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於商丘的成語典故——鷦鷯一枝,偃鼠飲河,越俎代庖

成語“鷦鷯(jiāo liáo)一枝”中的鷦鷯,是一種小型、短胖、十分活躍的鳥。這種鳥做窩做得很細緻,選擇柔草、麻絲和軟土等物做成蛋形圓囊巢,在整個大樹上只不過佔有一枝而已。這一成語的意思是說,鷦鷯為了生活和繁育而在樹上造窩,樹林子再大,只不過佔一棵樹上的一枝也就夠了。“偃鼠飲河”中的偃鼠即鼴鼠,是一種田鼠,在鼠類中算是一種體型較大的,它到河裡喝起水來能喝許多,但喝得再多,也不過喝滿肚子而已。這兩個成語常被人用來比喻每個人真正的物質需要其實是很少的,房子建得再大,你也不過只能住一室,家裡的財富再多,吃飯即使是酒肉滿席,你也不過一日三餐,吃飽肚子就行了,還能多吃多少?意在提醒人們不要貪慾過大,不必過度追求物質生活條件過好,只要有房子住、有飯吃就行了。

源於商丘的成語典故——鷦鷯一枝,偃鼠飲河,越俎代庖

“越俎代庖”這一成語是我們經常用到的。其中的“越”為跨過的意思;“俎”是古代祭祀時擺祭品的禮器;“庖”指庖人,即廚師。古代祭祀,主祭人的職業是主持祭祀,廚師的職業是製作祭祀的酒席,各人做好自己職內的事就行了。“越俎代庖”是由莊子著作中的話“庖人雖不治庖,尸祝(主持祭祀的人)不越樽俎而代之矣”轉化而來的,原指主祭的人跨過禮器去代替廚師辦席。這一成語形成後,用來比喻超出自己的職業範圍去處理別人所管的事,有時也指多管閒事。

這三個成語同出於戰國末期都於睢陽的宋國人莊周的著作《莊子·逍遙遊》:“堯讓天下於許由(堯舜時代的賢人,道家前身),曰:‘日月出矣,而爝(jué)火不息;其於光也,不亦難乎?時雨降矣,而猶浸灌;其於澤也,不亦勞乎?夫子立而天下治,而我猶屍(廟中的神主,這裡用其空居其位,虛有其名之義)之;吾自視缺然,請致天下。’許由曰:‘子治天下,天下既已治也;而我猶代子,吾將為名乎?名者,實之賓也;吾將為賓乎?鷦鷯巢於深林,不過一枝;偃鼠飲河,不過滿腹。歸休乎君,予無所用天下為!庖人雖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

莊子這段話說的是:遠古時期的堯帝把天下治理得很好,人民安居樂業。可是堯帝很謙虛,當他聽說隱士許由很有才能時,就想把自己的政治位置讓給許由。他找到許由說:“太陽和月亮都已升起來了,可是小小的炬火還在燃燒不熄,它要跟太陽和月亮的光亮相比,不是很難嗎?季雨及時降落了,莊稼不用灌溉了,可是還在不停地澆水灌地。如此費力的人工灌溉對於整個大地的潤澤,不顯得徒勞嗎?先生如能居於國君之位,天下一定會獲得大治,可是我還空居其位。我自己越來越覺得能力不夠,請允許我把天下交給你。許由回答:‘你治理天下,天下已經獲得了大治,而我要是去替代你,我將為了名聲嗎?名是實所派生出來的次要東西,我將去追求這次要的東西嗎?鷦鷯在森林中築巢,不過佔用一根樹枝就行了;鼴鼠到大河邊飲水,不過喝滿肚子。你還是打消你的念頭回去吧,天下對於我來說沒有什麼用處啊!廚師即使不下廚,祭祀主持人也不會越俎代庖的!”

莊子文中的“庖人”指的是負責宰殺三牲(牛、羊、豬)和辦理酒席的廚子;“尸祝”,是掌管祭祀儀式和對鬼神祝禱的司祭者。古時的人每逢祭祀的時候,庖人先要整治三牲,把供品準備齊全,尸祝負責把祭器擺好。然後把酒斟在樽中,把殺好的牛、羊、豬擱在俎上,這些做完後才可以開始祭祀儀式。如果庖人不宰殺三牲,尸祝也不能超越自己的職務範圍去替代庖人的工作。

由於此,後來的人們凡是超越本人的職務範圍去管別人職內的事情,就叫作“越俎代庖”,或稱“尸祝代庖”。於是“越俎代庖”和“尸祝代庖”就成了成語,有時也簡化為“庖代”或“代庖”。

例句:“暫足為寄足,有似鷦鷯一枝。”(清代程允升《幼學故事瓊林·人事》)“所謂偃鼠飲河,不過滿腹者也。”(清代夏敬渠《野叟曝言》第148回)“一時承乏,方慙越俎以代庖;數月為真,更愧操刀而制錦。”(宋代秦觀的《代謝中書舍人啟》) (劉秀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