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让仅有43户人的藏村走出26名大学生

他们,让仅有43户人的藏村走出26名大学生

他们,让仅有43户人的藏村走出26名大学生
他们,让仅有43户人的藏村走出26名大学生他们,让仅有43户人的藏村走出26名大学生

山连山,岭接岭,山山不断,岭岭相连,这里是甘孜藏族自治州得荣县徐龙乡莫丁村。莫丁村距得荣县城约120多公里,位于海拔2600米的山坳里。

他们,让仅有43户人的藏村走出26名大学生

从村民泽仁拥忠家中望出去,群山环抱。

他们,让仅有43户人的藏村走出26名大学生
他们,让仅有43户人的藏村走出26名大学生

泽仁拥忠有两个外孙,一个6岁、一个4岁,都在莫丁村教学点上学,其中4岁的斯朗尼玛在莫丁村教学点上学前班。

他们,让仅有43户人的藏村走出26名大学生
他们,让仅有43户人的藏村走出26名大学生他们,让仅有43户人的藏村走出26名大学生
他们,让仅有43户人的藏村走出26名大学生他们,让仅有43户人的藏村走出26名大学生
他们,让仅有43户人的藏村走出26名大学生

离泽仁拥忠家几百米外的村东头就是莫丁村教学点。和城镇小学相比,这里显得有点“寒酸”。没有校门、校牌,二层藏式校舍是十多年前村民投工投劳修建的,一小片水泥操场上摆放的一个篮球架、一张乒乓球桌是仅有的大型体育器材。

他们,让仅有43户人的藏村走出26名大学生

这学期有9名孩子在这里读书。年龄从4岁到8岁不等,被分为学前班、一年级两个班,所有课程由44岁的扎西曲批和80后老师土登降错一起教学。

他们,让仅有43户人的藏村走出26名大学生

扎西曲批在给学前班的5名孩子上音乐课。

莫丁教学点是得荣县仅存的一个村小教学点。2012年前,该县共有12所村小。之后,在调整学校布局、重点办好乡镇寄宿制中心校的思路下,“一师一校”及“复式教学”的村小被撤并。

建于1960年的莫丁教学点,一直是村里孩子开启人生启蒙、接受教育的场所。莫丁村有43户267人,均是藏族。村里上了年纪的老人听不懂、不会说普通话,但他们的儿孙就是在村小,学会了说拼音、写汉字,继而走出深山到外求学。

他们,让仅有43户人的藏村走出26名大学生

莫丁村村支书洛绒达瓦介绍莫丁教学点的情况。

规模很“小”的莫丁教学点并不“弱”。其教学质量在村民中有口皆碑,学生成绩在乡里屡屡领先,在各级艺术比赛中多次拿奖。村民们将这些成绩归因于——老师的付出。

他们,让仅有43户人的藏村走出26名大学生

今年秋季,在县城读幼儿园的丁真罗布被接回村子上一年级。回到熟悉的环境,他和从小一起长大的小伙伴玩得特别开心。

他们,让仅有43户人的藏村走出26名大学生

丁真罗布的母亲洛绒志玛说,“阿批老师教得好,我妹妹毕业于西南民族大学,是村里走出的第一位大学生,也是阿批老师教的。孩子交给他,我们放心。”

村民们口中的“阿批”老师——扎西曲批,是土生土长的莫丁村人。高中毕业后,他在莫丁教学点教了24年书,5年前通过甘孜州代课教师公招考试,转为公办教师。在莫丁村,“阿批”老师可谓桃李满村庄,从80到00后,都是他的学生。

他们,让仅有43户人的藏村走出26名大学生

就读四川省天全职业高级中学的昂嗡洛绒说,自己从小在村小读书,在这里学会了打篮球、乒乓球、下象棋,觉得自己的童年很美好。

昂嗡洛绒说,阿批老师的语文课讲的特别棒,听他讲课文像看一幕幕电影是种享受,让他喜欢上了语文这门课。

他们,让仅有43户人的藏村走出26名大学生

毕业于四川民族学院的洛绒米兰小时也在莫丁村教学点读书。他说,村小学生少,老师能因材施教、进行针对性辅导。放学后,孩子们喜欢留在学校写作业、玩耍,阿批老师就陪着,一一进行补习、讲解。

教书有“几把刷子”的扎西曲批却并非师范科班出身,是“误打误撞”走上三尺讲台的。教了三年书后,他爱上了这个职业:“教书特别实在,就像是种庄稼,你付出多少汗水心血,都能在学生的进步中得到体现。那时我终于明白这辈子喜欢干什么了。

他们,让仅有43户人的藏村走出26名大学生
他们,让仅有43户人的藏村走出26名大学生

扎西曲批慢慢摸索出一套“土方法”:学生不愿写作业,就从最简单的布置起,循序渐进,培养写作业习惯。学生厌学,就采取鼓励法,找到身上长处,慢慢引导、激发对学习的兴趣。语文实施“口语化”教学,从字词入手,多读生词、多背诗词,提高汉语表达能力。

他们,让仅有43户人的藏村走出26名大学生

扎西曲批介绍语文教学方法。

他们,让仅有43户人的藏村走出26名大学生

学校缺少文体器材,为丰富学生课余生活,他上山砍栎树做成二胡,带孩子们唱歌、跳锅庄、旋子舞。他还自学下象棋、打乒乓球、写毛笔字,然后教给孩子们。

他们,让仅有43户人的藏村走出26名大学生

扎西曲批当代课教师的19年里薪资微薄,最初每月工资只有150元。为了补贴家用,他暑假上山收松茸,自己腌制加工后,再背到县城去卖。扎西曲批的家,是建于30多年前的土坯房。虽然日子过的清苦,他却舍不得丢下孩子们:“如果我走了,这些孩子怎么办”。

扎西曲批说,他在莫丁村小教了24年,曾经几任中心校校长想把他调到条件更好的中心校去教书,他都拒绝了。他舍不得丢下村里的孩子们。

他们,让仅有43户人的藏村走出26名大学生

斯郎扎西的家和莫丁教学点一路之隔。每天割完草、喂饱猪后,这位72岁的老人最惬意的事是坐在自家院坝里喝着酥油茶,望着孩子们在学校里嬉戏打闹。47年前,他从雅江县中学毕业后被分配到莫丁村教学点,执教8年。

那是莫丁教学点最热闹的时期,隔壁鱼波村的孩子也被送来读书,最多时有50多名学生。鱼波村在山谷另一侧。每周六一早,斯郎扎西装上干粮走40、50公里山路,护送学生们回家,星期天再把他们带回学校。

他们,让仅有43户人的藏村走出26名大学生

斯郎扎西介绍自己教书时,接送孩子的情景。

莫丁村处于高山深谷中,交通闭塞,村民2017年人均纯收入4100余元,主要靠务农和外出务工。两年前,山脚下建起的跨金沙江石桥,让这个小村庄与外界的联系方便多了。但在这之前,村民出山或溜索过江,或从半山腰的羊肠小道穿行,翻过一座座大山。

他们,让仅有43户人的藏村走出26名大学生

■ ■■■■

他们,让仅有43户人的藏村走出26名大学生
他们,让仅有43户人的藏村走出26名大学生

从老一辈乡村教师手中接过“教书棒”的扎西曲批,每年新学期开学前,要牵着骡子走4个多小时山路到徐龙乡中心小学取回教材教具。山高路险、坡多弯陡,最窄处仅容一人侧身而过,遇到雨天,常有滚石落下。

他们,让仅有43户人的藏村走出26名大学生

扎西曲批却对此习以为常,“山里人,走惯了。看到孩子们拿到新书充满求知的眼睛,再苦再累也值。”

他们,让仅有43户人的藏村走出26名大学生

徐龙乡中心小学校长居勉介绍说,徐龙乡中心小学负责管理两个教学点,其中一个就是莫丁村教学点。

他们,让仅有43户人的藏村走出26名大学生
他们,让仅有43户人的藏村走出26名大学生他们,让仅有43户人的藏村走出26名大学生

今年暑假,居勉到村里动员,希望把师生一并转入硬件设施更好的中心校。没想到,家长们一致要求保留村小,留下两位老师。居勉说,除了家长舍不得让孩子从小离家住校外,两位老师的教学能力,给了家长留在村里上学的信心。

他们,让仅有43户人的藏村走出26名大学生

徐龙乡中心小学的老师带领学生们在操场唱歌、活动。

他们,让仅有43户人的藏村走出26名大学生

徐龙乡中心小学校长居勉说,扎西曲批工作20多年来任劳任怨、兢兢业业,从未打骂过学生,教出的学生成绩普遍很优异,是教师们的榜样。

他们,让仅有43户人的藏村走出26名大学生

如今在莫丁教学点当了8年老师的土登降错,也是扎西曲批的学生。虽然右腿装了假肢、行动不是很利索,他却乐于跑前跑后地照顾孩子们,和他们打成一片,一起打乒乓球、下棋。

他们,让仅有43户人的藏村走出26名大学生

下午放学后,土登降错送孩子们回家。

他们,让仅有43户人的藏村走出26名大学生他们,让仅有43户人的藏村走出26名大学生

在一位位乡村教师的接力下,近20年来,这个仅有43户人家、偏僻落后的小山村走出26名大学生,老师们用知识把一代代年轻人送出了大山。傍晚,村里升起袅袅炊烟,在斜阳夕照的操场上,孩子们打篮球、下象棋的欢笑声响彻山谷。

他们,让仅有43户人的藏村走出26名大学生

学生们分别用汉语和藏语祝天下所有老师们节日快乐。

一心一意教书,两袖清风育人,韦编三绝治学,四书五经通阅,六尘不染授业,七步成诗才气,八方桃李遍地。祝天下所有默默奉献的教师们节日快乐!

他们,让仅有43户人的藏村走出26名大学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