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音版】请记住“他们” 文

【语音版】请记住“他们”  文/张蜀梅

我为什么要离开家乡,因为我胸怀梦想。

1991年,20岁的我怀着“作家梦”前往上海复旦大学求学。

我背着行囊第一次独自远行。这是一趟从成都开往上海的列车,傍晚的时候途经我的家乡广元,绿色的火车上已经挤满了外出打工的四川老乡,车门已经不能打开。我被亲朋好友从车窗里塞进去,背包随后也被扔了进来,我被架在人群上面,不能落地,列车启动,我都无法和亲朋好友告别。

列车行驶了一段时间,我才被摇晃着找到了落脚的地方。车厢里灯光昏暗,我才看清楚,这个车厢拥挤不堪,行李架上除了行李还有蜷缩在行李堆里的人,连座椅下面都塞满了人。我看了一眼厕所,虽然只有几米远,但这中间隔了上百个人。我要这样站40多个小时,才能到达上海,这期间,我不能吃东西,更不能喝水,我要控制自己去上厕所的念头。就这样,在上海和南京求学的这几年,我跟“他们”亲密无间地挤在一起一同离开家乡,一起回家过年。我还记得绿色的列车像一条绿龙,在秦岭的隧道里蜿蜒穿越。我记得那绿色列车的味道:汗味、臭味、厕所的味道,那种味道混合在一起具有穿透性,以至于,我的头发、衣服、指甲、鼻子里都是这种味道,要整整一个星期才能消失。

1996年,我来到广州,在《南方都市报》做一名社会新闻记者,负责突发新闻,我采访的对象又是外来的打工仔和打工妹,他们不仅仅来自我的家乡四川,他们来自祖国的五湖四海。火灾、中毒、爆炸、车祸、凶杀等等突发事件中,“他们”往往是事件的受害者,“他们”不是失去生命,就是流血受伤。“他们”为什么要背井离乡,我在多年的采访中得到了答案:“他们”跟我一样心怀梦想:赚钱回家修房子,孩子有书读,存钱娶媳妇,赚钱存嫁妆……

记得2001年,解放军157医院的通讯员告诉我,要我写一篇报道,帮助一下一个车祸中失去一条腿的外来工。我去到医院,看见一个30多岁的男子,躺在床上,无人照顾。他说,好几年来,村里几乎每家每户的年轻男女都出去打工了,一年到头回来,家里的土坯房逐渐变成了砖瓦房,孩子们上学不愁学费,过年还有新衣服穿,家里的老人还偶尔有补品和糖果吃。他们非常羡慕。等他们的孩子可以上小学的时候,就把孩子交给父母看管,春节一过,自己就和老婆一起到广东打工,投奔老乡。他们只想把破烂的土坯房子变成砖瓦房,“也要享享福”“孩子的学费也不用愁了”。

这是他们第一次离开家乡远行,第一次到广州。没有想到,一到广州火车站,整个广场上到处都是人,还有更多人不停地来到广州从车厢里洪水般涌出来。他们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多的人,他们手拉着手,彼此喊着名字,但是,他们还是被汹涌而来的人流冲散了,他怎么也找不到老婆了。他在广州火车站附近寻找,他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多的车,不知道什么是人行道,由于太急,终于,他被一辆快速行驶的车撞倒了,醒来的时候,自己在医院里,一条小腿也被截肢了。他身无分文,举目无亲,他无法尽快跟家里联络,因为家里没有电话,只能写信,他只好把自己的遭遇,自己住的医院名称和地址写信告诉了家里的人。

几个月过去了。他的老婆终于找到了他。他才知道他老婆也过得十分传奇。她在火车站跟老公失散以后,在周边的一个车站里等候,直到天黑了,肚子饿得不行了,才被车站的工作人员送往收容所。在收容所里,她又被辗转换了几个地点。这些地方她都说不出地名。在收容所里,她认识了一个老乡,在老乡的帮助下,出了收容所,并跟家里的人取得了联系,知道了老公的遭遇。她才找到了医院,跟躺在病床的失去一条小腿的老公相见,抱头痛哭。他们的哭声感染了周围的人。医院的通讯员也被他们的遭遇打动,给记者电话,到处寻求帮助,医院也给他们减免了绝大部分费用。

他们还要继续打工,他们挣的钱,要先偿还车祸借下的债,房子还是要盖的。十年过去了,他们的房子盖好没有?孩子长大没有?新房子住进去是什么样的感受?我不得而知。近年我回家乡过春节,发现小镇上的新房子多起来了,房子外墙贴上了瓷砖,一些人家里用上空调,还有抽水马桶。鞭炮烟花比城里人还放得灿烂。

年过得异常隆重,但是正月还没有过完,老乡们又结伴外出打工。他们走南闯北,哪里的人待他们好,第二年就去哪里。岁月如梭,老一批的打工仔已经成为中老年人,只好返乡,新一代的打工仔又轰轰烈烈启程。

如今,我已经算是实现了自己的“作家梦”,在这个城市里,我有了家,有房子住,有相对稳定的单位,有公费医疗,有养老保险;而“他们”,那些曾经跟我挤在一个车厢里的老乡们,“他们”实现梦想了吗?“他们”的房子修好了吗?病了伤了能付得起医药费吗?“他们”老了有人养吗?我好希望了解“他们”的打工经历:脚下的路程,心里的历程。这个愿望得以实现:60多名南方集团的骨干记者用一年的时间前往中国各地,寻找“他们”、探访“他们”,为平凡而卑微的“他们”立传。

我知道,作为记者的我们,只能关注到“他们”客观的经历,而没有能力改变他们的现状和命运。但,我们力能所及的是,把“他们”的流动经历,“他们”的故事呈现给你们。你们看了他们的故事,看到了因为他们付出的青春岁月而变得繁荣美好的城市时,请记住“他们”,请记住“他们”这些异乡人。我在心里深深致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