子聽了,立刻向家丁分發武器,然後立刻前往鮑氏家主鮑國家中,準備聯手。半路上陳桓子剛好碰到了子良,他正喝得醉氣醺醺,駕著馬車在路上狂奔。陳桓子一步也不敢停留,到了鮑國家,才發現鮑氏也正在給家人分發武器!兩人一商議,先派人去查探欒氏與高氏的現狀。結果,發現子旗、子良都正準備飲酒作樂,根本就沒有準備動武的跡象。很明顯,給兩家人傳信之人提供了假情報,是別有用心!

可到了這種地步,已經容不得他們後退了。

陳桓子對鮑國說:“通風報信者雖然不可信,但欒、高二氏聽說我們分發了武器,必定會驅逐我們。還不如趁他們正在飲酒,先發制人!”鮑國深以為然,就與陳氏聯手,前往攻打欒、高二氏。

齊四大家族內鬥的最大玄機:不在事件主角,而在無名通風報信者!

作為齊國公族,欒、高二氏的實力也不容小視。得知陳、鮑聯手來攻,子良便提議:“先控制住國君,陳、鮑二氏還能逃到哪去?”子良之計,是想“挾天子以令諸侯”:只要能保證齊景公站在欒、高二氏一邊,陳、鮑二氏就在齊國失去了立足之地。子良的計劃雖好,奈何齊景公居然拒絕與他們合作!一氣之下,子良就率軍去攻打齊景公宮殿,卻沒能攻下來。

四大家族的大混戰已正式拉開帷幕,到底誰將獲得最後勝利?


就在子良率兵攻打齊景公宮殿之時,齊國著名的賢人晏嬰穿上了朝服,等在宮殿的虎門外。欒、高、陳、鮑四家之人都派人來召喚他加入,希望能得到德高望重的晏嬰支持。

見此情形,晏嬰隨從問道:“我們要去幫助陳、鮑家族嗎?”

齊四大家族內鬥的最大玄機:不在事件主角,而在無名通風報信者!

雖然陳氏與鮑氏明顯更得人心,但晏嬰卻對他們有天然防備心理,因此他答道:“那有什麼善義?”

隨從們又問:“那麼去助欒、高一臂之力?”

晏嬰向來就更傾向於欒氏、高氏,但欒、高二氏派兵攻打齊景公,在道義上已失去了立足點,所以晏嬰也不能去幫他們,只能無奈地感嘆道:“欒氏、高氏能獲勝嗎?”

隨從們見晏嬰兩邊都不願幫,那呆在這就純粹是多餘了:“那麼我們回去吧!”留在是非之地,卻又保持中立,隨時會成為無辜的犧牲品!

可晏嬰卻異常堅定說:“國君正在遭受攻擊,我們怎能回去?”亂世之中,最容易吃虧的就是晏嬰這樣的中立派:自身實力不濟,卻又想著護佑社稷,常常最先死於亂刀之下!就在這萬分危險時刻,齊景公也看到了晏嬰,急忙命人將晏嬰召入宮內,這才讓晏嬰脫離了險境。

在宮中,齊景公已看清了局勢,命令大夫王黑豎起靈姑秤旗,率兵出宮平叛。靈姑秤旗,就是當年周天子賜予齊桓公的龍旗;齊景公在此時祭出靈姑秤棋,足見他平叛的決心,更可見當時情況之緊急!

齊四大家族內鬥的最大玄機:不在事件主角,而在無名通風報信者!

5月,齊國公室軍隊與欒氏、高氏之兵在稷門之外展開了決戰,欒氏與高氏戰敗。隨後,在臨淄城內的莊,欒、高二氏再次戰敗,已潰不成軍了。齊國人痛打落水狗,在臨淄東南的鹿門徹底擊垮了欒氏與高氏的軍隊。徹底失敗之後,子旗與子良只得灰溜溜地逃到魯國去了。

陳氏、鮑氏二族趁亂搶佔了高氏、欒氏的家產,然後兩家平分了。


這時,晏嬰找到陳桓子,對他說:“一定要上交給國君!謙讓是美德的根本,稱為懿德。凡是有氣血的人,都有爭奪之心。因此,利益不可搶奪,心有道義即可勝之。道義,才是利益的根本。積累利益就會滋生禍害,不要讓禍害累積!這樣您的家族才能長盛不衰。”

齊四大家族內鬥的最大玄機:不在事件主角,而在無名通風報信者!

這場四大家族的內鬥,為何而爆發,就有些不明不白。陳桓子是聰明人,聽了晏嬰這番話後,立刻察覺到其中暗藏玄機。因此,他順從地將搶來的欒、高二氏家產都獻給了齊景公,並請求在劇邑(山東壽光南)養老。

不但如此,陳桓子還做得更多。

陳桓子把當年子旗驅逐出去的齊國公子子山、子周、子商等人都召回,並將他們的封邑歸還給他們,還增加了他們的俸祿。此後,凡齊國公子、公孫沒有俸祿之人,陳桓子都私分城邑給他們,齊國貧困孤寡之人,都私下贈與糧食。

陳桓子“揮刀自宮”,將自家土地都分給了齊國公族人士,這讓齊景公大為感動。為表彰陳桓子,齊景公主動提出把劇邑周邊的城邑都賜給陳氏,可陳桓子卻堅決地拒絕了。齊景公母親穆孟姬也對陳桓子此舉讚賞不已,親自出面為他請封高唐(今山東高唐東),陳氏才得到了安身立命之地。

陳桓子將自家土地獻出,給諸公子私分城邑,純粹是為了收買人心嗎?

齊四大家族內鬥的最大玄機:不在事件主角,而在無名通風報信者!

當高氏準備攻打欒氏時,有人主動前往陳氏和欒氏家中通風報信;但由於子旗的寬宏大量,使得這場迫在眉睫的血腥殺戮消於無形。兩年後,又有人煽風點火,誣告欒、高二氏將攻打陳、鮑二氏,陳、鮑二氏先發制人地掀起了這場四大家族之戰,欒、高二氏從此被逐出了齊國。

這兩次事件中,暗藏玄機之處在於:究竟是誰這麼大膽,在兩次內亂期間不斷上門煽風點火,慫恿四大家族互相殘殺呢?最終,還讓欒、高二氏出逃魯國,陳氏懼而獻地?這才是令人細思極恐之處。


《左傳》中對慫恿四大家族互相殘殺之人,用的是“或告”、“數人告”、“有告”等等說辭。也就是說,史書並沒有記下這些煽風點火者的姓名。雖然史書中未明確誰是幕後主謀,但只要明確誰才是四大家族內鬥的受益人,就可揭開這一謎團。

兩年後,即公元前530年,齊景公、衛靈公、鄭簡公前去朝見晉國新君,晉昭公設宴款待各位諸侯。席間,主客們玩起了投壺的遊戲。晉昭公先投,投之前晉卿荀吳高呼:“有酒如淮水,有肉如高丘,寡君投中,統帥諸侯!”結果,晉昭公一投中的!

齊四大家族內鬥的最大玄機:不在事件主角,而在無名通風報信者!

齊景公依序而投,卻先說出了一番令晉人震驚的話:“有酒如澠水,有肉如山陵,我投中此箭,將與晉君交替而興!”也一投即中!

平定欒、高之亂時,齊景公祭出了靈姑秤旗;在訪問晉國時,他又提出了“與君代興”的口號;足見,齊景公確實有稱霸江湖的雄心!然而,四大家族的存在,對齊國公室卻是一大掣肘。不剪除四大家族勢力,齊景公哪能安心地走上稱霸之路?因此,挑動四大家族內鬥、以削弱他們的實力,就成了齊國公室的必然選擇。四大家族兩次內鬥期間,上門煽風點火之人,很可能就是齊景公故意指使!這才是齊國四大家族兩次內鬥的最大玄機——不在事件主角,而在這些無名的通風報信者。

陳桓子是看穿了這點,才會感到害怕,為了避禍只能主動獻出自家土地,以向齊景公表明自己沒有叛心。

齊四大家族內鬥的最大玄機:不在事件主角,而在無名通風報信者!

因此,讓欒、高二氏出逃魯國,又令陳桓子懼而獻地的幕後主謀,除了齊景公,還會有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