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雍正愛上喬引娣,有人說是歷史的必然選擇,是什麼理由產生這種結論?

青燈問史


關於雍正與喬引娣之間的情感問題,很多人對比二月河先生的原著做過很多分析。得出的結論大概以雍正報復老十四,與喬引娣日久生情有關,還有很多人認為是喬引娣與雍正互生好感,且由於喬引娣看見了一個不一樣的雍正而產生男女之戀。

分析者不無道理,但是我個人認為,雍正愛上喬引娣,是歷史的必然選擇。話說得這麼大,你一定認為我有什麼高論,那我且來說說。

《雍正王朝》中有四個女人的遭遇比較雷同,一個是江夏鎮的阿蘭,一個是喬引娣,還有一個是年秋月,最後一個是翠兒。為什麼說雷同,因為她們的出身都十分卑微,雖說年秋月最後貴為雍正的妃子,但是活得卻不如丫鬟時候快樂(就劇論劇),翠兒與李衛出身同樣卑微,算是尋得一個好歸宿,阿蘭陪伴十三爺直到十三死去孤苦伶仃,再就是一個喬引娣,原來是老十四從奔喪途中救回來的一個普通人家的女子,因為與老十四當時的遭遇有些相似而互發好感,後被雍正收入宮中,作為貼身的丫鬟。

我們說她們比較雷同,不僅僅是說出身,更重要的是說:她們是最底層人民的忠實代表,在他們身上,既反映出忠貞,誠實的性格品德,同時又折射出對世道,對未來的訴求。

如果我們單純的從男女之情去分析,那麼總歸難逃世俗的膚淺。讓我們把他們放到一個大環境中再來看看有什麼變化。

雍正,可謂中國古代最後一位改革家,同時,他也是一位獨裁者,二者集於一身的特質決定了他一生的不平凡。

攤丁入畝,火耗歸公,官紳一體當差一體納糧,旗人自力更生,這些雍正時代的改革具有很強的前瞻性。而雍正瞄準的,就是統治階層當中最直接的矛盾和問題。因此,他的改革阻力重重,受到來自清流,來自士大夫,來自宗室,來自滿清貴族,甚至來自兄弟的反抗。

而唯一支持他的,就是以喬引娣為代表的最底層勞苦大眾。

然而,大清王朝和中國古代歷史上其他朝代一樣,依然是建立在大地主大官僚基礎上的政權,他不能為老百姓說話,他只能為大地主大官僚說話。作為改革家和獨裁者,他不會學明朝的萬曆皇帝避而不見,他只可以一往無前。

科甲朋黨案和八爺黨逼宮成為捅破這層關係的最後一根木枝,說到底,就是要證明雍正的改革激怒了他賴以生存的基礎,這是直接將矛盾翻到根兒上,也註定他的改革會逐漸走向失敗。

然而,生活在最底層的老百姓是十分歡迎雍正的改革的,攤丁入畝,將丁稅跟著田土走,合情合理,人多地少的老百姓再也不用為賦稅多發愁了,官紳一體當差一體納糧,讓那些通過功名擺脫義務,享受額外“福利”的人再也不會鑽空子(據史載:一個考入功名的人除了免除他所有的賦稅之外,連家人,親戚都豁免稅費,所以河南罷考案才有那麼激烈),火耗歸公,讓“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的現象戛然而止。。。。。。

所有的這些改革,既使得大清王朝朝著一個欣欣向榮的方向前進,同時,又得到老百姓的大力歡迎,作為底層百姓代表的喬引娣,自然也會感受到雍正這些改革的好處。可以說,她從心底裡,是佩服和擁護這些改革的。

然而,步履維艱的雍正卻受到來自大地主和官僚階層的強烈抵抗,沒有一個人能夠理解他這種苦心經營,因為他觸動了他們的利益,反對他,是歷史的必然。

而來自於底層的喬引娣是忠心擁護的,她也許無法理解到什麼是階級利益,但是她知道,這些政策就是好,就是對老百姓有利。所以,這時候的喬引娣不再是單純的丫鬟或者女人喬引娣,她是底層老百姓的代表,是忠心擁護雍正新政的階層代表。

雍正看到了封建統治階級的弊端,他進行的一系列改革雖然有利於百姓,能得到底層百姓的擁護,卻得不到他賴以生存的階級的擁護和理解,所以,他內心是苦惱而孤獨的。

有誰可以在他苦惱和孤獨的時候能給與他一絲絲的安慰和支持?皇后烏拉氏不會,如果皇太后還在,斷不會支持他,兄弟們使邪力打橫炮在所不惜,張廷玉馬齊等只是辦事的臣僚。

只有在新政中獲得新生的百姓代表喬引娣會自發的去關心寬慰這位孤獨的皇帝。也只有這位底層百姓代表喬引娣能深深理解這位帝王的苦衷和艱難,雍正不愛她愛誰,他們不相愛天理不容。這也可謂是一個價值導向性的問題,通過雍正與喬引娣的相愛,折射出雍正新政與老百姓利益的結合,而與大地主階級利益的分離。


青燈問史


與其說雍正愛上喬引娣,還不如說喬引娣愛上雍正,而喬引娣對雍正態度的改變,就是雍正想看到的世人對自己“所作所為”的理解的改變,在雍正看來,這就是成功。

拋開歷史看影視劇,喬引娣在二月河先生原著小說《雍正皇帝》中是雍正的“親生女兒”,結果這場不倫之戀最終導致了雍正和喬引娣的死亡,這種島國橋段有點腹黑,所以在改編中,劉和平大師進行了合理的改編,使得人物性格塑造的更為飽滿。

為什麼說喬引娣對自己態度的改變對雍正來講,至關重要?

在39集雍正醉酒失態後,就已經講的很清楚了:

你以前是老十四的人,也是最恨朕的人之一,朕把你留在身邊,就是要讓你看看,朕到底是個什麼人?將來有朝一日,朕放你出去,你要給朕說幾句公道話。

這是《雍正王朝》電視劇後半段想要塑造的核心之一,雍正推行新政所受到的各方勢力的反對是推動劇情發展的要素,而最恨雍正的是老十四,不僅皇位沒奪到,老婆還被人搶走了。喬引娣深愛著老十四,進宮之後,想的就是一個字:死!

這種“恨”是遊離於政治之外的恨,刻骨的恨,再加上喬引娣是逃荒至此,作為一個老百姓,山西老家官僚腐敗作風,她太清楚了,所以從另一個角度看,喬引娣代表的就是“普羅大眾(老百姓)”,雍正和喬引娣,分別對應了官府和百姓,這種不可調和的矛盾,如果化解了,正是雍正推行新政、整頓吏治的最終目標。

所以,結局喬引娣愛上了雍正,是雍正苦心孤詣的,正如主題曲所唱的“也難說身後罵名滾滾來……有道是得民心者得天下……”。

在原劇本中,雍正病逝,有兩個鏡頭:

1、騎著騾子的鄔思道在京城大道中回頭;‘

2、騎著馬飛奔回京城的喬引娣;

一個貫穿了本劇前半段,一個暗喻了後半段,不知道什麼在正劇中沒有出現,甚是可惜!


小屏窺人生


雍正的心裡只有政治抱負,沒有那麼多的兒女情長。

這個橋段,並沒有愛,只是政治的需要。

雍正以此手段做給老八他們尤其是老十四看,很高明的。

喬引娣被成功感化了,從心底裡認為雍正是正確的,老十四他們真是不該和雍正對著幹。

雍正的目的達到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