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琴人董庭蘭(下)

我們上次聊到了唐代著名琴家董庭蘭那記載簡略的生平( ),大概能推測他是一位琴藝高超、品性高潔的道家隱者。同為唐代著名琴家的薛易簡稱讚他的琴聲“撫弦韻聲,可以感鬼神矣”,而同時代的一位盛唐邊塞詩人李頎在聽董庭蘭彈琴後,創作了一首詩——《聽董大彈胡笳弄兼寄語房給事》,裡面也提到“董夫子,通神明,深松竊聽來妖精”,可見董庭蘭的琴技真是感通天地、神乎其神了,這種高妙的古琴境界,浮躁的今人在欣賞時都很難體會,更別說彈到這樣的境界了。

李頎這首詩是唐代描寫古琴的名作,從標題我們就可以看到,這是李頎聽董庭蘭彈了《胡笳曲》而創作的。宋代朱長文的《琴史》裡提到,武則天當政時,有個任鳳州參軍官職的陳懷古,擅彈沈家、祝家兩派的古琴聲調,以《胡笳曲》最著名,陳懷古把他的琴學傳給了董庭蘭。董庭蘭將《胡笳曲》寫成了琴譜,還請了當時著名儒者李翱為琴譜作序。後來董庭蘭又把沈家、祝家的琴學及《胡笳曲》傳給了弟子鄭宥。

萬里浮雲陰且晴 | 唐代琴人董庭蘭(下)

朱長文《琴史》記載的董庭蘭

“胡笳(jiā)”是古代在我國北方的胡人裡所流行的一種吹奏樂器,被張騫出使西域時帶回漢地,後來漢代到唐代,漢人也在音樂中廣泛使用。胡笳最早用蘆葉捲成,後來發展成一種管樂器,音量大,往往用在軍隊音樂中。

琴人們根據胡笳的曲調改編成琴曲,成為琴曲的一類題材,見於文獻記錄的曲名有《大胡笳》《小胡笳》《胡笳十八拍》《小胡笳十九拍》《胡笳明君》《小胡笳鳴》《胡笳五弄》等等。其中最著名的是《胡笳十八拍》和唐代古琴界名流沈家聲的《大胡笳》、祝家聲的《小胡笳》,而今天流傳下來的琴譜也只有《大胡笳》《小胡笳》和《胡笳十八拍》,其他都只剩曲名了。

萬里浮雲陰且晴 | 唐代琴人董庭蘭(下)

明代《神奇秘譜》裡的《小胡笳》譜

宋代郭茂倩編的《樂府詩集》引《琴集》一書,說曲子《大胡笳十八拍》《小胡笳十九拍》(“拍”可以理解為“段落”的意思)都是東漢末蔡琰(yǎn)所作,所以李頎的《聽董大彈胡笳弄兼寄語房給事》開篇就說“蔡女昔造胡笳聲,一彈一十有八拍”。宋代的目錄書《崇文總目》說《大胡笳十八拍》是沈遼編的,世稱“沈家聲”,《小胡笳十九拍》是一個姓祝的人編的,世稱“祝家聲”。

這就是說,唐宋時代古琴曲裡最流行的兩種胡笳曲,董庭蘭都掌握了,而且非常擅長,並整理成琴譜。而唐代的劉商作有《胡笳曲序》,稱蔡琰從胡人那裡回到中原後,胡人思慕她,就卷蘆葉為吹笳,奏哀怨之音,後來董庭蘭把這個曲調用琴定為十八拍,是唐代流行的“胡笳弄”。按劉商的說法,董庭蘭對《胡笳十八拍》還有創作的成分了。

萬里浮雲陰且晴 | 唐代琴人董庭蘭(下)

宋 陳居中 文姬歸漢圖

蔡琰就是史上著名的女性文學家蔡文姬。《胡笳十八拍》不僅是一首琴曲,在《樂府詩集》中還有一首琴歌歌辭,也題為蔡琰所作。關於她是否創作了琴曲和歌辭《胡笳十八拍》,史上學者一直有爭議,未有定論。但這首琴曲及歌辭的內容與蔡琰有關,則是確定的。

而董庭蘭不管是創作、還是學習演奏《大胡笳》《小胡笳》或是《胡笳十八拍》,琴曲裡的與“胡笳”有關的曲子,在其流傳歷史中,董庭蘭都是最重要的相關琴家。李頎的《聽董大彈胡笳弄兼寄語房給事》把董庭蘭的琴曲描寫得很神奇,聽起來讓人眼前浮現出“空山百鳥散還合,萬里浮雲陰且晴”的壯闊畫面。李頎這首詩還涉及蔡琰的故事與《胡笳十八拍》的關係,後面再撰文講述。且聽管平湖先生的《胡笳十八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