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北京中考語文“作家作品”考試範圍(作家23位+作品4部)

2019北京中考語文考試說明

2019北京中考語文“作家作品”考試範圍(作家23位+作品4部)


(以上作家23位+作品4部)


著名中考專家、題型研究專家賈嶽臨表示,2019北京中考語文“作家作品”重點考察“作品-作家-出處”

作家23位


01.陶淵明(約365~427)——東晉——《桃花源記》《歸園田居》《飲酒》

文學家和詩人,又名潛,字元亮,號五柳先生,世稱靖節先生,有“田園詩人”之稱。

潯陽柴桑(今江蘇省九江市)人,課文《桃花源記》選自《陶淵明集》,成語“世外桃源”就出自這篇文章。

02.王 維(701~761,一說699~761)——唐代——《使至塞上》(出處《王右丞集箋註》)《王摩詰文集》

河東蒲州(今山西運城)人,祖籍山西祁縣,著名詩人、畫家,字摩詰,號摩詰居士。尤長五言,多詠山水田園,與孟浩然合稱“王孟”,有“詩佛”之稱。

書畫特臻其妙,後人推其為南宗山水畫之祖。蘇軾評價其:“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存詩400餘首,代表詩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著作有《王右丞集》、《畫學秘訣》。

03.李 白(701~762)——唐代——《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雲》《行路難》《渡荊門送別》《塞下曲六首》

著名浪漫主義詩人,號“青蓮居士”,賀知章譽其為“天上謫仙人”。

字太白,被後人譽為“詩仙”,與杜甫並稱為“李杜”。賈嶽臨批註,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

有《李太白集》傳世,詩作中多以醉時寫的。代表作有《望廬山瀑布》、《行路難》、《蜀道難》、《將進酒》、《越女詞》、《早發白帝城》等多首。

04.杜 甫(712~770)——唐代——《春望》《望嶽》《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石壕吏》

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漢族,祖籍襄陽,河南鞏縣(今河南省鞏義)人。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也常被稱為"老杜"。

杜甫創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別》等名作

05.白居易(772~846)——唐代——《錢塘湖春行》《觀刈麥》《池鶴》

字樂天,晚年又叫香山居士。太原(現在屬山西)人,唐代大詩人,著有《白氏長慶集》71卷,《新樂府》50首和《秦中吟》10首

06.劉禹錫(772~842)——唐代——《秋詞》《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陋室銘》(出處《全唐文》)

文學家、哲學家,字夢得,洛陽人,自稱“家本滎上,籍佔洛陽”,又自言系出中山,其先為中山靖王劉勝,有“詩豪”之稱。

劉禹錫詩文俱佳,涉獵題材廣泛,與柳宗元並稱“劉柳”,與韋應物、白居易合稱“三傑”,並與白居易合稱“劉白”,有《陋室銘》《竹枝詞》《楊柳枝詞》《烏衣巷》等名篇

哲學著作《天論》三篇,論述天的物質性,分析“天命論”產生的根源,具有唯物主義思想。有《劉夢得文集》,存世有《劉賓客集》。

07.柳宗元(773~819)——唐代——《捕蛇者說》《小石潭記》(《永州八記》),選自《柳河東集》

與韓愈並稱為“韓柳”,與劉禹錫並稱“劉柳”,與王維、孟浩然、韋應物並稱“王孟韋柳”,和韓愈、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王安石、曾鞏七人並稱“唐宋八大家”。

字子厚,漢族,河東(現在山西芮城、運城一帶)人, 文學家、哲學家、散文家和思想家,世稱“柳河東” “河東先生”,因官終柳州刺史,又稱“柳柳州”。

柳宗元一生留詩文作品達600餘篇,其文的成就大於詩。駢文有近百篇,散文論說性強,筆鋒犀利,諷刺辛辣。遊記寫景狀物,多所寄託,有《河東先生集》,代表作有《溪居》、《江雪》、《漁翁》

08.范仲淹(989~1052)——北宋——《漁家傲(塞下秋來風景異)》《岳陽樓記》,選自《范文正公集》

字希文,諡文正,亦稱范履霜,著名文學家、政治家、軍事家、教育家。

著名的《岳陽樓記》中“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為千古名句。有《

范文正公集》傳世等。

09.歐陽修(1007~1072)——北宋——《歐陽文忠公集》《醉翁亭記》(出處《歐陽永叔集》)

字永叔,自號醉翁,晚年又號六一居士。吉州永豐(現在江西永豐)人,宋代文學家、史學家。課文《醉翁亭記》選自《歐陽修散文選集》

10.王安石(1021~1086)——北宋——《登飛來峰》《讀孟嘗君傳》

字介甫,號半山,漢族,臨川(今江西撫州市臨川區)人,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改革家。

今存的只有《王臨川集》、《臨川集拾遺》、《三經新義》殘卷及《老子注》若干篇(條)

11.蘇 軾(1037~1101)——北宋——《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江城子·密州出獵》《記承天寺夜遊》

文學家、書畫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宋代眉州(今四川省眉山市)人。父蘇洵、弟蘇轍都是著名古文學家,世稱“三蘇”。名作有《念奴嬌》、《水調歌頭》等,與辛棄疾並稱“蘇辛”。

12.李清照(1084~1155)——南宋——《武陵春》《醉花陰》《如夢令》(出處《漱玉詞》)

婉約派代表作家,號易安居士,漢族,齊州章丘(今山東章丘)人。宋代女詞人,婉約詞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稱。

《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詞》(已散佚),後人有《漱玉詞》輯本,今有《李清照集校注》

13.陸 遊(1125~1210)——南宋——《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卜算子·詠梅》

字務觀,號放翁。漢族,越州山陰(今紹興)人,南宋文學家、史學家、愛國詩人。 留絕筆《示兒》《南唐書》

14.辛棄疾(1140~1207)——南宋——《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

字幼安,號稼軒。歷城人,著名詞人,有《稼軒長短句》、《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

15.馬致遠(1250~1324)——元代——《天淨沙·秋思》《漢宮秋》

與關漢卿、白樸、鄭光祖並稱“元曲四大家”。

字千里,號東籬,被譽為“馬神仙”,大都(今北京)人。他是一位“姓名香貫滿梨園”的著名作家,又是“元貞書會”的重要人物,元代散曲家、戲曲作家。被尊稱為“曲狀元”,在元代的文學史上具有極高的聲譽。

馬致遠著有雜劇十五種,存世的有《江州司馬青衫淚》、《破幽夢孤雁漢宮秋》、《呂洞賓三醉岳陽樓》、《半夜雷轟薦福碑》、《馬丹陽三度任風子》、《開壇闡教黃粱夢》、《西華山陳摶高臥》七種。

馬致遠的散曲作品也負盛名,現存輯本《東籬樂府》一卷,收入小令104首,套數17套。其雜劇內容以神化道士為主,劇本全都涉及全真教的故事,元末明初賈仲明在詩中說:“萬花叢中馬神仙,百世集中說致遠”“姓名香貫滿梨園”。

16.吳敬梓(1701~1754)——清代——《儒林外史》《范進中舉》

范進、胡屠戶、張鄉紳等都是《儒林外史》中的人。

字敏軒,號粒民,晚年又號文木老人,安徽全椒人,清代著名小說家。主要代表作有《儒林外史》。課文《范進中舉》選自《儒林外史》第三回,主要描寫了封建社會知識分子的生活和精神壯態。

17.魯 迅(1881~1936)——現代——《孔乙已》《故鄉》《社戲》選自《吶喊》,《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藤野先生》《阿長與》選自《朝花夕拾》

藤野先生、阿長、閏土、孔乙己、楊二嫂、雙喜等人都是魯迅散文、小說中的人物。

原名周樹人,字豫才,浙江紹興人。是我國現代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國無產階級現代文化的奠基人。

1918年5月在《新青年》上發表《狂人日記》,著名短篇小說《吶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詩集《野草》,雜文記《而已集》、《二心集》、《三閒集》等。

《朝花夕拾》是魯訊寫於1926年2月間的散文集,共10篇。《故鄉》選自小說集《吶喊》;課文《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就選自《朝花夕拾》;課文《雪》選自《野草》(《魯訊全集》第2卷);《阿Q正傳》是現代文學史上的傑作。

18.老 舍(1899~1966)——現代——《駱駝祥子》《四世同堂》《龍鬚溝》《茶館》《在烈日和暴雨下》《濟南的冬天》

原名舒慶春,字舍予,筆名老舍,北京市政府曾授予他“人民藝術家”榮譽稱號。

滿族正紅旗人,生於北京,中國現代小說家、著名作家,傑出的語言大師、人民藝術家,新中國第一位獲得“人民藝術家”稱號的作家。著有長篇小說《駱駝祥子》,話劇《茶館》,均收在《老舍文集》裡。課文《濟南的冬天》選自《老舍文集》,是老舍1931年春天在齊魯大學任教時寫成的。

短篇小說《趕集》等。老舍的文學語言通俗簡易,樸實無華,幽默詼諧,具有較強的北京韻味。

19.朱自清(1898~1948)——現代——《背影》《荷塘月色》《春》《匆匆》

字佩弦,江蘇揚州人,散文家、詩人、學者,

代表作有詩文集《蹤跡》;散文集《背影》《歐遊雜記》,均收在《朱自清全集》裡

20.郭沫若(1892~1978)——現代——《女神》《屈原》《蔡文姬》《天上的街市》《石榴》《白鷺》

原名郭開貞,沫若為筆名。四川樂山人。現代著名作家、詩人、劇作家、歷史學家、考古學家、古文學家、社會活動家。

主要文學作品有“詩集《女神》、《星空》、《蔡文姬》等。《天上的街市》《淨夜》選自《郭沫若全集》

21.莎士比亞(1564~1616)—英國——《威尼斯商人》《仲夏夜之夢》《羅密歐與朱麗葉》《哈姆萊特》《奧賽羅》《李爾王》《麥克白》

文藝復興時期戲劇家。

威廉·莎士比亞(英語:William Shakespeare),華人社會常尊稱為莎翁,清末民初魯迅在《摩羅詩力說》(1908年2月)稱莎翁為“狹斯丕爾”,是英國文學史上最傑出的戲劇家,也是歐洲文藝復興時期最重要、最偉大的作家,全世界最卓越的文學家之一。

包括《奧賽羅》、《哈姆雷特》、《李爾王》和《麥克白》《威尼斯商人》是英國傑出戲劇家莎士比亞創作的一出著名社會諷刺喜劇,它也是一出名幕劇。劇中安東民奧與鮑西亞是夫妻關係,鮑西亞與尼莉莎是主僕關係,尼莉莎與葛萊西安諾是夫妻關係,安東民奧與夏洛克是借債者與被借債者的關係。

22.雨 果(1802~1885)——法國——《就英法聯軍遠征中國給巴特勒上尉的信》(出處《雨果文集》),代表作《巴黎聖母院》《悲慘世界》《九三年》

法國浪漫主義的代表。19世紀前期積極浪溫主義文學運動的領袖,法國文學史上卓越的資產階級作家。其代表作有《巴黎聖母院》和《悲慘世界》,課文《就英法聯軍遠征中國給巴特勒上尉》。

23.契訶夫( 1860~1905)——俄國——《變色龍》(出處《契訶夫小說選》)《草原》《套中人》《櫻桃園》

十九世紀俄國批判現實主義作家、戲劇家和短篇小說藝術大師。他的早期作品諷刺和揭露了俄國社會官場人物媚上欺下的醜惡面目,寫得諧趣橫生,發人深思。八十年代中期,他創作了既幽默又富於悲劇的短篇小說,反映了社會底層人民的被侮辱被損害的不幸生活,具有深刻的思想意義。

代表作有短篇小說《變色龍》、《苦惱》、《萬卡》、《第六病室》、《套中人》等。

作品4部


01.《詩經》

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是當時社會生活的百科全書。本只稱為《詩》,儒家列為經典之一,故稱《詩經》,又稱《詩三百》。

編成於春秋時代,收錄了從西周到春秋中葉大約500年間的305首詩,分為“風”、“雅”、“頌”三大類,其中有多篇是寫男女戀情的。

比如《關雎》(《兼葭》《溱洧》《靜女》《采葛》《木瓜》《摽有梅》《柏舟》《將仲子》《穀風》《氓》)等。

其中《關雎》是《詩經》的第一篇,選自《詩經·國風·周南》。通常認為是一首描寫男女戀愛的情歌。

此詩在藝術上巧妙地採用了“興”的表現手法。首章以雎鳥相向合鳴,相依相戀,興起淑女陪君子的聯想。以下各章,又以採荇菜這一行為興起主人公對女子瘋狂地相思與追求。

全詩語言優美,善於運用雙聲、疊韻和重疊詞,增強了詩歌的音韻美和寫人狀物、擬聲傳情的生動性。《關雎》被孔子稱為“樂而不淫,哀而不傷”。

《蒹葭》選自《詩經·秦風》,作者用秋景起興,主要寫一個痴情人苦苦追尋心上人的心理和感受,也是現代流行歌曲《在水一方》的取材來源。詩篇形式以四言為主,運用賦、比、興的手法。《詩經》對我國二千多年來的文學發展有深廣的影響,而且是很珍貴的古代史料。

《關雎》、《蒹葭》入選為課文。又如《蒹葭》中,蒹葭蒼蒼,白露為霜,就是用蒹葭起興,引出對伊人思念之情。“伊人”會使人感受到神秘朦朧的文學美。

02.《左傳》

亦稱《春秋左氏傳》或《左氏春秋》,與《榖梁傳》《公羊傳》合稱“春秋三傳”,儒家經典之一。記事基本以《春秋》中的魯國十二公為次序,編年體史書,相傳為春秋時魯國史官左丘明所撰。

書中保存了大量古代史料,文字優美,記事詳明,為中國古代一部史學和文學著作。選自《左傳·莊公十年》的《曹劌論戰》入選為課文

《曹劌論戰》記錄的就是齊魯兩國在魯國的長勺發生的一次戰爭。《左傳》還善於記錄人物語言,這一點在《曹劌論戰》中表現為對曹劌與魯莊公對話過程的描寫。

在長勺之戰前,面見魯莊公,幾番對話,一再啟發,終於使魯莊公認識到取信於民是作戰取勝的先決條件。

《曹劌論戰》一文藉助主要人物曹劌論述戰前的“作戰條件”、戰中的“作戰時機”、戰後的“取勝原因”等語言,刻畫了這個有強烈愛國熱情、有遠見卓識、冷靜睿智的人物形象。

03.《孟子》

是戰國時期孟子及其門人記載孟子言行的一部書。儒家經典之一。孟子,名軻,字子輿,戰國中期鄒國(今山東鄒縣東南人)。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學說的繼承者。

書中記載了戰國時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孟軻的政治、教育、哲學、倫理等思想觀點和政治活動,現存七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魚我所欲也》《生於憂患 死於安樂》入選為課文

孟子認為人都有“本心”,道義尊嚴比生命更為重要,《魚我所欲也》一文中的“捨生取義”和乞人不受嗟來之食的故事講的都是這個道理。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充分地表達了以民為本的思想;他還強調“義”的重要性。

《魚我所欲也》他巧用譬喻陳說事理,以“舍魚而取熊掌”作喻,提出在“生”和“義”不能兼顧的情況下要“捨生取義”的觀點,影響了一代代的中國人;他的文章觀點精闢,說理透徹,氣勢磅礴,論證嚴密。

《魚我所欲也》用乞人不受嗟來之食的事例,論證了即使普通人也有“捨生取義”之心的看法。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中,他列舉了舜、傅說等人的一系列名人事例來證明中心論點,論據確鑿且有代表性,增強了說服力,使文章論證嚴密,從而有理有據、令人信服地論證了“困(逆)境造就人才,多難才能興邦”的道理。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一文開頭一連列舉了六個歷史人物(舜、傅說、膠鬲、管夷吾、孫叔敖、百里奚)在逆境中成長的例子,是為了闡明生於憂患的觀點。為後人在做人治國方面提供過很好的借鑑。

04.《戰國策》

簡稱《國策》,屬國別體史書,全書分西周、東周等十二策,記載了東周、西周及秦齊、楚、趙、魏、韓、燕、宋、衛、中山諸國之事。

由西漢末劉向根據戰國史料編訂,是戰國時遊說之士的策謀和言論的彙編。《鄒忌諷齊王納諫》和《唐雎不辱使命》被入選為課文

《戰國策》敘事長於鋪陳,善於運用對話刻畫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

《鄒忌諷齊王納諫》生動地記敘了鄒忌以自己與徐公比美的小事巧妙設喻,用諷喻的方法規勸齊王來委婉規勸齊王納諫除弊興利的故事,刻畫了鄒忌善於進諫的形象。

文中最精彩處表現為鄒忌與齊王對話的描寫。用自身生活小事,悟出了兼聽則明,偏信則闇,勸說齊王廣開言路,改良政治,最終使齊國興盛起來。

《唐雎不辱使命》記敘的是強國與弱國之間的一場外交鬥爭情況。作為小國之臣的唐雎,面對強大的秦國企圖用“易地”(或“以五百里易安陵”)的騙局來吞併安陵國的陰謀中毫不示弱,以“士之怒”反擊秦王的“天子之怒”,最終理直氣壯地折服秦王,不辱使命,刻畫了唐雎勇敢無畏(機智勇敢、不畏強暴、敢於鬥爭、機智沉著)的形象。

著名的寓言“畫蛇添足”“亡羊補牢”“狡兔三窟”“狐假虎威”等,就來自《戰國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