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魏體源自上海鐵路局,你知道嗎?

新魏體溯源

新魏體興起於上世紀五十年代,流行於文革時期。所謂新魏體,顧名思義是相對老魏體而言,其脫胎於魏碑,又明顯不同於魏碑,是一種在魏碑基礎上加以改造創新的楷書字體。新魏體主要選取《張猛龍碑》、《始平公造像記》、北魏墓誌這一路方正剛硬、雄峻強健的魏碑,同時雜以清代張裕釗、趙之謙的魏碑楷法,取其方硬之勢。更重要的是,由於受到特定歷史風潮和政治運動的影響,新魏體大多選取簡體字,且用美術字的手法解構魏碑,歸納筆畫,重塑字形,放大字體,使其標準化、程式化。

上海,是新魏體的發源地。早在晚清民國時期,上海書壇就已成為碑學運動的重鎮,趙之謙、康有為、李瑞清、于右任等碑學大家都曾活躍滬上,碑派書風流行一時,這為新魏體的孕育提供了肥沃的土壤。解放初期,有些商店更是將魏碑字體進行改造後用以書寫匾牌。隨著政治運動愈演愈烈,大量標語口號急需書寫,美術字由於書寫太慢且單調乏味漸受冷落,如何用毛筆寫出實用、美觀的大字標語口號,以配合運動需要,成為當務之急。新魏體應其易學易書,易認易辨,剛健醒目而拔得頭籌,成為眾望所歸。

一、源頭來自鐵路局

新魏體在被稱為“新魏體”之前,還有兩個特別的名字,那就是“火車體”“鐵路體”。上海鐵路局是最早出現新魏體的地方,而在鐵路局最早開始書寫這種字體的人叫陳祿淵。陳祿淵在解放前就以寫魏碑體出名。他曾拜上海著名畫家孫雪泥為師,學習美術、廣告和書法。其魏碑體得張猛龍、始平公之精髓,取其方筆,同時雜以歐體之緊湊結構,又受京劇唱腔身段啟發,探索出新,獨樹一幟,形成了一種別具一格魏體書風。

新魏體源自上海鐵路局,你知道嗎?

陳祿淵

解放初期

在上海鐵路局工作的陳祿淵,以其處女作“上海北站”四個魏體大字聞名上海,乃至全國。廣告商、印務商和報社紛紛上門約稿,訂單不絕。

1954年

應聘為中蘇友好大廈展覽會文書。陳毅市長在看到其書寫的魏體後,不禁大加讚賞,稱其魏碑寫的好。

1955年

陳祿淵在家中辦起書法班,起名“家飛風”,培養了一大批善書這種特殊魏體的學生。

1957年

只可惜好景不長,,他因私寫廣告撈外快被上海鐵路局開除,此後又被“疏散人口”到甘肅,由於無法生存再度逃回上海,又因無房無戶口,最終只能舉家遷回宜興蜀山,賣字為生,晚年極為潦倒。

雖然新魏體的最終流行並非緣於陳祿淵,陳祿淵甚至並不認可“新魏體”的稱法,他始終認為自己的書體是魏體、魏碑。然而,他的學生卻通過辦班講課,出版字帖,製作字模等形式,將陳祿淵的字體以新魏體之名發揚光大,成了新魏體真正的推動者。所以,我們不得不承認,新魏體的源頭來自上海鐵路局,來自這位字名而人不名的書法家陳祿淵。

新魏體源自上海鐵路局,你知道嗎?

陳祿淵所寫《書法結構九十二法》

二、新魏體字帖迅速流行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上海出版了多種新魏體字帖,其中版本最早,發行量最大,影響最廣的,要數1968年5月由上海東方紅書畫社出版的《毛主席語錄新魏體字帖》,而這本字帖的作者就是一度和陳祿淵共同任職於上海鐵路局的周華金。

1953年,中學畢業的周華金考入上海鐵路局,分配在上海火車站售票部門工作。雖然和陳祿淵分屬兩個部門,但一個偶然的機會,兩人因字結緣,成為忘年交。可是好景不長,半年後,陳祿淵被開除,周華金則被安排從事宣傳工作,負責書寫標語。

新魏體源自上海鐵路局,你知道嗎?

周華金

周華金本身有一定書法功底,從小臨習顏、柳、歐體楷書,篆、隸、行、草亦有涉獵,在結識陳祿淵後受其啟發,改寫魏體,以達到更好的大字書寫效果。周華金在陳祿淵魏體的基礎上,融入顏、歐筆意,同時為了提高書寫速度,又將部分點劃連筆,兼帶行書韻味,使得書體更顯活潑,漸出新意。

新魏體源自上海鐵路局,你知道嗎?

周金華書法作品

陳祿淵離開後,周華金逐漸成為上海火車站書寫大字標語和各種標牌、告示的中堅力量,他的字常常引來遊客駐足欣賞,有的甚至用相機拍攝,用紙覆在上面描寫後帶回去臨摩。久而久之,周華金的字通過鐵路大動脈迅速走紅。由於當時這種字體只有在上海火車站才能見到,所以許多外地書法家和愛好者們專程趕來上海火車站拜師學藝,連郭沫若在60年代初途經上海火車站,看到周華金書寫的大字標語時,都由衷地讚許,稱自己跑遍各地,沒見過字寫的這樣好的標語。

為了滿足社會大眾對這種字體的喜愛,1964年,上海的出版社決定將周華金的字體出版成字帖,初稿由周華金書寫《水調歌頭》和《念奴嬌赤壁懷古》兩篇。書稿初成,就大受歡迎。然而可惜的是,還未正式發售,文革序幕“批判三家村”運動就開始了。上級部門馬上責令停止出版,並撤銷原稿,要求改寫《毛主席語錄》。當時,大量古代碑帖被認為內容存在反革命思想被停止或者限量出版,書店裡幾乎絕跡,所以當代書法家書寫的字帖自然成了眾望所歸。1968年,周華金所寫《毛主席語錄新魏體字帖》一經出版,馬上風摩全國,初印10萬冊,再版八次,最後印數超過180萬冊,上海各大新華書店首次出現了排隊訂購字帖的熱像。

之所以會將這種字體命名為新魏體,是因為負責此帖的編輯認為,周金華的字體根基是魏碑,但又加了新的東西,所以提議叫做新魏體。新魏體之名由此而來,並通過字帖的熱銷在全國各地迅速流行,成為文革時期喜好書寫者們的最愛。

新魏體源自上海鐵路局,你知道嗎?

《毛主席語錄新魏體字帖》

三、從字模到電腦字庫

新魏體憑藉其易學易寫,醒目美觀的特點,成為文革時期工農民群眾最喜歡的字體,上海大街小巷的牆頭,隨處可見用新魏體書寫的毛主席語錄和大字報,甚至有些《工農兵畫報》上的文字說明都流行用硬筆新魏體書寫。文革時期,還出現了一股學習“新魏體”書法熱,由此產生了不少擅長新魏體的書法家,如姚青雲、侯殿華、詹欽成、周孝國、陳鍾詠、韓飛青等。

新魏體源自上海鐵路局,你知道嗎?

《工農兵畫報》

上世紀七十年代初,上海字模一廠為了豐富印刷字體,美化報刊書籍版面,開始將手寫書體引入印刷字體,首選便是新魏體。當時聘請了一些上海新魏體書寫高手,各寫了一批字樣進行評選,最後韓飛青、侯殿華、周孝國、陳鍾詠四人入選,進入社會評比。後又經社會工農兵投票表決,韓飛青最終勝出,承擔起書寫新魏體印刷字模的重任。

新魏體源自上海鐵路局,你知道嗎?

韓飛青

從1974年開始書寫,到1976年完工,韓飛青一共書寫了4050個新魏體簡體常用字,後製成鉛字,用於書籍報刊的印刷,在七、八十年代的報刊上,新魏體相當常見。八十年代後期,激光照排日漸興盛,新魏體銅字模也被無償移植進了照相字模版,繼而又隨著數字時代的到來,無償進入電腦字庫。為了完善字庫,韓飛青又被邀請,補寫了簡體和繁體共六千多字。經過兩次書寫,韓飛青所寫的新魏體印刷字共達一萬多字。這些新魏體被影視、廣告、互聯網等媒體廣泛運用,影響及至世界各地。

新魏體源自上海鐵路局,你知道嗎?

新魏體源自上海鐵路局,你知道嗎?

字模樣本

新魏體源自上海鐵路局,你知道嗎?

新魏體原稿展示

然而,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新魏體因其標準化、程式化、易書易學且具有革命氣質的特點,在短短的十數年間風行全國。同時,又因其過度簡化、規範化、美術化,以及政治運動的結束而走向衰落。當今書界,對新魏體頗具微辭,認為其不是書法,是美術體,是文革的產物。筆者認為,應當客觀地看待這一問題。新魏體能根據時代變化,在傳統魏碑的基礎上傳承出新,並完成了特定歷史時期的政治宣傳任務,在共和國書法史上留下了濃重的一筆,這點是值得肯定的。可是,就書法而言,新魏體的誕生先天存在致命缺陷,那就是狀如算子,點畫雷同,缺少變化,過分簡單化的創新性,導致藝術性不足而偏離了書法藝術的發展軌道。雖然用做文革標語口號的書寫,新魏體當之無愧,但是隨著這一特殊歷史時期的結束,以及社會風氣的轉變,新魏體被逐漸淡出書壇,也就成了情理之中的事情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