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性的陶渊明

任性的陶渊明

任性的陶渊明

文\钟百超

一个人,一旦适应了某种生活方式,要改变或者放弃,都是两难的事情。

选择了城市,希望一辈子就生活在城市,无论富贵还是贫穷,都不原意离开;能够舍弃虚荣,重返农村者,毕竟是少数。一个农家孩子,好不容易考上大学,留在城里,要他放弃城市,确实是不容易做到。尤其安了家,有了孩子,更是不可能离开的。再加上城里工资高,生活条件优越,环境好,更没有离开的理由。

可是,农村来的人,即使生活在城里,心多半还是在农村。年迈的父母,那一座座泥砖屋,那几亩地,那几棵果树,那一片竹林,那一方鱼塘,那一座座山,那一条条河,以及那些一起长大的伙伴,无不让人魂牵梦绕。尤其是随着年龄的增大,这份情感越来越浓烈,越来越深厚。

怎么办呢?只好逢年过节回去看看,暂时消解一下内心的思念。可是,一旦离开故乡,那份情结依然紧扣在心里。即使在梦中,也常常回到故乡。这就是农村孩子所独有的苦痛和忧愁。尽管是淡淡的,但却是实实在在的,斩不断,理还乱。

生活在现代化的丛林中,我们无法摆脱物质、金钱和地位的诱惑。因而,只能在这种生存空间中暂时奋力图存,获得一种喘息的机会。在人与自然的距离越拉越远的时候,人性也就只有服从物性了。如果我们能够脱离物性的奴役,让物性服从人性,那么,我们就获得了做人的尊严。在这种新语境下,重读陶渊明,无疑具有现实意义。陶渊明来去自由,潇潇洒洒,毫无牵挂,让人羡慕不已。他凭什么如此任性呢?

陶渊明之所以成为陶渊明,一个最重要的因素是,他的根,他的家人,他的精神家园都在农村。一个男人可以外出谋生,到处漂泊,但不能没有一个稳固的根据地。妻儿在家乡,便是陶渊明心中最大的保障,有了家庭,来去就有了依归。“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你看他,从彭泽县辞官回来,心情是何等的焦急。即使日夜兼程,他还不断地问行人,回家的路还有多远,只恨天色亮得太慢了。“乃瞻衡宇,载欣载奔。”看到家门了,更是高兴得不得了,连走带跑,恨不得一步到家。如此归心似箭,如果没有贤妻在家,肯定是不可思议的。“幼稚盈室”是快乐的源泉。“僮仆欢迎,稚子候门。”试想一下,行李还没有来得及放下,一大群孩子就迎了上来,这个叫父亲,那个喊爹爹,心中有多么的快慰。“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在孩子们的簇拥中,进了家门,妻子已经把酒温热,倒入了酒杯,这种满足自不待言。“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更为惬意的是,一边喝酒,一边欣赏庭中的树。“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靠着南窗,尽舒傲气。家虽简陋,毕竟是自己的家,怎么舒坦,就怎样做。

热爱田园,热爱躬耕,也是陶渊明回归故乡的一个情结。“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家里有八九间房子,十多亩地,再开垦一些荒地,种上庄稼,足以养活一家人。“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在南山的山脚下,种了很多亩地的豆子,可是地里的野草比豆苗很长得茂盛。怎么办呢?只好一大清早就开始劳作,下地铲除杂草,直到夜幕降,才披着月光,扛着锄头回家。这个时候,露水已经降下,沾湿了他的衣服。尽管如此,也毫无怨言。只要辛苦有回报,丰收在望就知足了。

与众人同乐,使陶渊明获得了坚守田园的力量。“邻曲时时来,抗言谈在昔。”他家里经常是宾朋满座,一起谈谈过去的事情,畅所欲言。“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见有好文章,大家一同欣赏,遇到疑难处,大家一同钻研。“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春秋两季有很多好日子,经常同友人一起登高吟诵新诗篇。“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经过门前互相招呼,聚在一起,有美酒,大家同饮共欢。“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要干农活便各自归去,闲暇时则又互相思念。思念的时候,大家就披衣相访,谈谈笑笑永不厌烦。“悦亲戚之情话”,亲戚之间彼此来往,聊聊知心的话,心中又多了一份宽慰和鼓励。

和邻居一起劳动,一起饮酒,一起聊天,其乐无穷。与朋友们一起读书赋诗,一起探讨学问,何等泻意。“此理将不胜?无为忽去兹。衣食当须纪,力耕不吾欺。”陶渊明终于悟出了道理:凭着豁达、快乐、勤奋的生活理念,什么天大的困难不可以战胜?这样的生活,是不可以抛弃的。自力更生,丰衣足食,这就是上天的回报。

生活的情趣令陶渊明陶醉于乡间。没有生活情趣的人,人生是乏味的。“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陶渊明自小就是一个不落俗套,热爱山水的人。他喜欢游山玩水,寄情山水之间:“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驾着小车,划着小船,寻幽探古,爬山涉水,看着那欣欣向荣的树木,倾听那缓缓流动的泉水,这是多么潇洒的生活!“乐琴书以消忧”,“卧起弄书琴”,陶渊明还是一个热爱音乐、酷爱读书的人,有空弹弹琴,看看书,还有什么烦恼忧愁可言呢。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可是,我们当中有谁可以这样潇洒对待人生呢?不作高官,不恋洋房,回家耕田,恐怕会成为饭后的谈资。但陶渊明做到了,他不但不被别人笑,反而跟村民朋友一起同乐。他所开拓的田园诗,成为一个时代的标志,也成为我们后人学习的楷模。

我们很多人,从小就接受这样的教育:好好读书,将来考上大学,在城市找份好工作,娶个城里老婆或找个城里老公。我们的农村,确实太落后了。做父母的,哪有不想自己的孩子远走高飞?可正是这种期望,这种偏颇的期望,使自己的孩子离开家乡,远走他方。而一旦成了都市人,想要回农村的可能就没有了。到了城里,还想回乡下成家立业,把根留在家乡,这种人已经没有了。

于是,无论遇到怎样的情况,都只能忍受着。乡愁就这样慢慢在心中升起,蔓延,直至笼盖住整座城市。一个现代人,如果能够像陶渊明那样,想留就留,想走就走,那么,无论有多少乡愁,很快就会得到消解。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我们这代人可能都做不成陶渊明,但我们的孩子呢,他们是否也会同样重复我们走过的心为形役、一世乡愁的老路?

任性的陶渊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