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速120都不到3000转,为何尾气检测却要踩到4000转?

张必聪


汽车在正常行驶的情况下,车速达到120km/h,转速最高也就3000转左右,绝对不会高于4000转,除非一些“古董车”,那么就有可能一脚油门120转速直接上4000,但这也只是个例。

每年的汽车年检都会让很多车主头疼,不单单是因为浪费时间,更多的是心疼自己的汽车,除了对汽车外观、灯光、刹车的检测之外,更重要的还属于尾气排放的检测。

检测员在进行尾气检测的时候,一脚油门就是踩到底,转速直接飙到4000转,而且还要维持这个状态几分钟,这个过程简直就是车祸现场,很多汽车一下线,故障灯全亮。

而尾气检测之所以需要达到4000转也是规定,简单来说规定需要汽车转速达到发动机最高额度的0.7倍。

举个简单的例子,如果一辆汽车的最高额定转速是5800转,那么0.7倍就是4060转/分,汽车只有在这个转速上持续几分钟,通过检测这个状态下的尾气的排放情况来判断是否达标。

虽然说这样的操作是因为规定,但对于日常行驶来说,根本不可能上4000的转速,即使在高速上以最高限速120km/h的速度行驶,转速也就是在2500-3000这个区间。

而高速都是有限速的,车速高于120km/h那就是超速,带来的就只有罚款扣分,还有汽车是通过检测合格之后才下方的,汽油也是通过国家检测合格之后才售卖的,那么问题来了,既然两者都是合格的,那为什么需要进行尾气排放检测呢?

Anywhere anytime,覆盖全国的移动互联网汽车救援网络平台,救援就在你身边,关键时刻显身手!回答车主各类养车用车急救问题,认为有用的请关注并点赞。当需要救援时,无论你在哪里,帮你找到最近的专业的救援人。


孙行者汽车救援


看了环保工程师的说法还是有几点疑议,想探讨一下:

工程师说:尾气检测有二种方法,一、工况法,二、怠速法。

工况法检测不会超过3000转/分。好,我建议全国的车主们心疼一下,把自已的爱车踩到3000转/分,用大脑记录下此时发动机的声响和消声器排烟状况,再和检测时的声音、排咽相对比。

怠速法,试问全国的所有车主,哪位天天用怠速驾驶车辆的,这完全就是脱离实际的检测。

车辆尾气检测是为了尾气排放达标,然而实际中,很多、很多车主自检不过,花几百找“黄牛”立马就过,有的找些“关系"立马也过,这难道也是检测标准吗?

不用隐晦,尾气的检测,踩在4000转以上、以上是公开的事实。国内所有公路统统算在一起最高限速也就在120km/h,这个速度大多数车辆也就是3000转/分或以下。当然,也有人说经常5千、6千转的踩没事,但这是严重、严重违法的事可以忽略。

检测应该以实际为标谁,绝大多数车、绝大多数时间的排放都在3000转或以下排放,难道检测非要脱离实际另订检测标准吗?经过尾气的检测车辆出现故障的还少吗?难道结合实际的检测就这么难吗?为大众多着想点就难于上青天吗?


特殊防卫


我是车圈小师哥,您身边的用车小助手。

在汽车年检的时候,尾气检车这一项目估计会让很多人心痛,看着检测站的引车员大脚踩油门,有些车主感觉心都快滴血了,毕竟自己平常都不舍得这样踩油门,其实这样的担心真的是多余的。


对于大多数发动机而言,发动机的最大扭矩输出一般都在3500-5000转之间,也就是说发动机的设计转速完全是超过这个数值的,在这个最大扭矩输出的转速区间,发动机是很安全的。


只是很多在大多数的车主眼中,一般开车的时候转速在1500-2000转之间才是正常的,2000-3000转之间那已经是有些激进了,如果转速达到3000-5000转,那轰隆隆的发动机噪音,简直让人感觉发动机都快要坏了。至于5000转以上,我想很多车主或许从来都没尝试过,也不敢尝试。

那为什么汽车尾气检测的时候转速会被踩到4000多转呢,其实这种情况也不是很普遍的,主要是因为有些地区的车辆检测站依旧还是采用老旧的双怠速检测法,需要通过模拟车辆的高、低时速运转状态,使得车辆产生不同的尾气,通过采集两种不同的尾气长达15s的时间,然后尾气检测仪才能分析出排放尾气的数据。


但其实这样的尾气检测方式,对于车辆并没有什么大影响,而且现在很多的地区已经开始采用新式的尾气检测方式了,不再需要将发动机的转速加到4000转以上。


车圈小师哥


时速120都不到3000转,为何年检要拉到4000转?

本人有一台本田飞度,经常拉到4000转,尤其是在一些紧急情况下拉到5000转的情况也有。其实汽车适当的拉拉高转速没有什么不好。一般家用车红区转速是7000-8000转,拉到4000来说是没有什么问题的。

其实不用担心汽车被拉到4000转会对汽车有多大的伤害,在热机状态下拉到4000转对发动机的损伤几乎是没有的。个人觉得也没有太多纠结的必要,如果爱车4000转很难达到,可能工况真的已经很差了。

这里并不是给年检工作人员洗白,个人也并不知道年检发动机拉到4000转是根据什么来定的。但是可以判定的是对一台正常的发动机来说,被拉到4000转应该是非常轻松的事情,也没有必要担心发动机扛不住。

国内高速限速120,车速在120的时候转速也就在2000-3500转左右,这是事实。但是并不是说,汽车在车速120以内的时候不能拉高转速。紧急加速的时候可能车速只有50转速也能到了4000,甚至更多。高转速在对提速要求高的情况下也是需要到。

再次重申,并不是给年检工作人员洗白,只是想说,汽车拉高转速到4000真的没什么,大可不必担心发动机受损(完全预热发动机情况下),除非发动机确实有隐患了。





小强说说车


因为负荷不同,汽车排放在怠速状态和实际行驶状态的排放差别很大,特别是氮氧化合物。尾气检测有两种,一种是工况法,一种是怠速法。目前大部分车型检测采用工况法,工况法模拟车辆在行驶的过程中测试尾气,是根据车的行驶速度和负荷比例来加速的,一般不会到3000转以上。

部分四驱车辆没办法采用工况法检测,所以采用了原始的怠速法检测,这时候发动机高速达到4000转是有可能的。即使是怠速达到4000转,排放的数据相比正常行驶都好很多,所以不用去质疑检测时的发动机转速这么高。

看到这么多条友回复,觉得有必要再写一些。

根据我们跟检测站打交道的经验,检测站的检测人员大部分还是希望你的车能够通过检测的。因为现在检测站竞争也很激烈,如果这个站检测不容易通过,这个站来检测的车台次就会减少,检测站就赚不到钱。

检测过程中发动机转速的高低,应该是检测标准决定的,并不是检测人员的个人行为。如果不按检测程序检测,结果是无效的。

确实有一部分车检测后会有一些不正常,不过汽油车应该跑一段距离就可以恢复正常,柴油车见过发动机出问题的。

根据我们的经验,检测误判的情况还是很少的,大部分检测造假是为了让客户通过检测。

没想到这个回答得到这么多的评论,所以再写一点表达一下我的看法。对于汽车尾气检测,国家的政策是正确的,因为车的排放控制系统是有寿命的,如果维护保养不合理,提前失效也是正常的。有些和油品有关系,有些没有关系。如果不检测汽车尾气,就会有很多尾气超标的车辆在不断地排放有毒有害气体,影响的是环境和我们每个人的健康。

汽车排放检测的政策大方向没错,但在执行过程中确实有很多问题,比如车托的问题,造假的问题,所以政府的监管和处罚力度应该更大一些,让检测站不敢造假,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检测的目的。


捷立汽车环保


汽车年检是每个车主都要经历的一个事儿,所有车主对年检
都是嗤之以鼻的,原因呢有以下几点,一个是年检比较麻烦,费时费钱还遭罪。还有一个是对检测线的引车员操作不满意,都比较心疼自己的车,看见自己的车被别人”折腾”有种小老婆被人搞了的感觉,所以没有一个车主喜欢检车的。


对于你说的检测尾气时发动机转速高的情况其实很正常,因为现在我们尾气检测大多数使用的都是工况法,这需要让车辆上滚轮上行驶,模拟各个工况条件下的尾气排放量,综合判定尾气排放是不是合格。而四驱车型或多桥的货车就需要使用怠速法进行检测,也就怠速轰油门。为什么要把发动机转速拉高呢?其原因有以下几点,首先工况法检测需要测量发动机各个转速区间的尾气排放,所以需要把发动机的转速拉高,不然一个有怠速值肯定是不能通过检测的,而且4000转对汽油发动机来说实在不能算是高,只能算是中速区间,6000转以上才能进入红线区。


其次就要从发动机的工作原理来解释了,
大家都知道发动机会有积碳产生,那么什么情况下容易出现积碳呢?就是在发动机低速和怠速运转状态下最容易形成积碳,因为汽油发动机在2000转以下其实都是处于燃烧不充分的状态,这样的工况条件就容易形成积碳,尾气排放也会比较高。
而对于汽油发动机来说2500-4500转左右才是最佳的工况条件,这个转速下发动机燃烧更充分,氮氧化物和一氧化碳等有害物质形成比较少,尾气排放也是比较低的。为了顺利通过尾气检测,引车员都习惯把发动机转速拉到4000转左右。

对于尾气排放不合格很多车主都会有质疑,觉得自己的车保养的很好为什尾气排放超标?其实影响尾气排放的因素太多了,比如空气滤芯太脏,火花塞烧蚀严重,喷油嘴堵塞,发动机轻微烧机油等原因,只要有任何一个问题都会让发动机燃烧不充分,从而影响尾气排放,所以不是说你做保养了发动机状况就会一定没问题。。


售后服务技术总监


全国車主应一至抗议和取消尾汽检测,因这项检测应在汽車厂家和油品供应商那里检测把关,而不应是在我们消费者身上检,产品质量和油品质量与我们无关,


张老827


踩4千转的已经很好了,很多地方直接就是地板油,发动机撕裂的轰鸣声,直冲云霄,其实无非就是要尾气超标。


听雨轩1169


年检就是寄生虫,年检合格的车上路出事故你赔么?


道无涯73676341


检车时车辆耗油由车主承担,改由检测站承担检测员就不会把油门踏到底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