萌萌小笑笑
- 秦腔,發源於甘肅陝西一帶的民間歌舞,它從一開始的基因裡就是土生土長的下里巴人文化,抒發的是最底層的人民大眾的普世文化價值觀,千百年來,秦腔受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滋育,一步步的發展壯大,成為西北地區最受人們喜愛的文化載體。
- 在秦腔的發展歷程中,不管是從江湖到廟堂,從廟堂在到民間,是人民大眾堅實的基礎,成就了秦腔的梨園佳話,也是人民大眾最廣泛的支持,使的秦腔幾經沉浮,依然屹立於中華戲曲之林。
- 經歷了上個世紀末的沒落,隨著國家對傳統文化的大力支持和人們生活水平的穩步提高,秦腔開始煥發青春,逐步復甦,在這個過程中,依然離不開人民群眾對秦腔的堅守和對傳統文化的信念,最基層的人民大眾依然是支撐秦腔發展復興的最中間力量。
- 但是,隨著城市文化多樣性的發展,秦腔在城市再也難以實現往日的輝煌,於是乎,一些不願意放下身價的大劇團,尤其是在秦腔界具有領袖作用的團體和個人,可是趨炎附勢,刻意逢迎,脫離人民群眾,附庸高雅,在他們的內心,開始有意無意的和秦腔賴以生存的基礎大眾劃清界線,非把秦腔弄成個曲高和寡,脫離基礎的四不像,逐漸的被廣大人民群眾所詬病。
- 面對秦腔存在的各種問題,這些個把秦腔硬生生的脫離群眾的個人和團體,不思從自身找問題,對本身劇目結構失衡、人員基本功欠缺、戲價脫離市場規律的問題選擇性的遺忘,裝聾作啞視而不見,卻恬不知恥的把這些問題一股腦的推給文化多樣性和時代的發展,傳統文化失去生命力,豈不貽笑大方。
- 回過頭來想,自打有秦腔開始,在時代的變遷過程中,秦腔始終能夠適應社會變遷的形式,在一次次的變遷中銳意改革,始終走在戲曲變遷的行列,不僅自身的發展局限進一步得到解決,而且對其他劇種和中國戲曲的發展做出了突出的貢獻。這是因為除了秦腔本身的優秀基因外,當時的改革者和從業者始終從廣大人民群眾的需求出發,遵循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始終沒有脫離秦腔最賴以生存的人們群眾。
在現時的情況下,客觀的說,秦腔確實存在著這樣或是那樣的問題,但出現問題不可怕,可怕的是面對問題,不能夠正視問題的存在,不能夠堅持以廣大人民群眾為基礎這個底線,不能尊重秦腔本身的藝術發展規律,不客氣的說,秦腔離滅亡真的就不遠了。
秦腔鬚生
怕有的網友不高興,夲想不說。但作為生活、工作在陝西的公民,也想盼著秦腔讓更多的人喜歡。為了能夠讓人們正確認識秦腔,這裡提出幾個題,供思考。
秦腔真的覆蓋流行於整個西北嗎(是否陝南、陝北人都唱?是否青海、新疆人也唱?)
秦腔在20世紀七八十年代是全國戲劇的前五大劇種之一,現在位居前八位(有人稱之為十大劇種之一),這是為什麼(鄙人以為,就基本觀眾而言應排到第三位,位居豫劇、越劇之後,而排在黃梅戲、評劇之前)?
秦腔是梆子戲鼻祖,作為其派生之豫劇不但沒衰落,反而迅猛發展,廣受本省城裡人與年輕人(現在,河南衛視梨園春打擂者全是中青年),以及省外人(梨園春年度總擂主、5年、10年、20年總霸主多為河北、山東、安徽、天津人,開走二十多萬小轎車的多是外省人)歡迎,而老祖宗之秦腔卻難以被更多的青年人、城裡人與陝西以東之人所鍾愛,這是為什麼?有無背上“以老為榮“包袱,與時共進不夠的問題。
……
齊聲喚賢
首先改正提問的詞不達意!
應該是秦腔戲脫離了基層觀眾將會怎麼樣?
秦腔戲是文化藝術,文化藝術產生和紮根於人民大眾之中,又服務於人民大眾。基層是秦腔之根,基層群眾是秦腔百分九十九的觀眾,秦腔戲離了基層的根及觀眾,便失去了生命,勢必趨向消失。
前些年,戲曲研究院 排演的《千古一帝》雖在北京拿了大獎,但由於這戲的唱腔設計對廣大的老百姓而言,過分的高雅,高不可攀 , 故而失去了基層觀眾!我在西安秦腔終日火熱的建國門等處自樂班,幾年來極少有敢唱 《千古一帝》唱段的!可見,秦腔失去了基層群眾,便不可推而廣之,劇本只能成為古蹟。
且看!今天自樂班星羅棋佈於民間,有著不計其數的參與者,更有著不計其數的觀眾,這才是秦腔戲存在的根本原因所在。就是今天的戲曲研究院,縣區以上的專業劇團的優秀演員。還不是很多來之於基層的優秀者。所有的名演那個不是基層群眾的喜好和認可?只要秦腔能夠活躍於基層民眾之中,秦腔之根總會長出新的枝芽來。
不論民辦戲校,公辦戲校,抓培養、搞研究、秦腔改革,絕不能是關門造車,而是始終密繫著基層群眾的感知和心聲。電臺,電視臺組織的多種形式的大賽,都是離不開基層群眾的參與和愛好。戲劇下鄉,惠民演出,國家出錢讓基層老百姓看戲,這是破天荒的好政策。好在秦腔始終面向基層,面向群眾,使秦腔戲真正成為西北廣大老百姓的精神食糧。
琵琶嘴
秦腔現在不是脫離群眾,而是同其他許多地方劇種面臨一樣的困境。就是受眾越來越少,年輕人很少喜歡拖沓,又沒有節奏感和類似噪音般的鑼鼓聲的伴奏。他們也鮮少知道曲目的故事,人物年代等,全國幾十上百種地方戲包括國粹京劇,以後很難再有聽眾,只是時間問題。等現在這部分老聽眾退去以後,戲曲只有當做傳統文化,在高校和專業文藝團體教學中,保留一個曲種學科傳承一下罷了。再像過去一樣,能到處進行商業演出,觀眾如雲,是不可能了。
河床裡的樹
秦腔流傳於西北地區最古老的劇種,它的唱腔高亢宏亮,民間俗稱吼戲。在陝西、甘肅、寧夏、青海等西北地區大人小孩都能在不經意間吼幾句秦腔,可想而知秦腔在這個地區人民群眾中受棒度有多麼高。
回到主題思想,任何一種受歡迎的藝術它本身就來之於民間民俗並紮根與人民群眾,與當地的民俗民風人文歷史息息相關,常言道:"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正因為廣袤肥沃而又氣候乾燥的陝西大地,人們的性格如同其地理特點、氣候特點一樣豪爽,這也決定了所有秦人對秦腔這種適合屬於他們的戲曲或者說文化生活的共同熱愛。重點是強調人們對秦腔的喜愛及天然營造出的那種場景。陝西關中有句順口溜"八百里秦川塵土飛揚,三千萬秦人共吼秦腔"。
共吼秦腔的意思是都喜歡唱秦腔,表現為臺上演員唱的認真,臺下觀眾也熱血沸騰跟著吼唱,農村逢廟會、婚喪嫁娶娃滿月等眾多節日,都會有專業秦腔劇團和業餘愛好者甚至有民間自樂班到農村、街道、社區為群眾演出,觀看秦腔的那種場景那種熱鬧勁,真是無法用語言來表達。這可能就是這種特有藝朮的魅力所在,希望繼續發場廣大。
榮譽軍人王平
秦腔是發源於最基層窮苦大眾的藝術,現在將其唱腔及音樂發展到官方學院藝術,而且居於控制和引導作用,這就是秦腔逐漸脫離人民,走向滅亡的開始。例如,這多年的獲獎劇目的生命力是脆弱的。比起傳統劇目就有天地之別了。
年年歲歲41
現在的戲曲都躲在劇院演出呢。能不脫離群眾嗎。戶外露臺演出嫌冷嫌熱呢
愚人微笑
秦腔脫離基層的問題,和其它地方戲劇一樣。比如越劇以前從民間曲調中流傳而來,貼近眾心,自然親切,現在卻用音樂 整理調節 手段,脫離特色。不然的話,看看浙江越劇院演出,唱腔設計聽上去就象越歌一樣,不及以往,就是缺少了一番韻味。
趙涵智爺爺
戲曲的主要市場在農村,劇團一年有大半時間都是在農村演出。從戲曲的產生開始,它的主要功能就是廟會酬神等,因而過去村村有戲臺。如果秦腔脫離基層,只在城市演出,只能慢慢走向消亡。
蒲劇那些事
就會變成無米之炊!無水之魚。開拓民間市場才是關鍵之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