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泛在電力物聯網”?為什麼要建一個泛在電力物聯網

什麼是“泛在電力物聯網”?為什麼要建一個泛在電力物聯網?

物聯網的概念由 MIT 的 Kevin Ashton在1998年首次提及,他指出將 RFID技術和其他傳感器技術應用到日常物品中構造一個物聯網。緊接著的第二年由 Kevin Ashton 帶頭建立的 Auto-ID center 對物聯網的應用進行了更為清晰的描述:依靠全球 RFID 標籤無線接入互聯網,使得從剃鬚刀到歐元紙幣再到汽車輪胎等數百萬計的物品能夠被持續地跟蹤和審計。

電力行業對“物聯網”的理解是:物聯網是一個實現電網基礎設施、人員及所在環境識別、感知、互聯與控制的網絡系統。其實質是實現各種信息傳感設備與通信信息資源的(互聯網、電信網甚至電力通信專網)結合,從而形成具有自我標識、感知和智能處理的物理實體。實體之間的協同和互動,使得有關物體相互感知和反饋控制,形成一個更加智能的電力生產、生活體系。從而衍生出泛在智能電網——基於通信技術的全業務泛在電力物聯網-泛在電力物聯網概念。

各國在建設現代電網的過程中都用到了物聯網,但對其應用的側重點則各有不同。在歐洲,提升供電安全性、節能減排、發展低碳經濟是各國積極發展智能電網的主要原因,在這種驅動力下,歐洲電力行業對物聯網的應用更傾向於清潔能源和環保方向;在日本,可再生能源接入、節能降耗和需求響應是日本發展智能電網的主要驅動力,日本電力行業對於物聯網的應用主要在於對新能源發電監控和預測、智能電錶計量、微網系統監控等領域;在中國,物聯網技術為提高電網效率、供電可靠性提供了技術支撐,RFID技術、各類傳感器、定位技術、圖像獲取技術等使倉庫管理、變電站監控、搶修定位與調度、巡檢定位、故障識別等業務實現靈活、高效、可靠的智能化應用。

目前國網對泛在電力物聯網的具體定義還未形成,將傳統電力生產、傳輸、消費的所有環節信息化,都可以稱為泛在電力物聯網。就目前國網的技術儲備而言,增強電網的感知、通信、計算和分析能力,是其可預見的發展方向。2018年的國網信通工作會議上就提出了“打造全業務泛在電力物聯網,建設智慧企業,引領具有卓越競爭力的世界一流能源互聯網企業建設”的工作目標,並提出了建設國網-電力物聯網SG-eIoT (electric Internet of Things)的技術規劃。預計將綜合運用“大雲物移智”等信通新技術,與新一代電力系統相 互滲透和深度融合,實時在線連接能源電力生產和消費各環節的人、機、物,全面承載並貫通電網生產運行、企業經營管理和對外客服服務等業務。在終端層表現為萬物互聯的連接能力,在網絡層表現為無處不在、無時不有的通信能力,在平臺層表現為對全景設備和數據的管控能力。在2018年國網信通工作會議上制定的規劃來看,整個“SG-eIoT”系統在技術上將分為終端、網絡、平臺、運維、安全等五大體系,打通輸電業務、變電業務、配電業務、用電業務、經營管理等五大業務場景,通過統一的物聯網平臺來接入各業務板塊的智能物聯設備,制訂各類電力終端接入系統的統一信道、數據模型、接入方式,以實現各類終端設備的即插即用。

有意思的是,國網一直以來雖然沒有明確喊出電力物聯網的口號,卻已經有了相當的技術積累。國網的信息化水平近年來也不斷提升,目前國網系統接入的終端設備超過5億隻(其中4.7億隻電錶,各類保護、採集、控制設備幾千萬臺),規劃到2030年,接入SG-eIoT系統的設備數量將達到20億,整個泛在電力物聯網將是接入設備最大的物聯網生態圈;經過D5000、調控雲等系統改造和升級,國調中心在電網觀測、控制水平已經稱得上世界先進,輸電網基本做到可觀、可控、能控、在控;各地配電自動化系統建設也在推進當中,規劃到2020年完成全網95%的配電自動化覆蓋率,各種在線監測、智能預警系統比比皆是;基於PMS2.0系統,主要設備的全生命週期管理在近兩年內也能基本完成;通信網絡建設如火如荼,無線專網、保護專網陸續上馬;國網智慧車聯網平臺目前已經連接全社會80%的公共充電樁以及4萬多輛電動汽車。想要在近年內交一份能夠寫出足夠多亮點的成績單,問題應該不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