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哥哥”徐玉兰离世的第二年,怀念!

“宝哥哥”徐玉兰离世的第二年,怀念!

“宝哥哥”徐玉兰离世的第二年,怀念!

徐玉兰,1921年12月生于浙江新登,越剧表演艺术家,越剧徐派创始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越剧代表性传承人。1947年9月,组建玉兰剧团,代表作包括《西厢记》《春香传》《红楼梦》《追鱼》等。徐玉兰曾与尹桂芳、范瑞娟齐名,被誉为越剧三大名小生之一。她广泛吸收绍兴大班、京剧等声腔韵律,开创了唱腔高亢激越的徐派。其舞台造型俊逸潇洒,表演极富阳刚气质,在越剧舞台上独树一帜。在众多代表作之中,徐玉兰与王文娟联袂主演的越剧《红楼梦》最为经典。她在剧中饰演的贾宝玉情真意切,倾倒了几代越剧爱好者,被戏迷称为“永远的宝哥哥”。

两年前的今天,越剧大师徐玉兰在上海华东医院逝世,享年96岁。当天,众多戏迷聚集在医院门口,从下午等到晚上。当殡仪馆的车经过特批从大门驶出,不少人掩面哭泣。他们送走的是上海滩最英姿飒爽的一代名伶,唱着“天上掉下个林妹妹,似一朵轻云刚出岫”的宝二爷。

20世纪30年代初,越剧迎来了自诞生以来的黄金发展期。年仅8岁的徐玉兰当年是一个铁杆戏迷,调皮的她常常从后门爬墙进入戏园,透过竹篱笆的缝隙看戏。1933年,12岁的徐玉兰在祖母白小娥的支持下,进入东安舞台科班学戏,初习花旦,后改老生。1941年12月,她与三大名旦之一的施银花首演《盘夫索夫》,一举成名,正式挂牌改演头肩小生。

主动请缨赴朝演出

据徐玉兰之子俞小敏回忆,母亲每每提起往事,最令她神采飞扬的一段就是抗美援朝时期。

当时,她自组玉兰剧团不过三四年,就拉着差不多整团人上了前线,在战地慰问演出了8个月。有时,半夜车在开,一个炮弹就炸下来。每当讲到这些事,她就特别兴奋。

“宝哥哥”徐玉兰离世的第二年,怀念!

▲ 20世纪40年代,王文娟与徐玉兰合作剧照

1952年,由徐玉兰、王文娟组建的玉兰剧团加入总政文工团,周总理亲切地称这群越剧队的姑娘为“上海小姐”。1953年,她们来到安东进行慰问演出,而安东就在鸭绿江边,对岸便是抗美援朝的战场。听着对岸传来的枪炮声,姑娘们萌发了赴朝演出的念头,每个人的报告上都齐刷刷地打着4个字:我要“入朝”!

徐玉兰说:“我们‘入朝’慰问演出,简直就是‘先斩后奏’!”没等总政领导批示,徐玉兰、王文娟和剧组全体成员就坐着大卡车,雄赳赳、气昂昂地跨过了鸭绿江。几天后,总政文化部陈沂部长来电,同意越剧队赴志愿军西海岸指挥部慰问,为期5天。谁知这群“上海小姐”抵达朝鲜后,在志愿军战士英勇精神的鼓舞下,义无反顾地一路走向前线,持续了整整8个月。

“宝哥哥”徐玉兰离世的第二年,怀念!

▲ 在《春香传》中,徐玉兰饰演李梦龙,王文娟饰演春香

在朝鲜战场潮湿的坑道里,在用炮弹箱搭起的舞台上,徐玉兰和她的姐妹们尽情演绎着我国传统民间故事。听说祖国的越剧队要来,战士们甚至自告奋勇利用一个星期赶建了一个礼堂。可能是她们的表演在艰苦残酷的战场上,唤起了大家对祖国的思念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少战士一出戏甚至看了七八遍也不觉厌倦。有一次戏演到一半突然停电,舞台上一片漆黑。战士们纷纷打开手电筒,百余支电筒顿时照亮舞台,演出在温暖的气氛中继续,令徐玉兰一行人无比感动。

最喜爱的角色还是贾宝玉

细数徐玉兰演绎过的角色,无论是《红楼梦》中的贾宝玉、《西厢记》中的张生、《春香传》中的李梦龙、还是《追鱼》中的张珍、《北地王》中的刘谌、《西园记》中的张继华都生动鲜活、深入人心,她一生出演过无数个角色,但最喜欢的角色还是贾宝玉。

“宝哥哥”徐玉兰离世的第二年,怀念!

▲ 越剧《红楼梦》剧照(1958年)

“贾宝玉是我花费心思最多的一个。当时导演让我演贾宝玉,我想怎么演啊,心里没底。光蹦蹦跳跳的不行,因为他不是普通人家的孩子,是个公子哥儿,每个指头点出去都是有内容的,每个动作都有潜台词。”趁着当时团里赶赴莫斯科、德国演出,在火车上,徐玉兰把《红楼梦》整整读了三遍。

“宝哥哥”徐玉兰离世的第二年,怀念!

▲ 徐玉兰(左)与王文娟(右)排练《红楼梦》中“读西厢”一段

如果说《北地王》标志着徐派小生的发展,那么《红楼梦》便标志着徐派小生的成熟。1958年春,大世界隔壁的上海共舞台,几乎天天都能听到热烈的掌声和观众的喝彩,越剧《红楼梦》连演54场,观众达八万多人次,火爆程度可见一斑。国庆十周年前夕,越剧《红楼梦》又来到北京献礼演出。演出期间,时任宣传部副部长周扬宴请徐玉兰一行人,还邀请了梅兰芳、夏衍、孙维世等人。结果菜都上齐了,夏衍最后一个匆匆赶到,“我今天不是有意迟到,而是躲起来了,大家都来向我要《红楼梦》的戏票,我哪里还有什么票啊。没有办法,我只好找个地方躲起来。”

“宝哥哥”徐玉兰离世的第二年,怀念!

▲ 越剧《红楼梦》剧照(1958年)

后来,林青霞在拍摄黄梅戏电影《金玉良缘红楼梦》时,专门“偷师”了徐、王版的《红楼梦》,从台步到表情,许多地方能看出徐玉兰的影子。“问紫鹃”一场,更是基本拷贝了越剧版本。1962年电影版《红楼梦》在当时上海的36家电影院24小时连映,场场爆满,创下两亿票房。

一切为了舞台

2013年6月,为纪念越剧改革七十周年,上海逸夫舞台上演了大型史诗越剧《舞台姐妹情》,邀请了94岁的周宝奎、92岁的徐玉兰、88岁的王文娟以及毕春芳、郑采君等一批耄耋之年的舞台老姐妹同台。

就在公演前几天,徐玉兰、王文娟来到上海越剧院拍摄定妆照。虽然不是正式演出,但徐玉兰仍一如当年演出前上妆一样,一丝一毫都不马虎,拿起一条军绿色的带子,动作娴熟地给自己勒头,把两道眉毛吊起来。吊起眉毛后,眼睛一下子就显得神采奕奕。说到如此高龄还要勒头,徐玉兰笑道:“现在很多年轻演员不肯吊眉,怕皮肤松弛,她们是要台下美而不顾台上美,而我们这些老演员宁肯台下不美也要台上美。”

“宝哥哥”徐玉兰离世的第二年,怀念!

▲ 越剧《西厢记》剧照

在2016年因病入院之前,逸夫舞台每有越剧演出,总能看到徐玉兰的身影。一次,上海越剧院演出《甄嬛》,徐玉兰亲临。戏太长,她身体有点吃不消,站起来想走。可走到场边却又停住,最后竟站着把戏看完了。徐玉兰弟子钱惠丽说,

即便是生病住院,她躺在病床上,电视上也放着戏曲频道的节目。其他老人八九点就休息了,她都是看戏曲频道直到十一二点。这其实是唱戏的后遗症,舞台表演结束经常是这个时间。她一直失眠,从年轻时唱戏就有(这个病症),为了睡好觉,经常吃安眠药。她必须保存体力,这样才能在舞台上好好唱戏——她的一切都是为了舞台。

“宝哥哥”徐玉兰离世的第二年,怀念!

▲ 徐玉兰辅导学生钱惠丽

作为老师,徐玉兰同样非常严格。她几乎从来没有表扬过学生,却始终在默默地关注学生。钱惠丽说:“以前她来看戏,总是坐在第一排,把我弄得特别紧张。后来她知道了,就派人来监督。”她时常关心学生看了哪些好戏,教导学生“一定要去看,好的、不好的都要看,看看别人好在哪儿、不好在哪儿,这样才能进步。”正如徐玉兰所言,“流派流派,本身要流,要变。”或许这正是徐派得以绵延发展的原因。

1.钟治平:《写给天堂里的徐玉兰老师》

2.余驰疆 毛予菲:《徐玉兰,落入人间的“宝哥哥”》

3.潘妤:《徐玉兰离世前几月依然健谈:越剧“要流要变”才会有勃勃生机》

“宝哥哥”徐玉兰离世的第二年,怀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