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实录-楼宇烈讲解道家思想

课堂实录-楼宇烈讲解道家思想

楼宇烈: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哲学系东方哲学教研室主任,北京大学宗教研究院名誉院长,北京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

【课堂实录】

下面我们来谈一下道家主要的思想。

为什么它要称为道呢?因为道是一个最核心的概念。什么是道?《老子》一共有五千多字,但解释这段文字就不计其数了。“道可道,非常道”,这句话从字面上来讲,道可以言说的,就不是常道。常就是恒常的意思。马王堆出土的帛书中,有《老子》这本书,有“道可道,非恒道”证明了这一点。那么老子是要产生不可言的道呢?还是可言的道呢?大部分的解释是老子要寻求不可言说的恒常之道。到了近现代我们接受西方哲学的影响,就把不可言说的恒常之道推进一步,把它定为事物的本体和根源。从哲学上,道可以产生万物,道也是万物存在的根据。有人认为这个根源是物质性的,道就是气,阴阳之气;有的人认为道是精神性的东西,看不见摸不着。这样的解释是不是符合老子思想的原貌,也是很成问题的。

课堂实录-楼宇烈讲解道家思想

道的特性有两点,自然和无为。我们来看较早的人如何解释道。能找到的最早的解释老子道的概念就是韩非子。《韩非子》有一篇《解老》一篇《喻老》,都是解释老子的。《解老》中解释“道可道,非常道”,天下万物都是不同的,所谓理就是它的规定性,而道统摄万物,就不能跟理一样,它要能适应万物,随长而长,随方而方。所以,“道无常操”。所以天越高,道越高,道如果跟尧舜在一起,就是一种智慧,跟桀纣在一起,就体现为一种暴戾。“天得之以高,地得之以藏,维斗得之以成其威,日月得之以恒其光,五常得之以常其位,列星得之以端其行,四时得之以御其变气,轩辕得之以擅四方,赤松得之与天地统,圣人得之以成文章。道,与尧舜俱智,与接舆俱狂,与桀纣俱灭,与汤武俱昌。”“凡道之情,不制不形,柔弱随时,与理相应。”道的最重要的特征就是“柔弱随时”。道是不看见摸不到的,“圣人观其玄虚,用其周行,强字之曰“道”,然而可论。故曰:“道之可道,非常道也。”因此,道不是一个实体名词,而是一种状态,无常操柔弱,也是可论的。因此韩非认为的老子的道,是可以论说的,随天地万物变化的。根据韩非的说法来理解道家的自然无为才有了着落。自然无为就是不能干涉事物本来的状态。

课堂实录-楼宇烈讲解道家思想

司马谈对于道家思想有这样的描述,“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无成势,无常形,故能究万物之情。不为物先,不为物后,故能为万物主。”跟韩非的说法有一定相似。虚无和因循也是非常重要的。这里的因循是因循万物的本性和自然发展,先秦有很多思想家都讲这个问题,如《管子》,“物来则应,物去则舍”。道家所讲的自然不是自然界的自然,而是自然而然、本然的状态,因就是遵循、引导事物的本性。比如大禹治水的故事,大禹的父亲鲧治水就是堵,越堵灾难越大,后来用大禹,他的办法就是疏导,是自然无为的一个典型的代表。中国文化中把它作为最崇高的一种原则。事物本身是在不断变化发展的,因此道也是不断变化发展的,“时变是守”。因此从战国末年到汉初,学者对道家思想的理解是很一致的。

现代人把道的解释玄虚了,曲解了老子的意思。道就在我们身边,并不遥远。

课堂实录-楼宇烈讲解道家思想

对自然无为的理解上,可以是积极的、也可以是消极的。荀子曾经批判过消极的方面,有一些人整天赞叹天的伟大,而自己无所作为。《淮南子》讲无为,而是要把个人的愿望加入到里面,因势利导。这个思想就非常重要,反对盲目干涉事物本来的发展趋势,是大公无私的,是天所具有的一种品格。天能生养万物,却不据为己有。儒家也很推崇这种思想,《论语》也讲过无为而治的思想。孔子赞扬尧舜:“巍巍乎大哉!唯尧则天”,以天的法则为依据。这就形成了中华文化很深的东西。尊重天地万物自然的法则。以天为则,以史为鉴。

课堂实录-楼宇烈讲解道家思想

道家的无为思想常常被理解为无所作为,无所事事,这是错误的。现代很多人讲依法治国,法家“一断于法”,不讲情面,这两者有密切关系。但法家这个思想的来源还是道家。道法自然,就是一断于自然,不能用个人的意识去改变千秋万物的发展趋势,在自然的面前没有亲疏。这样不仅自然与法联系在一起,法家同时也讲无为,特别是领导人的无为。因为只有君主无为,才能展现臣道的有为。要当一个领导者,事事要过问,甚至事必躬亲,那部下肯定是不合格的。“治在四方,要在中央”,君主关键是要掌握好赏罚制度,有功必赏,这样才能发挥属下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一个领导人的主要职责应该是掌握政策和知人善任。美国有一个非常有名的贝尔实验室,门口就挂着“无为而治”,解释就是最好的领导人要让部下感觉不到你在领导他。

课堂实录-楼宇烈讲解道家思想

还有一个重要的思想就是,柔弱随时和时变是守。司马谈进一步解释,时变是守就是要“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指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这样的思想对于中国整个思维模式的形成有很大影响。《周易》中多次强调“与时偕行”,时的思想就是不能墨守陈规,不能用成见来拒绝新事物。后来荀子讲人认识事物有弊,障碍,远可以为弊,近可以为弊。这时候就需要我们用理性来判断,不要拿这个认识来妨碍那个认识,这就是虚,就是谦。谦逊是人的重要的品格和涵养,在《周易》里面有一卦,谦卦,就讲道:“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神害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谦尊而光,卑而不可逾,君子之终也。”还有一句,“满招损,谦受益”,才能有广大的胸怀容纳,这样才会有人心向归。

课堂实录-楼宇烈讲解道家思想

庄子讲《齐物》,就是万物没有大小和是非,一个事物相对于大的东西是小,而相对于小的东西就是大,所以大小不是绝对的。一个人也是如此,人是多角色的人,既是父亲和儿子,不能绝对化,所以要将心比心,在管理方面也是这样。所以当你在指挥别人的时候,要体会到被指挥者的心理。所以一切事物都是相对的,很难辨别。如是非,儒家非常重视礼乐,对人的教化很有作用,墨家却认为是一种浪费,“非乐”,儒家很重视丧礼,墨家也认为浪费,提倡“节葬”,这个是非是难以确定的。因此,真理没有绝对的标准,只有时代的选择。因此不能孤立地判断是非,要考虑到整体,放在一定的环境中加以判断。看事物要辩证来看,不要怨天尤人,更要反求诸己。所以中国人很强调审时度势,用佛教的话就是机缘。现代很多人学习西方的现代管理经验,结果适得其反,因为与中国环境不符合,这是值得吸取教训的。

课堂实录-楼宇烈讲解道家思想

道家还强调尊重道德,当时道家提出道德的观念恰恰是针对儒家伦理的,跟我们今天不一样。儒家提出仁义礼智,要因为人的自然本性的丧失,才需要用外来的东西来强制规范。在老子看来,孝是一种天伦,自然亲爱为孝,而现在的仁义却是一种外来的规范。所以要尊道重德,道是总的本性,德是具体事物的本性,都是强调自然本性。道家尊重事物的本性,强调返璞归真,“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合,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课堂实录-楼宇烈讲解道家思想

人类社会的一切问题出在人的本性与社会的共同和谐的礼仪规范的矛盾。道家、儒家在魏晋时期提出了这个问题。玄学并不玄,道家要发挥人的自然本性,儒家强调通过教化约束人的自然本性,自然和名教是魏晋玄学经常讨论的问题,也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人的本性要朝好的方面发展,孟子主张性善,要把人性善的方面发挥出来。而荀子认为人性恶,人为争夺资源而导致天下大乱,就要通过教育来改变这种人性。道家讲发挥本性,并不是要纵情纵欲,老子讲,“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过分的东西反而妨碍人的自然的本性,这也是很辩证的一个思维,就是要掌握一个度的问题。

儒家讲中庸,也是一个度的问题。中就是恰如其分,就是我们常常讲的和,也是度,过犹不及。度也是尊重自然本性,比如一个人如果太劳累就会反抗,太安逸也会走向反向。度是很难把握的,我们在各个方面都要注重这一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