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博物館藏王世襄先生書房舊藏黃花梨品字欄杆加雙環卡子花架格

清代詩人袁枚說:“書非借不能讀也”,明代學者歸有光的項脊軒有“借書滿架”。他在《項脊軒志》裡這樣描述自己的書房:“項脊軒,舊南閣子也。室僅方丈,可容一人居...... 前闢四窗,垣牆周庭,以當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又雜植蘭桂竹木於庭,舊時欄楯,亦遂增勝。借書滿架,偃仰嘯歌,冥然兀坐,萬籟有聲;而庭堦寂寂,小鳥時來啄食,人至不去”。雖是陋室,卻能得主人安然一隅,借書滿架,享受自己的精神世界。可見,無論是什麼樣的陋室,借書也好,藏書也罷,古人的書房總會有一個藏書的書架。

上海博物館藏王世襄先生書房舊藏黃花梨品字欄杆加雙環卡子花架格

“架”可通過漢字拆分成“加”和“木”。以木為立柱,橫板分割用以存放書籍等器物。我們在宋代繪畫與明代版畫插圖中,能看到很多古人當時用的書架。《隋書 經籍志》記載:“漢初,蕭何定律九章,其後漸更增益,令甲已下,盈溢架藏”。律令多的架子都放不下了。看來漢初用來收納文件資料的書架已經出現。

我們今天說的書架是原王世襄舊藏,現展於上海博物館中的攢接品字欄杆加卡子花架格。

上海博物館藏王世襄先生書房舊藏黃花梨品字欄杆加雙環卡子花架格

攢接的品字欄杆加卡子花架格尺寸:長98釐米;寬46釐米;高177.5釐米。它被王世襄先生收錄在《明式傢俱研究》丁7及《明式傢俱珍賞》圖131。

從尺寸上看,此架格是標準書房傢俱,高低合適,它共三層格板,最上層格板下有抽屜兩具。讓人很舒服的拿到抽屜裡的東西及中上層架格上的書籍等物什。傢俱的實用性、舒適性和美觀相融合才能更好的體現它的價值。

攢接品字欄杆加卡子花架格用方材,打窪,踩委角線。設格板三層,最上層之下安抽屜兩具。抽屜臉浮雕螭紋,抽屜用手託抽屜底開關,並未在抽屜臉施銅拉手。如此,可使得抽屜臉雕的圖案完整。架格格板的三面設圍子,圍子用攢接橫豎材組成,是品字欄杆的一種變體。最上面兩道橫材之間加雙套環卡子花。下層足間用寬牙條,略施浮雕花紋。王世襄先生對此架格的評價是:“呈現出輕盈富麗的風貌”。

上海博物館藏王世襄先生書房舊藏黃花梨品字欄杆加雙環卡子花架格

接下來我們對此架格從細節上一一解讀。

方材,打窪,踩委角線。這是一種非常意思的組合。在此架格的用材上基本上都是按此制式製作。打窪,是古典傢俱中對線腳的處理,把構件的表面造成凹形,北京匠師叫:打“wà”,不作一聲。委角線是在構件的直角上造出陰文線,使直角變成委角。打窪,踩委角線在這架格上用的極為考究,四條腿子及橫豎材乃至於攢接圍子的橫豎材都用方材打窪踩為絞線。這樣的做工雖然費工,卻起到了很好的視覺效果。雖方材顯笨拙,經線腳修飾後能達到“輕盈言麗,風貌不凡”的效果。

上海博物館藏王世襄先生書房舊藏黃花梨品字欄杆加雙環卡子花架格

我們看一件美國收藏家安思遠先生收藏的一款黃花梨大方凳。它通體方材,打窪,踩委角線,與上款書架風格極為相似。可見,此造法是當時古典傢俱製作時的“流行元素”。這方凳為有束腰結體,通體光素,用方材且粗碩。腿子及橫棖均用方材打窪,沿邊踩委角線,棖子做頂牙羅鍋棖變體,與上述架格的攢接圍子風格極為相似。凳子通體光素,之用簡單的線腳表達出裝飾效果。極為素雅。

上海博物館藏王世襄先生書房舊藏黃花梨品字欄杆加雙環卡子花架格

架格的雕刻。此架格的抽屜臉並未施任何銅拉手。在開關上用手託抽屜底面。這樣可以使抽屜臉的雕工完整的呈現出來。雕刻圖案為兩個螭龍翻轉尾部相對回首對望。抽屜面先做海棠形開光且沿邊剷出一個邊線。在開光部分再做鏟地浮雕。螭紋在古典傢俱被較多的使用,因其形體適合裝飾,變化頗大,可根據傢俱雕刻位置做方圓、大小等變化。開光鏟地浮雕的好處是可以讓雕刻更為立體,形態逼真生動的螭紋恰如整個架格的點睛之筆。架格的下層足間用的牙條較寬,壼門式造型在中間出分心花,壼門兩端各向內轉出卷紋。雕刻雖簡卻也流暢自然,分心花的造型極為簡練,這樣的雕刻既與抽屜臉上的雕刻相呼應又能突出抽屜雕刻的重點。這對架格在雕飾上做到了繁簡得宜,相得益彰。

上海博物館藏王世襄先生書房舊藏黃花梨品字欄杆加雙環卡子花架格

粽角榫的使用。架格的腿足與頂層邊抹相交使用了粽角榫,是我們常說的“三碰肩”。四面平式的傢俱是用粽角榫造成的。傢俱的每一個角用三根方材結合在一起,由於它的外形近似一隻粽子的角,故有此名。此架格使用方材,且木材用料大,堅實度高,使用粽角榫能有效的保證架格的外觀整齊美觀。在邊抹與腿足三肩相接處,委角線也整齊相交,讓這個“粽角”變得更為流暢有趣。此書架粽角相接處,側面出透榫,頂面出透榫。王世襄先生在《明式傢俱研究》中說:“桌子上用的粽角榫與書架、櫃子上用的往往稍有不同。桌面要求光潔,所以腿足上的長榫不宜用透榫穿過大邊。書架、櫃子則上頂高度超出視線,所以長榫不妨用透榫,以期堅實”。

上海博物館藏王世襄先生書房舊藏黃花梨品字欄杆加雙環卡子花架格

攢接品字欄杆加雙環卡子花。古典傢俱的裝飾除了選料、線腳、雕刻外還有攢鬥。攢鬥指的是攢接和鬥簇。“攢”是北京匠師的術語,如用攢接的方法造成的牙子或牙頭叫“攢牙子”和“攢牙頭”攢接是用縱橫斜直的短材,借榫卯把它們銜接交搭起來,組成各種幾何圖案。我們說的攢接品字欄杆加卡子花架格便是用了攢接品字欄杆的造法。攢接是一種裝飾性非常強的手法,我們常見攢接工藝用於羅漢床、架子床的圍子、架格的欄杆、門窗的面心等。另腳踏的面心、桌子的牙子、條案的擋板也會使用。此架格採用“品字欄杆”樣式進行攢接,橫豎材皆用料堅實,它既加固了架格的架構,也給架格一種通透輕盈之感。王世襄先生所說的輕盈富麗的風貌,便緣於攢接品字欄杆加之抽屜的螭龍紋雕刻。

這裡,我們通過另外一件上海博物館的傢俱來詳細瞭解一下攢接給傢俱帶來的妙處。

上海博物館藏王世襄先生書房舊藏黃花梨品字欄杆加雙環卡子花架格

上海博物館藏王世襄先生書房舊藏黃花梨品字欄杆加雙環卡子花架格

三屏風攢接圍子羅漢床(曲尺式)。這是上海博物館藏古典傢俱中的一件“明星傢俱”。它獲得業界極高的讚譽。一則床身鼓腿彭牙大挖腿,使得床身顯得很舒展穩重,同時,攢接的曲尺式三圍屏風更是讓傢俱顯出古樸風韻。它的攢接手法是將橫豎短材攢接,在直角相交處都倒稜處理,出渾圓效果。“丁字形”接合處一律用大格肩出單榫,角的結合處格肩做。通體不見透榫。王世襄先生如此評價此曲尺式羅漢床圍子:“圖案古樸,製作精良,當為明代時物”。

上海博物館藏王世襄先生書房舊藏黃花梨品字欄杆加雙環卡子花架格

攢邊打槽裝板。此法在傢俱中被廣泛使用,如椅凳面、桌案面、櫃門櫃幫以及不同部位上使用的絛環板等。此造法的優點首先在將板心裝納在四根邊框之中,使薄板當厚板使用。一般傢俱的攢邊打槽裝板時有平鑲和落堂兩種。平鑲即面心板邊簧嵌入邊抹的槽口之中,讓面心板與邊抹平齊。這樣讓傢俱表面變得整潔利落。但到為防止木材對乾溼環境的變化要留收縮縫。再來說這落堂的造法。落堂是面心板變簧嵌入邊抹槽口內,面心板比邊抹低,在木板裝入邊抹槽口中,面心板全部鑲嵌在裡面,無需留收縮縫,無論落堂還是平鑲,一般面心板一個縱邊使用鰾膠,或四邊全不使鰾。此架格的裝板卻是兩側及裡側落堂打槽鑲板,前面卻做魚大邊平齊的平鑲。這樣,無需在前面留伸縮縫,保持架格格板的整潔,同時也利於對書架上書籍及物品的取放等操作。這也是突顯古典傢俱手工藝魅力的地方。

上海博物館藏王世襄先生書房舊藏黃花梨品字欄杆加雙環卡子花架格

對於架格,它們是文人的必備傢俬,並非一般百姓的必需品,它們的傳世量自然沒有桌案椅凳類大。在1999年3月美國紐約的一箇中國古典傢俱拍賣會上,曾出現過這樣一對書架。

上海博物館藏王世襄先生書房舊藏黃花梨品字欄杆加雙環卡子花架格

黃花梨品字欄杆帶雙環卡子花架格。這對價格的尺寸為: 長98.4釐米;寬46.4釐米;高176.5釐米。這對架格與上海博物館的架格放在一起對比一下,我們不難看出,它們從尺寸上還是制式上基本相同。同樣的方材,打窪,踩委角線;同樣的品字欄杆加雙環卡子花;同樣的三層屜板且最上屜板下設抽屜兩具;只是這對架格的抽屜臉並未施任何雕工,且最下格板下所施的牙板上雕卷草雙螭紋。我們不能判斷哪件是後修配的,或哪件的年代更為久遠。只是,無論什麼緣由,它們的存在是我們學習與傳承中國古典傢俱的實物例證也是明式傢俱中的經典款。值得我們好好學習。

上海博物館藏王世襄先生書房舊藏黃花梨品字欄杆加雙環卡子花架格

伍嘉恩女士在《明式傢俱二十年經眼錄》中,也出現了一個黃花梨三層圍子欄杆帶抽屜大架格,它的尺寸為長:124.5釐米;寬45釐米;高186.4釐米。對比上海博物館黃花梨品字欄杆加雙環卡子花架格,此架格的體積算是較為龐大的,雖同樣三層格板,最上層下設抽屜,但從制式還是風格上,卻是另一種效果。

上海博物館藏王世襄先生書房舊藏黃花梨品字欄杆加雙環卡子花架格

總之,架格在古代文人的書房中是重要的傢俱,借書滿架是一種自嘲,也是文人對自己雖身處陋室卻奮力讀書的最好寫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