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只是氫彈之父:看完就知道氫彈之父于敏有多牛!

這個世界上有核武器的國家不少,但是能在安理會這個戰後最重要的國際安全秩序談判桌上擁有永久席位,而且能一錘定音一票否決的國家只有5個。新中國能成為其中之一,除了我們在二戰中做出的犧牲和貢獻之外,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可靠的大威力核武器全球投射能力。

不只是氫彈之父:看完就知道氫彈之父于敏有多牛!

在這個領域中,有兩位國寶級的大師起到了關鍵的作用,一位是投送工程也就是各種彈道導彈工程的奠基人錢學森(1911.12.11-2009.10.31),另一位正是多次領導突破核武器彈頭的于敏。

可以說,目前全世界只有兩種氫彈構型,美國的T-U構型和中國的于敏構型。

不只是氫彈之父:看完就知道氫彈之父于敏有多牛!

由於核武器的保密原因,于敏的一切長期以來都處於高度保密中。從1976年到1988年,于敏的名字是保密的,直到1988年以後,于敏才獲得出國進行學術交流的機會。由於工作的關係,于敏首次出國是以某大學教授的身份去美國訪問的。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內,儘管去了許多地方,但他始終像個“啞巴”:要問也不方便問,要說也不方便說,很不好受。

提出氫彈原理方案

不只是氫彈之父:看完就知道氫彈之父于敏有多牛!

在我國研製第一枚原子彈尚未成功時,有關部門就已做出部署,要求氫彈的理論探索先行一步。1960年底,錢三強找于敏談話,讓他參加氫彈原理研究,于敏毫不猶豫地答應了。在錢三強的組織下,以于敏等為主的一群年輕科學工作者,悄悄地開始了氫彈技術的理論探索。

從原子彈到氫彈,按照突破原理試驗的時間比較,美國人用了七年零三個月,英國四年零三個月,法國八年零六個月,前蘇聯四年零三個月。主要一個原因就在於計算的繁複。而中國的設備更無法可比,國內當時僅有一臺每秒萬次的電子管計算機,並且95%的時間分配給有關原子彈的計算,只剩下5%的時間留給於敏負責的氫彈設計。窮人有窮辦法,于敏記憶力驚人,他領導下的工作組人手一把計算尺,廢寢忘食地計算。一篇又一篇的論文交到了錢三強的手裡,一個又一個未知的領域被攻克。四年中,于敏、黃祖洽等科技人員提出研究成果報告69篇,對氫彈的許多基本現象和規律有了深刻的認識。

不只是氫彈之父:看完就知道氫彈之父于敏有多牛!

1964 年9 月,38歲的于敏帶領一支小分隊趕往上海華東計算機研究所,抓緊計算了一批模型。但這種模型重量大、威力比低、聚變比低,不符合要求。于敏總結經驗,帶領科技人員又計算了一批模型,發現了熱核材料自持燃燒的關鍵,解決了氫彈原理方案的重要課題。于敏高興地說:“我們到底牽住了‘牛鼻子’!”他當即給北京的鄧稼先打了一個耐人尋味的電話。為了保密,于敏使用的是隻有他們才能聽懂的隱語:暗指氫彈理論研究有了突破。“我們幾個人去打了一次獵……打上了一隻松鼠。”鄧稼先聽出是好消息:“你們美美地吃了一餐野味?”“不,現在還不能把它煮熟……要留做標本。……但我們有新奇的發現,它身體結構特別,需要做進一步的解剖研究,可是……我們人手不夠。”“好,我立即趕到你那裡去。”年底,于敏開始從事核武器理論研究,在氫彈原理研究中提出了從原理到構形基本完整的設想,解決了熱核武器大量關鍵性的理論問題,並在平均場獨立粒子方面做出了令人矚目的成績。

1967年6月17日,中國的第一顆氫彈在爆炸成功。

不只是氫彈之父:看完就知道氫彈之父于敏有多牛!

1986年,于敏針對當時的國際形勢,美蘇作頻繁進行核試驗之後已經獲取了足夠多的數據,核武器的設計已經逼近理論性能的極限,為確保其核武器上的優勢地位,他們很可能限制別國的核武器發展。而中國還有不少實驗數據沒有獲得,當時正處於“軍隊要忍耐”時期,各方面的研究進度都在放緩。于敏找到鄧稼先、胡思得一起向中央提報告,希望加快熱核武器的實驗進程。

果然,美蘇於1992年就開始進行全面禁止核試驗談判,要關上後進國家的氫彈研製大門(因為核試驗塵埃隨大氣運動,別國也可以獲取有價值的數據)中國搶在1996年全面禁止核試驗條約簽署之前完成了所有必要的核試驗之後也簽署了這份文件。

世界第一次氫彈試驗的影像。核試驗的放射性產物在高層大氣擴散全球,掌握其規律就能收集到有效信息

于敏的這個建議確保了中國核武器水平看齊美俄,粉碎了對方的陰謀,和後進核國家拉開了質的差距,其意義並不亞於突破氫彈、中子彈。截止1996年,中國的核試驗次數為45次,和英國持平。核武器水平在經歷了6次重大技術突破之後,看齊美俄,逼近物理原理的極限,是中國大國地位的堅強柱石。

在核武器之外,于敏還在1988年上書中央,建議加速發展慣性約束核聚變的研究。同樣受到了中央的重視,使我國的核聚變研究買入了新階段。中國未來的核聚變研究成果,也要感謝于敏的貢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