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田文镜为什么要多管闲事去彻查山西巡抚诺敏的藩库?

历史茶坊


田文镜是雍正登基前在江南赈灾时特意简拔的能员干吏,在清理国库亏空案中,田文镜处事操切,为了一两银子羞辱名士老臣,案件不了了之后,康熙把田文镜发往陕西以知县任职。

雍正登基后,办了两件事作为推行新政的开始,一件是开恩科取士,另一件则是令各省清理藩库亏空。严令各省限期两年清完历年积欠的亏空,期限到了没有清完的省份,督抚抄家抵债,提前清完的朝廷将明令嘉奖。在这样严酷的诏谕下,国舅隆科多举荐的山西巡抚诺敏却仅用了不到一年时间便清完山西十几年积累下来的亏空。雍正帝闻奏龙颜大悦,有意将山西清理亏空的政绩做为全国榜样,除了明令褒奖外,还亲赐“天下第一巡抚”的匾额,诺敏也由此成为天下督抚的楷模。

雍正帝没有忘记田文镜,把他从陕西召回京城任职,让他担任传旨钦差,到西北大营传谕宣旨。田文镜路过山西阳泉时,遇到在山神庙中被十四阿哥胤禵救下的逃难女子乔引娣。山西为了清理亏空,在路口桥头设卡收费,乔引娣拿出十四阿哥赏赐的金瓜子交过桥费,守桥士兵见她孤身一人,又出手阔绰便纠缠不休,从她身上搜出十几枚金瓜子,要强行没收充公以抵亏空。

田文镜见状疑心大起,拿出钦差的架势,带着引娣到阳泉县库查证,赫然发现居然亏空三万两白银。于是田文镜带着阳泉县令直趋省城太原,和诺敏对薄公堂,又上奏雍正,请旨彻查山西藩库,闹出了这场轩然大波。在公堂上,阳泉县令供称,阳泉县的亏空已经由太原县代还,并且出具了债券。田文镜又清查山西藩库发现三百万两库银,帐物一致,并无亏空。百思不得其解的田文镜思魂落魄的在太原街头转悠,遇到特意前来太原给他指点迷津的李卫和邬思道。

邬先生一针见血地指出山西藩库中的银两按理来说应该是五十两一锭的京锭,如若其中混有杂银那必然是从其它地方挪借而来,以应付朝廷查验库银。田文镜闻言犹如醍醐灌顶,瞬间明白山西藩库中实际只有三十万两库银,其余二百八十万两都是临时借来的。诺敏为博取声誉,冒功邀宠,欺瞒朝廷,实属罪大恶极。


此时,雍正派出的专职钦差图里琛到达太原,田文镜请他拖住诺敏和山西通省官员一个晚上,第二天保证能拿到诺敏欺瞒朝廷,冒功邀宠的证据。于是查封藩库,出具告示:凡山西缙绅商贾与藩库有银帐来往者,限三日之内结清。三日后,山西库银移运南京重铸。

果然不出所料,第二天一大早,前来藩库领取银两的商贾们纷纷拿着官府出具的借据,一场惊天大案就此水落石出。这让登基不久,励精图治,准备大力推行新政的雍正帝颜面扫地,诺敏也因此丢掉了自己的小命。


历史茶坊


咳,这太简单不过了,不要单独看这一件事,要纵观全局来看这件事,你就会发现,原来这一切都是雍正帝预谋好了的:

相信看过《雍正王朝》的人都有印象,雍正帝即位后接连做了两件大事,一件是追缴户部欠款,一件是开科取士。

可是两件事最终都让雍正帝丢了面子,作为睿智的雍正帝,真的会这么好忽悠吗?这里面到底还隐藏着哪些鲜为人知的秘密呢?

一、

要想解释清楚雍正帝为什么要杀诺敏和张廷璐,我们必须把他登基后的形势好好分析一下:

雍正帝登基之后,面对几大势力,包括隆科多的势力、老八胤禩的势力、老十四胤禵的势力、张廷玉一派老臣、清流派势力,还有就是关外的蒙古大汗以及各旗主王爷势力。

相对来说,隆科多的势力和老八胤禩的势力是最让他头疼的,虽然一开始就给他俩升了官,其实暗下里却在使手段。

我们不妨回顾一下,山西诺敏案和科场舞弊案,怎么就这么巧,接连让雍正帝丢了丑?

在当时的朝局情形下,真正拥护雍正帝的人屈指可数,这时候根本无法推行新政,所以雍正帝必须要采取手段,而且这个手段相当高明。

表面上看好像是雍正帝接连载了两个跟头,先是看走了眼,赐出了天下第一巡抚牌匾,最后砸了自己脚。再次就是自己千叮嘱万嘱咐的科举考试,结果却出现了舞弊案。

可是,换种角度来思考,这两件事真的对雍正帝是坏事吗?

其实并不是,这两件丑事出现了之后,反而让雍正帝笼络了一批人才,同时也打击了一批官吏,从最终结果上看,他赚了。

其实这两个案子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两个人选都不是雍正帝亲自选出来的,诺敏如此,张廷璐同样如此!所以两个案子一开始就透着邪,即使我们现在看事务,也只能看到人家愿意让我们看到的东西,真实情况必须要自行分析才能真相大白。

那么我们就来一件件的说,听完杨角风的分析,或许你就明白到底这是怎么回事了?

二、

先说山西诺敏案:

诺敏是隆科多推荐的,隆科多扶老四胤禛上位有功,他推荐的人选,自然得通过。可是在剧中,隆科多跟雍正帝走得并不近,甚至有些新政推行上,他还常搬出先帝爷来反驳雍正帝。

雍正帝利用追缴户部欠款一事,一举扫除异己,凡是清缴亏空得力的官员,一律奖励和提拔,办事不力的,或贬、或罚、或免官、或抄家。

山西的亏空最大,偏偏就落到了诺敏头上,他如果追缴不好,轻则丢官,重则丢命,同时还会连累隆科多。如果追缴成功,这个难度又相当大,最终他接受隆科多的建议选择了后者,以此埋下了自己灭亡的种子。

他说的半年就追缴完了亏空,雍正帝为什么会信?

雍正帝当然不信,别忘了他没即位之前干过什么,被康熙帝一顿训斥?

那就是追缴户部欠款,这个差事连一个堂堂的皇子,雍郡王都失败了,一个山西巡抚能在短短半年内追缴清空?

有人说,可能雍正帝就真信了?

他信个鬼,估计心中骂着:诺敏这个糟老头子,坏得很!

只需要提一点证据,他赐给诺敏天下第一巡抚牌匾的时候,是发的明诏,告诉全国官员的。更重要的是,他还发给李卫一道圣旨,也是这份明诏。

邬思道都对李卫说了:

“这明诏朝廷发给各省总督和巡抚的,你才是一个布政使,为什么也发给了你一份?”

是啊,为什么要发给李卫一份呢?

还不是因为邬思道在他这里,后来诺敏被拿下,还不是李卫跟邬思道还有图里琛配合田文镜办的!雍正帝真信诺敏,会暗中派田文镜去山西调查?一个田文镜不够,还又加派了一个图里琛?

三、

再看科场舞弊案:

表面上看是弘时偷了考题,最终导致试题外泄,差点影响了雍正帝选拔人才!

其实杨角风要告诉大家,即使弘时泄露考题没有被发现,最终的前三名仍然是王文昭、尹继善、刘墨林。

大家不要忽略了那个神秘道士,就是成功的给他们三个算命的那个道士,他见到这三人第一句话就是:

“山人在这里等你们好几天了!”

你说奇怪不奇怪,这个算卦的道士原来是专门为这三个人而来,可是随后一句话却又矛盾了:

“今天竟能一举见得本科三鼎甲,难得,难得呀!”

搞笑不?

你是专门等着人家这三个人的,这里又说难得,还用了一个“竟”字,真是此处无银三百两啊!

这个神秘道士是神出鬼没,好像再也没有出现过,其实他就是贾士芳,后来老十三胤祥去世的当天,就出现过一次。雍正帝送乔引娣去东陵的时候,从乔引娣的话中再次出现过一次:

“贾道士送来的仙丹好是好,可是要慢慢地补才成!”

再结合这个神秘道士出现之前老十三胤祥对雍正帝说的一句话:

“臣弟说这话没有别的意思,臣弟只是想说,皇上似乎应该着手发现,培养一批才俊之士……”

所以,这三个人就是老十三胤祥替雍正帝物色到的人选,早就预定好了的前三名!不然的话,真有如此高人能预测未来,雍正帝还推行毛的新政啊?

四、

这样的话情况就非常明朗了:

要知道在过去当官,样貌是首选,其次才是才华,如果你身有残疾,那么抱歉,你没戏了!

尤其那个王文昭,天生癫痫症患者,写字巨慢,雍正帝还亲自掌灯。还有刘墨林,逛妓院,连隆科多在科场都斜他好几眼,难道雍正帝不知道这些事?

杨角风告诉你整个科场取士事件的前因后果吧:

首先张廷璐自己本身不干净,考题多么重要的东西,雍正帝会不知道谁能接触到?就是用排除法也能排除出弘时来,之所以没有打草惊蛇,就是为了除掉张廷璐。

还记得那一集张廷玉清晨进宫,偶遇张廷璐跟弘时并肩走的事吗?张廷玉都能分析出这里面有问题,宫里那么多眼线的雍正帝,会分析不出来?

也就是那时候起,雍正帝就做了一个陷阱,静等张廷璐上钩!

雍正帝先是埋下了一颗雷,这颗雷就是王文昭、尹继善、刘墨林三人,假如没有科场舞弊案发生。雍正帝也会从这三个人身上做文章,必然要拉张廷璐下马。

单不说刘墨林逛妓院和王文昭癫痫的事,只说神秘道士泄露前三名的事,这三件事都是坑,随便一个就够张廷璐吃一壶的。

结局大家也知道了,雍正帝急于杀掉诺敏和张廷璐,并没有对案件进一步深挖。这本身就非常蹊跷,哪有不问主考官试题是怎么泄露出去的就杀人吧?

难道张廷璐有天眼,能预测考题?

就这样,雍正帝通过两次出丑,却完成了一项重大权力的收拢,那就是任免权!

干掉了诺敏,隆科多的大辫子就牢牢握在雍正帝手中了,随时可以抓紧。干掉了张廷璐,举荐人老八胤禩的大辫子就牢牢握在雍正帝手中了,也是那之后,老八胤禩跟雍正帝有了一段蜜月期,甚至老九胤禟等人都骂老八胤禩变了。

哪是他变了啊,是他明白了雍正帝的手段之狠,再加上西北战事,自己多少还有点良心,毕竟是爱新觉罗的天下!

也就是那之后,这些官员再也没有举荐新的大臣了,这才是雍正帝坐稳位置的第一步!

现在你明白,田文镜为什么要多管闲事去山西查案了吧?

我叫杨角风,换种视角看雍正王朝,你会发现不一样的乐趣,喜欢就关注吧!


杨角风发作


在《雍正王朝》中,田文镜是铁杆四爷党,他的出场就是以“孤臣”的身份出场,连康熙都知道他是一个孤臣。

如果说胤禛是京中的“孤臣”,那么田文镜无疑是地方的“孤臣”,因此在剧中,田文镜的人设其实算是一个民间雍正,一心为百姓的地方官形象。

如果田文镜碰到贪官污吏、欺下瞒上的情况,如果不出手,岂不是不符合“雍剧的核心价值观”?

另一方面,田文镜本身没有功名,因此名利心很强,但是对有功名在身却不办实事的官,向来是深恶痛绝。

君不见为了一两银子痛骂老状元的片段,虽然是看的过瘾,但是侧面反映了田文镜对于这种“不公平”的强烈批判。

而这一次雍正竟然当着天下人的面赐了诺敏“天下第一巡抚”的匾额,这可比状元的名头响亮多了。

田文镜由陕西的一个知县,升为河南巡抚,途径山西,看到的却是民间怨声载道的情形,岂能善罢甘休,当即决定豁出去了,大闹一番,结果险些作茧自缚,幸亏有邬思道和图里琛帮忙。

有人就奇怪了,田文镜就是一个一心为百姓的好官,怎么到了你这里就成了“借题发挥”的小民思想了。

其实不然,剧中田文镜曾多次标榜自己是一个“清官,穷官,孤臣”,在李绂前说过,在邬思道面前也说过。

田文镜的名利心还是很强的,历史上的田文镜就是一个集“清官和酷吏”于一身的形象,电视剧中仅仅展现了其正面形象,对读书有功名在身人的“发自内心”的恨仅仅表现了一点点。


小屏窥人生


这要从田文静本人的性格来分析,田文静是个刻薄的人,同时又是一个对权利对名声极为看重的人,当年跟随雍正催库银,对各个地方的收入了如指掌,所以他自始至终也不相信山西会在这么短的时间能够收回国库银,所以路过山西并不是真的路过,而是有意而为之!

田文静在朝廷上因为追缴库银而落得个薄情寡义的名声,正好借这次大案来打个翻身仗,所以他才不惧压力,一心扳倒诺敏。

比起雍正一心为了收缴国库银的决心,厘清吏治似乎更为重要!所以他也是对雍正有所了解,才冒天下之大不韪,直接面对山西一品大员!要的就是这效果!可见出于公出于私都是最理想的策略。



就是做自己


咋,不该查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