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奇葩電商的生意經,全部商品只賣3美元,每賣出1件還捐一頓飯

美國有一家奇葩的電商公司,他線上的所有產品只賣3美元,還都不是品牌,而且只要你在他這裡買一件商品,他還會捐出一頓飯,價格雖然超級低,但是好評卻不斷。

這家公司在不到一年的時間,就已經融資了5000萬美元,並被評選為“2017年硅谷最火的創業公司”,它就是美國的Brandless公司。

奇葩一:所有商品只賣3美元

走在大街上,經常聽到“跳樓大甩賣,全場只要10元錢”的口號,但是消費者往往連看都不會看一眼,因為,在他們的看來“便宜沒有好貨”。

那Brandless的所有商品只賣3美元,它能有什麼好東西嗎?

重點是Brandless的所有商品並不都是我們想象中的小物伯,它的商品包含食品、化妝品、家居用品、等,基本上涵蓋了大部分的快消品類。

也就是說,你在這裡買一瓶洗髮水、洗面奶也只要3美元。雖然價格超級低,但是收到貨的顧客,都會交口稱讚。

Brandless的產品來自數十家美國的獨家供應商,產品主打有機、轉基因和無添加,在同類產品中質量都是上乘的。

每件產品都會研發中心進行嚴格的測試、調整和反覆試驗,確保其產品質量達到最高要求。

奇葩二:所有產品無品牌

別的產品都是恨不得變成家喻戶曉的大品牌,在潛在顧客心智中的產品階梯中佔領高位。

但是Brandless卻偏反其道而行,主張“無品牌”產品,不在全球甄選各個品牌的好貨,而是自產自銷。

這種無品牌產品,有消費者敢買嗎?

相反,去年才上線的Brandless,就吸引了一大波粉絲,併成為2017硅谷最火的創業公司!

這也足以證明這種高性價比、無品牌產品,是有市場的,消費者有這樣的需求。

奇葩三:每個品類只有一款產品

Brandless奉行“LESS IS MORE”(極簡主義),它將商品SKU精簡化,只有300多個SKU,每個品類的只選擇一款最好的產品。

每件產品都會進行嚴格的測試、調整和反覆試驗,確保其產品質量達到最高要求。

如此一來,精簡化的SKU通過規模效應降低了成本,又免除了顧客挑選的煩惱。

比如Brandless只會出售一種類型的橄欖油,那顧客們就不用在橄欖油貨架前躊躇半天,既節省了購物時間,又提高了購買體驗。

奇葩四:產品只有2-3種配方

我們平時看到的商品配料表,各種糖、鹽、油、食品添加劑,少則也不會低於10種。

但是Brandless的配料一般就只有2-3種,無人工色素、無防腐劑,能加2種原料的,就絕不加3種,越少越好。

比如Brandless的有機花生醬中就只有2種原料:花生和鹽,雖然沒有油導致花生醬看起來分層很明顯,但卻保證了最傳統的味道,同時也節省了成本。

Brandless堅持優質的原材,極少的配方,健康的產品,很符合當下年輕人追求健康、高品質的生活方式。

奇葩五:包裝比無印良品還簡單

Brandless將極簡主義做到了極致,不僅體現在SKU、產品配方上,包裝也運用得如魚得水。

Brandless的包裝極其簡約,沒有過多的銷售字句,沒有品牌名、沒有品牌LOGO。

只有一個標有產品名稱的白色標籤,以及兩到五個描述符,比如食品類的標籤,上面會標明是有機食品或無麩質食品。

創辦人希望Brandless可以重塑人們與商家之間的關係——直接丶誠實丶透明和民主。

在這樣一個傳播大爆炸的社會,每日看到的信息遠遠超過了,我們所能承載的範圍,潛在顧客的心智是有限的。在艾•里斯的《定位》中就提到過:要想佔領潛在顧客的心智,就必須簡化信息。

奇葩六:賣一件3美元的產品,還要捐一頓飯錢

產品賣得如此便宜,按理來說,都不夠企業塞牙縫,但是Brandless卻奇葩到:與美國慈善組織Feeding America合作,每成交一筆訂單就會為有需要的人提供1頓飯,如果是“B. More”會員的訂單,一次將捐贈2頓飯。

2018年2月,Brandless因捐贈25萬頓食物給Feeding America而獲得 NewCo Honors的年度最佳新公司獎。

創始人蒂娜表示:“Brandless不僅僅是建立一個社區,讓人們尋找負擔得起並符合他們價值觀的日常用品,而是關於採取行動,以人為本,引導一種全新的現代消費方式。”

這樣一種做公益的方式,不僅彰顯了一個企業的社會責任感,而且讓受眾也參與進來,提高了受眾對品牌的好感度。

寫了這麼長,Brandless東西賣這麼便宜,它怎麼賺錢?

說了它六大“奇葩”服務後,那我們就再來說說這個Brandless “心機boy”的賺錢模式吧!

奇葩七:提出“無品牌稅”,顧客只需為產品買單

Brandless是由53歲的Tina (蒂娜)和39歲的Ido(伊多)共同創立的。兩人均為連續創業者,蒂娜在網絡社區擁有廣泛的背景,伊多在消費品領域擁有專業知識。

幾年前,伊多在半夜醒來,突然對商品不斷膨脹的價格感到十分困擾。

“這讓我很震驚:為什麼我們花了15美元或20美元買了一件價值2或3美元的東西?”

貴的東西就一定是好的東西嗎?

事實上,很多時候,消費者都是在為品牌買單。一個普通的回形針0.5元,但是蒂芙尼出品的就買到了1萬元;幾塊錢的毛線球,蒂芙尼搖身一變就賣到了87000元。

這高價的背後,還是品牌的溢價效應,很多時候,品牌的附加價值遠遠大於了產品價值。然而,蒂娜和伊多發現千禧一代消費者對品牌根本就不Care,而是更關注產品本身的質量。為此,Tina和Ido提出了“無品牌稅”。

這個概念是他們提出來的一個新名詞,指的是大品牌公司為產品的營銷和銷售渠道所付的費用,佔到產品價格的40%,而在美容美妝行業,可以佔到320%,但這些成本最終都轉嫁給了消費者。

而顧客在Brandless上只需為產品買單,不需為品牌買單,因為無品牌!

同時,Brandless自產自銷,徹底實現商品由工廠直達到用戶手中,消除所有中間的流通成本,再加上極簡風格的理念,極大地降低了成本,提供給消費者最低的價格。

奇葩八:36美元的會員費,享受0配送費

Brandles是電商平臺,顧客下單後,還需快遞配送。但Brandless商品的價格太便宜,為了提升客單價,增加顧客的忠誠度和復購,Brandless推出了自己的會員體系“B. More”。用戶繳納年費36美元,就可以享受所有訂單免費送貨的服務。而非會員則收取每次5美元的配送費,或者購物滿39美元免運費。

有人說:Brandles是Costco超市的模仿者,但就會員制度上看還是有一些區別。Costco是顧客必須交了55美元/年或110美元/年的會員費,才可以享受特價產品、極致服務。

但是,在Brandles,任何人都可以買到超低價產品,會員費是獲取忠實粉絲的一種渠道,公司主要還是靠產品來盈利。

今年6月,沒有實體店的Brandless還將觸角延伸到了線下,在洛杉磯開設了第一家快閃店。但這次開設快閃店,不銷售商品,只為了推廣品牌以及產品理念,注重消費者的體驗。

其實不論線上零售以及數字化營銷如何發展,線下的體驗和感知始終是線上替代不了的,而在線上獲客成本持續提升的今天,線下有據點,不失為獲得顧客的一種有效方式。

之前,就看到過奢侈品牌Burbbery焚燒了2.5億元的衣服、飾品、香水;

H&M焚燒60萬噸衣服;

LV寧願把昂貴的包包付之一炬,也不願放到折扣店賣……

這樣的新聞讓人不寒而慄,浪費了資源不說,大量的焚燒還汙染了環境。

那為什麼它們寧願焚燒,都不願意打折處理,或者捐贈給慈善機構呢?

說白了,他們就是不願意降低品牌價值,要一直維持一線大牌的形象。

相反,Brandless在別人狂追不捨,夢想成為大品牌時,卻逆流而行,創造了“無品牌”的空白定位,並依靠“LESS IS MORE”的理念,簡化產品信息,快速佔領消費者的心智,打破人們的認知,讓大眾都能買到物美價廉的產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