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羅馬簡史

概述:

公元前第 1千紀上半葉在意大利半島中部興起的一個奴隸佔有制城邦,到公元 1世紀前後擴張而成為橫跨歐、亞、非三洲的龐大帝國。

395年,羅馬帝國分裂為東西兩部。

西羅馬帝國亡於476年,西歐奴隸佔有制社會歷史的終結;東羅馬帝國(即拜佔廷帝國)逐漸演化為封建制國家,1453年為奧斯曼帝國所滅。

羅馬的起源

近世考古成就揭示,羅馬起源於意大利拉提烏姆平原臺伯河左岸距海約20公里處。此地多丘陵,間有谷地,宜於農牧,又得地利交通之便。公元前1000年左右,屬印歐語系的拉丁人進入拉提烏姆平原,羅馬傳說拉丁人為特洛伊人後裔,特洛伊淪陷後特洛伊英雄伊呂阿帶領族人沿愛琴海到達拉提烏姆海岸,病故當地人建立第一座拉丁城 拉維尼亞。其中一支約於公元前 800年移至後來羅馬城所在地,相傳為“孿生子”兄弟以及其族人,居於帕拉提烏姆等山丘。到此不久後兩兄弟為競爭首領位置採用飛鳥占卜,最後“六鷹”羅慕路斯殺死了“十二飛鳥”勒莫斯。他們在丘頂建村落,務農牧,用鐵器,居茅舍,行火葬。與此同時或稍後,薩賓人居於鄰近山丘,亦居茅舍,但行土葬。公元前 7世紀,部落間聯繫增多,遂以帕拉提烏姆為中心開始部落聯合過程,由單一的拉丁人部落聯合為包括薩賓人和伊特拉斯坎人等 3個部落的羅馬人公社,並開始向城市國家和階級社會過渡。公元前7世紀末至前6世紀末,羅馬人公社處於伊特拉斯坎人的統治之下。此時,完成了由氏族部落公社到城市國家的過渡。

古羅馬簡史

王政時代

史稱公元前8~前6世紀為“王政時代”。當時氏族部落組織尚完整存在,並具有軍事民主制各機構:庫里亞(胞族)會議、元老院和王(“王政”因以得名)。但內部階級分化、家長奴隸制和保護制關係業已發生,後來又出現了貴族與平民之分。

傳說王政時代共有7王,前 4王是羅馬人公社的軍事首領,分別是“六鷹”“羅馬人民神”羅慕路斯,努馬,“好戰者”圖魯斯,安庫斯。

後3王是伊特拉斯坎人塔克文王朝的君主,老塔文克,“奴隸”塞爾維烏斯,“高傲者”小塔文克。

塔克文王朝治下的羅馬人公社可能保持某種自由,文化先進的外族統治加速了其向階級社會的轉變。公元前6世紀中葉的第6王塞爾維烏斯·圖利烏斯改革,標誌著羅馬國家的產生。王政時代末王高傲者塔克文暴虐無道,羅馬人憤而逐之,傳說於公元前 509年建立起由羅馬貴族掌權的共和國。史學傳統以公元前 509年為共和之始,但考古資料證明,古羅馬的伊特魯里亞文化傳統直到公元前 474年以後才明顯中斷,羅馬人推翻塔克文王朝的鬥爭可能歷數十年之久。塔西佗也在著作中佐證了這一點。

古羅馬簡史

羅馬共和時代

平民與貴族的鬥爭和征服意大利構成早期共和時代歷史的主要線索,階級鬥爭與社會演變:

當時,貴族把持政權,廣佔公有地;平民則無權而且苦於賦稅和兵役,甚至陷於債務奴役的羅網。為爭取政權、土地和取消債務奴役,平民與貴族進行了兩個世紀之久的鬥爭(常見的做法是威脅退出羅馬城),終於取得設置保民官和平民會議、擔任高級官職、頒行十二銅表法、廢止債務奴役、佔用公有地等一系列權益。

這一斗爭使羅馬公民公社得到鞏固和發展,使公社內部的階級結構發生了變化。上層平民與原有的氏族貴族融合而成豪門貴族,共同把持政權;廣大普通公民的要求也部分得到滿足。從而調整了公民集體內部不同階層的利益關係,擴大了羅馬城邦的社會基礎,為城邦的昌盛和奴隸佔有制的繁榮創造了條件。

古羅馬簡史

意大利的統一:

羅馬立國之初,地促勢微,四面受敵,屢陷危亡之境。但它依靠加強公民集體內部團結,充分利用四鄰因處於不同社會發展階段而不可能有效地聯合起來這一有利環境,採取遠交近攻、分化瓦解的策略,以武力和外交手段使自己擺脫了困境,進而在擴張中節節勝利。但是也不是沒有挫折,公元前391年,高盧洗劫羅馬。

至公元前 3世紀上半葉,整個意大利除北部波河流域外,盡為羅馬屬地。羅馬在被征服地區採取“分而治之”的政策。除在被征服地區設置具有軍事據點性質的殖民地外,還把屈從於羅馬的意大利人公社劃分為有投票權的自治公社、無投票權的自治公社、同盟者、臣屬地等不同類型進行統治。統一意大利之後,羅馬進而向海外擴張。

首先與西部地中海強國迦太基發生激烈衝突。第一次布匿戰爭長達十餘年,以羅馬奪取西西里,撒丁,科西嘉,並獲得大量賠償結束;第二次布匿戰爭,羅馬先敗後勝,被不世名將漢尼拔偷襲本土,喪失十餘萬軍隊,但是最終堅持了下來,等到“阿非利加”西庇阿橫空出世後,一舉擊敗迦太基和漢尼拔,徹底終結了迦太基的強國地位,解除了迦太基的武裝,使其成為羅馬的附屬國;第三次布匿戰爭,羅馬尋釁開戰,西庇阿的養孫小西庇阿帶領大軍攻破了迦太基城,迦太基遭到徹底毀滅(公元前146),羅馬勢力擴及整個西部地中海。與此同時,羅馬也不斷向東部地中海擴張。經3次馬其頓戰爭征服馬其頓並控制了整個希臘(見古代馬其頓),又通過敘利亞戰爭和外交手段,控制了西亞的部分地區。被征服民族曾進行英勇的反抗,均遭殘酷鎮壓。至公元前 2世紀下半葉,羅馬已經擴張成為地跨歐、亞、非三洲的龐然大國。在意大利以外的廣大被征服地區,羅馬相繼設置行省進行統治。 隨著領土的迅速擴張,大批掠奪來的奴隸和財富源源流入,促進了羅馬社會經濟的發展和階級關係的變化。

公元前3和前2世紀,意大利工商業日趨繁榮,大批元老利用被保護人和被釋奴追逐商賈之利。隨著行省的增加而勢力日盛的騎士,逐漸形成新的富有奴隸主階層,他們經商、放債、包稅,大發其財,並與元老爭奪政治權力。貴族和富人依恃財勢侵吞、租佔、購買公有地,兼併小農土地。組織奴隸佔有制莊園,經營商品化、專業化的園藝業以及穀物種植業和牧場。古代羅馬大地產製的發展,導致小農失地破產,部分破產農民流入城市,成為無業遊民。同時,奴隸制空前繁榮。奴隸來源廣泛,數量激增,有手工業奴、農業奴、家奴,角鬥奴等多種。奴隸主階級生活日益奢靡。

公元前2世紀30年代至前1世紀30年代,史稱內戰時代。在此期間,,在繼續對外擴張的同時,境內各種社會矛盾和階級矛盾激化,羅馬城邦陷於危機。

這表現在社會改革與起義之中。

奴隸起義:

公元前137年(一說前138)爆發的第一次西西里奴隸起義,揭開了內戰時代的序幕。

公元前104~前101年(一說前99),西西里奴隸再度起義。

公元前73~前71年,斯巴達克領導的奴隸大起義(見斯巴達克起義) 震撼了整個意大利,沉重地打擊了奴隸主階級的統治,加速了共和制的滅亡

古羅馬簡史

同盟者戰爭:

為了爭取羅馬公民權,意大利人於公元前90年舉行起義,史稱“同盟者戰爭”。羅馬雖然最終獲得軍事上的勝利,但不得不授予意大利人羅馬公民權。大規模地授予非羅馬自由民羅馬公民權,這是城邦趨於瓦解的又一重要徵兆。

古羅馬簡史

社會改革及政治鬥爭:

格拉古兄弟改革:由於長期戰爭的影響,羅馬的傳統小農經濟崩潰,出現了嚴重的土地兼併,前133年,當選保民官的提比略·格拉古發起了旨在改善無地者境遇的土地改革,遭到既得利益集團的嚴厲反對,提比略更因此身死。然而土地改革得到了部分的實行。10年後,其胞弟蓋約發起了更為全面的社會改革,然而最終,蓋約同樣因改革身死。

值得注意的是,蓋約曾提議賦予所有拉丁公民,如果這一改革得以實施,同盟者戰爭極有可能不會發生。羅馬公民內部的鬥爭並未因格拉古兄弟改革的失敗而趨於沉寂,反而愈演愈烈。以元老院保守集團為首的豪門貴族形成貴族派,與之對立的是得到騎士階層和城鄉平民支持的民主派。前者維護以元老院為核心的共和體制和既得利益;後者則力求通過改革分配土地、減免債務和打破豪門貴族壟斷政權的局面。

共和國的崩潰:

蘇拉的崛起當同盟者戰爭正酣之際,潘託斯(一譯“本都”)王國國王米特拉達梯六世(公元前 120~前63在位)乘機進軍亞細亞行省和希臘,掀起民族解放戰爭。為派軍與米特拉達梯六世作戰,羅馬發生了馬略與貴族派支持的L.C.蘇拉之間爭、奪軍事統帥權的激烈鬥爭。這一斗爭,與羅馬平民爭取減輕債務負擔、意大利人爭取平等權利、老兵爭取參戰機會等性質不同的鬥爭交織在一起,結果分別傾向蘇拉和馬略的軍隊幾度交替佔領羅馬,而每次都伴隨著對政敵的血腥屠殺。

蘇拉戰勝米特拉達梯六世後回師意大利,經過血戰於公元前82年佔領羅馬。次年,迫使公民大會選舉他為無任期限制的獨裁官,開創了羅馬歷史上軍事獨裁的先例。他採取一系列措施加強貴族派的勢力,但也被迫以立法形式確認了同盟者戰爭的後果。反蘇拉體制的鬥爭與前三頭同盟:蘇拉建立的主要代表貴族派奴隸主階層利益的政治體制不得人心。公元前 78年他死後,在羅馬就開始了反對這一體制的鬥爭。伊比利亞半島統治者Q.塞多留進行了多年反對蘇拉體制的武裝鬥爭。這一斗爭與當地居民反對羅馬統治的起義結合在一起,一度對羅馬當局構成巨大威脅。。公元前 1世紀60年代,因反對蘇拉體制而享有名聲的西塞羅和凱撒,與原蘇拉部將、因鎮壓斯巴達克起義和肅清海盜而權勢日甚的龐培與克拉蘇共同活躍於羅馬政壇。

公元前60年,龐培、克拉蘇·迪弗斯、凱撒處於互相利用的需要(龐培在元老院爭取安置他的退伍老兵的土地,卻遭到失敗;已經成為羅馬最富有者的克拉蘇,也正在為獲得對抗帕提亞所需的軍隊控制權而犯愁;而執政官愷撒也正好需要龐培的聲望和克拉蘇的金錢)秘密結盟,共同控制羅馬政局,史稱“前三頭政治”。羅馬的權利落入了三人集團的手中。

凱撒時代:

由於有了前三頭同盟的支持,凱撒首先驅逐了元老院派來身為執政官的他進行牽制的比布魯斯,從而在任期內獨攬執政官大權。

前58年,凱撒出任總督,管理山南高盧(今法國南部)和伊利里亞。然而野心勃勃的凱撒開始了擴張,高盧戰爭(公元前58~前49)因此爆發。

雖然在其間或有蹉跌,但憑藉其出色的軍事才能,凱撒最終征服了整個高盧地區,這為他帶來了巨大的聲望。

克拉蘇急於事功,以取得平衡,於公元前53年出征帕提亞,卻因此而死。

感到不安的龐培與元老院勾結反對凱撒。雙方於前49 年發生了衝突。

元老院要求召回凱撒,凱撒的任期延長請求遭到反對,元老院更威逼:如果不返回羅馬,凱撒將成為公敵。

在這種情勢下,凱撒毅然率軍跨過盧比孔河 直趨羅馬。軍團在外的龐培帶著支持他的元老遠遁馬其頓。

凱撒被剩下的元老選舉為獨裁官。

翌年,凱撒率七個軍團(約兩萬人)遠征希臘,與龐培部隊作戰。法薩盧一役,凱撒以23,000人大敗龐培67,000大軍,龐培全軍覆沒遠逃埃及,後被埃及人殺死。凱撒被宣佈為終身獨裁官,併兼任一系列其他要職,集大權於一身。他厲行改革,但因獨裁統治而招致政敵仇視,結果於公元前44年3月15日遭貴族派陰謀分子刺殺。

凱撒死後,羅馬內戰又起。公元前43年,3個凱撒派人物M.安東尼、M.A.李必達(?~公元前13/前12)、G.屋大維(見奧古斯都)公開結盟,獲得統治國家5年的合法權力,史稱“後三頭政治”。後三頭肅清政敵之後,屋大維於公元前36年剝奪李必達兵權,與安東尼形成爭雄之勢。公元前31年,雙方戰於阿克提烏姆海角,安東尼與克麗奧佩特拉臨陣脫逃,聞訊後的十數萬大軍隨即投降。次年屋大維軍隊攻入埃及,安東尼與埃及女王自殺。公元前27年元老院授與屋大維“奧古斯都”的尊號,於是屋大維確立了個人的專制統治,共和國宣告覆亡。羅馬從此進入奴隸制帝國時代。

古羅馬簡史

5.羅馬帝國時代

奧古斯都在阿克提烏姆的勝利也導致安東尼的支持者克麗奧佩特拉和她的托勒密埃及王國的毀滅,地中海最終成為了羅馬的內海。無論共和國的傾覆或希臘化世界喪失獨立引起了多大的不滿,但長期的戰爭已經帶來了普遍的疲倦,羅馬城因為從蘇拉開始的公敵名單喪失了氣力,意大利因為同盟戰爭而精疲力竭,希臘化世界也再也無力抵抗羅馬的統治,奧古斯都終究為地中海帶來了普遍的和平,這也是所有羅馬統治下地區長期以來所需要的。

正因為如此,奧古斯都的統治也充滿妥協的色彩,他所建立的元首制度就是這種妥協的產物,儘管皇權已經處於主導地位,但元老院仍舊維持著其權威性,甚至也曾一直擁有不小的實權,元老階層仍舊在經濟和政治上發揮巨大影響,甚至還曾有過恢復共和制度的機會,無論如何共和制的外衣終究也是保存了下來。在行省方面也是如此,奧古斯都統治下,儘管意大利在羅馬世界中無論是經濟還是政治方面仍舊居於統治地位,但各行省也已擺脫了貪婪不受節制的元老院任命的總督以及殘酷壓榨行省的包稅人,從而能夠恢復活力。甚至奴隸的境遇也大有好轉,奧古斯都時代羅馬官方曾大規模釋放奴隸,而奴隸的法律地位也受到了改善。

雖然維持和平是奧古斯都時代的主旋律,但這和平是建立在頑強積極的軍事活動基礎上的,在穩定了西班牙高盧阿爾卑斯山的形勢後,為了維持萊茵河與多瑙河的安全,奧古斯都曾試圖推進帶易北河,但最終以瓦盧斯的失敗告終,至此羅馬的大規模擴張行動告於段落,

在奧古斯都的漫長統治中,他最為器重的繼承人阿格里帕,以及奧古斯都的侄子馬兒凱路斯乃至他的兩個孫子,都死在了奧古斯都的前面,最終接替奧古斯都,被元老院半推半就的選為元首的是他頗不喜歡的繼子提比略(公元前42~公元37),這種頗不成熟的繼承方式也為羅馬留下了後患。或許是由於家庭生活不幸,提比略在歷史學家的筆下呈現出一種陰暗怪癖的形象,但總好過其繼承者“瘋子”卡里古拉(公元12~41),在卡里古拉被近衛軍刺殺後,卡里古拉的叔叔克勞狄烏斯(公元前10~公元54)繼承王位,克勞狄烏斯死於其侄女兼妻子阿格里披娜的暗殺,而阿格里披娜也死在自己的兒子,在她幫助下接替克勞狄烏斯即位著名的暴君尼祿(公元37~68)之手,最終羅馬再也無法忍受尤利烏斯克勞狄家族的殘暴與荒唐,經過短暫的內戰推翻了尼祿的統治,朱理亞王朝覆滅。在奧古斯都去世後的尤利烏斯克勞狄王朝統治時期,羅馬確立了其在不列顛的統治地位,完善了隸屬於皇室的官僚機構,公民權逐漸在行省普及,行省與意大利在經濟上的差距也逐漸縮小。

古羅馬簡史

在尼祿被推翻後,羅馬的幾個軍事勢力(近衛軍以及幾個大軍團)展開了爭奪皇位的內戰,由於羅馬軍團仍舊以意大利人和有產者為主,在很短的時間內內戰便平息了,最終成為羅馬主人的是弗拉維烏斯家族的維斯帕西亞努斯(又譯作韋斯帕薌)(公元9~79),他即位時已經六十歲了,是一名非常有經驗的軍事統帥以及官僚,在位期間維斯帕西亞努斯重組了元老院,使元老院更能代表行省利益,軍隊方面意大利人的地位也有所下降。他還有效改善了羅馬的財政,使羅馬政府扭虧為盈,接替維斯帕西亞努斯的是他的兒子提圖斯(公元41~81),雖然提圖斯在位僅兩年就死於疾病,但他的統治卻頗受歡迎,尤其是在與他的兄弟和繼任者多米提安(公元~96)對比的時候,多米提安是一位有尼祿之風的皇帝,最終死於謀殺,弗拉維烏斯王朝到此結束。在弗拉維烏斯王朝時期,比較著名的戰爭是維斯帕西亞努斯和提圖斯指揮的猶太戰爭,他們最終成功將耶路撒冷改造成一座希臘城市,多米提安在萊茵河和達西亞也有過幾次不很成功的戰爭。

多米提安被謀殺後,政權是在和平中交接的,代表元老院的年長的元老涅爾瓦(公元35~98)成為了新的皇帝,涅爾瓦又很明智的認出生在西班牙的上日耳曼軍團長官圖拉真(公元53~117)為繼子,安東尼王朝的“五賢帝”時代開始了,圖拉真在位期間進行了耗費巨大但同時戰果輝煌的達西亞戰爭和帕提亞戰爭,進行了奧古斯都以來羅馬最大規模的擴張,圖拉真病死在美索不達米亞的前線,他的養子哈德良隨之即位(公元76~138),哈德良即位後,很快便退出了難以持久控制的美索不達米亞南方,利用圖拉真用戰爭早就得良好外交形式,哈德良皇帝致力於帝國的城市化,他巡遊各個行省以期瞭解自己的帝國,同時也建立和資助了大量城市,直到他寵愛的安提諾斯死於埃及,在促使安提諾斯成為東方大量城市所崇拜的神靈後,哈德良回到了意大利在自己的別墅中樹立了大量安提諾斯的雕像,他的餘生大多是在這些雕像的陪伴下度過的,哈德良去世後他的養子安東尼庇烏斯(公元86~161)即位,那是一個平靜而缺乏個性的時代,安東尼庇烏斯比哈德良更加的節約(死後結餘27億塞斯退斯),謹慎而緩慢的繼續著城市化運動,在不列顛進行了規模不大持續時間也不長的推進,比較值得一提的是傳說中到大中國的那位羅馬使者,正是安東尼庇烏斯統治時期的,安東尼庇烏斯去世後接替他的是著名的哲學家皇帝、五賢帝的最後一位,馬可·奧勒留·安東尼(公元121~180)以及他的兄弟共治皇帝維魯斯(公元130~169),維魯斯對帕提亞進行了成功的戰爭,攻陷了泰西封和塞琉西亞,不過同時他也帶回了瘟疫,賽維魯自己也死於瘟疫,而這瘟疫更可能導致羅馬損失了三分之一的人口,瘟疫過後毛里塔尼亞人,日耳曼人開始趁虛而入入侵羅馬,並數次穿透羅馬的邊防體系,馬可奧勒留皇帝勉力支撐才算穩住局面,接替馬可奧勒留的是他的兒子康茂德(公元161~192),不恰當的停戰,荒唐的行為以及對軍隊關注的不夠,導致康茂德被刺殺,安東尼王朝至此結束,隨即開始了軍閥混戰的五帝之年。

在安東尼王朝中羅馬帝國的版圖達到了最大,西起赫克利斯之柱,北抵不列顛,東達波斯灣,南至努比亞,而羅馬人的足跡更是在北方到達了斯堪的納維亞,在西方到達了尼日爾河流域,在南方越過了赤道,在東方到達了中國和蘇門答臘島,早在大普林尼時代,羅馬與東方的貿易額就已經達到一億塞斯特爾提烏斯,而這貿易規模在五賢帝時代又進一步增加了。在安東尼王朝期間,意大利在經濟上逐漸失去領導地位,行省則日益興盛,從皇帝到元老行省出身者也日益增加,奴隸的地位在這時期也大為改善,歷任羅馬皇帝都致力於改善奴隸的生活狀況,元老院在安東尼王朝時期地位有所提高,但帝國已經完全適應了羅馬皇帝的開明專制,希望恢復共和制度的呼聲已經很小了。在軍隊方面,儘管羅馬軍團仍舊是由羅馬公民組成的,但這支軍隊已經日益無產化鄉村化了,意大利人也被排除於除禁衛軍以外的其餘軍隊之內,這些為之後的軍人政府和三世紀危機奠定了基礎。

五帝之年中,經過較尼祿死後的內戰遠為殘酷的內戰後,塞普蒂米烏斯·塞維魯(公元115~211)成為了羅馬皇帝,在他統治時期,他指揮了成功的對抗帕提亞的戰爭和平定不列顛的戰爭,最終死於不列顛,為了獲取軍隊的支持,塞維魯不斷提高軍隊待遇,這開了惡劣的先河,接替塞維魯的是他的兒子卡拉卡拉(公元186~217),卡拉卡拉因其安東尼敕令而聞名於世,該法令將羅馬公民權授予所有羅馬的自由人,這使得公民權大為貶值,卡拉卡拉在軍隊問題上繼續維持他父親的政策,最終在準備與帕提亞開戰時死於暗殺,馬可裡努斯(165~218)接替他即位,但隨後便在內戰中被塞維魯家族的支持者擊敗,有賽維魯家族血統的埃拉伽巴路斯(公元203~222)隨之即位,但由於其行為過於怪誕在宮廷的默許下被禁衛軍殺死,他的表弟受人歡迎的亞歷山大塞維魯(公元208~235)即位,但亞歷山大塞維魯既無法應對日益惡化的羅馬財政,也難以應對新興的薩珊波斯,最後因為其個性軟弱,在軍中被殺,塞維魯王朝隨之結束,在這期間軍隊的素質被極大地敗壞了,禁衛軍和行省軍隊暗殺並擁立皇帝日益成為慣例,三世紀危機也隨之爆發。

亞歷山大塞維魯死後,接替他的是蠻族農民出身、基層士兵出身的馬克西米努斯(173~238),他代表了無產者和農民出身的軍隊的意志,開始了針對對城市和有產者的大規模屠殺,儘管他在與日耳曼人的戰爭中獲得了不少勝利,但他對羅馬造成的傷害更大,最終馬克西米努斯在向羅馬進軍的途中,在阿奎萊亞失敗了,但羅馬元老院選出的皇帝很快也被軍隊所殺死,接替他們的阿拉伯的菲利普也被派去鎮壓叛亂的將軍所推翻,此後數十年間羅馬皇帝的更迭有如走馬燈一般,薩珊波斯和日耳曼蠻族屢次入侵羅馬,在其間更有高盧帝國和帕爾米拉的獨立,最終奧勒良皇帝重新統一了羅馬,但永久放棄了達西亞,奧勒良很快也死於刺殺,直到戴克裡先(公元250~312)時代帝國重新恢復穩定。

當戴克裡先統一羅馬後,帝國的有產階級幾乎已被摧毀,羅馬已經高度蠻族化和東方化了,邊防體系早已崩潰,在這種形勢之下戴克裡先選擇了讓東方化更為徹底,改元首製為“多米那特製”(即君主制),引進東方的宮廷禮節,

193年塞維魯王朝(193~235)建立後,進入後期帝國時期。始於安東尼王朝後期的社會、經濟和軍事危機,在公元3世紀達到空前規模,以致一些史家又劃出一個“三世紀危機”時期(193~284)。在這一時期,外患四起,內亂不已,經濟凋蔽,民不聊生;皇帝更迭頻繁,統治集團內部鬥爭激烈;奴隸和隸農的起義遍及各地,行省分裂活動盛行。3世紀60年代在高盧開始的巴高達運動,對奴隸主階級的統治造成很大的威脅。

近衛軍長官G.A.V.戴克裡先於 284年取得帝國政權,改元首製為“多米那特製”(即君主制),正式採用東方君主的統治形式和禮儀。為了更有效地鎮壓人民群眾的起義和抵禦外患,他實行“四帝共治制”,整編軍隊,改革稅制。其後繼者君士坦丁一世廢除四帝共治制,於324年成為唯一君主,330年遷都拜占庭,又名君士坦丁堡。他採取一系列措施加強專職統治,並承認基督教的合法地位。他死後,戰亂又起。狄奧多西一世(379~395在位)曾一度實現帝國的統一。395年狄奧多西一世死後,帝國分裂為東、西兩部分。

在西羅馬帝國,奴隸佔有制生產關係的危急表現得尤為嚴重:人口減少,田地荒蕪,城鄉蕭條。大進犯匯成洪流,不斷衝擊帝國的腐敗統治。西哥特人由巴爾幹半島轉至意大利,410年兵臨羅馬城下,得城內奴隸策應占領羅馬。452年,匈奴王阿提拉進兵意大利。455年汪達爾人再陷羅馬城。476年9月,日耳曼僱傭兵首領奧多亞克廢除末帝羅慕盧斯·奧古斯圖盧斯,西羅馬宣告滅亡。

如諸位喜歡的話,還請多多點贊與關注,小生拜謝。

您的每一份支持,小生都銘記在心,由衷的感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