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宋代官窑瓷器督造文录 】

【  宋代官窑瓷器督造文录  】

一、北宋汴京官窑

最早记载北宋官窑的典籍见于南宋顾文荐的《负睻杂录》:“宋宣政间(宣和、政和即公元1111-1125年)京师自置窑烧造,名曰‘官窑’” 。南宋叶寘在其《坦斋笔衡》中对北宋官窑亦有记载:“政和京师自置窑烧造,名曰官窑”。明代皇室收藏目录《宣德鼎彝谱》则记载:“内库所藏柴、汝、官、哥、钧、定名窑器皿,款式典雅者,写图进呈。”清代许之衡《饮流斋说瓷》中说:“吾华制瓷可分三大时期:曰宋,曰明、曰清。宋最有名之有五,所谓柴、汝、官、哥、定是也。更有钧窑,亦甚可贵。”由于柴窑至今未发现窑址,时间在宋之前,最近10来年才在民间发现实物,因此过去通常将钧窑列入,与汝、官、哥、定并称为宋代五大名窑。

北宋(960—1127年)是中国历史上继五代十国之后的朝代,传九位皇帝,享国167年。与南宋合称宋朝,又称两宋,因皇室姓赵,也称赵宋。

显德七年(960年),后周诸将发动陈桥兵变,拥立赵匡胤为帝,建立宋朝,定都东京开封府(河南开封),改元建隆。后通过杯酒释兵权,将兵权与财政权集中于中央,避免了中晚唐藩镇割据的乱象。

北宋疆域东北以今海河、河北霸州、山西雁门关为界;西北以陕西横山、甘肃东部、青海湟水为界;西南以岷山、大渡河为界。宋神宗时通过熙河开边收复河湟,宋徽宗时期于青海北部置陇右都护府,并重金赎回幽云七州。

北宋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经济文化最繁荣的时代,儒学得到复兴,科技发展突飞猛进,政治也较开明,经济文化繁荣。咸平三年(1000年)GDP为265.5亿美元,占据世界比重的22.7%,人均GDP为450美元,超过当时西欧的400美元。北宋时期,因推广占城稻,人口从太平兴国五年(980年)的3710万迅速增至宣和六年(1124年)的12600万。

北宋是中国历史上科技最发达、文化最昌盛、艺术最繁荣的朝代之一。中国历史上很多重大发明都出现在北宋。在11、12世纪内,中国大城市里的生活程度可以与世界上任何其他城市比较而无逊色。北宋在文学艺术方面,更是名人辈出,登峰造极。北宋是中国历史上文化最繁荣昌盛的朝代之一。正如陈寅恪先生所言:“华夏民族的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北宋时期,手工业生产有很大进步,汴绣、宋绣尤为著名。当时,各种手工业作坊的规模和内部分工的细密程度,都超越前代。生产技术发展显著,产品的种类、数量、质量大为增加和改进。最杰出的要算是北宋时期的各种瓷器了。

北宋的瓷器,不论在产量还是制作技术上,比前代都有很大提高。当时,烧造瓷器的窑户,遍布全国各地,所造瓷器各具特色。官窑、钧窑、汝窑、定窑和哥窑,是北宋五大名窑。官窑的产品,土脉细润,体薄色青,略带粉红,浓淡不一;钧窑土脉细,釉具五色,有兔丝纹;汝窑则胭脂、朱砂兼备,色釉莹澈;定窑以白瓷著称,并能制各色瓷,其产品十分精美。

宋瓷不仅是生活日用品,而且是精美的工艺美术品。北宋瓷器大量运销国外,在亚非各地都有大量出土,证明瓷器是当时的重要输出品。宋瓷已成为中国古代著名的艺术品,而享誉海内外。

北宋官窑作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乃宋徽宗因不满当时贡御瓷器的瑕疵和缺陷,引入汝瓷及开封东窑等窑口窑系的制作精华,在东京汴梁,即今河南开封,按照古时祭器的造型规制、个人的审美意趣,亲旨创设御窑烧制的巅峰之瓷,是中国陶瓷史上第一个由朝廷独资投建的“国有”窑口,也是第一个被皇帝个人垄断的瓷器种类。

当时北宋的京城是汴梁(今河南开封市),官窑遗址很可能因为黄河历史上多次改道已沉入地底,至今日尚未发掘。由于缺乏考古发掘资料和充足的文献支撑,因此,关于北宋官窑,留待我们探讨的方面还有很多。

北宋官窑为:“朝廷置窑、内府制样、民匠造器、兵士供役”,所烧产品唯供朝廷使用,不在市场流通,非常珍罕和稀有,一如清代学者陈浏在其《陶雅》一书中所言:“宋官窑者绝不经见,世人罕能识之者。”

北宋官瓷的器形

北宋官窑作为国家礼器,其造型通常以仿青铜器为主,是当年宋徽宗“新成礼器” 的一部分,以徽宗诏敕编纂的《宣和博古图》为造型蓝本,也即依“名古器”为造型依据,器物件件有典,禀赋深义,加上徽宗本人艺术王者的身份和爱好,故北宋官瓷主要分为两大类:一是礼器,主要为朝廷所用,代表作品有瓶、尊、鼎、炉、觚、盘等器形;二是文房用具,此与徽宗个人的喜爱密切相关,也主要供徽宗个人使用,代表作品主要为“文房四宝”,其之所以能成为一个系列,主要在于北宋官瓷文房的造型千变万化、琳琅满目,充分体现了徽宗的文化智慧和创造。

北宋官瓷的釉色

北宋官瓷对釉色的追求与完善达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平,其釉质肥厚,瓷无修饰,主要以釉色之美、纹裂之俏,去追求艺术上至高至上的大境界。常见有天青、粉青、月白、炒米黄等釉色,且以粉青为上。明学者高濂在其《燕闲清赏笺》中言:“官窑品格,大率与哥窑相同。色取粉青为上,淡白次之,油灰色,色之下也”。清光绪三十四年开始编纂,兼收百科,重在溯源的《辞源》第二册“官窑”栏也道:“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北宋大观间京师置窑烧瓷。胎骨有白、灰、红之分。其土取自汴东阳翟,淘炼极精。釉色有天青、翠青、月下白、大绿。粉青为上,淡白次之”。

北宋官瓷的釉质

由于北宋汴京官瓷在原料选用、色调调配上甚为讲究,尤其在原料选用上,可以说是穷其奢华,不惜代价,添加有品质上乘的翡翠、玛瑙等玉粉入釉,这也自然成为注重烧制成本的民间窑口和其它窑口不能仿造到位的主要原因。在烧制过程中,按器形的要求,北宋官窑对汝窑的支烧法加以改进,增添了垫、支垫结合的烧法,器物受力更均匀,使得胎骨也更坚挺,从而为釉质更趋淳厚、匀润创造了条件,真正达到了肥若堆脂、抚之如缎似玉、攥之仿佛出油的艺术效果。

北宋官瓷的开片

北宋官瓷釉面的开片,得益于其独到的工艺,所开片纹极富节奏感,如水波粼粼,晶莹剔透,开片不仅流畅,且小器也可开龟背大片,产生出令人惊叹的纹裂美。开片本是由于坯釉结合不好而导致釉面开裂的弊病。但北宋官窑瓷却慧眼识珠,利用这一陶瓷缺陷开创了著名的纹片釉,严格地说,这些人们不能完全控制和设计的效果不能称做装饰手法,它是一种材质之美,是一种本质的美。

北宋官瓷总体艺术特征

北宋官瓷外观的总体艺术特征可概括为:造型古朴庄重,釉质如脂如玉,所裂纹片灵动飘逸,形如蟹爪,色如墨线,釉面莹莹,粉装玉琢,极富美感。作品观之神韵内蕴、质朴无华,不独无什么精美雕饰和装饰,也更无什么艳彩涂绘,其完全凭藉自身釉色和幻放的纹片之美抵达其冰清玉洁、神韵天成的美学境界。

北宋官窑的散逸

北宋官窑窑址既然无从发现,但从两岸故宫博物院宋官窑传世器物特征和典籍记载,可以通过比对鉴定散落于社会民间的宋代官窑文物。现已发现北宋末期金人南侵掳掠至其大本营,现黑龙江吉林一带流散的少量北宋五大名窑文物(约数百件)。这是一个惊人的发现,北宋五大名窑(汝官哥定钧)典型器物在东北的出现,将改写全球博物馆收藏宋代可数皇家御用文物的历史纪录,对丰富我国历史文化遗存具有重大的意义。

金是我国北方少数民族女真族建立的王朝。女真族的祖先很早就生活在长白山和黑龙江流域,由于长期受到辽的压榨和欺辱,女真族开始叛乱,首领完颜阿骨打向辽统治者宣战,于公元1115年称帝建国,国号大金。先建都会宁府(今黑龙江阿城南白城镇),后迁都燕京(今北京),再迁都至汴京(今河南开封)。

金崛起于东北时,辽攻打北宋,北宋向金借兵,金和北宋联合灭了辽。辽朝大将耶律大石在金朝灭辽后,于西北召集残部建立西辽帝国(1131年~1227 年)。后来扩张到中亚,首都虎思斡耳朵,一时成为中亚强国,统治中亚96年。1227年被成吉思汗的蒙古帝国所灭。金和北宋联合灭辽过程中,北宋基本没有出力,暴露了北宋军事上的不行,金看到有机可趁,就一直南下,俘虏徽、钦二帝和后妃、皇子、宗室、贵戚等3000多人北撤。宋朝皇室的宝玺、舆服、法物、礼器、浑天仪等也被搜罗一空满载而归。这就是历史上的“靖康之变”,北宋由此灭亡。

二、南宋修内司官窑(内窑)

“靖康之难”,标志着北宋王朝的灭亡。中原地区诸名窑被毁。宋高宗赵构避逃东南,定都临安,建立了南宋朝廷。在杭州凤凰山设立修内司官窑,并在乌龟山八卦田郊坛下附近另建新官窑。内窑和新官窑集中南北的精工巧匠,烧造宫廷和达官贵人需要的青瓷。这是北宋汴京官窑的继续,历史上称为南宋官窑。 据南宋人叶寊的《坦斋笔衡》一书中记载说:“政和间(北宋1111-1117年),京师自置窑烧造,名曰官窑,中兴渡江,有邵成章提举后苑,号邵局,袭故宗遗制置窑 于修内司,造青器, 名内窑,澄泥为范,极其精制,油色莹澈,为世所珍,后郊坛下别立新窑,比旧窑大不侔矣”。此段文献资料是迄今发现的关于南宋官窑历史的最早文字记载,后人研究都多以此为考证。文献说明,北宋时期已烧制官窑。南宋官窑继承了北宋官窑的技术和制作方法。文献把南宋官窑划分为"修内司"和"郊坛下",前者"名内窑",后者系"别立新窑",并明确指出新窑"比旧窑大不侔"。

1996年,位于杭州市凤凰山麓的老虎洞遗址被挖掘后,很多谜团开始变得渐渐清晰。在老虎洞窑址发现了一个刻有“修内司窑”铭的荡箍,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认同,老虎洞窑便是传说中的南宋官窑“修内司”窑址。

目前,我们仍然无法完全确定南宋官窑两大窑址的始烧和终止的时间,但从两个窑址均出土十二世纪到十三世纪早期的青瓷作品看,两大窑址烧窑的时间明显重叠。

同时,在两大窑址出土的瓷器标本完全能够看出它们和河南清凉寺汝窑、北宋汴京官窑、北宋东窑(哥釉开片瓷)的传承关系,说明南宋官窑与北宋诸皇室或供御窑口的工艺是一脉相承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