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執行難 全國法院2年共執行到位金額4.4萬億

破解執行難 全國法院2年共執行到位金額4.4萬億

1月22日,世界執行大會在上海召開。會上,最高法公佈了截至2018年底中國法院在強制執行方面的相關數據。為破解執行難,全國法院進行了哪些改革創新,推出了哪些新技術、新手段?

查人找物難?

舉措:建網絡執行查控系統,一名法官一年執行到位財產等於過去十年

近日,一位消失了十年之久的被執行人徐某,在出境前往香港時被邊檢部門截獲,隨後被執行法院帶走,並被處以司法拘留15日。正是因為對被執行人身份證信息的校核比對,才使徐某"現出了原形"。

"執行難"難在查人找物。2014年,最高人民法院建立網絡執行查控系統,與16家單位和3900多家銀行業金融機構聯網,可以查詢被執行人全國範圍內包含不動產、存款、金融理財產品、船舶、車輛、證券、網絡資金等在內的16類25項信息。法官足不出戶便可凍結甚至扣劃老賴存款。

在一起買賣合同糾紛執行案件中,面對幾百公里外深圳福田區的被執行人,桂林象山區人民法院執行法官利用"總對總"網絡查控系統,輕點鼠標就完成了財產發現到控制。

"總對總"查控體系給執行法官裝上了"千里眼""順風耳"。現在一名法官一年通過網絡查控執行到位的財產相當於過去十年的總和,極大提升了執行效率。

截至2018年12月31日,全國法院通過最高人民法院"總對總"網絡查控系統,為6038萬餘件案件提供查詢凍結服務,共凍結資金4136億元,查詢不動產信息984萬條,查詢到車輛5142萬輛、證券1421億股、漁船和船舶194萬艘、互聯網銀行存款257億元,全面優化了執行中查找財產的方式,有力維護了當事人的合法權益。

財產變現難?

舉措:網絡司法拍賣,為當事人節約佣金186億元

去年5月,重慶市巴南區人民法院通過淘寶網司法拍賣平臺,整體處置一處爛尾樓盤。拍賣過程中,經過19回合競價,14次網絡出價延時,最終以9.77億餘元成交,刷新該院司法網拍成交紀錄,創下司法網拍單筆成交最高額。

網絡司法拍賣已經逐漸代替傳統的拍賣方式,成為人民法院處理查控財產的主要變現方式。2017年1月1日起,全國法院全面推行網絡司法拍賣,目前全面實行網拍的法院達到3301個,法院覆蓋率為93.7%。從2017年3月網拍系統上線,至2018年12月31日,全國法院網絡拍賣量94萬餘次,累計拍賣標的物56.6萬件(含未開拍),已成交27萬餘件,成交額6049億元,標的物成交率70.8%,溢價率64.3%,為當事人節約佣金186億元。

在網絡司法拍賣實踐中,拍賣之前的評估環節成為短板並掣肘變現效率。對此,最高人民法院出臺了《關於人民法院確定財產處置參考價若干問題的規定》,新增當事人議價、定向詢價、網絡詢價三種確定財產處置參考價的方式,提高了財產處置效率。據瞭解,與網拍系統相關聯的司法評估信息化平臺也將上線,實現司法評估線上操作,提高評估的公開性、規範性。

"老賴"懲戒難?

舉措:增加被執行人的失信成本,不得坐飛機、乘高鐵、高消費……

"我的委託人被困在南極了,想盡快履行執行義務"。2016年4月,河南省三門峽市湖濱區人民法院法官接到了一位律師的電話,他的委託人是名"老賴",去南極旅遊,卻因買不了回國的機票而被困南極,無奈之下只得向法院"投案自首"。

自從"失信被執行人"名單制度建立以來,越來越多被執行人主動聯繫法院,履行早該履行的義務。

不得坐飛機、乘高鐵、高消費,不得貸款、新辦公司,不得擔任人大代表、政協委員……2016年以來,最高人民法院聯合發改委等60家單位簽署文件,推進失信被執行人信用監督、警示和懲戒機制建設,對失信被執行人進行限制。

從2013年10月至2018年12月31日,全國法院累計限制1746萬人次購買機票,限制547萬人次購買動車、高鐵票。僅中國工商銀行一家就拒絕失信被執行人申請貸款、辦理信用卡247萬餘次。全國351萬失信被執行人迫於信用懲戒壓力自動履行了義務。

此外,各地法院還因地制宜,積極創新對失信被執行人的懲戒措施。三年來,生效裁判文書的自動履行率逐年提高,2015年為44.76%,2016年為50.52%,2017年為56.97%,強化執行力度的效果逐步顯現。

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專職委員劉貴祥介紹,2018年起,雖然執行案件量還在增加,但納入失信名單的人次在下降,出現拐點,說明綜合治理初見成效。

規範執行難?

舉措:把1600餘萬案件錄入執行案件管理系統

北京市海淀區人民法院研發了一套精細化管理系統,對"超過15天未控制財產案件數、超過15天未處置財產案件數"前十名的法官直接進入"黑名單"排序,在系統首頁和執行指揮中心大屏上實時滾動展示,對執行工作進一步提升約束力。

自2014年開始,全國法院對近20年來未實際執結的執行案件進行全面清查核錄,把1600餘萬案件錄入執行案件管理系統,徹底解決執行案件底數不清、情況不明的問題。在此基礎上,四級法院統一的執行辦案平臺建成,全國執行幹警在一個平臺辦案,規範了執行辦案標準和流程,強化了關鍵節點管控。

在大量執行案件中,有40%左右的被執行人喪失履行能力。對於"執行不能"案件,人民法院通常以終結本次執行程序的方式結案。怎樣確保不把有財產案件當作無財產案件處理,如何防止一些法院濫用終本程序,損害債權人合法權益?

對此,最高人民法院明確,只有窮盡一切執行措施、達到規定標準,才能認定為無財產可供執行案件。終本案件數據庫可以實現每半年由網絡查控系統自動查詢,並對數據庫內被執行人常態化限制高消費,一經發現可供執行財產立即恢復執行。數據庫向全社會公開,接受監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