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肝癌”治好了嗎?

他的“肝癌”治好了吗?

患者主訴“腹脹、黃疸、食慾下降”,入院後診斷為肝細胞癌,經治療後竟治癒,那麼,他得的究竟是不是肝癌?

病例分享

男性,45歲,近半月來出現“腹脹、黃疸、食慾下降”,於本地三甲綜合性醫院診治。肝功能:TBIL 200μmol/L,ALT 1200U/L,ALP 201U/L,GGT 332U/L;B超發現大量腹水,肝臟佔位性病變;增強CT同樣示肝臟佔位性病變(見圖1),不排除惡性病變,考慮肝細胞癌可能性大!病人收住普通外科,準備手術。經過約半月的保肝,利尿等治療,腹水明顯減少,但肝功能仍然異常。

他的“肝癌”治好了吗?

圖1 延遲期掃描

之後,患者電話筆者申請會診,赴約。仔細閱讀病例病史,發現患者並無既往肝病史,乙肝兩對半、丙肝等檢查無陽性結果,無飲酒等嗜好;患者雖似乎有肝衰竭的症狀表現,但凝血指標基本正常,經過保肝治療,病情也明顯好轉。閱讀CT、MRI發現:肝左內葉見一高密度影,但三期無明顯變化,肝臟體積偏大,呈不均質改變,MRI提示非脂肪病變,肝靜脈顯示不清。此時,筆者心裡基本有了答案,隨後追問患者病史,立即帶回我院。患者經治療三個月後,肝臟密度逐漸正常,原來的佔位病灶消失(見圖3)。

他的“肝癌”治好了吗?
他的“肝癌”治好了吗?

那麼,患者的“肝癌”治好了嗎?

原來

該患者在入院兩個月前不慎摔傷,已自服“三七粉”(三七為自己種植)40天,甚至住院期間仍然服用。影像學提示肝臟呈淤血性改變,所謂的佔位性病變其實是“肝島”。這是一例肝竇阻塞綜合徵(hepatic sinusoidal obstruction syndrome,HSOS)患者——HSOS又稱肝小靜脈閉塞病(hepatic veno-occlusive disease,HVOD)。

患者經過抗凝治療,病情得到控制,基本治癒。三個月後,我們再次做肝穿刺病理學檢查(見圖4)。根據病理表現,發現繼續抗凝治療已經難以改善中央靜脈閉塞,因此停用抗凝藥物。

他的“肝癌”治好了吗?

圖4 病理解讀:肝細胞無明顯壞死、炎症,少數中央區可見淤血表現,有2條中央靜脈已經閉塞,周圍肝竇擴張,個別匯管區出現纖維化擴大,形成多個門靜脈分支,膽管、動脈無異常表現,病理為HSOS/HVOD治癒後表現

診治體會

回頭看這個病例,“土三七傷肝”是科普文章到處普及的知識,病例本身並不複雜,但為何能逃過附屬三甲醫院B超、CT、MRI等影像科醫生們的眼睛?甚至在外科治療的半個月期間,消化科等科室醫生多次會診,經過術前討論,即將安排手術。

可見,對專科醫生來說很普通的疾病,到了非專科醫生這裡,可能仍是“少見病”、“罕見病”。

肝竇阻塞綜合徵/肝小靜脈閉塞病

肝竇阻塞綜合徵/肝小靜脈閉塞病(HSOS/HVOD),是由各種原因導致的肝血竇、肝小靜脈和小葉間靜脈內皮細胞水腫、壞死、脫落進而形成微血栓,引起肝內淤血、肝損傷和門靜脈高壓的一種肝臟血管性疾病。2002年,DeLeve等基於實驗和病理研究發現,建議以HSOS代替HVOD。在近年發表的文獻中上述兩種名稱均有使用。因此,目前認同HSOS和HVOD可以相互替換。

臨床表現

HSOS/HVOD(以下簡稱HSOS)的臨床表現並不具特異性,和其他肝病幾乎一樣,如腹脹、肝區疼痛、腹水、黃疸、肝臟腫大等,因此,常被誤診為肝硬化、肝炎、失代償期肝硬化或急性重型肝炎等疾病,本例病例被誤診為肝癌為少見情況,影響了對患者及時的診斷和治療。HSOS的病因較多,但國內外明顯不同。歐美報道的HSOS大多發生在骨髓造血幹細胞移植預處理後,國內報道以病因為“服用含吡咯生物鹼的植物”的病例居多,其中以“土三七(或稱菊三七)”最為常見。

一直以來,我國中草藥被廣泛使用,一些含吡咯生物鹼的植物,如菊科的土三七、千里光,豆科的豬屎豆,紫草科的天芥菜等,因同樣具有止血、止痛等功效,容易與主要產自雲南的五加科三七(亦稱參三七)相混淆,但服用含吡咯生物鹼的中草藥後可能會導致嚴重的HSOS。

影像學表現

HSOS的CT平掃顯示為肝實質密度不均勻減低,腹水、肝臟體積增大等表現,此與肝臟淤血及肝細胞變性、壞死相關。由於竇後性門脈高壓造成門脈期強化峰值減低或延遲;肝臟淤血及肝細胞變性、壞死則造成無或低灌注區域;另外,由於尚存相對正常的肝臟組織,而這類組織的門靜脈灌注相對正常,便產生了正常肝組織與受損組織之間的強化差異;肝臟顯示特徵性的斑片樣、地圖樣強化和低灌注區。延遲掃描:由於門脈強化峰值延遲、門靜脈血流灌注增加,出現低密度區域減少和增強區域增加,肝臟密度趨於一致,而如果延遲後仍為低灌注的區域,則提示這部分的肝臟組織壞死嚴重。

病理特點

HSOS的病理典型表現:以肝腺泡Ⅲ區為主的肝竇內皮細胞腫脹、損傷、脫落,肝竇顯著擴張充血;肝細胞不同程度的腫脹、壞死,紅細胞滲入狄氏間隙,肝內小靜脈管壁增厚,管腔狹窄、閉塞,無纖維化表現或可見匯管區輕度纖維增生。

抗凝治療是治療HSOS的關鍵,存在腹水、黃疸等表現的急性期/亞急性期患者是抗凝治療的主要人群,並應儘早開始。禁忌證主要是“合併嚴重出血疾病或出血傾向”。抗凝藥物首選低分子肝素,亦可聯合或序貫口服維生素K拮抗劑(華法林)。低分子肝素安全性較普通肝素高,出血不良反應少,大多數患者使用時無需監測。建議劑量為100 IU/Kg,每12h 1次,皮下注射,腎功能不全者慎用。華法林是長期抗凝治療的主要口服藥物,療效評估需監測凝血酶原國際標準化比值(INR)。治療劑量範圍窄,個體差異大,藥效易受多種食物和藥物影響。抗凝強度:建議INR為2.0~3.0,這一強度可能既滿足較佳的抗凝強度,也有較好的安全性。初始劑量:建議口服起始劑量為1. 25~3 mg/d(即半片~1片,國內主要規格為2.5mg 和3mg),高齡、肝功能嚴重受損等患者初始劑量可適當降低。劑量調整:口服2~3d後開始測定INR,並定期監測,劑量調整應謹慎,如連續2次測得INR不達標,再考慮調整劑量(一般為加或減1/4片),待劑量穩定後可4周監測1次。

HSOS與布-加綜合徵(BCS)的鑑別診斷

HVOD曾被認為是BCS,原因是,兩種疾病的臨床表現有相似之處。其實,HSOS與BCS從病因、病程、病變特徵到治療方法,均存在顯著的差別。

1.病因方面:BCS與高凝狀態及血栓形成等多種因素有關,具體的病因不明確。而HSOS與骨髓移植、放化療及服用土三七中毒等直接損傷有關,病因明確。

2.病程方面:BCS相對較長,而HVOD發病急、病程短,大多在病因損傷後3周左右發病。

3.病理特徵方面:BCS表現為肝靜脈血栓性靜脈炎,肝靜脈近端有隔膜或節段性閉塞,由於肝靜脈近端阻塞肝靜脈血流淤滯,肝靜脈分支及中央小靜脈內有血栓形成;肝葉間可見廣泛的側支循環建立。而HVOD病理損傷特徵在於肝小靜脈的內膜腫脹、內皮增厚、纖維化,無血栓形成。

4.治療方面:BCS行溶栓或(和)血管腔內成形術,可以獲得滿意的臨床效果。HVOD主要依靠內科治療。

他的“肝癌”治好了吗?

參考文獻:

中華醫學會消化病學分會肝膽疾病協作組.吡咯生物鹼相關肝竇阻塞綜合徵診斷和治療專家共識意見(2017年, 南京)[J].中華消化雜誌, 2017(8).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