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前,蒋经国“太子军”为什么在嘉兴乌镇揭竿而起?

1949年4月7日下午,一支3000余人的国民党军队打破了浙北水乡乌镇往日的宁静。镇上居民先是有些恐慌,有人甚至四处呼喊:“叛军来了!快跑啊!”但老百姓很快发现不太对劲,所谓的“叛军”纪律严明、秋毫无犯,即便口渴得冒烟,也不随便闯入民宅,而宁愿蹲在河边去舀生水喝。居民们交头接耳,几个胆大的不禁上前打量。“哪里有这么好的叛军呀,他们是学生军哩!”消息传开,小镇一下子沸腾起来,“原来是‘太子军’,蒋经国的部队”。究竟发生了什么事?“太子军”突然造访乌镇,我们从头说起。

70年前,蒋经国“太子军”为什么在嘉兴乌镇揭竿而起?

一九八九年四月九日,贾亦斌在乌镇水泥厂附近的桥头上,介绍当年宣布起义时的情况和战况

青年骄子,心向光明

1948年7月,中共华东野战军重创中原地区的国民党军有生力量,取得豫东战役完全胜利。蒋介石为了挽救败局,专门在南京召开军事检讨会议,承认过去两年的“剿共”战争“处处受制,着着失败”,造成高级将领信心丧失,军队士气一落千丈。10月底,国防部参谋次长林蔚秉承蒋介石的指示,找到预备干部局代局长贾亦斌:“现在我们决定在江南建立30个新军,兵源问题可用征集办法解决,就是缺乏下级干部,你们预干局能够召集多少干部?”贾亦斌如实报告,复员青年军总共7万余人,其中1万余人分散在嘉兴、杭州、重庆、汉中四所青年中学,基本上都已取得少尉预备军官资格,加上南京、镇江等地尚有一批要求就业的预备干部,召集万人不成问题。

贾亦斌1912年生于湖北阳新,抗战时期参加过淞沪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长沙会战等诸大战役,从少校营长一步步升迁至少将参谋长,能够脱颖而出,完全是因为屡立战功。1943年10月,贾亦斌考入陆军大学特别班第七期,与同班同学段伯宇(中共失联地下工作者)最谈得来,两人常在一起议论时弊,抒发对国民党腐败统治的不满。1946年3月,贾亦斌陆军大学毕业,调任军事委员会青年军复员管理处(后改为“国防部预备干部管训处”)第一组少将组长,研究预备干部制度颇有心得,由此获得副处长蒋经国好感。预干处后来改组升级为预干局,蒋经国任局长,贾亦斌任副局长,负责国民党青年军的复员管理及人事变更工作。

青年军成立于1944年秋冬,正值日军发动“一号作战”,抗日正面战场接连失利之时,出于弥补兵源不足,改善兵源质量,提高军队战斗力,国民政府号召知识青年从军报国,得到社会各界踊跃响应。不过青年军并未正式赶上对日作战,日本宣布投降后,按照事先约定,陆续复员至全国各地。1948年春,蒋经国辞去局长职务,推荐贾亦斌代理局长,引起一些老资格强烈不满:“贾某与经国先生毫无渊源关系,凭什么短期内连获破格提升!”蒋经国力排众议:“贾亦斌为官多年,官居少将,却身无半点积蓄,极为少见。八年抗战几度负伤,置生死于度外,实为难以多得的文武兼备人才。”

面对蒋经国的知遇之恩,贾亦斌内心五味杂陈,“他比那些养尊处优的国民党官僚强得多”,“倘使国民党中做官的都能如他那样,也许不至于把国家弄到这般境地”。9月中旬,贾亦斌前往上海协助经济管制工作,目睹了蒋经国查封孔祥熙家族的扬子建业公司,遭到宋美龄强势干预而被迫妥协的心酸一幕,“亦斌兄,你是有所不知,我是尽孝不能尽忠,忠孝不能两全啊!”贾亦斌对此感到无比失望:“我对蒋经国所抱的幻想最终破灭,我决心同蒋家王朝决裂,去寻找新的道路。”

离开上海,贾亦斌顺道走访了抗战时期的老上级,时任江苏省政府主席丁治磐以及几位曾经出生入死的同僚,彼此垂头丧气,无不心生另谋出路之想法。回到南京,贾亦斌秘密约见知心好友,任职军务局的段伯宇:“时局如斯,我们应该怎么办呢?”段伯宇说:“国民党是没有希望了,另谋出路乃势所必然,但光找杂牌部队不行,我们需要自己掌握武装。”

山雨欲来,断然抉择

南京的深秋寒意渐浓,林蔚提出编练新军计划,贾亦斌顿时心头一热,“如果能解决编制和装备的问题,我愿意负责动员和组织训练。”结果一拍即合,先成立一个总队,在南京孝陵卫训练三个月,毕业后分配到新军担任排、连长。11月初,国防部“预备干部训练团第一总队”(简称“预干总队”)正式成立,贾亦斌兼总队长,黎天铎、林勉新、潘振球为副总队长。预干总队学员大部分来自复员的青年军,部分来自第206师伤愈老兵,全队1000余人。

1949年1月,国民党军队完败淮海战场,蒋介石内外交困,宣布下野,实际退居溪口幕后操纵。此时,段伯宇重新与组织恢复了联系,中共上海局策反委员会书记张执一指定李正文负责对接指导。2月初,国民政府行政院各部会陆续南迁广州,预干总队奉命移驻浙江嘉兴,全队扩充至4000人,第一、第四大队驻东大营,第二、第三大队驻西大营。嘉兴对贾亦斌来说再熟悉不过,1947年夏,预干局召集复员的青年军学生,举办过“嘉兴夏令营”,蒋经国、贾亦斌兼任正副主任,工余饭后,两人同住西大营宿舍,几乎无话不谈。

时隔一年多,贾亦斌再至嘉兴,无心故地重游,在中共派驻的秘书张文藻协助下,秘密筹划起义事项。副总队长林勉新,辅导组长刘异,第一大队大队长李恺寅,第二大队大队长邓道三等人很快成为骨干力量,纷纷表示愿意一起采取行动。然而,副总队长黎天铎、潘振球及第十三中队中队长林荫非常顽固,第四大队大队长李仕廉立场摇摆,态度暧昧。预干总队“不稳”的消息就这样不胫而走,蒋经国一个电话追到了西大营。

70年前,蒋经国“太子军”为什么在嘉兴乌镇揭竿而起?

1989年4月7日,贾亦斌偕同“预干总队”部分起义军官,重游嘉兴西大营,寻访当年与蒋经国同住的宿舍

3月初,贾亦斌奉命前往溪口述职,蒋氏父子多方考察,抓不到什么实质性把柄,但有令在先,“预干总队开往福建建阳”。贾亦斌返回上海后立即转移家人,并向李正文汇报溪口之行的情况,准备加快起义步伐。不久,国防部正式下达命令,免去贾亦斌本兼各职,调为国防部部员,派往南京卫戍总司令部服务,预干总队由黎天铎接手。突如其来的变化令李正文、段伯宇陷入沉思,关键时刻,贾亦斌决心毫不动摇:“只要我还活着,就一定能在党的领导下,率领这支部队起义,请组织放心!”回到嘉兴,西大营掌声雷动,贾亦斌极力抑制情绪,最后一次讲解《论预备干部制度》,似有所指地强调说:“国家的预备干部是新的革命军事干部,是人民的公仆,因此一定要以人民为后盾,为人民着想,为人民服务。”

4月2日,李正文在上海向贾亦斌传达上级指示,预干总队可在嘉兴起义,经莫干山向天目山挺近,与苏浙皖边区游击队联系,策应人民解放军渡江,预定起义日期为4月15日,起义后暂用“苏浙皖边区民主联军”番号。4日深夜,贾亦斌悄悄返回嘉兴,召集骨干人员二三十人秘密开会,有位学员突然提问:“我们何时行动?到何处去?与共产党有无联系?”事后证明乃第十三中队派来的潜伏者,散会后即跑去报告了中队长林荫。第二天,李正文按原定计划来嘉兴视察,贾亦斌汇报了起义准备工作及机密泄露的严重情形,提出与其丧失时机,不如提前行事。6日下午,李恺寅摆脱黎天铎纠缠,直奔贾亦斌住处:“事情已经暴露,怎么办?”贾亦斌当机立断,7日凌晨提前行动,第一步,胁迫黎天铎签署到莫干山进行军事演练的命令,以取得“合法”名义,赢得安全时间越过京杭国道。第二步,在莫干山下正式宣布反蒋起义,打出“苏浙皖边区民主联军”旗号,与当地游击队一起接应解放军渡江。

嘉兴距离莫干山足足120多公里,能不能安全到达目的地,会师中共苏浙皖边区游击武装?一切都是未知数。显然,这是一次发生在国民党统治核心区域,缺乏解放军正规部队直接配合的孤胆壮举。

乌镇举旗,冲破黑暗

“我是共产党派来的,现在你面前有两条路可走,一条是把我送到国防部去,你可以升官发财;另一条路是跟我们走,下令行军到莫干山演习,限你考虑5分钟,必须明确回答!”贾亦斌义正词严,最后摊牌。黎天铎起初想要以拖待变,一看办公室周围布满赞同起义的武装学员,只得勉强赔笑说:“你是我的老上级,你给我带的路不会错,我听你的。”与此同时,预干总队的学员们已经荷枪实弹忙碌起来,唯独第四大队第十三、十四中队迟迟不见动静,原来林荫知道有变,拒不服从命令,“谁也不准动,谁动就打死谁!”

眼看黎明将至,贾亦斌决心不再等待,预干总队3000余人有序撤离嘉兴,沿着运河浩浩荡荡挺近莫干山。7日下午,队伍陆续行进至桐乡乌镇境内,镇上联防队接到拦截命令,但自知力量单薄,以保境安民为由,要求起事部队绕道而行。贾亦斌感到事态紧急,夕阳西下之际,索性扯掉国民党党徽和少将肩章,站在乌镇吴桥头的一处空地上宣布起义:“我们的主张是正义的!我们反对内战,要求和平;反对贪污腐败,要求人民有饭吃;他们派重兵来包围我们,我们不开第一枪,但如果他们要打,我们就应当奉陪到底!”

夜幕降临,预干总队兵分三路突围,突然一发迫击炮弹落在吴桥附近的水面上,顿时枪炮如注,造成登船学员非死即伤。贾亦斌义愤填膺,率领三四百人发起冲锋,黎天铎、潘振球一伙乘机逃脱,最后冲出乌镇的三路人马合约2000余人。贾亦斌一路经过两昼夜激战,转移至吴兴县双林、菱湖一带。刘异一路边战边撤,国民党武康县长王正谊佯装同情,暗中通知驻军突然袭击,迫令山上学员1000余人放下武器,刘异后来壮烈牺牲。李恺寅一路冲破几道封锁,一些学员选择默默离开,另有一些学员选择坚持到底。10日,贾、李两路起义军取得联系,李恺寅清点人数,只剩下300余人。翌日,贾亦斌急中生智,冒充追击部队,骗过吴兴联防武装,越过京杭国道,到达妙西山良村,可惜未能与中共苏浙皖边区游击队接上头。

敌人再度合围上来,起义军在倾盆大雨中展开殊死搏斗,最后成功突围的仅有80余人。进入安吉县境,贾亦斌、李恺寅换上便衣,走在前面探路,出村口不到半里路,即被地方保安队拿住,贾亦斌身上没有手枪,谎称是被抓来带路的老百姓。“你们带路的队伍在哪里?带我们去找,只准去一个,留下一个。”未走多远,枪声大作,起义军化整为零,贾亦斌乘乱脱出,沿着一条羊肠小道往上爬,不慎从山崖上滑下,摔得不省人事。4月14日以后,周围枪声沉寂,贾亦斌逐渐恢复体力,继续向西寻路,终于在浙皖交界天目山区巧遇中共游击队员,辗转到达安徽宁国县境内的苏浙皖边区所在地。再说李恺寅,为了帮助战友脱险,自称“贾亦斌”,后被押送至江苏武进,由第一绥靖区少将参谋长喻啸牧审讯,喻和贾抗战前曾是第10军干部学校同学,迫于解放军渡江在即,私下放人了之。

1989年4月,贾亦斌、李恺寅等起义骨干人员重聚嘉兴,回想起当年的刀光剑影,贾亦斌感慨万千:“起义嘉兴四十春,缅怀壮烈夜钟沉。莫干山上阴霾密,乌镇河边血水深。报国从来不惜命,索头何必费多金。恩仇一笑泯消尽,同补金瓯万象新。”(冯 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