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那个风雪夜归人

怀念那个风雪夜归人

怀念那个风雪夜归人


文\钟百超


刘长卿(709—780?),宣城(今属安徽)人,后迁居洛阳,河间(今属河北)为其郡望。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 )进士。唐肃宗至德中(757)担任监察御史,后调任长洲县尉,因事下狱,贬南巴尉。唐代宗大历中(约767-768)任转运使判官,同时担任代理淮西、鄂岳转运使,又被诬再贬睦州司马。唐德宗建中年间(约780),官终随州刺史,世称刘随州。

刘长卿以“诗驰名上元、宝应间”(《唐诗纪事》)。他的诗,题材多写贬谪漂流的感慨和山水隐逸的闲情。工于诗,长于五言,自称“五言长城”。风格含蓄温和,清雅洗练,接近王孟一派。

刘长卿的诗,首选《逢雪宿芙蓉山主人》,该诗广为流传,家喻户晓,堪称代表之作。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怀念那个风雪夜归人

这首诗,以映衬手法,描绘了一幅雪夜图景和心理感受。“日暮”与“天寒”所构成的画面,是对眼前所见的客观描摹,而“苍山远”则是心理描写。日暮时分,夕阳西下,作者站在芙蓉山的山庄前面,看到连绵不断的青山,只留下朦胧的轮廓,心里难免产生一种遥远之感觉。这种感觉,难道仅仅是对客观环境的描写?

据说,大约在公元773年(唐代宗大历八年)至公元777年(十二年)间的一个秋天,刘长卿受鄂岳观察使吴仲儒的诬陷获罪,被贬为睦州司马,这是刘长卿二度遭贬谪。《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写的是严冬,因此这首诗应在遭贬之后创作的。

“远”,不仅是客观的反映,更是内心的写照。“远”,是离家人之远,更是离人生理想和目标之远,渗透了作者内心的苦闷与彷徨。“白屋贫”,从字面上看是对“白屋”的进一步渲染,而实际上体现了作者对“贫”的态度,也即所谓的安贫乐道,反映了道家思想对他的影响。由此分析,不难看出,前二句并不只是作者对客观所见的描写,而是把自己内心的想法通过隐晦的方式表达出来,只是千百年来,我们许多人在解读这首诗时,看不到这一点。当然,我们的解读也不一定全对,但这种解释应该是站得住脚的。

后二句,“柴门”进一步映衬“白屋”的贫,而“犬吠”,则更加凸显“白屋”的静。为什么作者选择“犬吠”这个意象?“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是陶渊明的人生追求,而“柴门闻犬吠”不也正是刘长卿的一种追求吗?而“风雪夜归人”,则是另一种境界,一种无拘无束,来去自由,来去坦荡的生活追求。

怀念那个风雪夜归人

这首诗用极其凝炼的诗笔,通过隐含的手法,将刘长卿被贬谪之后内心世界的变化,曲折地表达出来。整首诗,意境阔大,意蕴悠远,不愧为唐诗中的名篇。

中国古代士人,往往在儒释道三教中游离。得志之时,便是一个心怀天下、泽加于民的儒家子弟,一旦失意,要么归隐,要么出家,要么亦道亦佛。这首诗恰恰表明了刘长卿在造贬时的心态,一心想追随陶渊明的人生道路。可是,这一切毕竟是阶段性的,或者说暂时性的。一旦问题得到化解,又会重新走向儒家之路,刘长卿后来再次被提拔为随州刺史便是最好的证明。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该是多少士人的理想追求。如今,柴门不见,犬吠犹闻,那个风雪夜归人,也不知情归何处。

2019.3.21

怀念那个风雪夜归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