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工程院院士:“沒有農藥,糧食安全無從談起。”,你對農藥,有沒有誤解?

一提到農藥,很多人首先想到的關聯詞是“有毒”,並視其為影響農產品質量安全的罪魁禍首,唯恐避之不及,希望能不用最好。事實上農藥真有那麼可怕嗎?現在我國使用的農藥都是什麼樣的?未來我國農藥發展會有哪些熱點趨勢?對此,我們採訪了中國工程院院士、貴州大學校長宋寶安。作為從事農藥研發和植物保護30餘載並取得豐碩科研成果的專家,他對農藥的利弊分析、創新思考及未來發展方向的諸多見解,客觀、科學,給人啟迪,並頗有借鑑意義。

中國工程院院士:“沒有農藥,糧食安全無從談起。”,你對農藥,有沒有誤解?

中國工程院院士:“沒有農藥,糧食安全無從談起。”,你對農藥,有沒有誤解?

公眾對農藥有太多誤解

近年來,因為一些農產品質量安全事件,農藥經常被“妖魔化”。對此,宋寶安院士表示,農藥並沒有人們想象中的那麼可怕,人們對“農藥有毒”的印象也不一定是真的。

“其實,農藥的毒性遠低於我們身邊經常可能接觸到的化學物質的毒性。”宋寶安告訴記者,我們對農藥有太多的誤解。其實許多癌症是食品中的天然毒素產生的,如玉米、小麥、豆類、花生中的黃麴黴毒素會導致肝腫瘤、肝硬化;蘑菇中的肼類毒素會導致肝癌、肺癌和胃癌,而農藥並非是引起癌症的主要因素。

“沒有農藥,糧食安全無從談起。”宋寶安表示,已知危害農作物的病、蟲、草、鼠有2300多種,這些農作物病蟲草害嚴重危害農業生產,每年造成嚴重的產量損失。十九世紀的愛爾蘭大饑荒曾使得愛爾蘭人口銳減近1/4,而造成饑荒主要是因為馬鈴薯晚疫病導致的減產絕收。“如果沒有農藥作為武器,人類會在與害蟲爭搶糧食的戰役中大敗。如果不使用農藥,將會使糧食供應更趨緊張。”他說。

除了農作物病蟲害,衛生害蟲也嚴重影響人的身體健康,如蟑螂、虐蚊等,它們攜帶多種致病微生物,會引起食物中毒,傳播肝炎、結核、瘧疾、登革熱等多種疾病。“我們必須清楚,假如沒有農藥會引起‘天下大亂’。能保障人類健康的,不僅僅是醫藥,從源頭或者傳播媒介上消除‘病源’,才是保證人們免於病患的重要手段之一,而農藥則一直扮演著這樣重要的角色。”宋寶安指出。

近年來,隨著高毒高風險農藥相繼被禁限用,目前我國農業生產上使用的高毒農藥比例僅為2%。宋寶安介紹說,不僅產品結構更趨合理,我國還相繼創制出一批高效、安全、環境友好型農藥新品種、新制劑,在農業病蟲草害防控中發揮積極作用。

同時,農業農村部從2015年起,在全國全面推進實施農藥使用量零增長行動,大力推進農藥減量控害和綠色防控,取得顯著成效。新修訂的《農藥管理條例》的頒佈實施,更加關注農藥使用對環境、生態以及使用者暴露等的風險,對農藥的生產、管理、應用等各方面的監管更加嚴苛,農產品質量安全也更有保障。

中國工程院院士:“沒有農藥,糧食安全無從談起。”,你對農藥,有沒有誤解?

中國工程院院士:“沒有農藥,糧食安全無從談起。”,你對農藥,有沒有誤解?

科學應用就能趨利避害

農藥既是為人們守護作物生長和糧食安全的重要幫手,亦是影響農產品質量安全的主要風險因子,如何才能趨利避害,將風險降到最低,農藥的科學合理使用就成為了關鍵。今年一號文件特別指出,要穩定糧食產量、保障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農藥必將扮演重要角色。

對待農藥,宋寶安總結了十六字箴言:“正確認識,嚴格管理,規範使用,科學發展。”首先,新修訂實施的《農藥管理條例》改革了農藥管理制度,使農藥的登記更為嚴格,使用更加安全,並且加強了農業部門的監管手段和對違法行為的懲處力度,這為農藥的合理使用打下了堅實的法制基礎。

其次,宋寶安建議大力推廣綠色防控技術。在策略層面,樹立以“生態為根、農藝為本、生物農藥和化學農藥防控為輔”的植保新理念,建立“以作物健康為主體防控措施,變傳統被動防治為作物主動防禦”的新策略。政策層面,制定綠色防控技術推廣應用的激勵政策,大膽探索基於作物全程健康、基於區域專業化的病蟲害防控政策,跳出過去“單病單蟲”的防治政策。

研究開發層面,開展科研、生產、推廣多行業協作,建立涵蓋農藥企業、高校院所、植保推廣應用部門的大的協同創新聯盟,研發更高效、更環保、更安全的綠色農藥和生態農藥,充分利用社會各方面力量加快綠色防控投入品的推廣應用。技術層面,建立以農藝、生物或物理防治等非化學防治措施為主要內容的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體系,維繫可持續發展的作物農田生態系統。

“總之,加大綠色生態農藥、植物源和微生物源農藥、生物信息素產品、免疫激活劑以及高效綠色新農藥、新劑型的創制開發,要走清潔工藝、綠色工藝、生態工藝的對環境和生態友好的道路。加強天敵規模化人工飼養和施放及天敵防治技術的研究。開發綠色農藥精準使用技術與高工效施藥技術及航空植保技術,建立基於作物健康的全程植保綜合防控技術體系,完善統防統治機制,強化綠色農藥及其配套技術的普及應用,既要滿足我國農業防災減災的剛性需求,還要符合我國農業綠色發展、質量興農、綠色興農的需求。”宋寶安說。

宋院士還重點強調了加強科普宣傳的重要性。他表示,科普是讓公眾瞭解農藥、懂農藥的關鍵。一方面,用農藥的人不瞭解農藥,導致對施藥方式、施藥時期、施藥劑量、施藥安全間隔期等把握不準確,是導致農藥殘留超標、藥害及中毒的主要原因。另一方面,公眾不瞭解農藥,導致談“藥”色變。建議在大、中、小學開展農藥科普講座,出版通俗易懂的農藥科普手冊和宣傳畫,媒體加強正面宣傳和科學引導,同時加強基層農藥使用者合理使用農藥的相關培訓。總之,希望全社會形成合力,大力推進農藥減量控害,積極探索出高效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現代農業發展之路。

中國工程院院士:“沒有農藥,糧食安全無從談起。”,你對農藥,有沒有誤解?

中國工程院院士:“沒有農藥,糧食安全無從談起。”,你對農藥,有沒有誤解?

緊盯前沿技術加強綠色創新

農藥雖小,但關係重大。當前我國農業以綠色興農、質量興農為發展目標,在化肥、農藥“雙減”政策下,我國農藥行業今後將朝著哪些方向發展?

宋寶安認為,行業的熱點趨勢主要集中在:環保核查,加強對農藥生產企業和農藥施用的監管力度,通過“新門檻”推動行業良性發展;農藥集中配送,從源頭規範市場;“試水”電子商務,實現企業網絡化、信息化;農藥管理新政策,統一農藥生產管理、嚴查市場、嚴管使用;作物解決方案,企業與大學科研院所深度融合,向整體的技術服務轉移,強調作物健康為目標的全程解決方案;大力推廣生態農藥,以生物源或天然物作為生態農藥先導結構,開展生態農藥的分子設計研發是農藥減量增效的有效途徑之一;兼併重組,優化產業和行業結構;農藥管理,引領企業向誠信、創新、合作方向發展。

而在農藥創制上,宋院士指出,國家“十三五”期間農藥綠色創新重點包括了加強品種綠色工藝創新研究,節本清潔,增強競爭力;加強骨幹品種綠色製劑創新研究,減少生態環境風險;推動專利過期品種國產化進程,為替代提供當家品種;加快免疫誘抗、性誘劑及調節劑產業化及應用技術研發,推動生態調控;研發高工效農藥和航空新型製劑,加強藥種肥一體化進程,提高農藥利用率和精準化率及省力化;推進綠色農藥全程植保技術和體系建設,為以區域和作物健康為代表重大病蟲害防控提供全程免疫解決方案。

對於“十四五”期間的農藥創新,宋院士認為,根據國家重大需求,瞄準國際前沿,針對制約我國綠色農藥創制與產業化的關鍵問題,通過農藥等農業投入品基礎研究、關鍵共性技術、產品創制、產業化四類關鍵問題的整合和聯合創新,並在綠色藥物新靶標和分子設計、生物農藥合成生物學、RNAi新農藥創制等重大產品創制與產業化等前沿核心技術進行突破。力爭創制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國際競爭力的“重磅炸彈”級新產品,建立其產業化關鍵技術和農業應用技術,同時,培養一批農藥創新領域的領軍性人才和一批具有很強國際競爭力的龍頭企業,為農業綠色發展、鄉村振興戰略實施提供科技支撐。

中國工程院院士:“沒有農藥,糧食安全無從談起。”,你對農藥,有沒有誤解?

中國工程院院士:“沒有農藥,糧食安全無從談起。”,你對農藥,有沒有誤解?

採訪間,宋寶安特別看好RNAi農藥,將其譽為“農業上又一次新的科技革命”。他介紹說,RNAi農藥興起於近兩年,將為農業可持續發展提供一條全新的解決途徑。利用RNAi農藥干擾技術,可阻止害蟲或病菌進行相關蛋白質的翻譯及合成,切斷其信息傳遞,在基因層面上殺死害蟲和病菌,從而幫助人類進行作物害蟲、病菌以及雜草的殺滅。

“我們還應結合當今國際新農藥創制研究的趨勢和特點。比如以功能基因組學、蛋白質組學以及結構生物學、化學生物學、生物信息學為代表的生命科學前沿技術,尤其是以基因編輯為代表的顛覆性技術與新農藥創制研究的結合日益緊密。目前,高性能計算、大數據以及人工智能等新興技術開始應用於新農藥創制研究,極大地提高了農藥創制效率。最後,多學科發展的推進是不可逆轉的趨勢。世界農藥科技的發展已經進入一個新時代,多學科之間的協同與滲透、新技術之間的交叉與集成、不同行業之間的跨界與整合已經成為新一輪農藥科技創新浪潮的鮮明特徵。”宋院士的眼中閃著亮光。(來源:農民日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