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讀丨老家的榨油坊

2019-04-11 06:13 | 浙江新聞客戶端 | 通訊員 呂映珍

晨读丨老家的榨油坊

婆婆家虎鹿鎮蔣村橋村有個榨油坊。

婆婆告訴我,這麻車(當地年紀大的人稱其為“麻車”)是太公蔣愛榮所建。當年巍山虎鹿一帶只有蔣村橋有這種設備。每到農曆八九月份桐籽成熟的時節,附近村民肩挑背駝前來排隊打桐油,場面甚為熱鬧。

麻車就建在村子“風水沙堤”大樟樹群的西北隅。裡邊寬敞著呢,有整整五間大瓦房的面積。左側是土磚堆砌的灶臺,柴火高高地堆著。灶臺附近放著個大碾子。右邊那一大片空地上放著一套專門的壓榨工具:一大摞疊得整整齊齊的鐵箍,一段中空的巨大的原木,另外還有撞杆和楔塊等。

要打出金黃透亮的桐油,五道工序不可少:炒籽、碾籽、蒸粉、上箍、榨油。

先把已經去皮去殼曬乾了的白色的桐籽仁炒熟。這是個技術活,特別要注意掌握火候和時間。火大了或時間太久,榨出的油就會變成暗黑色,反之則會影響出油量。

炒好的桐籽仁要立即倒在碾盤上用石碾磨碎。石碾是個大圓盤,中間安有一根碾柱。碾石就套在碾盤中央,大水牛拽著碾石圍著碾盤轉圈,一直到碾成細末為止。我家先生說,小時候他們兄弟仨常常輪流坐在碾盤的木架上,享受坐馬車一般的榮耀。有時候牛走慢了,還會學著太爺爺的樣子吼一嗓子。

碾好的粉末用鬥裝好,放到木甑上用大火蒸。鑊孔裡紅紅火火,灶臺上熱氣騰騰。木甑內的粉末充分享受水蒸氣的沐浴,被蒸熟蒸黏,蒸得香氣四溢。真的特別香,醉人的香!可那時就是搞不明白,這麼香的東西怎麼就不能吃?

接下來就是箍餅。先用一把梳理乾淨的稻草攔腰捆綁,接著如兩把摺扇對靠一般按360°均勻打開,在團箕內放置鐵環,再將捆好並打開的稻草“外包”置於鐵環中,然後將蒸熟的粉末鏟入其中,壓結實後將鐵圈四周的稻草往中間翻過來,最後用腳踏結實。

剛從木甑中倒出來的粉末燙,一定要手腳麻利,既要注意不傷手腳又要保證油餅的熱度。油餅厚薄的程度是打油的核心要素,太厚壓榨會散,太薄出油率不高,所以這些稻草罩面、鐵箍圍邊的“大油餅”都是太公親手做的。至於搗蛋的小孫子們,樂得清閒,討個壞油箍,到後門頭弄堂裡滾“鐵環”去了。

箍好的油餅,疊放在一起。根據製作時間的先後順序,一餅一餅整齊地被豎排在榨槽裡,然後在槽內右側插好兩排硬木楔子。開榨了!只見兩位爺爺抓住撞杆兩邊的繩子左右合力,叉開雙腿,弓腰蹬腿,前俯後仰,繼而甩開臂膀,揮動撞杆,“嗨——”高亢、清亮、悠長又起伏的榨油號子從他們的胸腔裡迸發出來。緊接著是“嘭”的一聲巨大的聲響,震得空氣也嗡嗡作響。

“榨響如雷驚動滿天星斗,油光似月照亮萬里乾坤”。一次又一次的強烈撞擊,使得楔子深深地嵌進木榨與油餅之間,於是那清亮的桐油從木榨之中,汩汩地流淌下來,越淌越多。一榨油打完,太公和爺爺就像大病了一場,癱坐在黑黝黝的破椅子上。抽斗煙喝口水歇口氣,吃過奶奶送來的飯菜後,又恢復了雄獅樣“攝人心魄”的力量。

在那“點燈靠油”的年代,桐油價高,連那榨剩的油餅也是保證糧食豐收的一大法寶。

隨著社會的高速發展,桐油已被其他工業油所替代,當年那成片的桐子樹也就慢慢地消失了。那破舊的麻車也拆了。說拆就拆了?!這木榨,這碾子,這轉盤……

那可是整個村莊的記憶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