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讲究技巧,学生都会成才

为什么有的学生在一年级就会出现考试不及格、厌学的现象?更有甚者,到了三四年级,还会遇到无可救药的地步,进而导致教育者们对他们弃之不理。

教育讲究技巧,学生都会成才

厌学

上述问题,是小编经常收到粉丝私信问题中,频率最高的问题。

这个问题的原因就在与,学生在学校的活动的最重心的领域——脑力活动的领域。在这个领域里,教育者们(包括家长)对儿童缺乏区别对待的导致问题的发生!

举个通俗的例子:让一年级的入学7、8岁学生都去完成同一种体力劳动。比如让他们都去搬运砖头,A学生卯足了劲搬运了15块砖头,而另外B学生呢,轻松搬运40块砖头,是A学生的的两倍还多。情况在严重些,让一个身体自幼虚弱的C学生必须完成50块砖头的搬运工作,这势必就会严重损害他的身体健康情况,说不定就会躺在医院。

教育讲究技巧,学生都会成才

学生的脑力劳动所需的力量,也是会像例子中A、B、C学生各不相同。学生对教材内容的感知、理解的快慢同样也是各不相同的。可以把所有教育教学的规律都机械性的运用到他身上的那种抽象的学生是不复存在的,也是不可能存在的!同样,也不存在什么对所有学生都一律适应的取得学习成就的前提条件。

因为"学习成就"这个本身就相对的概念:有的学生取得"10"分就是学习成就的标志,而有的学生取得"6"分就是了不起的学习成就。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要善于确定:每一个学生在课堂学习、平时测验等能够做到什么程度,怎么样才能使他们的智力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这是教育技巧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教育和教学的技巧和艺术就在于,使每一个学生的力量和可能性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使他们享受到脑力劳动中得到的学习成就的乐趣。也就是说,在学习中,无论就脑力劳动的内容(作业的性质),还是所需的时间来说,教育工作者都应该采取个别对待的方法和态度。

教育讲究技巧,学生都会成才

就像现在所倡导的"分层教学"模式,在一节课堂中,有经验的教育工作者给一个学生布置两三道甚至四道应用题,而给另一个学生只布置一道题。这个学生做的是比较复杂的应用题,而另一个学生做的则是比较简单的。这个学生在完成语言的创造性作业(例如写作文),另一个学生则进行文艺作品的片段学习。

在这种模式的进行下,所有的学生都在前进——有的人快一点,另一些人慢一点。学生在努力完成作业的评价时,从评价中看到自己的学习成就和劳动成果,让他们觉得学习带来了精神上的满足和探索发现的快乐。

在这种情况下,教育者和学生的相互关心、相互信任的结合,学生再也不会把教育者看成严肃的监督者,也不会将成绩看作是一种压力。他们可以坦诚的说,哪些地方他们没有我做的好,哪些地方是我应该努力进步的地方。教育者也不会将学生看作被看管者,不会将教育教学当作一种负担。学生的心灵是纯洁的,他不可能去在平日作业中搞抄袭或者考试中搞夹带。他们想树立起自己的尊严。

这就要求教育者在备课时,不仅要备教材,最重要的是要周密的考虑到每一个学生在上课将做些什么。给学生挑选的作业要进行区分,使他们在作业中取得成就。哪怕是学生在掌握知识的路上前进的很微小的一步,那么这堂课对他来说是有效的。

只要让每一个学生体验到取得成功的个人的、人格上的欢乐,那么课堂上也不会把教育者弄得心情烦躁、精疲力尽。教师不必紧张得等待会发生不愉快的事情发生,他不必去监视那些由于无事可做而不时的用调皮行为来"招引"教师的坐立不安的孩子们,在课堂上,他们的精力都被纳入了正当的轨道。

小编认为,如果教育者善于将孩子引入一种力所能及、预示着他们得到成功的脑力劳动中去,我想连那些调皮捣蛋的学生也会勤奋的、专心致志的投入到学习中来,学生所产生的问题也会迎刃而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