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當年慈禧不是死在1908年,而是多活10年還能為清朝續命嗎?

餵你袋鹽2


慈禧太后多活10年能夠續命大清 關鍵在於這10年是否實行君主立憲

這個問題的本質是大清立憲運動為何失敗、大清為何滅亡。在這個問題上,有很多觀點和看法,但基本上都是從漢人、被統治者的角度去看待,很少人能夠從滿人、統治者的角度去看待。

對於漢人而言,分為兩派:

革命派,一心推翻滿清,不用多說;

立憲派,要求實行英國式議會立憲,否定大清公佈的日本式立憲,認為大清擬定的日本式立憲是假立憲,英國式會議立憲才是真立憲:

核心就是憲法是有大清皇帝制定,還是由召開的國會制定。

滿清皇族不同意同意馬上召開國會、讓國會制定憲法,堅持皇族制定憲法——即便是過渡性質的憲法。

1910年立憲派在1月、6月、9月三次大請願運動只有一個主題:開國會、成立內閣,實行英國式議會立憲。

立憲派要求在1911年開國會、成立內閣,完全取代大清內閣軍機處和1906年設立的11部,施行行政權力。

簡單說,就是要一夜變天!

皇族對此的讓步是:

1906年確立預備立憲;

1908年頒佈慈禧太后親自裁定的欽定憲法大綱,宣佈10年後立憲;

1909年各省舉行諮議局選舉;

1910年諮議局開始運作,在立憲派壓力下,宣佈縮短5年實行立憲,在開國會前實行責任內閣;

1911年,廢除軍機處,成立責任內閣,並宣佈3年後開國會立憲。

立憲失敗的原因:

1、從英式立憲和日式立憲之爭演變為滿漢之爭,導致漢人不再支持滿人,旁觀滿清滅亡,也失去了五族共和的機會;

2、憲法制定權之爭必須由國會制定,否則是假立憲。這是漢人的主體意見。但中國2000年的體制能夠一夜之間變成英國式議會制嗎?即便是英國,從1295年愛德華一世的模範議會,到1689年的權力法案,也經歷了394年,經歷了15世紀晚期的薔薇戰爭、1642到1651年的英國內戰、1688到1689年的光榮革命三次洗禮。

立憲派想要用1年時間從2000年帝制時代,進入20世紀時制衡完善的英國議會時代,簡直就是天方夜譚!

這和光緒帝的百日維新基本一致。假如立憲派如願在1911年開國會立憲成立內閣,其結果就會王安石變法一樣,導致社會動盪。

事實上北洋政府時期的生活動盪,不會因為大清馬上開國會成立內閣而消失。英國和法國在變革上流血的歷史,證實了想要一夜之間顛覆,是痴人說夢。

3、慈禧太后死後留下的權力真空。無論是載灃,還是袁世凱,都難以和控制大清47年的慈禧太后相比。


假如慈禧太后不死:

1、載灃就沒有必要限制袁世凱的軍權而罷黜袁世凱——因為慈禧太后,袁世凱不敢動彈;請願運動可能不會發生,即便發生,慈禧太后的處置手段會比載灃更高明:

2、提拔立憲派人物進入朝廷進行預備立憲,即可讓立憲派熄火,載灃不敢這樣幹,是因為他沒有慈禧太后這樣的威望和手腕;

3、立憲派急於立憲,除了慈禧太后死後,大清無人有震懾全國的威望人物之外,還有日俄二次密約圖謀滿蒙的外在刺激,這些處置手段,慈禧太后相對比較擅長;

4、袁世凱沒有機會控制大清朝政,和南方立憲派議和,只能乖乖率領北洋軍滅了南昌軍。

慶親王內閣合影

慶親王內閣是假立憲嗎

1、比較下慶親王內閣和袁世凱內閣:

慶親王內閣:

內閣總理大臣慶親王奕劻(從傳統角度是符合的,畢竟這麼多的滿清王大臣存在著)

協理大臣(即副手)那佟、徐世昌(一滿一漢,符合傳統)

外務大臣梁敦彥;

民政大臣肅親王善耆;

度支大臣(即財政部)鎮國公載澤;

學務大臣唐景崇;

陸軍大臣蔭昌;

海軍大臣貝勒載洵

司法大臣紹昌;

農工商大臣貝子加貝勒銜溥倫;

郵傳大臣盛宣懷;

理藩大臣壽耆;

都御史張英麟;

弼德院(皇帝顧問處)院長陸潤庠;

弼德院副院長榮慶;

典禮院學士李殿林

典禮院副學士郭曾炘。

滿族:奕劻、那佟、善耆、載澤、蔭昌、載洵、紹昌、溥倫、壽耆等9人;蒙古族:榮慶1人;漢族:徐世昌、梁敦彥、唐景崇、盛宣懷、張英麟、陸潤庠、李殿林、郭曾炘等8人。


2、袁世凱內閣:

內閣總理大臣:袁世凱

外務大臣梁敦彥

民政大臣趙秉鈞

度支大臣嚴修

學務大臣唐景崇

陸軍大臣王士珍

海軍大臣薩鎮冰

司法大臣沈家本

農工商大臣張謇

郵傳大臣楊士琦

理藩大臣達壽

袁世凱內閣1個滿人,其餘都是漢人,其中2個人還是慶親王內閣的。相比之下,慶親王內閣還有4個漢人,其中徐世昌擔任協理大臣、梁敦彥擔任外務大臣,都是重要職務。

袁世凱內閣比起慶親王內閣相比,更不平衡。難怪蒙古人一心想走——你們漢人自己玩吧!什麼五族共和!

實質上作為3年過渡期的慶親王內閣,是大清參考西方和國情做的過渡性內閣,比起立憲派的英式內閣,更符合漸變改革的要求。

2000年帝制下,欽定憲法大綱中規定立法否決權、解散國會權、行政權、人事權、兵權、宣戰媾和權、司法權等,都符合帝制傳統,雖然議會只有立法權——但這正是議會的本質。


綜述

如果慈禧太后多活10年,唯一的作用是慈禧太后繼續震懾大清。但如果慈禧太后繼續10年立憲的方針,也只是讓大清晚十年滅亡而已。

相比,如果慈禧太后宣佈提前5年或7年開國會、立憲,大清有3到5年的立憲過渡時間,完成帝制和立憲制的轉變,相對而言,大清未必會亡。

一句話到底:大清的立憲改革,必須有強有力人物的震懾才能進行;日本的明治變法和俄羅斯的彼得大帝變法都是如此。

載灃,袁世凱,孫中山,都玩不轉這盤只有慈禧太后才能玩的棋局!



每天原創,給你有價值的觀點!
隨手關注,你的支持才是動力!

歷史哨聲


慈禧不死,一則袁世凱不敢造次,二則推動立憲穩步進行,革命黨無從勝利,說不定當今紫禁城依舊住著大清皇帝。

1908年11月15日下午5時許,慈禧逝。讓我們先看看慈禧的臨終遺言:

此後,女人不可預聞國政。此與本朝家法相違,必須嚴加限制。尤須嚴防,不得令太監擅權。明末之事,可為殷鑑!

晚清時的大清地圖

這遺言看什麼?我們可以大加鞭撻,歧視女性。嗯,確實,不過今天我要說的不是這個,我們要看的是慈禧臨死了最關注的是什麼,無非女人和太監干政。死的時候所說的就是彼時彼刻她最擔心的依舊是朝廷內部,另一方面也可以說朝廷之外根本沒有讓慈禧死不瞑目的事,再進一步說,慈禧牢牢的把控著當時的局勢,直到逝世。

立憲時慶賀場面

其實慈禧在兩年前,1906年,就頒佈了仿行憲政的懿旨,1908年逝世前幾個月也頒佈了《欽定憲法大綱》,制度層面相對溫和的變革在有條不紊的進行。這次不是之前光緒帝的百日維新,雖然不錯,但是過於激進,沒人支持,關鍵還沒有權力。而這次,慈禧這位權力核心積極推動,同時本著“大事緩做”的原則穩步推動,因為社會改革這玩意具有不可逆性,敗了能把整個改革給否了,必須慎之又慎。就這麼下去,說不定大清就進入了類似英國那樣的君主立憲政體了。可能剛開始皇權依舊強大,但是英國王室在光榮革命後也不是瞬間被架空的,被架空也有一個長期過程。

上圖為皇族內閣

不過,可惜的是,慈禧這位權力核心在1908年末溘然長逝,新上臺的是小娃娃,根本不懂事,攝政王大人也沒有慈禧那般威信,整個領導層陷入內鬥,最終以將袁世凱踢出朝廷為結局,看似“完美”,實在撕裂大清統治層,袁世凱是走了,但是權威也帶走了。整個朝廷架空,不僅不再推動什麼憲政,還藉著憲政拼命增加皇權,增強朝廷的威信,於是在1911年5月搞了個皇族內閣,本來革命派還沒那麼受歡迎,立憲派也心向朝廷,一看內閣全是皇族,大失所望,轉向革命派。不久之後,武昌起義,辛亥革命起,星火燎原燃遍大半天朝。

這個時候,大清依舊有希望,畢竟資產階級有軟弱性嘛,不過清廷已經得罪了袁世凱,袁世凱不認這朝廷了,最終逼著大清小皇上退位,皇朝至此完。

如果慈禧不死,清廷就不用再次陷入權力內鬥,袁世凱也不會告老還鄉,清廷兵權穩固。立憲依舊會穩步進行,立憲派不會倒向革命派。一旦立憲有了些許效果,會更加擠壓革命派的市場,轉向溫和的立憲派,轉向大清朝廷。既然能夠和平爭取權力,雖然少了點,但是總比打打殺殺流血死掉好得多。

如果慈禧再多活十年,大清續命沒有太大問題。可問題是,紫禁城也不會叫故宮,您也買不到票進去參觀嘍,而且那些清宮宮鬥劇估計也為了顧及皇家面子也沒法拍了,還有,沒準老爺們兒還拖著個大辮子,洗頭很不方便,擠地鐵還容易夾住,想到這,您還樂意麼。


北玄武


慈禧多活十年,我覺得清朝還是可以多殘喘些年頭的。

一、慈禧有能力對付袁世凱

拋開其他的不是,清帝之所以在武昌起義不久之後宣佈退位,除了革命黨人的打擊外,袁世凱這個人玩弄手腕逼迫也是重要的一個原因。

在攝政王載灃和裕隆太后面前,袁世凱就是個人情,但是若是慈禧在,袁世凱就不敢如此囂張了。

慈禧能夠成為清朝唯一的女性獨裁者,在權謀手腕方面自然是有厲害之處的。像號稱鬼子六的恭親王、強勢如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那樣的牛人,慈禧應對他們都是遊刃有餘的,對付袁世凱自然也是足夠的。

至少在袁世凱勢力開始有獨大的趨勢時,慈禧會敲打他,會扶持另一人制衡他,向來帝王平衡術是他們玩的最溜的手段。

有慈禧在,晚晴至少不會被袁世凱耍手段逼著主動退位。

二、列強仍會繼續以慈禧為代理人

武昌起義後,列強對革命的自然是不會感興趣的,對於能危害到列強在華利益的一切勢力列強都不會支持。所以事實上列強都選擇了袁世凱而非孫中山。

如果慈禧仍在的話,清朝仍有足夠的實力應對革命黨,列強自然繼續視她為最好的代理人,也不會存在選擇袁世凱的可能了。

而且以慈禧的那句“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她會出賣更多的利益來尋求列強的支持。

三、慈禧在滿族權貴中的威望

慈禧執掌晚清政權近半個世紀,在滿人心中那是一面比皇帝還有影響力的旗幟。袁世凱之所以能壓住一班滿族重臣,就是因為滿人缺乏一個靈魂人物。宣統帝太小,攝政王很多人不服,裕隆太后政治能力若。如果慈禧還在,這都不是問題,正是靈魂人物的絕佳選擇。

即便是清帝宣佈退位後,還是有不少滿人重臣手握重權,捍衛清朝的。有慈禧在,他們自然會聚集在慈禧的旗幟下,打出“勤王”旗幟,做真正的勤王之舉的。

慈禧的“老佛爺”稱號不可是叫著玩的。

即便是武昌起義有一些省份宣佈獨立,很多省份也不是真的傾向革命黨,不過是渾水摸魚,藉機觀望罷了。如果慈禧還在,他們不需要觀望。

四、慈禧在民間的威勢

或許有人覺得這一點很荒謬,慈禧能有什麼威勢呢?但是當一個極權統治存在已久的時候,百姓生活在他們的陰影之下,會對極權者產生一種畏懼,這幾乎就是一種條件反射性的畏懼。哪怕極權者已經奄奄一息,只要是他一息尚存,他的一個眼神也會讓人畏懼。

當然堅定的革命者是不會畏懼慈禧的,但問題是這世間不是所有人都是革命者,更多人只是“旁觀者”。

所以,如果慈禧多活十年,清朝是可以多拖延壽命的。


微史春秋


我給出答案:正常條件下,慈禧多活10年還是能夠為清朝續命10年。那麼,有人可能會問慈禧為什麼能?不介意的話,我想給大家拋磚引玉一個問題“秦始皇不死,再活20年,秦朝會不會亡?”

這個問題有點傻,小編“子屠龍"敢說秦始皇再活30年天下都不會亂。因為在秦朝的整套統治模式就是秦始皇設計的,他心裡最清楚帝國的方方面面、輕重緩急。他是大秦巨輪的船長,他能夠很好的掌舵。

秦始皇對帝國的統治,人民的壓力可一點都不比秦二世時候輕,舉幾個數字:2000萬人口的國家,築長城用40萬人、平嶺南派50萬人、修秦始皇陵和阿房宮各用(有資料說一共)70萬人,還有工程浩大的馳道網、規模驚人的徐福船隊……

秦始皇的統治後期連續犯了幾個大錯,但是他的能力這麼強,縱然出大錯,依舊能夠牢牢的控制住國家穩定的局面,權力使用的槓槓的。然而,權力一旦交到兒子胡亥身上,馬上就變成帝國的災難,統治集團分崩離析、天下萬民不堪用命,最終秦朝亡。

慈禧的統治也是一個道理,她在1861年辛酉政變(又稱“北京政變”),獲得大清的最高統治權,經過近半個世紀的統治,已經深知帝國的運行之道,也精通駕馭臣下的權謀。

歷史的進程是一步一步的,再巨大的變化,也是小變化積累而成。雖然那時候清朝的統治日益動盪,但是慈禧如果能多活10年,以她長久以來樹立的統治IP效應,以及她本人的統治管理能力,給清朝續命10年,應該不在話下。

不過即使這樣也是“迴光返照”式的統治,因為世界潮流已經發生變化、中國的國情也在變化,民主共和是時代的趨勢,誰也不能阻擋。

因此,小編“子屠龍”覺得慈禧太后再活10年,那麼就能夠延續清朝統治10年。最根本的原因是她的政治才能深度契合適應晚清國情,能夠掌控從上到下的官僚體系內的權力應用,短短的10年還是可以做到的。


子屠龍


慈禧,生於1835年,咸豐生前的西宮太后,深受咸豐的寵幸在晚年之時陪伴咸豐左右處理政事。一生歷經咸豐、同治、光緒三朝,在同光兩帝年幼之時都在當時執天下之牛耳,垂簾挺政的歷史想必我們並不陌生。而相對於大多數人對於慈禧為清朝續命的認識我有不一樣的認識。

慈禧從來就不是昏庸之人

在咸豐帝死後,慈禧、慈安與恭親王聯合發動的辛酉政變中展現出的才能來說,想必之後的同治皇帝和所謂的“雄才”的光緒皇帝而言,慈禧的政治是非常優秀的。一方面僅僅處死肅順一夥的主犯,未給政變造成更大的流血事件。另一方面也焚燬之前私通顧命大臣的朝廷其他臣子的信件,給整個朝廷緩解了政變的陰霾,穩定了大清帝國中央政治結構的框架,不讓中央出現危機。地方上更是重用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等洋務派,憑藉自身在中央的權力為地方的洋務派緩解來自上層的保守派的壓力,這一點上,慈禧在中央的作為功不可沒。而在戊戌變法期間,雖然慈禧撤簾歸政後,因為其多年當政的才能,在變法的百日之內光緒幾乎每天都會去頤和園請教變法事宜,即每次光緒在慈禧居處請安之後都會頒佈政令,這就意味著戊戌變法光緒所頒佈的詔令與慈禧密切相關!

慈禧從來就不是保守之人

辛酉政變的成功在一種意義上是開明人員對上保守人士的勝利。分析當時的史料可得知:在對外關係的處理上面,肅順一幫大臣主張一昧的“剿撫”,擺出完完全全的傳統意義上的“天朝上國”的姿態,從不正視與外國方面的外交關係,不斷與西方國家產生摩擦,交惡。而慈禧的主張顯得就開放許多,在頤和園的生活的期間,時不時邀請各國公使夫人至身邊一起開個“party”之類的,聯絡聯絡感情,一起合照留影啥的(雖然老年的慈禧確實不好看,勇氣可嘉)。不僅如此,在參與戊戌變法期間光緒所頒佈的聖旨的制定的同時,在周圍王公大臣的女眷“吐槽”光緒損害自家先生的利益時。慈禧也是語重心長的勸道:“改革嗎,總是要損害某些人的利益的!”

慈禧與光緒的關係向來不是很糟

也許當代的對於慈禧與光緒的關係看的總是特別的偏見,也不知是否受到了德齡宮女的誤導還是戊戌期間對於他們之間關係惡化的謠言。一個從小在慈禧身邊長大的光緒,論血緣,光緒是慈禧親妹妹的兒子,所以他們從小的關係是很親近的。有關的清代野史交代也是當出現打雷天氣的時候光緒總是躲在慈禧的懷抱裡面哭泣。而在戊戌政變中慈禧與光緒之間的間隙隨著時光一起流逝了吧,在八國聯軍攻入北京城的時候也是他們母子倆一起逃亡西北,在這生死存亡面前什麼仇恨都會煙消雲散的。

一個政治才能高,心地善良,開放的慈禧在用人上知人善任,慧眼識英才的貢獻為當時的清帝國的穩定與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影響。憑藉自身對於國家的掌控與自信,在中央上做到了即使是王朝末期也少有的中央集權。慈禧對於清朝的掌控使得當時的革命黨人僅僅對於王朝來說是“流匪”,並不具備對於中央朝廷有實質性的毀滅的能力;而袁世凱在慈禧的面前也是很少顯露出對於中央的背叛之心;臨近晚年頒佈新政銳意革新!

因此假如慈禧多活10年,讓當時的新政更加的貫徹到全國各地,清朝也許會是另一番光景了!


歷史中的眼淚


如果慈禧太后在1908年沒有死,多活十年,還能為清朝續命嗎?我的答案是:能續命,但最多幾年,不可能超過十年。

我們首先來看慈禧太后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公元1861年,咸豐皇帝病逝於承德避暑山莊,慈禧太后夥同恭親王奕訢發動的辛酉政變,處死了肅順等八為輔政大臣,掌握了朝廷大權,從此開始了她對中國長達47年的統治。

慈禧擁有著強烈的控制慾望和政治野心,同時也擁有一個政治強人所必需的特點:她意志堅定、不為感情左右、善於抓住機會、更善於平衡關係。因此,慈禧太后歷經了從太平天國運動、第二次鴉片戰爭、中法戰爭、中日甲午戰爭、八國聯軍侵華、日俄戰爭等一系列戰爭,她始終牢牢控制著中央政權。

雖然自己太后有著旺盛的控制慾望和強烈的政治野心。但必須說明,慈禧太后絕非通常意義的“明君”,更不是能夠勵精圖治,擁有雄才大略的統治者。慈禧太后的一切政治手段和目標,都不過是為了鞏固自己的權勢,並且享受權勢帶來的好處。因此,慈禧太后活的時間長短,對於國家並無好處,更不會改變清朝末年人民的水深火熱的生活。


恰恰相反,正是在慈禧太后統治中國的這47年間,中國徹底淪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人民的生活日益困苦,中國的經濟瀕臨崩潰,列強在中國肆意橫行,中華民族正由巔峰滑落至深淵。除了官僚貴族和買辦階層,包括地主階級在內的中國人民生活愈發悲慘,越來越看不到未來。因此,清政府的統治是普遍受到人民的反對的,並且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反抗越來越強烈。

因此,如果慈禧太后沒在1908年去世,繼續統治的中國,倚仗著她高超的政治手腕、在清廷中較大的威信和較強的控制能力,可以為清廷續命幾年。但對於中國人民來說,慈禧太后沒有任何值得尊敬的地方,更不會因為她的統治放棄反抗,放棄革命。所以,革命乃至勝利依然會發生,只不過晚幾年罷了。


而早在八國聯軍侵華,慈禧太后倉皇帶著光緒帝逃往西安時,東南各省的督撫已經對清廷不抱有希望。以張之洞、劉坤一等總督為首的東南各省督撫聯合互保,並準備在事不可為時,推舉李鴻章為總統。

從“東南互保”的事情可以看出,此時,包括清廷的重臣在內的地方督撫,已經對慈禧沒有多少畏懼,也不抱有多大希望。慈禧太后此時的威信已經滑落的很厲害。單靠政治權謀和政治手段,慈禧對控制全國已力不從心。

而到了1904年日俄戰爭時,日本和俄國兩個列強在中國的土地上廝殺。數百萬大軍對東北的中國人民和資源造成的極大的破壞,以慈禧為首的清廷,居然號稱“中立”。清廷的懦弱與無奈可見一斑。這件事進一步削弱了慈禧的威信,也許,中國人民更加看清了清廷的真面目。

隨著清廷統治的進一步腐朽沒落、列強的進一步侵略,同時,西方的民族主義和民主共和的思想進一步傳播。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的中國人民已經不堪忍受清廷的賣國統治。革命的思想如星星之火,隨時可以燎原,民主共和的思想已經逐步深入人心。清廷的統治根基已被動搖。

同時已經訓練了北洋六鎮的袁世凱,已經牢牢掌握了北洋軍,哪怕慈禧太后也無法剝奪袁世凱對北洋軍的控制。

因此,內有袁世凱虎視眈眈,外有革命思想迅速傳播,哪怕有慈禧太后的坐鎮,已經徹底失去人心的清廷,也無法繼續保持統治,革命的火焰隨時可能爆發,將清廷徹底毀滅。


鳶飛九天2018


慈禧死的恰到時候。如果再晚死十年,就不是簡單的開棺虐屍了。



軍隊不保朝廷

晚清時期的武衛軍,早期還能相互牽制。八國聯軍之後,武毅軍被毅軍收編;直隸新軍被打散;甘軍被勒令解散。保衛京畿還有戰鬥力的部隊,就只剩袁世凱的北洋新軍和宋慶的毅軍。

宋慶死後,毅軍的統帥薑桂題跟袁世凱穿一條褲子,他倆是義結金蘭的關係。張勳、曹琨都是從毅軍跑出來投奔袁世凱的。如果袁世凱不想保滿清,毅軍一樣不會替滿清賣命。


(薑桂題)

另外插一句,薑桂題比袁世凱大16歲,比袁世凱晚死六年。不是北洋系出身,但比北洋系所有人的資格都要老。袁世凱逼清帝退位,他支持。袁世凱當皇帝,他也支持。北洋系幹什麼,他都支持。毅軍幾乎就是北洋軍的跟班,北洋軍揍誰,毅軍就揍誰。

而且不僅是軍隊,連警察也歸袁世凱節制。整個直隸的防務,都在袁世凱和北洋軍手上。慈禧能撤掉袁世凱,能逼袁世凱把兵權交出。但是,她不可能把整個北洋系都撤掉。

朝廷沒有威嚴



八國聯軍侵華,東南互保,慈禧事後不僅不追究,反而還要獎勵。

滿清在庚子國難之後,完全淪為洋人的代理人了。洋人的意志,就是清朝的意志,而慈禧是他們的總代理人。東南互保的三總督也代表了洋人的利益,慈禧不僅不敢追究,還得仰仗他們。

後來搞君主立憲制,五大臣留洋考察,頒佈《欽定憲法大綱》,都是在拖延時間。

《欽定憲法大綱》頒佈於1908年8月,慈禧是1935年生人,頒佈憲法大綱的那年,她已經73歲了。

農村有句俗話“七十三八十四,閻王不叫自己去”。巧的是,慈禧就是在頒佈憲法大綱的同年病死的,死在了73歲這個坎兒上。

而《欽定憲法大綱》中規定,預備立憲期為十年。也就是說,慈禧她知道自己壓不住局面了,能拖就拖。如果73歲不死,再過十年,84歲也差不多真的要死了。反正她死了,死後洪水滔天,與她沒有關係。

清末新政不得民心

清末新政都是好政策,但好事不能集中在一起幹。

新政需要花錢,老百姓就要多繳稅,老百姓不支持清政府。

《欽定憲法大綱》頒佈時,搞了一個“皇族內閣”,滿族九人漢族四人。漢族官僚失望了,不支持清政府。



朝廷對於立憲期,一拖再拖,立憲派的梁啟超認為是“吐飾耳目,敷衍門面”。立憲派也不支持清政府。袁世凱也是看到立憲此之後下了決心,這個朝廷他也不打算保了。

新政就是慈禧力排眾議,堅持推行的。本意是保她的大清,反倒成了滿清的催命符。只不過慈禧死的早,看不到滿清滅亡的那一天而已。

清政府,尤其是紫禁城的皇族,在最不該得罪人的時候,得罪了所有擁護他的力量。滿清這艘船,真的是一艘破船。慈禧也撐不起這艘破船的舵。


Mer86


我覺得有慈禧在,大清再續上十年是沒有問題的。

慈禧雖然非常自私,但實際上是非常聰明的。她是守舊派,但也是個現實主義者。在必要的情況下,她也是願意妥協、做出一定的改革的。

比如說,大清一向是重用滿人、防備漢人的。但是在太平天國運動爆發時,八旗兵已經沒有戰鬥力了,清政府不得不重用漢人大臣。慈禧也表現的很大度,給了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袁世凱等以重用。這些人在清末都幹了不少事,比如洋務運動、辦學堂、辦新軍等。沒有慈禧的支持這些革新也是幹不成的。

光緒想要搞變法時,慈禧也是支持的。只是帝黨要趁機奪她的權,慈禧才殘酷鎮壓了戊戌變法運動。慈禧搞的新政措施有很多,一點不比維新派差。

清末時期的新政有洋務運動、廢科舉、辦學堂、派留學、編練新軍、辦鐵路、辦郵政等。慈禧晚年甚至準備施行君主立憲。前人一般把這些改革的功勞歸功於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袁世凱、張之洞等人。但慈禧才是當時的最高領導,沒有她的點頭,這些事怎麼能辦的成?

當然,我這裡並不是要洗白慈禧。慈禧對於推行以上的這些革新並不積極。她大多都是迫於形勢,不得不為之。所以,清末的各種革新、新政,都做得很不徹底。

但慈禧畢竟是識時務的人,很善於根據形勢,做出應對。她最終迫於形勢,開國會、頒佈憲法、施行君主立憲的可能是很大的。

只要慈禧真的同意立憲,那大清還能續上很多年。像孫中山這樣的激進革命派只是少數。大多數人其實是支持改良的。畢竟革命破壞大,也會損害很多人的利益。

慈禧雖然對於改革並不太積極,但她只要做出一定的改變,就足以暫時阻止革命。畢竟只要日子還能過,還有希望,多數人都不會去革命的。

至於慈禧的繼任者,攝政王載灃,就太不識時務了。慈禧時代一直重用漢族大臣,載灃卻排斥漢人,袁世凱被罷官,還搞出了一個“皇族內閣”。慈禧一直對地方放權,載灃卻想集權。最終讓滿清得罪了所有人。改良主義者也拋棄了滿清,跟革命黨聯合了起來。袁世凱這樣的實力派也不再願意為清朝效命(之前曾國藩、李鴻章可都是忠於大清的呀)。


國史拾遺


老佛爺雖然名聲不太好,但是政治能力在晚清歷史上,是出類拔萃的。(慈禧劇照)

從咸豐皇帝駕崩起,慈禧先是聯合咸豐的弟弟奕訢奪得大權,接著扶持同治帝,以太后身份攝政,成為晚清的實際統治者。

老佛爺攝政47年,也是清朝最為悲催的47年。咸豐時期,結束了太平泰國的叛亂,而到了同治時期,慈禧開始重用漢大臣,李鴻章、張之洞等人,開始洋務運動。

同治短短13年,清朝對外取得了一系列軍事勝利,左宗棠收復新疆,中法大戰取得勝利,洋務運動也初見成效。當時,英國的一位權威人士,就曾言:亞洲如今有三大強國,中國、日本、俄國。

(同治皇帝朝局 劇照)

這些正是在慈禧太后等人的領導下,實現的中興之舉。

但另一方面,慈禧作為封建時代的統治者,她也有許多失敗的地方,如窮奢極欲,貪圖富貴,挪用軍費、用來給自己祝壽;

對待列強,心存僥倖心理,一味求和。中日戰爭、八國聯軍侵華等等,都是在慈禧的授意下,屈辱求和,用清朝的真金白銀來換取短暫的安寧;

內政,所用非人,並沒有給後人留下多少可用之才。奕劻,雖是皇室貴胄,但卻是十足的貪汙腐敗份子,但慈禧依然將他留給宣統皇帝,將其作為朝中重臣,處理朝政;載灃作為攝政王,明顯才能不足,但慈禧依然將他留下來,成為清朝最後三年的實際統治者。

慈禧的權謀,是高超的。在她的手下,北洋軍閥勢力已經形成,但依然聽命於朝局。袁世凱等人也是唯命是從,國內的革命形勢十分嚴峻,這不得不歸功於慈禧。

正所謂“成也蕭何,敗也蕭何”,慈禧因為擅長政治謀慮,權衡大臣勢力,得以穩固朝局,最後也因為權謀而結束大清。

載灃明顯才能不足,但他依然要用,一是此時滿族沒有人才了,二是載灃才能足夠平庸,這樣在慈禧死後,才不會有人替光緒帝翻案,讓慈禧太后不太平啊。再三權衡,載灃成了攝政王,他的兒子成了最後的皇帝溥儀。

事實也確實如此,載灃沒有為難死去的慈禧太后。

倘若慈禧在存活幾年,妥善處理好繼承人的問題,或者是與光緒帝和好,繼續讓光緒帝掌權,那麼清朝依然會更長久一些。<strong>

光緒帝,畢竟是成年皇帝,也是支持維新派的最直接動力,必定會有不少進步人士,大力支持;再加上慈禧太后的政治謀略,清朝可能最後真成了君主立憲的國家。


歲七夸父


滿清末年,所謂的重要人物,比皇帝影響力還大的,那也就非慈禧莫屬了。

這個人被後來的有些人吹噓成著名的女政治家,甚至有些人說如果她不死,大清朝還能延續下去。

真的嗎?

我們都知道,從1908年慈禧死後,清廷這迅速衰落,短短几年間就滅亡了。當年的慈禧雖然壞事做盡,但是總體上來說她也是清朝的主心骨,如果她能夠多活十年,清朝會怎樣呢?

這我們就要看看這位所謂的女政治家了。

其實,那些吹噓慈禧的人,本身也知道,慈禧根本就沒有什麼好吹的地方,無論是支持義和團還是向十一國宣戰,能顯示的都是其弱智的政治能力和高超的陰謀能力,也就是說這個人玩陰謀是可以的,要說搞政治,她搞下去滿清就只有一個下場,那就是滿清亡國滅種。


當然,慈禧具備統治清朝的實力。作為一個女人,慈禧能夠穩穩地坐在清朝統治寶座上幾十年,她絕對不可能沒有一點實力。賣國賣到頂點的話,她也能獲得西方列強的政治支持。所有如果她再多活十年,清政府應該還能夠繼續苟延殘喘幾年,但清朝的滅亡是絕對註定的。

因為當時的滿清就是一個病入膏肓的病人,其落後,反動,愚昧,黑暗,對外喪權辱國,對內離心離德,全國人民對滿清深惡痛絕,滿清就是一個腐朽到可以被風吹倒的房子,指望慈禧這樣政治低能的人來裱糊?那根本就不可能。

於慈禧太后若在,滿清滅亡的過程大概會更慘烈一些,遭遇的抵抗會強一些,傷亡會更大一些,而所謂的滿清上層那一撮人,大概也避免不了被審判上斷頭臺的命運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