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氫彈,震懾他國的神器,于敏,感恩他鑄劍為國,護佑華夏。

說到于敏,你可能不太熟悉,他的事蹟也是最近幾年才被國內外媒體報道。于敏為中國氫彈工業做出了巨大貢獻,被譽為“中國氫彈之父”。于敏1月16日去世,享年93歲。今天上午,追悼會在北京八寶山革命公墓舉行。

中國氫彈,震懾他國的神器,于敏,感恩他鑄劍為國,護佑華夏。

“中國氫彈之父”于敏

核武器的理論設計需要有人檢驗和把關,核武器和高技術的理論研究需要最專業人才的指導。而在當時,所有這些都離不開于敏。于敏被作為中國核武技術的“最高機密”長期保密,直到88年退休,他的名字才被解禁。對於中國人來說,這個名字是陌生的,但他的功績我們不應遺忘。

2015年1月9日,他獲得2014年全國最高科技獎。當年,他是唯一獲得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的人。這是在連續七年向兩位獲獎者頒發獎項之後,首次只授予一位獲獎者這一榮譽。為此,一些網友甚至發表評論:“國家最高科技獎授予他,才是這個獎項的榮幸!”

1961年1月12日,于敏來到錢三強的辦公室。錢三強希望于敏能從研究原子核轉向研究氫彈原理。但沒人料到這種隱姓埋名的工作會持續28年。他幾乎是帶領中國從一張白紙開始的,依靠自己的勤奮和在當時國家被嚴重封鎖的情況下不斷的理論探索。

國家兩彈一星功勳于敏同志因病去世

1967年6月17日8時00分,羅布泊沙漠腹地在中國各地響起了可怕的“雷聲”,中國第一次氫彈爆炸震驚了世界。

後來,他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說:“沒有我們自己的核力量,我們的國家就不能真正獨立。面對如此巨大的問題,我別無選擇。一個人的名字遲早會消失,留取丹心照汗青,能把自己微薄的力量融進強國的事業之中,也就足矣了。

面對國家機密,他沒有告訴父母和妻兒,28年來他一直對家人守口如瓶。因此直到當他的工作性質在1988年被解密時,他的妻子孫玉琴才突然意識到。他曾以大學教授的身份訪問美國,由於工作關係,他像個啞巴一樣保持沉默,備受煎熬。但他堅持不方便問得不問,不該說的不說。鄧稼先說他“于敏是個有骨氣的人”。

1967年我國第一顆氫彈爆炸成功

當時,中國只有一臺每秒運行10000次計算機,95%的時間必須保證其他科研項目研究的運行。他帶領團隊利用剩餘5%的計算時間,甚至用算盤、計算尺這些最“原始”工具筆算,埋頭於草稿紙中仔細分析計算結果,這才有了我國第一個從氫彈原理到配置的基本完整方案。他從不滿足於聽研究報告,凡事都要親自畫圖紙去論證。即使病重躺在床上,他也可以為一個推理過程寫幾頁紙,以便更清楚地向後輩們展示自己。

在餘敏的領導下,中國科學家成功研製出第二代核武器和第三代核武裝置。後來,在他和鄧稼先的建議下,在美蘇禁止核試驗條約簽訂前,中國加快核試驗,完成了核武器六大突破,避免了我國核威懾出現時間“斷層”。當時的他雖然已退居二線,但仍頗為關心,參與把關。

“憶昔崢嶸歲月稠,朋輩同心方案求,親歷新舊兩時代,願將一生獻宏謀;身為一葉無輕重,眾志成城鎮賊酋,喜看中華振興日,百家爭鳴競風流。”73歲那年,中國科學院院士、“兩彈一星元勳”于敏以一首詩總結了自己平淡而又傳奇的一生。

于敏

2015年1月9日,他獲得國家最高科技獎時,沒有發表任何獲獎感言,因為他一直相信“這些成就是每個人的,我只能代表大家來拿獎”。因此,他堅持不做這個獲獎致辭。甚至最初他都不同意自己評這個獎,要把機會留給年輕人。

斯人已逝,功績長存,感恩他鑄劍為國,護佑華夏。

我們會永遠銘記!於老,一路走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