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唐中期后的宦官专权是史上最厉害的?

——谈古论今话管理之五十三

中国古代社会在皇权专制体制下,皇权虽然在制度规定下是至高无上的,是其他权力不可超越的,但是,在现实中,在具体的历史时期,皇权并非一直能够乾纲独断,在中央权力体系中,还有贵族的权力、相权、军权、检察权、谏议权等在不同时期,或强或弱地对皇权有牵制和制约作用,此外,外戚、宦官、后宫等,一旦在朝中掌握了大权,也会对皇权发生制约的作用,甚至还会削弱皇权,所以,朝中各种权力一直是处于不断的角逐之中的,因而,各种权力在政局中的博弈是在所难免的。可以说,在不同时期,不同朝代,因为种种因素的影响,某一种政治力量会掌握朝中的主要权力,左右朝政,有时,连皇帝都处于权力场的被动局势中,也会受到很大的制约,比如,曾经经历了贞观盛世和开元盛世的大唐王朝,到了唐玄宗李隆基的后期,便走到了一个转折点,而“安史之乱”的出现使唐朝元气大伤,之后,便出现了宦官专权的局面,宦官的权力达到了历史上的最高峰,宦官势力膨涨到了可以控制朝廷程度,不仅威胁皇帝,而且还妄行废立之事,甚至杀害皇帝,这是唐朝的一个非常丑陋的政治现象。

为什么唐中期后的宦官专权是史上最厉害的?

唐玄宗画像

唐玄宗曾经勤于政事,励精图治,拨乱反正,在姚崇、宋璟等贤相的辅佐下,开创了唐朝的开元盛世,但是,在其在位后期却怠慢朝政、迷恋享乐,宠信李林甫、杨国忠等,沉溺于与杨贵妃的爱恋享乐之中,并失误重用安禄山等,导致了“安史之乱”,使唐朝开始走向衰弱,同时,也让宦官的势力逐渐崛起,使得曾经是兴盛繁华的大唐王朝因官宦专权而变得羸弱不堪,最后走向衰亡。

那么,唐朝的宦官是如果逐步掌握朝中权力并走向权力的顶峰的呢?

下面,分两个专题对这一问题进行阐述和分析。

第一,宦官专权在晚唐中央政权的演变中愈演愈烈。

(一)唐玄宗时期,宦官逐渐得势。

唐朝初期,宦官的地位并不高,唐太宗鉴于前代的弊病,对宦官严加抑制,官阶不得超过四品。而自韦后之乱起,宦官便开始参与官廷政治斗争,唐玄宗登基之后,宦官的人数逐步增加,开元、天宝年间,内廷宦官竟增加至三千多人,而官至五品以上的竟达三成。宦官的地位也越来越高,比如,受唐玄宗宠信的高力士,其地位十分显赫,唐玄宗让高力士批复章奏,甚至任免将军、宰相,当朝太子称他为“二兄”,王公大臣根本就不在他的眼里,诸王公主竟要称他为“阿翁”,驸马等要称他为“爷”。虽然当时高力士还没有真正掌控朝中权力,但其显赫的地位已经预示着宦官的权力地位在提升。

(二)唐肃宗继位,宦官权倾朝野。

“安史之乱”期间,李亨在太监李静忠的劝说下在灵武即位,成了唐肃宗,唐肃宗因李静忠辅佐其继位有功,赐名静忠为“护国”,后又改为“辅国”。唐肃宗把军政大事都委托于他。李辅国成了肃宗身边的红人,参与军政决策。此后,李辅国便步步进入权力中心,掌控朝中权力。其一,回到长安后,李辅国设立“察事厅子”,用以侦察官员活动,开始抑制朝中官员。其二,唐玄宗回到长安后,李辅国和唐肃宗都怕玄宗复位,李辅国采取各种措施限制唐玄宗,比如让老弱病残之人伺候唐玄宗,把唐玄宗的心腹宦官高力士流放,强令唐玄宗的亲信官员陈玄礼致仕,阻拦唐肃宗见重病中的唐玄宗等。其三,将众大臣与皇帝隔离开来,朝臣所奏之事皆先经李辅国之手后才告知肃宗;宰相及朝中大臣想见皇帝皆须由李辅国安排,皇帝的诏书需经李辅国署名方能施行。其四,李辅国声名显赫,宗室贵人都尊称李辅国为“五郎”,而当时的宰相李揆竟称李辅国为“五父”。其五,李辅国诬陷宰相萧华,并威逼皇帝将其逐出京城,因为萧华阻止李辅国做宦官宰相,李辅国用自己的亲信取代了萧华宰相。其六,与肃宗皇后张氏相勾结,威逼唐肃宗下诏赐死了建宁王李豫。其七,逮捕了想杀太子李豫的越王李系等,囚禁张皇后,唐肃宗病死后,辅佐唐代宗李豫登基为帝。其八,李辅国骄横专权,曾对唐代宗说:“大家(皇帝的俗称)但内里坐,外事听老奴处置。”这简直是公然僭君,可见当时李辅国连皇帝都不放在眼里了。

为什么唐中期后的宦官专权是史上最厉害的?

李辅国剧照

(三)唐代宗时期,官宦专权有所削弱。

唐代宗的表现比他父亲唐肃宗好些,面对着李辅国的蛮横专权,他一方面假意奉承李辅国,尊称他为“尚父”,封其为司空兼中书令;另一方面,他则秘密联络宦官程元振,并以药子昂代元帅府行军司马,掌握禁军,夺取兵权。而在掌控了兵权之后,代宗便下旨罢了辅国官职,进封其为博陆郡王,不久,又派人将其刺杀,割下头颅扔到溷厕中,遂刻木代其首级以葬,赠太傅,谥丑。

代宗非常注重掌控兵权,他继位不久,便发布诏书委任奉节郡王李适为天下兵马元帅,以抑制宦官。除去李辅国之后,代宗为玄宗时被废黜为庶人的王皇后、太子瑛、鄂王瑶、光王琚等均恢复了封号,为被废为庶人的永王璘等平反。宝应二年(763年)正月,安史叛军的最后一个元凶史朝义自缢而死,“安史之乱”结束了。如果代宗能够乘叛乱结束之际,借助平叛而聚集致力于中兴的力量来振兴李家王朝的事业,或许能真的中兴。

可惜,代宗遇到了外患内忧的局面,外患方面,由于平乱时唐军不得不撤回,吐蕃军队乘虚深入内地,大举攻唐,广德元年(763年)十月兵临长安城下,代宗逃到陕州避难。吐蕃兵占领了长安,立唐宗室广武王李承宏为帝,代宗急忙启用郭子仪为副元帅,

李适为挂名元帅,迎击吐蕃,郭子仪以疑兵威吓吐蕃军队,吐番兵惊恐,不战而走,全部撤离长安。内忧方面,宦官势力不但没有被抑制,程元振、鱼朝恩相继当权,他们暗中用刑赏大权,威逼朝臣,肆意阻塞皇帝视听,威逼宰相,架空皇帝。吐蕃深入侵时,他们隐匿军情不奏报,致使代宗狼狈逃至陕州。鱼朝恩因为救驾有功而受宠信,历任三宫检责使、左监门卫将军,主管内侍省,统率神策军。鱼朝恩每次奏事时,如遇反对,便气愤地喊叫:“天下事有不由我者邪!”骄横跋扈,不可一世。不过,代宗还算有点本事,摧毁了程元振策划的政变,将其被流放,而程后来便在江陵被仇家所杀。此外,代宗还与宰相元载设计,乘宫中宴会后召见之机,捕杀鱼朝恩。宦官专权让代宗感到了威胁,在宰相及大臣的支持下,代宗取消宦官的领兵之权,将禁军指挥权交由南衙将领。

(四)德宗时代,宦官正式掌兵权。

代宗之后,德宗即位,他胸怀大志,想干一番事业,恢复唐初祖上的荣光,而这就面临着解决镇割据的问题,德宗拒绝了成德节度使李宝臣的儿子李惟岳继承节度使职位,李惟岳联合另外三镇,掀起“四镇之乱”。德宗立刻派卢龙节度使朱滔、淮西节度使李希烈、朔方节度使李怀光等前去平乱,而朱滔等人却被叛军给忽悠,宣布脱离唐中央政府,而深受德宗信任的李希烈竟直接称帝。德宗陷入了极大的危机,不但削平河北藩镇的美梦成了泡影,而且,还出现了藩镇联合叛乱,还有人称帝。德宗调遣五千泾源兵来想去平叛,而泾源兵竟然在长安哗变,德宗只能召禁军护驾,然而,禁军并不听召唤。德宗离开长安出逃奉天,此时,文武大臣如朱泚、源休、李忠臣等人站在叛军一边,只有宦官窦文场、霍仙鸣率领着宦官们及亲王们保卫着德宗奔逃。在奉天,德宗遭围攻达一个多月之久,幸好有李晟、李怀光等的及时勤王,德宗才躲过大难。德性经过此次大难,发现藩镇大有异心,悍将支持叛乱,文臣缺乏忠心,只有宦官在关键时刻守护着他,这便是他在四镇之乱、泾原兵变、朱泚之乱、奉天之难等事件中得到的教训,于是,德宗认为宦官才是最可信的。此后,德宗便改变继位之初坚持的“疏斥宦官,亲任朝士”的态度,只相信太监,他罢免手握重兵的武将,把禁军的指挥权交到了宦官手中,并设立了管理禁军的左右神策军中尉,专以宦官充任。从此,宦官典兵成为一项正式的制度。在德宗看来,宦官只是家奴,离开皇权便一无所有,即便是对皇权有侵犯,也不可能拥兵自立,不会危及皇权根基。然而,当兵权被宦官牢牢掌控之后,宦官便有了权力上的独立性,借助兵权,宦官可以左右政局,甚至废立皇帝,这是德宗所没有意料到的。德宗将兵权交给宦官,实际上是开启了宦官毁了朝廷的可怕之路。

为什么唐中期后的宦官专权是史上最厉害的?

唐德宗剧照

(五)“元和中兴”之后,宪宗又让宦官专权。

唐德宗驾崩后,太子李诵继位,是为唐顺宗,而同年八月,顺宗便禅位给太子李纯,自称太上皇,次年李诵便驾崩了。唐宪宗李纯在位前期,励精图治,重用杜黄裳、裴度、李绛等贤良为相,改革弊政,着力于中兴,平定了四川节使度刘辟、镇海节度使李琦,招降了河北三镇,消灭了淮西节度使吴元济、淄青节度使李师道,并且使藩镇相继降服,归顺朝廷,取得元和削藩的巨大成功,这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了中央政府的权力,被誉为“元和中兴”。

可是,在削藩战争中,宪宗李纯重用宦官为帅,让宦官执掌兵权。比如,他任命心腹宦官吐突承璀为左右神策将军,并让他兼河中、河阳、浙西、宣歙等道行营兵马使,还兼任招讨处置使等。宦官作为军事统帅带兵出征,这大大增强了宦官的的势力。对此,有大臣劝说李纯要防止宦官权力过大,李纯则说:“吐突承璀仅是一家奴,给予再大权力,朕要处置他,犹如拔一毛而已。”李纯取得一定的成功之后,渐渐变得骄侈,变得喜好奢华享乐,而且,他任用奸臣皇甫镈而罢免贤相裴度,自此,中央政府开始转向衰败。之后,李纯变得信仙好佛,求长生不老。再后来,更离谱了,他派遣宦官出使至凤翔迎佛骨,对此,刑部侍郎韩愈上疏诤谏,李纯大怒,便要处韩愈以极刑,经裴度等老臣劝奏,才改为贬韩愈为潮州刺史。元和十五年(820年)正月,宪宗暴死,或因长期服用丹药染毒而死,或被宦官梁守谦、王守澄、陈弘志等所杀,郭子仪的孙女郭妃之子李恒继承皇位,是为唐穆宗。唐穆宗在位四年而崩,敬宗李湛即位,宦官王守澄专权;两年后,宦官刘克明弑了敬宗,矫诏迎立唐宪宗之子绛王李悟为帝;可是,仅于两天后,宦官王守澄、仇士良又弑李悟,刘克明拥立敬宗之弟李昂为帝,是为唐文宗。继位皇帝都称为宦官的傀儡,或被杀,或被立被废,唐朝皇帝在这一时期,犹如宦官手里的玩物一般,实在可悲。

(六)“甘露之变”,文宗想诛杀宦官但失败了。

唐文宗虽为宦官刘克明所拥立,但他的祖父唐宪宗、哥哥唐敬宗等都被宦官弑杀,李昂对宦官十分痛恨,他一继位,便决心根除宦政,于是,他与翰林学土宋申锡等密议斩除宦官一党,宋申锡是个书生,虽有谋略,但并不了解官场黑暗,他提拔了吏部侍郎王璠为京兆尹,并将计划告诉王璠,王璠是个小人,得到宋申锡告诉他的秘密之后,很快就把秘密告诉了宦官们,宋申锡立刻遭到宦官们的群攻,唐文宗顶不住重压,只好将宋申锡贬了官职,宋申锡后来被宦官们害死了。

为什么唐中期后的宦官专权是史上最厉害的?

“甘露之变”剧照

唐文宗对宦官们的骄横无惧非常气愤,但没有力量对付他们,此时,朝中大臣李训、郑注等也对宦官非常气愤,他们多次向唐文宗提出要铲除阉党。大和九年(公元835年),27岁的唐文宗实在不想一直作为宦官的傀儡,于是,他便和李训、郑注,密谋等密谋,筹划好了诛杀宦官的计划,想以此来夺回权力。其计划是由李训做内应,而郑注出掌藩镇,招募死士,拟于十一月二十七日,在王守澄的葬礼上,乘机将仇士良、鱼弘志及其它控制神策军的大小宦官诱入王守澄墓中,统一进行诛杀。可惜,李训贪功,想在计划之前先诛杀宦官,然后再对付郑注。因而,李训命人私招壮士,配合他所掌握的韩约左金吾的部分士卒,提前六天行动。十一月二十一日,李训让韩约向文宗报告,左金吾衙门后院有甘露降临,是祥瑞之兆,想请唐文宗及仇士良等前去观露,而李训提前在院内埋伏好壮士及左金吾士卒,只等仇士良率领的宦官一到便开始诛杀。但是,由于行动太仓促,信息泄露,被仇士良等发觉。仇士良便命令他所掌管的神策军与禁军。一起把李训、韩约的兵力清除了,唐文宗失去了一次诛杀宦官的机会,这便是历史上的“甘露之变”。事情败露后,文宗哀叹:“周赧王、汉献帝因受制于权臣而无能为力,我却更不堪,竟然被家奴所控制!”文宗在事件后便被仇士良软禁致死。文宗死后,宦官仇士良、鱼弘志废了太子李成美为陈王,改立文宗之弟颍王李炎为皇太弟,李炎即位后在仇士良、鱼弘志的胁迫下,赐死陈王李成美。自此,唐武宗李炎成了仇士良、鱼弘志的傀儡。

(七)唐僖宗最窝囊,称太监为“阿父”。

唐文宗的失败并不奇怪,晚唐的长时间内,朝中政权主要是由宦官把持着,自宪宗之后,八位皇帝中,只有末帝唐哀帝李祝是被朱全忠所策立的,其余的七位皇帝皆是由宦官所拥立,而唯一遵循嫡长子继承制上位的唐敬宗,也是被宦官刘克明等人所弑。其中,唐僖宗(唐朝武则天不算,他是第十八位皇帝)可能是最窝囊的,他称宦官为“阿父”,在位时,一直由宦官执掌朝政。唐僖宗李儇年轻时常与一位叫田令孜的管理马坊的太监在一起,对田令孜一直有依赖性。李儇十二岁登基,但他对处理朝政一无所知,遇到要处理的政事,他便向田令孜询问,所以,朝政基本上是由田令孜帮他处理。唐僖宗任命田令孜为左神策军中尉,并将朝中政事皆委托田令孜处理,年少的唐僖宗贪玩,喜欢斗鹅、遛马,而田令孜尽量满足他的要求,让唐僖宗变得穷奢极欲,而田令孜卖官敛财,培养党羽,唐僖宗非常高兴,称田令孜为“阿父”。而满朝文武,并没有一个官员敢言,因为谏言的便会被赐死皇宫内,朝中主要力量皆依附于田令孜。

此时,朝廷腐败,民不聊生,爆发了黄巢起义,但地方官员隐情不报,各节度使又袖手旁观,使义军迅速发展壮大。而当起义军攻陷洛阳,逼近西京长安时,田令孜将罪推给宰相,自己并带着唐僖宗出逃,逃到成都之后,因田令孜想以毒酒赐杀黄头军将领郭琪,引发郭琪反叛,唐僖宗听闻叛乱,十分惊惧,后叛军失败逃走,田令孜守着唐僖宗据城固守,不让朝臣与僖宗相见,左拾遗孟昭图求见唐僖宗,田令孜扣下奏疏隐匿不报,还矫诏将孟昭图贬官,并派人将他杀害。各路军消灭了黄巢起义军之后,田令孜将平乱的首功算在太监杨复光头上,而他又担心杨复光威胁到他的地位,不给予大的封赏,杨复光死后,田令孜拉拢杨复光的部将王建等人,养为义子,授予兵权,跟在在唐僖宗身边。

田令孜利用手中权力招募神策新军,以千人为都,共五十四都。地外,田令孜还派遣亲信前去监督各藩镇,借机铲除异己。河中节度使王重荣由于不肯依附田令孜,上书揭发田令孜十条罪行,田令孜便率领邠宁节度使朱玫、凤翔节度使李昌符等,讨伐王重荣。王重荣与太原军阀李克用联合,请求诛杀田令孜、朱玫等人,唐僖宗劝双方和好,但却没有人理会唐僖宗。双方激战之后,田令孜战败,而朱玫和李昌符见风转舵,转而与王重荣联合。长安沦陷,田令孜挟持着唐僖宗出逃到兴元府。当时,在外有王重荣、李克用、朱玫等将军请求诛杀田令孜,在内又有宰相群臣请求诛杀田令孜,而唐僖宗并没有决断,或者是他根本就没有魄力,所以没有听从众人的请求。后来,唐僖宗病重将死,田令孜怕失去唐僖宗这一靠山,便自任为剑南监军使,拥兵自卫,跑到成都,投奔他的哥哥陈敬瑄。不久,朝廷下诏削去田令孜官爵,流放到儋州,而田令孜不从命。唐僖宗病死之后,他的弟弟唐昭宗继位,田令孜召永平军节度使王建来成都,谋划反攻朝廷,而当王建兵临成都城下时,田令孜又反悔了,闭城拒守。王建大怒,发兵围困成都,田令孜怕守不住城,前去王建军营道歉求和,最后被王建所杀。唐僖宗在位15年,田令孜在此期间专权乱政,祸国殃民,晚唐本来就已经很脆弱,经田令孜一折腾,已经奄奄一息了,后来,梁王朱温杀掉了唐朝所有太监,唐朝宦官专权的时期才算结束,可是,唐朝也将走到尽头。

对于晚唐宦官专权,清代著名的史学家赵翼曾总结说:“至唐则宦官之权反在人主之上,立君、弑君、废君,有同儿戏,实古来未有之变也。”

第二,造成晚唐宦官专权愈演愈烈主要有下面几个原因:

(一)藩镇割据削弱中央权力,为制约藩镇,宦官权力逐渐得到加强。

中晚唐的政治有三个顽疾,一是文官集团党争不断,二是藩镇割据分裂国土,第三就是宦官集团把持朝政。而后面两个方面是密切联系的,宦官之所以在朝中能够不断强大,其主要原因是朝廷需要有制约藩镇的力量。可以说,藩镇割据的状况助长了朝中宦官力量的增长。

藩镇割据主要是指的某些藩镇的将领拥兵自重,在军事、财政、人事方面不受中央政府掌控,独行其是,造成了与中央分裂的局面。唐代的藩镇割据在晚唐很突出,特别是在河朔地区,其中,集中在三镇,范阳节度使、成德节度使、魏博节度使三个节度使成了割据的最强势力。

“安史之乱”期间,中原各地新设立了许多藩镇,在战后却不曾罢去,在河北、河东、剑南、岭南等地依然要驻兵戍守,而西北地区尤其是激烈的战场,其军队不仅不能削减,而且还时有所增。如此一来,边疆之重兵既不可去,为了互相牵制,只好继续保存中原诸镇有足够的兵力,才能避免“安史之乱”再度出现,王夫之说:“夫使禄山之乱,两河、汝、雏、淮、楚之闲,有大臣屯重旅,拊其入关之背,而迫之以前却两难之势,贼其敢轻窥函谷哉!”这说到了要害之处,中原诸镇的宿兵刚好可以防备来自关中地区的军队,同时,又可以保证东南赋税之地的安全,关中、东南和中原成三角形,而河朔是核心地带,史称“大梁当天下之要,总舟车之繁,控河朔只咽喉,通淮湖之运漕”。(见《全唐文》卷七四〇,刘宽夫《汴州纠曹厅壁记》 )所以,中原藩镇非常重要,但是,强化中原藩镇,特别“河朔三镇”在唐朝后期却成了灾难,因为这些藩镇的节度使权力越来越大,封疆自重,擅权一方,其军队又能征善战,节度使便企图游离于中央政权之外,这当然就对中央政权构成了威胁。

为什么唐中期后的宦官专权是史上最厉害的?

“安史之乱”

唐宪宗李纯登基之后,改革弊政,勤勉政事,提高宰相的权威,他先后平定了四川节使度刘辟、镇海节度使李琦,招降了河北藩镇,消灭了淮西节度使吴元济、淄青节度使李师道,并且使藩镇相继降服,归顺朝廷。出现了“唐室中兴”的局面。可惜,在唐宪宗死后,唐穆宗即位,他主张“销兵”中央政府接收河朔,但藩镇长官多昏庸骄矜,长庆元年(821年)卢龙发生兵变,囚禁朝廷派去的新节度使张弘靖,“河朔三镇”又反叛了。新的割据者朱克融、王廷凑、史宪诚力主旧制,裴度领兵讨伐军无功而还,朝廷因军费浩大,无法支撑长期作战,只好承认现状。中央政府为了对付和牵制藩镇,需要值得信任的大臣,但朝中文官集团党争不断,而朝中武将在关键时刻常常出现反叛或用兵自重,此时,皇帝感到最值得信任的是作为“家奴”的宦官,于是,宦官的权力便得到不断加强,渐渐取代了宰相和将帅的位置,宦官专权的现象也就越来越严重了。

(二)宦官专权愈演愈烈,关键在于宦官掌握了兵权。

“安史之乱”前,唐玄宗不得不以募兵制代替府兵制,而召募来的职业军人受地方军阀的收买笼络,和将领形成一种特殊的盘根错节的关系。而且,唐玄宗时,边防普遍设立节度使制度,节度使权力越来越大,他们有土地,有属地人民,其兵甲,有财赋,成了半独立的王国,形成尾大不掉的局势,到天宝元年(742年),边军防军达到四十九万人,占全国总兵数百分之八十五以上。唐玄宗错误地用胡人为镇守边界的节度使,安禄山身为胡人得到了权力,而杨国忠、李林甫搜刮民财,让安禄山有机可乘,造反就有了理由,而造反后,在马嵬坡,将士饥疲,六军愤怒,掌禁军的龙武大将军陈玄礼发动兵变,杀杨国忠,并逼唐玄宗缢死杨贵妃。而事件之后,李辅国辅佐太子李亨登基,是为唐肃宗。

唐肃宗通过“安史之乱”认为武将不可靠,只有宦官才可靠,从李亨开始,宦官李辅国、程元振等开始操纵军政大权,宦官势力日益嚣张,同时,肃宗同时又宠信张皇后,纵容她干预政事。在此状况下,加封为元帅府

行军司马,开始掌握兵权,这等于是掌握了朝廷的命脉。

在唐代前期,兵权皆由武将所掌控,宦官无权染指兵权。宦官最早接触兵权,大概是在唐中宗的皇后韦氏主政时期,韦氏派遣宦官薛思简带领着五百人,前往筠州防范中宗的庶长子谯王李重福发飙,开了宦官染指兵权的先例;此后,唐玄宗李隆基也曾派宦官杨思勖出兵征讨蛮夷。但这都是临时性的,而唐肃宗给李辅国等宦官的却是实际对兵权的掌控。

在代宗时期,代宗逃到陕州,当朝廷军队围攻陕州时,神策军卫伯玉部奉命参战,宦官鱼朝恩成了神策军观军容使,卫伯玉奉调入朝,神策军归郭英乂带领,郭英乂奉令入朝,神策军便归宦官鱼朝恩统领,而且,陕州节度使所辖的军队亦并入鱼朝恩统领的神策军,总兵力达一万多人。回朝之后,鱼朝恩以保驾有功,被封为天下观军容宣慰处置使,并统率京师神策军,之后,他又领国子监事,兼鸿胪、礼宾等使,掌握朝廷大权。他不但干预政事,慑服百官,还置狱北军,迫害无辜。根本就不把皇帝放在眼里。

而到了建中四年,唐德宗因以司衣卿白志贞取代宦官为神策军军使,遭遇“泾卒之变”。事件平定之后,德宗认为文武大臣皆不可信任,重新将神策军交由宦官统领,并置左、右厢都知兵马使,后改为左、右神策军,并置左、右神策军护军中尉,皆由宦官担任。宦官掌握神策军已成制度,他们不谙军事又任用亲信奸佞,军队成了他们压制异己的力量,而军队因缺乏训练根本就没有战斗力,致使中央军的战斗力跟地方藩镇的军力相距甚远,因此,晚唐时期,中央军力根本无法抗衡强藩,最后,朱温虽然灭了宦官集团,但却也让唐朝灭亡了。

神策军的主要任务是拱卫京师、护卫圣驾,并担负着牵制藩镇军队及征讨的任务。而这样一支强大的军队掌握在宦官手中,便使宦官有恃无恐,这成了宦官专断朝政的兵力支撑力量,所以,他们才敢玩弄大臣于股掌之间,敢于妄行废立之事,甚至敢于谋害皇帝。

(三)宦官势力的膨胀,成了朝中文臣党争的依靠力量,这更助长宦官权力增大。

宦官掌控了兵权,势力膨涨加快,这一方面是侵害了旧有官僚集团的利益,因为宦官控制朝廷,自然就剥夺了朝中大臣的权力,而且还威胁皇帝,这与朝臣产生了冲突。但是,宦官掌控着兵权,所以比朝臣更强大,曾有朝臣想除掉宦官,但都失败了,这使宦官更为猖獗。这就造成了另一个方面,即朝臣们为了在政见党争中获胜,也需要借助掌握实力的宦官的支持,反之,宦官为了稳固自己的地位也需要朝臣的协助,这中互动自然助长了宦官权力的进一步加强。

比如,“牛李党争”从唐宪宗时期开始一直争斗到唐宣宗时期才结束,将近40年争个不停,唐武宗时,李党达到鼎盛,牛党纷纷被罢免;唐宣宗的前期,李党纷纷被赶出中央,贬谪到地方为官,最终以牛党苟延残喘、李党离开中央而结束。“牛李党争”两派争斗,完全依附于宫廷中宦官势力之下,争斗两败俱伤,但却助长了宦官势力的增强。唐文宗感慨说:“去河北贼易,去朝中朋党难!”自然,在他看来,宦官比一直在党争的朝臣更可靠。

(四)官诱导皇帝沉溺于逸乐,而乘势掌控朝中权力。

晚唐的皇帝除宪宗和文宗外,都是很软弱的,而宦官却是比较强势的,宦官久争朝政,他们除了执着着掌兵权,与朋党朝臣勾结,还有一个重要的手段便是诱导皇帝安于逸乐,使皇帝沉迷声色,而当皇帝醉心于享乐之中时,皇帝也就把权力都交给了宦官,如此一来,皇帝也就成为宦官的傀儡,宦官能干预宰相、藩镇的任免升迁。皇帝疏于理政,宦官操控权柄,晚唐时期,基本上都是这种状况。此外,在晚唐多数时间内,宦官还常常执君命出使,指挥节度使等地方官,所以,宦官干预朝中朝外政务,并于升迁上来的大臣互相勾结,大臣为保仕途荣华,也积极奉承宦官,沆瀸一气,让朝中风气大败坏。

总之,晚唐的宦官专权是在藩镇割据出现,节度使力量增强的条件下产生的,也是因为朝臣党争让皇帝无法信任,才助长了宦官力量的增强,而宦官的专权,对晚唐的政治产生了致命的影响。宦官专权来源于政权的腐败,又助长了政治腐败。宦官的腐败也是皇帝造成的,正如著名史学家白寿彝先生所说的:“一般来说, 在皇帝勤于政事, 积极有为的时候, 宦官是难于插手政治的。反之, 在政治腐败, 皇帝不理政事或难于理政的时候, 宦官则往往乘隙而入, 染指于政, 甚至左右政局。”晚唐皇帝多数是非常无能的,宦官自然也就能强势专权。

唐初的李世民创造了贞观盛世,当时的唐太宗是多么威风,可惜,到了晚唐,皇权越来越弱,竟有皇帝称太监为“阿父”的。为了制约朝中权臣,防备藩镇强使,晚唐皇帝用宦官来监视、控制朝臣,监督节度使和统兵将领,为的是分割、削夺各种强势权力,可惜,事与愿违,皇帝的权力不但没有得到强化,而且还助长了宦官集团的崛起,成了执掌军政大权的一派力量,在最后形成宦官专权局面。宦官专权其实是皇权旁落的产物,更是皇权与相权、皇帝与朝臣、中央与地方矛盾斗争的结果,而晚唐宦官如此专权,是最腐败的政治力量的最反动的表现,是专制皇权发展到腐败状态的必然反应,也是唐王朝覆亡的根本原因之一,宦官专制加速了唐王朝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灭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