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廈門市”概述

廈門市位於北緯24°23'~24°54'、東經117°53'~118°26',在中國東南沿海,福建省南部,與漳州、泉州相連,地處閩南金三角中部。廈門市由廈門本島、鼓浪嶼及其眾多小島嶼和同安、集美、海滄、翔安等組成,陸地面積1699.39平方公里,海域面積約390多平方公里。其中廈門島面積約為157.76平方公里(含鼓浪嶼),是福建省的第四大島嶼,全島海岸線約為234公里。

遠古時為白鷺棲息之地,故又稱“鷺島”。

先秦時期,廈門屬百越之地;《漢書·地理志》記載,百越的分佈“自交趾至會稽七八千里,百越雜處,各有種姓”。

西晉,太康三年(282年)置同安縣,屬晉安郡,不久裁撤,併入南安縣,直到600多年後才再次設縣建制:閩國933年龍啟元年時升為同安縣,再次設縣,屬泉州,州駐地在晉江縣。

唐朝,貞元十九年(803年)析南安縣西南部置大同場,唐光啟二年(886年),王潮克泉州為刺史,至947年,南唐滅閩國,同安地為王潮和閩國治地,歷時61年。王潮、王審知兄弟先後為威武軍節度使,同安為其治地,閩國開平元年(909年),王審知為閩王,立閩國,都福州,大同場為其轄地。 保大七年(949年),南唐升泉州為清源軍(轄今泉州、莆田、廈門、漳州)。

福建省“廈門市”概述

城市風光(37)

乾德元年(963年),宋改清源軍為平海軍,以陳洪進為節度使,同安縣屬平海軍。北宋太平興國三年(978年),陳洪進納土於宋,同安縣始隨平海軍納人宋土。同年,宋復平海軍為泉州。宋屬平海軍、泉州。

元朝,屬泉州路。

明朝,實行裡都圖制,廈門為嘉禾裡,下設四個都,每個都下轄兩個圖。

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永寧衛的中、左兩個千戶所移駐嘉禾嶼,並築廈門城,此後遂以中左所作為廈門島的代稱。

永曆九年(清順治十二年,1655年),鄭成功改中左所為思明州,所轄境域包括廈門島、鼓浪嶼、浯洲(大金門)、烈嶼(小金門)等島嶼。

清朝,康熙十九年(1680年)清軍攻佔思明州。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福建水師提督移駐廈門,翌年設立臺廈兵備道(雍正五年(1727年)改為臺灣道),管理臺灣、廈門兩地政務。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泉州府海防同知移駐廈門。

福建省“廈門市”概述

興泉道道署駐地(興化府府城圖中有興泉道道臺駐地)

雍正五年(1727年)分守興泉道移駐廈門,雍正十二年(1734年)改稱興泉永道,管轄興化府(今莆田)、泉州府和永春州。至此,廈門成為福建東南沿海的軍事、政治、經濟中心。鴉片戰爭之後,清政府被迫與英國簽訂《南京條約》,廈門成為《南京條約》中規定的五個通商口岸之一。

道光二十三年九月十一日(1843年11月2日),廈門正式開埠。

光緒二十八年十月二十二日(1902年11月21日),清政府正式批准《廈門鼓浪嶼租界土地章程》,鼓浪嶼成為“萬國租界”。

中華民國二年(1913年)興泉永道改名為南路道,轄區不變,後增轄金門縣,

中華民國三年(1914年)改名廈門道(民國十四年(1925年)廢)。

中華民國四年(1915年)分出金門、大小嶝設金門縣。[4]

中華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中華共和國人民革命政府”(即“福建人民政府”)設廈門特別市,旋廢。

中華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1月“閩變”失敗後,廈門特別市政府和興泉省隨之撤銷,廈門恢復思明縣建制,與同安縣均屬福建省政府直轄。

中華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同安、思明縣屬第五行政督察區(駐同安)。

中華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4月以廈門及鼓浪嶼等7個島嶼設廈門市,撤銷思明縣設禾山特種區,與同安縣同屬第四行政督察區(駐同安,轄今泉州、莆田、廈門)。

中華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5月至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9月淪陷,10月恢復廈門市建制,設中心(後改思明)、開元、鼓浪嶼、禾山4區。抗日戰爭勝利,國民政府恢復廈門市政府建制,直屬福建省政府管轄。[4]

1949年09月,同安縣、廈門市分別解放,同安縣屬第五專區(1950年改泉州專區、晉江專區),廈門為福建省轄市。

福建省“廈門市”概述

廈門老照片(17)

1950年10月,廈門市設開元、思明、鼓浪嶼、廈港(後廢)、禾山5區。

1953年,同安縣集美鎮歸廈門市轄。

1958年01月,撤禾山區,改設郊區。

1958年08月,同安縣由晉江專區劃屬廈門。[4]

1958年08月,金門炮戰爆發,廈門為主戰場之一。

1966年08月,開元、思明區更名東風、向陽區(1979年10月復原名)。

1970年02月,同安縣劃屬晉江專區(地區)。

1973年06月,同安縣再歸廈門市。

福建省“廈門市”概述

廈門剪影(30)

1978年09月,設杏林區。

1979年01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部部長徐向前發表了《停止炮擊大、小金門等島嶼的聲明》,歷時21年的金門炮戰正式劃上句號。

1987年,增設湖里區,郊區更名集美區

1994年02月,國務院批准廈門市行政級別升格為副省級。

1997年05月,同安改縣為區。至此,廈門市轄思明區、開元區、杏林區、湖里區、集美區、同安區6個區。[4]

1996年11月,同安撤縣改區,

1997年05月,廈門市同安區人民政府正式掛牌。

2003年05月,經國務院批准,福建省人民政府頒發《關於廈門市調整部分行政區劃的批覆》,同意撤銷廈門市鼓浪嶼區和開元區,其行政區域劃歸思明區管轄,杏林區更名為海滄區,設立翔安區。行政區調整後,廈門市下轄思明、湖裡、集美、海滄、同安和翔安6個區,至2016年12月底不變。

[4]

2014年12月,國務院決定設立中國(福建)自由貿易試驗區。其中廈門片區共43.78平方公里。

地形地貌

福建省“廈門市”概述

廈門

廈門地形以濱海平原、臺地和丘陵為主。廈門地勢由西北向東南傾斜,地勢地貌構成類型多樣,有中山、低山、高丘、低丘、臺地、平原、灘塗等。西北部多中低山,其中位於同安與安溪交界處的雲頂山海拔1175.2米,為全市最高的山峰。從西北往東南,依次分佈著高丘、低丘、階地、海積平原和灘塗,南面是廈門島和鼓浪嶼。雲頂山為廈門市最高峰,雲頂巖為廈門島最高峰,日光巖為鼓浪嶼最高峰。

廈門海域包括廈門港、外港區、馬鑾灣、同安灣、九龍江河口區和東側水道。廈門港外有大金門、小金門、大擔、小擔等島嶼橫列,內有廈門島、鼓浪嶼等島嶼屏障,是天然的避風良港,其海岸線蜿蜒曲折,全長234公里,其中12米以上深水岸線約43公里,適宜建港的深水岸線約27公里。港區外島嶼星羅棋佈,港區內群山四周環抱,港闊水深,終年不凍,是條件優越的海峽性天然良港,歷史上就是中國東南沿海對外貿易的重要口岸。[7]

氣候

福建省“廈門市”概述

廈門

廈門屬於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溫和多雨,年平均氣溫在21℃左右,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年平均降雨量在1200毫米左右,每年5~8月份雨量最多,風力一般3~4級,常向主導風力為東北風。由於太平洋溫差氣流的關係,每年平均受4~5次颱風的影響,且多集中在7~9月份。

土地資源

福建省“廈門市”概述

廈門

廈門市土地總面積1569.3平方公里,其中以低丘、臺地類型為主,佔土地總面積的62.5%,其次是平原和灘塗,各佔14%和7.7%。耕地土壤類型有6個土類、11個亞類、21個土屬、42個土種,多分佈在海拔50米左右的低丘、臺地和平原,坡度多在25度以下,紅壤和水稻土佔了耕地總面積的78%以上,土壤肥力中下等,中低產田佔總面積的比重較大,約佔總耕地面積的60%以上。

水資源

福建省“廈門市”概述

鼓浪嶼

廈門屬於淡水資源匱乏的海島型城市,城市日常用水80%取自九龍江,多年平均水資源總量12.47億立方米,人均水資源佔有量僅513立方米。已發現的溫泉或地熱異常點有14處,地熱點水溫一般為50攝氏度~60攝氏度,最高達90攝氏度,總允許開採量為33002立方米/天。水中一般含有二氧化碳、硫化氫、偏硅酸、氟、溴、氡等化學成分,具有很好的開發利用價值。[7]

礦產資源

廈門市金屬礦藏資源比較缺乏,已發現的金屬礦床、礦點有釷、鐵、錳、銅、鎢、鉛、鈦、鉬、鋅等。花崗岩和砂料是廈門最主要的非金屬礦產資源,分佈廣、儲量大、經濟價值高,花崗岩地貌和沙灘同時又是廈門市重要的旅遊資源。具有較大開採價值的非金屬礦產還有高嶺土、耐火黏土、磚瓦黏土等,大都分佈在同安區和翔安區。[7]

生物資源

廈門有豐富的海洋生物資源,各類海洋生物近2000種,其中有經濟價值的常見魚類157種、軟體動物89種、甲殼類動物127種、藻類139種。廈門海域內的文昌魚和中華白海豚為國家一類保護動物,鱟為福建省重點保護的珍奇動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