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帝国观后感之 兵道 王道 君道

所图为何,则为何谋。

以秦昭襄王时为例,其为王也久矣。少时质于燕,及至武王举鼎而死,在叔、舅、母之协助下重秦国称王,而其母慧,其叔仁,其舅才,皆为之图,虽则,治国或可易,然其王之道不可尽舒,纵使大策皆为利国利民,皆为秦强,皆高于秦王一人之见,然,策既不出于王,出于臣下则功高震主,出于其母其亲则外戚涉权,都令为王者不安。故,赢稷孝,有大志,然为王前三十载心力掣肘,外事图于外戚臣下,内事则忧于己心,如鲠在喉。


大秦帝国观后感之 兵道 王道 君道


既拜舅公穰侯为相,穰侯亲太后,虽为己之私欲,不敢有谋逆之心。赢稷却多次罢相,何为?王之用权也。相,其能大,其功高,其谋全,然终为臣下;王,其年少,其为少,其权轻,然终为君上,足可决臣下之生死。赢稷与穰侯之博弈,实为行王道之极权之道也。

及至白起为将,多次出兵取胜于六国,其臣之心也忠,其将之义也厚,其兵之道也善,实为秦之利剑,秦王之右臂。书云白起出兵也诡,不以兵法为例,百战百胜,令诸侯闻风丧胆。王用之,诸侯强而兵道盛时不疑,及至范睢为相,当日辅秦王上位之肱骨之臣多去,而秦王之权也极,秦之国力也强,白起出为长平之战。长平之战三年,秦赵两国皆出倾国之力,三年,白起廉颇可相抗衡,势均力敌。然廉颇老矣,赵臣非矣,换以纸上谈兵之赵括为将,一役而决胜败,白起俘赵兵二十余万,史记白起皆坑杀之……以兵之道,胜则不杀降兵,攻城略地克其心则可,故白起为将,杀降兵二十万,授命于谁?秦之王道,东出而统天下,奈何战国久矣,合纵连横之纷乱繁矣,成各国者为何?非君非地,乃其人也。

其人不尽,其兵不尽,其国不尽。故长平之战两国倾其国力人力,死伤已众,若图灭之,则人不可留,杀之,实为王意,史不以王意记而以执行之将记,王道也。残忍暴虐之事,王可为之,而需以臣背锅。


大秦帝国观后感之 兵道 王道 君道


所谓王,国之拥有者。故其谋皆可言为国,其任人皆可谓图利国。若其臣,则应先王后国而后其身。若先国而后王,虽可成全一时之功,后世功名,然多不得善终。一人不服无以服天下,此王之极权所不得不为也。

长平之战即胜,诸侯之六国只剩残喘之力,秦之霸业稳矣。白起功大,部下重矣,白起老矣。史记范睢嫉妒白起之功,阻其乘胜追击以灭赵,白起为之挫,难再用,死于范睢之迫。而后,秦几欲攻赵邯郸而不下,反数次败仗,范睢失信于秦王,亦未全身而退。所谓兔死狗烹,非始于汉朝,始于王道也。


秦,出于春秋战国之后。周天子分天下诸侯,诸侯裂土为王,天下谋士四起,百家争鸣,各有所道。秦国,自孝公用法家之商鞅变法图强,以军功论爵,重农抑商,使秦兵马壮而粮草足,国始强;又惠文王杀商君,一则继位年少杀权臣立威,二则稳宗族老臣之心,三则报私仇己怨,在位期识人善用,不拘一格重用谋臣良将,东进攻魏,北平义渠,灭蜀败楚,又用鬼谷张仪为相,连横反间,游说于诸侯,奠定平天下之基;而后则是秦昭襄王,有其母宣太后、其舅魏冉及大将白起辅政于先,用范睢清外戚,远交近攻伤六国筋骨于后,使秦一统天下之势成。

史书言秦昭襄王死后三十五年,秦王嬴政灭六国,统天下。


大秦帝国观后感之 兵道 王道 君道


大学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儒者可齐家,法者可治国,兵者可平天下,然诸子百家纵然利国利民,皆为王者谋也,唯王者可以百家之长而修其身,其一身则牵一国。

秦百年图霸业而守业不过几十年,王者未修正其身,数百年杀戮太重积业太深,民,未能平也。

楚汉之后,平民刘邦统天下建汉朝,其死后十五年汉文帝刘恒继位,宽俭待民,其子景帝亦以仁治,使百姓几百年战乱后终于可以休养生息,安居为业,天下始得安定。

故觉,秦,其短必也。秦朝,实为天下战乱与天下安定之过渡。久战,政治为军便,百姓难以安,兵士戾气甚,难一时为改。秦朝二世,天下一统,人心稍安,喘息后楚汉之争,实平民之争,幸有汉之君王勤俭之德息民之戾气也。

故战国时,所图为天下王,兵道王道为胜;国治民安时,所图为天下旺,君道为久。

大秦帝国观后感之 兵道 王道 君道

若以映射,此之兵道崇孙子兵法;

此之王道类《君主论》所谈;

此之君道重孟子之仁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