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小學化”,給小學不是幫忙,而是幫“倒忙”


近年來,幼兒教育“小學化”現象日益普遍,日趨嚴重。這種違背幼兒身心發展規律的做法給幼兒帶來許多方面的傷害。

幼兒園“小學化”,給小學不是幫忙,而是幫“倒忙”

1、扼殺幼兒的學習興趣

學齡前兒童身體器官發育很不完善,專注力集中時間很短。幼兒園要求幼兒像小學一樣,整節課拼拼音、寫生字、做算術題、記英語單詞,假如出現錯誤,還會受到批評、呵斥。這樣,使幼兒早早地在心裡對學習產生厭惡、恐懼,總認為學習是一件極其痛苦的事情。學習興趣因此蕩然無存。

幼兒園“小學化”,給小學不是幫忙,而是幫“倒忙”

2、鉗制幼兒的思維發展

貪玩好動是幼兒的天性。幼兒園應該讓幼兒在玩中學,學中玩。在玩中學會觀察,學會思考;在活動中學會交流,學會合作。幼師在遊戲的關鍵節點,見縫插針,不失時機地提出問題,藉此培養幼兒的發散性思維能力。而“小學化”的幼兒教育,枯燥呆板,不利於幼兒想象力的發揮和創造性思維能力的培養,只會使幼兒頭腦僵化,過早地成為“書呆子”。

幼兒園“小學化”,給小學不是幫忙,而是幫“倒忙”

3、擾亂幼兒的學習計劃

走進許多幼兒園,都可以看到教室牆壁上赫然張貼著課程表。漢語拼音、寫字、英語、算術堂而皇之地排列在課表上。特別是大班(學前班),課表幾乎與小學一年級類似。幼兒進入小學,任課教師將會按照課程標準和課程計劃系統性、條理性地教學語文、數學等各科知識。幼兒園“小學化”,孩子進了小學,本來的新課就變成了複習,本來香噴噴的“新鮮飯”就變成了乾巴巴的“剩飯”,使小學一年級的學習完全變味。這樣的學習效果會好嗎?

幼兒園“小學化”,給小學不是幫忙,而是幫“倒忙”

4、忽視幼兒的行為習慣

自立自信、誠實守信、團結協作、文明禮貌、惜時守時、勤儉節約、做事專注、遵章守紀、講究衛生、愛護環境……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是孩子步入小學以後快速適應校園生活、實現品學兼優的先決條件。幼兒園“小學化”,把主要精力都花在聽課做作業上,必然會忽視對幼兒行為習慣的培養。

幼兒園“小學化”,給小學不是幫忙,而是幫“倒忙”

更為奇葩的是,一些幼兒園每天放學還給幼兒佈置家庭作業,期末甚至還組織考試,給家長髮放考試成績通知書。學齡前兒童過早地被貼上了考試成績和班級名次的標籤,使一部分學習成績低下的幼兒沮喪頹廢,傷害了自尊,喪失了自信。幼兒園“小學化”,看似給小學幫忙,實際上幫的是“倒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