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三国君主归顺晋朝后,封魏为王、蜀为公、吴为侯?

用户7344034730516


魏王曹丕在代汉称帝后随即将汉献帝改封为山阳公,而晋朝代魏后却将魏主曹奂封为陈留王,蜀国灭亡后,蜀汉后主刘禅被封为了安乐公,照比魏国末帝爵位低了一级,而最后灭亡的吴国,其主孙皓则被晋帝封为归命侯,其级别又比蜀主刘禅低了一级。之所以三位末帝归降后待遇和地位不同,究其原因,主要是他们之前的地位各不相同。

虽然蜀汉嚷嚷了几十年自己是正统,曹魏是反贼,但是其实蜀汉君臣上下心里都明镜儿似的,所谓的正统和人心早已经到了曹魏一方,自己的蜀汉虽然自称是延续大汉正统,但是无论地理位置、经济实力和人口数量都无法和曹魏抗衡,自己的所谓“大汉正统”实际上只是偏安一隅的一个地方政权罢了。这一点不仅蜀汉君臣心知肚明,就连魏、吴两国也是清楚的,并且晋国得之于曹魏,自然要将曹魏地位抬高,奉为正统,从而证明自己得国之正,晋王代魏称帝后随即将魏主曹奂封为陈留王,以示恩宠,同时也是为了安抚曹魏旧臣。另一方面三国之中,魏国的国力之强盛,地位之重要,在当时的天下百姓之中也是众所周知的,并且魏国皇帝是主动禅位,所以必须得到礼遇。

实际上三国之中,蜀国是最先灭亡的,并且同吴国不同的是,蜀国最终还是灭亡在了世仇的魏国手中,虽然当时魏国已经是司马氏的天下了,但是曹氏皇帝仍然是国家的合法元首,所以蜀国灭亡后,司马氏授意魏帝将蜀主刘禅封为安乐公,因为蜀汉自称延续汉朝,而汉朝则有一条祖制,那就是“异姓不得封王”魏国皇帝将投降了的蜀主封为比王爵低一级的公爵也算是皇恩浩荡了。其实,当时还未代魏自立的晋王之所以以公爵之尊对待蜀主刘禅,其主要有三个目的:第一、表示承认蜀汉为汉室血统,体现晋王的怀柔政策;第二、以此向还未归附的东吴示意,明确表示:归顺有高爵,反抗则必死;第三、晋王为了安抚曹魏旧臣,让他们看到,只有曹魏故主封的是王爵,而自称正统的蜀主封的只是公爵,这一举动也明确表示承认代汉的魏国的正统地位,而日后晋王代魏也将是承袭正统。

而相比魏国和蜀国,最后一个灭国的东吴就无关紧要了,东吴灭亡时晋室已经代魏称帝,并且晋国当时伐吴的过程非常顺利,几乎没遇到有效的抵抗,吴国无论投降或是抵抗,就当时的形势而言已经意义不大了,吴国的灭亡已成定局,所以晋朝皇帝不会给予吴主过高的爵位,并且,东吴孙氏并非皇族出身,在三国中也是最晚称帝的,并且东吴曾经经常向魏、蜀称臣,左右逢源,其地位明显低于魏、蜀二国。晋帝司马炎在灭亡吴国之后册封吴主孙皓为归命侯,从归命二字上我们可以看出,晋朝认为孙家的最高爵位只能是侯,仅管孙氏一族曾经当过皇帝,但是最终还是回归到魏国给他们封的侯爵位置。

历史大潮,浩浩汤汤,昔日战国时三家分晋,后又有魏蜀吴三家归晋,历史往往惊人的有趣,三国的舞台中,曹氏、刘氏、孙氏纠缠数年没有结果,反而是司马家笑到了最后。魏主禅晋后受封为王爵,蜀主归晋受封为公爵,吴主降晋受封为侯爵,王、公、侯爵位的不同代表了晋朝对魏、蜀、吴三主不同的态度。


历史课课代表


我是小星星奇遇记我来回答你的问题,关注我每天更新有趣有料的历史故事。

晋国一统天下后,蜀国刘禅被封为安乐公,吴国孙浩被封为归命侯,魏国曹奂被降封为陈留王。


一,魏蜀吴末代皇帝简介。

刘禅(shàn)(207年-271年),即蜀汉后主,字公嗣,小名阿斗。于公元223年继位为帝,在位四十二年。期间拜诸葛亮为相父,并支持姜维北伐,在位后期宠信黄皓,致使蜀汉逐渐走向衰弱。公元263年邓艾从阴平入,克绵竹,杀诸葛瞻父子,刘禅投降。蜀汉灭亡后,刘禅及一些蜀汉大臣被迁往洛阳居住,受封为安乐公,后在洛阳去世。
刘禅/


影视剧影响

孙皓(242年—284年),字元宗(一说字元景,出自《册府元龟》)一名彭祖,字皓宗。吴郡富春人。公元264年-280年在位。吴大帝孙权之孙,废太子孙和之子,三国时期吴国末代皇帝。在位初期虽施行过明政,但不久即沉溺酒色,专于杀戮,变得昏庸暴虐。280年,吴国被西晋所灭,孙皓投降西晋,被封为归命侯,四年后在洛阳去世。
孙皓/影视剧影响

曹奂(246年-302年),本名曹璜,字景明,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魏武帝曹操之孙,燕王曹宇之子,三国时期魏国最后一位皇帝,260年-265年在位。咸熙二年(265年),司马昭死后,其子司马炎嗣位晋王,篡夺魏国政权,魏国灭亡,曹奂被降封为陈留王。太安元年(302年),曹奂逝世,享年五十八岁,谥号为元皇帝。


曹奂/影视剧影响

二,原因分析。

  1. 按降晋国的先后顺序受封。晋国灭其他三国的顺序是魏、蜀、吴,所以为了给后面还在挣扎的国家一定吸引力,所以先被灭的受封等级高,因此就变成了,魏受王爵,蜀受公爵,吴受侯爵。
  2. 按传承的正统性受封。魏是受汉禅让的,所以法理性最高,受封最高。蜀是自称传承汉朝,法理性略低。吴基本没有什么法理可言,所以受封最低。
  3. 按亡国之君个人情况受封。上面已经介绍了各个亡国之君的人品和政绩,其实按这个的话还是魏国最为优秀,蜀国宠信宦官,吴国暴政!因此受封也是魏国最高,蜀国次之,吴国再次。

小星星奇遇记


首先这个问题的提法就是不准确的。东汉末年三国纷争,最终归晋这段历史是中国乃至东亚民众耳熟能详的,而这就是因为有了三国演义这样一部历史名著。但却并不是如题主说的那样三国归顺晋朝。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让我们来看看三国是什么时间没的。 蜀国是在公元263年投降魏国,虽然中间也经历了一些变故,但仍然没有改变被灭的事实。



据【三国志后主传三】曰:后主举家东迁,既至洛阳,策命之曰:"惟景元五年三月丁亥。皇帝临轩,使太常嘉命刘禅为安乐县公。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景元五年”蜀国被兼并后蜀国董事长刘婵举家东迁到了洛阳,被封为安乐县公。那么是被谁兼并的呢?我们看是“景元五年”即公元264年,那个时候还是曹奂在位,虽然当时司马昭大权独揽,但是也如同曹操控制汉帝一样,名义上不敢僭越。所以蜀国是被魏国兼并的。



写到这里不得不说一个典故:据【汉晋春秋】曰:司马文王与禅宴,为之作故蜀技,旁人皆为之感怆,而禅喜笑自若。王谓贾充曰:“人之无情,乃可至於是乎!虽使诸葛亮在,不能辅之久全,而况姜维邪?”充曰:“不如是,殿下何由并之。”他日,王问禅曰:“颇思蜀否?”禅曰:“此间乐,不思蜀。”这段话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司马文王虽然接受了刘婵的投降,但心里仍然不放心,故意请刘禅喝酒,席间多表演一些蜀国的风俗等,旁边那些蜀国的人都一脸难过的表情,唯独刘婵喜笑自若。王问刘婵:“你想不想蜀国?”刘婵答道:“这里好耍,不想蜀国。”王终于放心了。这就是成语“乐不思蜀”的由来。不知刘婵是真傻还是装疯卖傻,反正因为如此,得以善终于洛阳,也算傻人有傻福



吧。 那么为什么要封为公呢?因为当时还有东吴存在,而且蜀国虽然被兼并了,但是蜀国还有一些人是不愿意投降的,所以为了统战工作,必须封赏,但是当时权倾朝野的司马昭也只不过是个晋公,总不能兼并来一个职位比自己还高吧?所以最后封了一个安乐公。



那么魏国呢? 如同历史的翻版,魏国是在蜀国被灭亡后不久,也就是咸熙二年权臣司马昭死了,他的儿子司马炎继位后,此时曹魏集团公司中司马家族持股已经最多,于是也仿效曹丕玩起了禅让的把戏,举行董事会选举,由晋王升级为皇帝,建立晋朝。史称西晋。因为晋是由魏禅让而来,所以对这个终身傀儡的曹奂最后还是封了一个陈留王。【魏世谱曰:封帝为陈留王。年五十八,大安元年崩,谥曰元皇帝。】



而东吴是公元280年投降的,此时的晋这个集团公司已经是独角兽,没有了竞争对手。据【三国志吴主传】曰:以太康元年五月丁亥集于京邑。四月甲申,诏曰:“孙皓穷迫归降,前诏待之以不死,今皓垂至,意犹愍之,其赐号为归命侯。进给衣服车乘,田三十顷,岁给谷五千斛,钱五十万,绢五百匹,绵五百斤。”就是说孙皓投降后已经没有统战的需要了,一开始只是不杀,只是后来看到孙皓态度端正可怜兮兮的,所以封了一个归命侯。虽然兼并了东吴集团,还是给你一个闲职吧。 所以由此可见,魏、蜀、吴三国董事长,由于他们被兼并的时间不同,兼并者的法人代表不同,最后得到的封赏也就不同。



历史无法假设,但我们可以遐想。《三国志》就是以这段历史为背景开发的一款战略游戏,玩家可以扮演一个武将辅佐主公成就一番事业;也可扮演一代君主争霸中原,采取合纵连横的策略最终统一华夏。如果您也喜欢在这段历史中遐想,请关注“文哥爱生活号“,我将不定期更新《三国志》游戏视频,让我们随着扮演的武将逐鹿中原,统一华夏吧。 不知道我的回答你还认可吗?如果当时蜀国能够选择抵抗到底,或者又会是一个什么样的结果呢?欢迎下方留言说出你的想法。


文哥爱生活号


魏、蜀、吴三国,你争我斗了几十年,结果却谁也没有笑到最后,三国的末代皇帝之中,魏国曹奂被封为陈留王,爵位最高。乐不思蜀的阿斗,则被封为安乐公。吴国的孙皓,爵位是三家最低的,被封为归命侯。

古代的尊卑等级观念极重,爵位肯定不是随便就封的,晋朝区别对待魏、蜀、吴三个亡国之君,究竟是出于什么原因呢?

一、安乐公-刘禅


蜀汉是三家之中最先灭亡的,《三国志》之中对于刘禅“乐不思蜀”这个典故的描述,且不论刘禅是不是故意的装傻,最起码司马昭对他的智商和投降的诚意,那是既赞不绝口又放心的,相比于刘禅的乖巧,刚投降的蜀地那边就显得有些不太懂事了,刘禅这头刚投降没多久,成都就爆发了“钟会之乱”。大乱的结果就是钟会,邓艾,姜维三人被杀,多人死于乱军之中,钟会家族中人被下狱斩首。经过了“钟会之乱”后,司马昭开始重视“蜀人治蜀”的方案,不过,毕竟蜀地被刘备父子经营了40年之久。当时的魏国山高皇帝远,朝廷的统治力度在蜀地向来不强,司马昭就把刘禅全家和之前跟随刘焉、刘备入蜀的家族全部迁居到洛阳,把蜀地留给信得过的谯周等本地人去治理了。于是,司马昭封刘禅为安乐公取“安定享乐”之意,希望蜀地安定无事,刘禅“享乐无为”,颇有安抚蜀地人心的作用了。当时,司马昭也才只是晋王,再喜欢你刘禅,也不能封个王,恶心自己吧。“安乐公”看上去虽有点讥讽的意思,但刘禅有“食邑万户,赐绢万匹,奴仆百人”的待遇,也算是司马昭相当大方了。另外蜀汉投降时,东吴还在和魏国正面硬刚,所以为了保住成都人民性命,而“委曲求全”投降的刘禅,是有大贡献的。魏国高封刘禅为公爵,对于东吴来说有很不错的示范作用。最后有一点,是长期被人忽略的,就是王朝的正统性。蜀汉只是后世的史学家的叫法,在当时正式名称是“大汉”。汉朝禅让给了曹魏,刘备当时是不承认的,这才在蜀地建立了新的“汉朝”,来延续正统。另一边曹魏也一脸无辜,我招谁惹谁了,这“大汉正统”是汉献帝硬要塞我手里,我魏国推迟再三,才无奈接受的。蜀汉与魏国长达数十年的战争,便是围绕着谁才是“大汉正统”展开的,而这时候路人皆知的司马昭,想必已经心里有数了。我才不管你们俩怎么争,到时候我来个双重接盘,怎样看我都是正统。果然后来蜀主投降曹魏,晋朝又接手了曹魏,正统性无可辩驳。

司马家对于两个亡国之主的优待,就显得就颇有天下归心的姿态了。永嘉之乱后,刘禅的后人又跑回到了成都,而建立了成汉政权的李雄,则继续封刘家的后人为“安乐公“。

二、陈留王-曹奂


刘禅刚当上“安乐公”不久,司马昭也就去世了,长子司马炎成了晋王。短短三年后,魏国的末代皇帝曹奂就被司马炎逼着主动禅位。司马家终于实现了篡魏理想,建立了晋朝,封曹奂换为陈留王。从当时的时局来看,这种表面上兵不血刃的政权交接,实际操作的难度更大。

在古代,王朝更替的原因,大体上都是政治黑暗,民不聊生,最终才不得不行义兵改朝换代。而“司马篡魏”却是明明白白借巢下蛋,没有任何经得住拷问的篡位理由。晋朝其实是各大世家联合的政权,司马家只是其中实力最强的那个,但是真要“代魏建晋”,各大世家的意见,却不见得是铁板一块,甚至当时司马懿的亲弟弟司马孚,本着司马家几代都受曹魏的赏识恩情,85岁的他,终身仍以“魏臣”自居,老是想去打爆司马炎的头。司马家的人都这样,更别说其他臣子有没有偷偷在暗流涌动。曹魏的旧势力夹杂其中,也就成了晋朝要下大本钱去安抚的对象。当年,曹魏篡汉,汉献帝仅被曹丕封为了山阳公,如今司马炎篡魏,封了曹奂为陈留王,食邑万户,甚至准许他用天子旌旗,行魏国正朔,上书不称臣,受诏不拜的待遇。曹奂这结局,可以说是历代亡国之君中最好的了。而“陈留王”这个称号也有点意思,这可是当年汉献帝当皇帝前的爵位,所以说同样是篡权的阴谋家,司马炎也颇有要打脸曹丕的意思。在优待前主方面,似乎我晋朝要比曹魏更懂事,更有良心。曹奂死后,正值永嘉之乱,他的后代也跟随司马家南渡,前前后后一共九代的陈留王,一直延续到南齐才亡。而最讽刺的是,后来刘裕篡东晋之时,曹家还和一群大臣们一起凑热闹,上表劝进刘裕。

三、归命侯-孙皓

要是说善待刘禅和曹奂,是晋朝要拉拢蜀和魏旧势力收买人心,那么封孙皓为归命侯,这摆明了是要羞辱这个变态暴君。当年晋朝大将杜预率领了十万大军进攻东吴,吴军兵败如山倒,孙浩不得已在几乎灭国的情况下投降,所以孙浩是被视作晋朝统一天下,最后的一块绊脚石。你爱投降不投降,我晋朝都照样可以灭了你。司马炎也已经不需要再做表面文章,留你条活命,意思意思得了。孙浩虽然在投降之后地位改变了,但他那“东吴第一喷子”的个性却没改。投降之时,司马炎对他说,朕设了这个座位,等你等的太久了。孙皓则回答,我在南方也设了个一模一样的座位,在等待着陛下。果然三十年后,司马家屁颠屁颠的去南方坐上了那个座位,建立了东晋。贾充讥讽他的暴君行径,听说阁下在南方挖人眼,剥人皮,这是何等刑罚。孙皓毫不在意的说,为人臣子却奸险不忠,弑殺国君,自然要用此等刑罚,一举反讽了贾充谋害魏帝曹髦之事,贾充听后脸色大变。面对这样一个,喜欢在嘴皮上占尽了便宜的亡国之主,司马炎自然不打算给他好脸色,除了只给点田地,让他自己养活自己外,还给他起了个带有侮辱意味的封号“归命侯”,就是要让这个暴君成为众人的笑柄。与蜀汉不同,当年东吴多数时候是向曹魏称臣的,哪怕孙家当过皇帝,最终还是要回到魏国,给他们封的最高的侯爵,给刘禅封的安乐县公,那是真给了个安乐侯,让他当土皇帝去了,而“归命”二字可以看出,这是完全为了孙浩量身打造的,除了有东吴,最终归命于正朔的晋朝的意思,另外的意思就是司马炎完全看不起孙浩,故意羞辱他,跟后来的宋太祖封南唐后主李煜为“违命候”,其实是一个意思。


大荒野史


首先三国归顺晋朝说法不准确。刘禅投降之时,魏国皇帝曹奂尚在位,虽然魏国大权掌握在司马昭之手,但从名义上说,刘禅投降的是魏国。刘禅的安乐公名义上也是皇帝曹奂封的。封刘禅为安乐公时,司马昭还是晋公。公怎么能封公呢。司马昭是刘禅投降后才被曹奂封为晋王的。司马昭在被封为晋王后正想篡位时身死。其子司马炎逼曹奂禅让当了皇帝。魏国皇帝有禅位之功,封王也正常。吴国投降最晚,封孙皓为归命侯,也算正常,比公位低一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