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小城鎮發展對我國鄉村振興的啟示

文 / 郭佔鋒、李琳(西北農林科技大學)

小城鎮處於城市與農村的過渡地帶,推進小城鎮建設對整個國家的城鎮化與現代化極為重要。歷史經驗表明,英國的小城鎮建設在整個英國城鎮化進程中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其小城鎮發展之路對我國小城鎮建設以及實現鄉村振興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借鑑,具體體現在五個方面:

一是構建立法規劃與民眾參與的雙重製約機制,保障了城鎮化的科學發展。一方面,英國政府重視以法律法規的形式來規範城市化的發展,依次頒佈《住宅、城鎮規劃條例》(1909)《城鎮和鄉村規劃法》(1947)和《城市規劃法》(1990),於2004年對《城鄉規劃法》重新修訂,使立法體系逐漸完備。另一方面,民眾參與機制和參與方式是公開透明的,在城鄉發展規劃的制定過程中能夠保證所有公民有效參與,並在規劃實施過程中通過引入獨立的第三方機構進行檢測和評估,以確保公民意見得以落實。通過自上而下的法律規範與自下而上的民眾參與,上下雙軌運行形成了良性互動制約機制。

二是基於政府引導和市場調節雙重作用,完善了公共服務設施建設。小城鎮發展要以人的物質需求和精神需要為導向,只有保證城鎮人口的健康發展,才能為小城鎮可持續發展提供動力。英國在小城鎮建設過程中通過政府引導和市場調節的雙重機制,不斷地建設發達的鐵路交通系統、完善的水電供應系統、優質的學校教育體系、功能齊全的醫療服務系統、滿足民眾需求的綜合超市和快捷方便的郵儲系統等基礎設施,這些都為小城鎮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為城鎮居民提供了優質的服務,吸引眾多民眾和企業在小城鎮落戶和定居,保證了鄉鎮人口發展的穩定性。

三是鄉村工業化促進就地城鎮化,增加了鄉村地區就業機會。工業革命之前的鄉村工業化是英國小城鎮發展的開端,更是英國就地城鎮化的基礎。鄉村工業的發展帶動了整個鄉村的發展,將城市資本與農村勞動資本完美結合,實現了農業勞動力的就地轉化,推動了農業的規模化經營。鄉村工業化還促進了城鄉逐漸融合,出現了工業化與城鎮化同步發展的局面,在產業轉型的過程中,城市的生活方式與生活理念逐步滲入農村,使得鄉村社會出現了巨大變遷,農村被改造成了適宜居住的小城鎮,既加快了鄉村城鎮化的步伐,又進一步緩解了大城市的壓力。

四是政策傾斜吸引企業駐鎮,提升城鎮化發展質量。英國小城鎮在加大對基礎設施建設和農村公共服務投資力度的基礎上,充分利用自身優勢資源和政府的優惠政策,積極吸引外來企業和社會投資,對駐鎮投資企業提供貸款傾斜和土地優惠政策。同時,在小城鎮建設過程中注重本土資源的挖掘,發展當地優勢產業,為小城鎮發展提供持續的產業支撐,促進農業人口充分就業,提升城鎮化的發展質量。

五是崇尚生態發展理念,注重保護文化景觀。城市學家埃比尼澤·霍華德(EbenezerHoward)所倡導的“田園城市”發展理念是英國小城鎮建設過程中的重要因素,強調社會、經濟與生態系統的有機和諧發展,並在保護原有文化景觀的基礎上進行合理規劃,注重彰顯田野色彩與傳統文化情調。在生態保護理唸的指導下,科學規劃要始終遵循自然規律,並且儘可能保護小城鎮周邊的山川河流、森林田地等自然資源,並展現地域文化特色,對當地歷史文化遺產進行維護,以便延續小城鎮的發展歷史。

隨著我國鄉村振興戰略的深入推進,城鄉一體化和中國小城鎮發展迫在眉睫。英國城鎮化的發展路徑可以為我國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提供有益參考,汲取五個方面的經驗:

一是建立長遠的立法規劃,注重鄉村文化保護。進一步完善規劃立法體系,為城鄉發展提供立法保障。同時,打破固守城市規劃的思維定勢,遵循鄉村發展規律,實現規劃管理全覆蓋,注重對傳統建築的保護,倡導發展“田園城市”,真正實現“美麗鄉村”。

二是完善小城鎮的基礎設施和社會保障體系。必須秉承“以人為本”的發展理念,努力改善人居環境和社會保障水平。完善農村集鎮的公共基礎設施建設,持續地提高教育、醫療和衛生服務水平,進一步完善鄉鎮道路交通、住房、飲水等公共基礎設施,推動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同時努力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解決鄉鎮居民的可持續生計問題。

三是發展鄉鎮產業,科學引導就地城鎮化。鄉村工業化帶動的就地城鎮化能有效輻射周邊村莊,促進農村勞動力在鎮域內流動,實現多種業態融合發展。科學引導資金、人才和技術要素向農村和農業流動,提升農業生產經營效益,促進城鄉統籌發展,逐步形成村鎮聯動的發展機制,以此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具體落實。

四是吸引企業落鎮,促進人才迴流。發展和培育特色產業,吸引投資企業下鄉駐鎮,提升鄉村吸納農村勞動力就業的能力;政府要提供優惠的土地政策和貸款政策,以鼓勵企業發展的積極性;出臺優惠政策鼓勵返鄉農民工返鄉創業和就業。

五是強調民眾參與,形成良性反饋機制。鼓勵農民通過不同渠道充分表達自己的建議或意見,提高民眾參與小城鎮建設的積極性,形成科學良性的意見反饋機制,以此推進小城鎮的科學合理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