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有效的收集审计工作底稿?


如何有效的收集审计工作底稿?

小编告诉大家,一个企业经过艰苦卓绝的创业阶段,就会进入一个平稳的发展期。在创业之初,几杆几个人,一个队伍,估计也没有人想着弄怎么规范的制度流程,因为大家努力的方向是一致的,就是如何让公司活下来,实现可持续性发展,这时候没有人过多的关注什么制度。

但到了一定规模,没有制度是不行的,必须做到制度流程管理,充分约束和管理人骨子里存在的惰性和不足的自律。其实,很多企业或多或少就会制定不少的制度流程,起码存在一些约定俗成的做事办事的方式方法,这可能更多的就是一把手、创业团队工作方式方法的延续和继承。但由于新进员工,包括后来加入的创业合伙人等,受教育背景、价值观等因素的不同,总会带进来一些自己做事为人的方法,在这个时候,规模、文化、多元化产品等各种因素决定了,必须制定一个行之有效的制度流程体系,这就是大家所称的内控制度体系建设。

小编从事内审工作10多年的过程中,给我的感触就是一个企业到一定规模,当然我所工作的几个企业在国内或行业内都是数一数二的大企业,但就是这些大企业,也存在各种各样的关于制度流程建设、执行、落地,效果评价,流程优化升级等方面的问题。

其实,对于审计从业人员来说,在审计项目中,如何有效的收集审计工作底稿,是审计项目成功与否的关键工作程序。就像国家精准扶贫一样,审计工作底稿的收集和利用也必须做到精准、有效。过多、过少都不一定能够印证审计发现,但精准一定会解决问题,因为精准意味着简单、直接,导向明确,证据清晰。那么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呢?下面分享三个方面的内容,希望对大家有用。

第一、框架思维。在审计过程中,我经常会告诉审计项目小组,审计工作一定要有效率意识,那么收集什么审计工作底稿就必须要有强烈目的性,要明确我所收集这个资料到底是为了印证什么?这是非常关键的一个方面。对于所开展项目而言,底稿收集就要有非常强烈的目的性,整个审计工作就是围绕审计目标展开。

那么,如何提高审计过程中审计底稿收集整整理效率呢?我认为开展一个项目之前,就必须进行审计项目框架的梳理和搭建。简单说,就是我要审计什么?审计的目的是什么?是合规?是效益是否实现?是预算执行进度?是风险、内控缺陷和不足?还是确认是否满足国家环保核查需求等等。结合所满足目的的不同,进行审计内容梳理,并完成最终项目框架的搭建,也就是在审计工作计划阶段深入做文章,俗话说的好,“磨刀不误砍柴工”就是这个道理。

第二、系统意识。要求系统性思考问题和提出问题,一直是内审过程中经常提及的思维方式,那么如何做到系统性考虑,而实现规避“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误区呢?尤其在审计工作底稿的收集过程中,如何做到精准,且能够系统性考虑呢?我认为,在对某一环节进行审计时,首先要进行对此环节上下游业务的拓展思考,是跨部门还是部门内部,要抓住关键环节,然后确认关键环节上的业务流程和输出物,或者职能部门的衔接效率扥内容,来印证你在某一关键环节所发现的存在不足或者内控缺陷,或者风险等。

生活中,有好多俗语成语来说明片面性考虑问题存在的不足,在审计工作中同样适用,因为常识性判断也是审计人员经常应用的一种的审计发现方式,所以系统性考虑,不仅会减少片面发现带来的审计发现质量问题,同时,还会精准的发现存在问题的本质。

第三、精准思维。就像射箭一样,目的非常明确,导向及其清晰,那就是能够射到中心,得到十环。审计底稿收集也一样,尤其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这么做,可能收集底稿用处不大,有可能与所审计项目都有关系,但对于你所提炼的审计发现没有丁点帮助;同样,还会浪费被审计单位工作时间,让他们认为审计人员不专业,不懂业务,瞎指挥,工作目的不强。那么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主要取决于以下三个方面:

1、必须明确所要反映问题的角度。同样一个问题,反映的角度不同,可能直接决定了问题的质量和重要性程度,这也就直接的决定了你所收集审计工作底稿的内容。

比如,同样一笔费用报销,可能涉及审批权限管理的设置,可能存在舞弊嫌疑,可能存在预算管理不到位,可能存在成本核算,且影响当期收益或者税金筹划等等,所以对于同样的审计发现,受知识结构、审计能力的影响,所反映问题的角度千差万别,就需要审计项目负责人在复核时,结合经验和能力做出判断,及时予以审计工作底稿的补充。

2、对各业务环节的流程和输出物必熟练在心。如果熟练的掌握了业务流程和输出物,在审计发现提炼后,就能够清晰的知道,我需要哪个业务环节的什么资料或者流程验证?从那个系统提取或者找何人所要,是一个事半功倍的工作效果,既提高了审计工作效率,同时,减少了被审计单位重复提供资料。

审计的工作应该在现场,这是一直秉承和要求的,所以作为审计人员,必须对于公司各业务的制度流程和关键环节输出物,要进行特意的掌握和了解。

3、和被审计单位的充分沟通和交流。根据一般审计程序的话,都会在审计时,做一些符合性程序的测试,在这个过程中,要积极做到和被审计单位人员的充分沟通,避免在没有深入了解的情况下,提要求,提建议,这样不仅不会证明你专业,恰恰说明你不够专业,也不懂的沟通。

在现实工作中,不是所有的事项都有制度,不是所有的管理都符合内控原则,有可能靠的是管理惯性、道德约束,你说他不合理吗?运行了好多年,所以在进行审计项目开展时,要做到充分的调研和论证,切忌自以为是,指手画脚,接受历史,尤其在企业发展的不同的阶段,内审人员必须做到接地气,实事求是的在一定的企业发展阶段进行沟通管理和审计发现提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