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體“賣菜”背後:新零售迭代至2.0,五大特徵重塑生鮮零售行業

2016年1月15日,第一家盒馬鮮生在上海金橋國際商業廣場開業。這一年開始,“新零售”概念開始踏上風口。京東、蘇寧、美團、永輝等隨後入場,創業者緊隨其後。

3年後,如果我們把目光再次投向“新零售”,會發現,幾年前紛紛入場的巨頭們,今年年初也步調一致的開始“集體轉向”,買菜成為了今年以來“新零售”的新風口。

美團買菜、盒馬菜市、餓了麼買菜、蘇寧菜場……2019年以來,一個又一個的新名字前赴後繼,似乎在說明一個事實。新零售已“老”,新零售正在完成迭代,新的“新零售”或曰“新零售2.0”,很可能將在2019年生根發芽,成為新的顯學。

集體“賣菜”背後:新零售迭代至2.0,五大特徵重塑生鮮零售行業

5種業態合力,盒馬要填“5個坑”

新零售領域,盒馬鮮生動身足夠早、開店足夠多。截至2018年年底,盒馬鮮生門店已達122家。

不過,盒馬也曾經遭遇過質疑。

去年年中,“學盒馬被帶坑裡”等論調一時之間喧囂塵上。行業集體反思,為什麼除了盒馬早期明星店之外,新零售企業鮮有盈利?是否盒馬只是一個個例,它的成功究竟是不是偶然?

甚至,今年3月的聯商網大會上,盒馬鮮生CEO侯毅還主動自我調侃,“過去一年,網上有很多文章說侯毅把大家帶進了坑,所以我今天的題目是《2019年,填坑之戰》”。

集體“賣菜”背後:新零售迭代至2.0,五大特徵重塑生鮮零售行業

演講中,侯毅主動自我反思:第一,包裝食品是否具有競爭力?第二,大海鮮還性感嗎?第三,創新是否足夠?第四,線上的物流成本能不能覆蓋掉?第五,盒馬鮮生是不是最佳的商業模式?

最後,他一下子公佈了盒馬菜市、盒馬mini、盒馬F2、盒馬小站等4種新業態,加上原本的盒馬鮮生,五箭齊發。

不過,5種模式中,侯毅最關注和強調的是盒馬菜市、盒馬小站。他不僅預告了盒馬菜市的開業和散裝陳列模式,還公佈了2家上海新開盒馬小站的日單量,一天大概有1000單。

這幾乎可以認為是盒馬在遭遇2018年“五個坑”之後的主動調整。

去年7月,虎嗅曾發文《淨利潤集體下跌,永輝、新華都等傳統商超被盒馬帶坑裡了?》。作者表示,除了盒馬,沒見到一家“新零售”說自己能跑通盈利的。盒馬有13家門店的時候,說自己實現規模盈利;發展到40多家門店後,也沒再聽它嚷著“取得大規模盈利”。

為什麼會這樣?原因很簡單,盒馬“店倉一體”模式下,高昂的物業成本和店面裝修成本,擠壓了原本就不高的零售行業標準利潤。根據聯商網的統計,2017年125家零售業上市公司,合計淨利潤率僅有6.5%;具體到超市板塊,15家公司的合計淨利潤率只有1.76%。

本來就極其微薄的營業利潤,一旦經營效率和坪效不如預期,極易出現虧損。

這種情況下,控制店面大小、選址黃金度、店面裝修成本等,成為盒馬的必然選擇。新零售持久戰中,輕裝上陣才能提高生存概率。

為何是“買菜”與“社區站”

2019年伊始,為什麼大家“集體轉向”,關注起菜市場這門小生意?

盒馬首店開業3年後的同一天,同樣是1月15日,美團買菜的首家便民服務站與同名手機APP啟動測試。

3月26日,美團買菜“進京”,在天通苑、北苑兩個超級社區開站。

3月28日,盒馬新業態“盒馬菜市”首家店在上海五月花廣場開業。

3月30日,口碑餓了麼宣佈,將以平臺模式把買菜業務擴張至全國500個城市。

4月3日,蘇寧小店宣佈,將於4月下旬上線“24小時內從原產地直髮至門店”的蘇寧菜場功能模塊。

集體“賣菜”背後:新零售迭代至2.0,五大特徵重塑生鮮零售行業

一時間,把品類做少、聚焦“買菜”等三餐食材,把面積做小、轉戰社區店或前置倉,成為了大家的共同選擇。

緣何如此?其關鍵還是在於,“高頻”必可打敗“低頻”;生鮮品類中,“買菜”是最有機會成為最高頻交易的明星品類。

如果說,盒馬憑藉餐飲及“網紅”知名度所帶來的高頻,打敗了傳統零售;那麼,生鮮品類中最高頻的“菜”,極有可能再度顛覆,成為前一代新零售的殺手。

同時,區隔與前一代新零售代表的“中心化”思路,新一代新零售要做的恰好相反,“去中心化”。

盒馬希望,自己成為顧客們的目的地,讓顧客“走向”門店;而美團買菜則希望,讓門店“走向”顧客,通過社區化選址和最快30分鐘送達的即時配送體系,讓商品直接走入顧客家門口。

另一個方面,和“社區店”模式相比,不給顧客提供逛店空間的社區“前置倉”模式,可以進一步壓縮過道面積佔用、裝修成本、商品展示空間成本等,提升運營效率和成本控制能力,做到可以最大程度上讓利於消費者。

有分析稱,“美團買菜的模式是,在社區密集的地方建倉,通過蔬菜、水果、肉禽蛋奶等高頻產品入口培養用戶習慣,並通過豐富的長尾sku產品變現。”

IDG資本董事甄志勇曾表示,新人群和生鮮消費的廣泛性,讓社區零售具備了更多的想象力。

新零售2.0的五大特徵

新零售1.0時代中,以“餐飲”的高頻消費吸引客流,從而解決高檔大生鮮產品的動銷難題,升級傳統零售效率,帶動傳統零售轉型。

新零售2.0時代中,以更加高頻的“菜”來承擔了此前“餐飲”的戰略價值,成為新零售2.0玩家的獲客引擎。

在大家的集體轉向可以猜測,“菜籃子”確實有機會撐起獨立市場,主打“手機菜籃子”的美團買菜,也確實有機會成為新零售2.0時代的領頭羊玩家。

高頻法則下,新零售2.0時代將呈現以下五大特徵:

第一,選品聚焦。平臺迴歸理性,選品聚焦蔬菜、肉禽蛋等一日三餐食材,高頻、剛需、生活化成為第一選品法則。

第二,選址下沉、深入社區。與商業中心相比,社區買菜需求更為旺盛,同時物業成本也更加可控,可以在取得更優的選址性價比。

第三,前置倉取代店倉一體。生鮮新零售的“哨站”由大店變小站,甩掉低坪效體驗區,降低運營成本,提升配送效率。

第四,訂單靠線上。一方面,前置倉模式決定了用戶只能在線上下單;另一方面,通過品質化、生活化的選品思路,可以省掉消費者的購物決策成本,滿足當今的快節奏工作和生活需求。

第五,輕量小包裝、快送到家。當2至3人的小家庭成為“買菜”主力時,選擇一頓飯就能吃完的200-300克食材成為主流選擇。配合最快30分鐘送達的即時配送系統,可以做到“即買即送”,做飯前手機下單就可送菜上門。

當然,規模效應將是新零售2.0的盈利密鑰,如果不能快速建立合理的門店網絡密度、做大用戶規模,將跑不出真正的頭部玩家。

不過,這恰恰也是前置倉的優勢所在,擴張速度、易複製性。商業咖啡的《新零售走了,前置倉留下》一文中指出,前置倉的這個優點“可能會被各路玩家資本逐漸放大”,甚至成為“勝負手”。

社區站快跑,大型門店放緩。距離“新零售”概念的首次提出已經過了3年時間,或許確實到了這一概念自身的迭代時刻。新零售2.0,也許有機會成為生鮮零售最終的正確解法。

這也意味著,零售行業裡最後一顆“皇冠上的明珠”,生鮮零售或許即將迎來被互聯網和電商加持的,進化時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