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四樑八柱”“良方” 摘貧窮落後“帽子”


巍巍太行山,悠悠武鄉情。

80多年前,八路軍在這裡亮劍,勇敢無畏的革命戰士和老區人民拋頭顱、灑熱血,用“小米加步槍”點燃了革命的燎原之火、挺起了民族脊樑。

80多年後,脫貧號角在這裡吹響,真抓實幹的黨員幹部和人民群眾勇擔當、善作為,用“四梁八柱”構建起脫貧摘帽新路徑。

歷史在這裡交匯,從參軍9萬到脫貧54099人、從革命起點到打贏脫貧攻堅戰新徵程,從未改變的,是武鄉老區敢為天下先的氣魄,是為民謀幸福的承諾,是跨越時空的太行精神。

砥礪奮進,不捨晝夜,武鄉交出了亮麗答卷:

貧困發生率降至0.56%;

全縣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384元;

貧困村退出率達到98.6%;

全縣應參加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人數170265人,參保率98.1%;

328個行政村全部建立衛生室,達標率100%;

……

開“四梁八柱”“良方” 摘貧窮落後“帽子”

殷殷囑託,使命使然

“打不贏脫貧攻堅戰,就對不起這塊紅色土地”

武鄉脫貧,絕非易事。

地處太行山深處的武鄉是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由於基礎差、底子薄、發展不足,到2014年精準識別建檔立卡貧困人口時,全縣仍有18787戶55088人,貧困發生率30.9%,平均每3個農業人口中就有1個貧困群眾。


開“四梁八柱”“良方” 摘貧窮落後“帽子”


3月6日,全縣三級幹部暨脫貧摘帽誓師大會在縣影劇院召開,動員全縣所有力量向脫貧摘帽發起“總攻”。

“打不贏脫貧攻堅戰,就對不起這塊紅色土地。”鮮紅的黨旗、肅穆的神情,站在八路軍太行紀念館大廳,縣委書記胡堅帶著縣四大班子領導握拳宣誓。這是縣委向貧困宣戰的最強音,更是歷史出給革命老區的一道考題。

這道題必須答好,使命使然。

擺脫窮困,過上富裕幸福的好日子,是千百年來老區兒女心底的夢。決戰決勝,同全國人民一道全面小康,這是縣、鄉、村三級黨委政府對21萬老區人民群眾的莊嚴承諾。

謀後而定,行且堅毅。

為此,一張巨大的決戰決勝圖,在老區大地迅速鋪開——

建立“雙組長”責任制、“雙籤”責任制、“1+10”組織指揮機制、“1225”督查巡查機制;

成立5個戰區督導組和3個作風成效督查組;

出臺八大工程20個專項行動計劃、脫貧摘帽行動計劃、加強脫貧攻堅工作七條措施、貧困退出工作方案;

以特色農業、電商扶貧、文化旅遊、生態扶貧,黨建引領、政策兌現、資金保障、基礎設施建設、實施雙安工程、開展技能培訓、扶志扶智、問責追責著力構建起武鄉脫貧攻堅的“四梁八柱”;

縣四大班子領導掛帥出征,三級幹部全部下沉、分塊包片;

依託村級活動場所創建“黨建客廳”;

建立全縣脫貧攻堅信息化大數據平臺;

嚴格實行黃牌警告、通報批評制度;

……

各級“鏈條”全面轉動,人民群眾過上好日子的“夢想”一點一滴照進現實,股股振奮昂揚、勢不可當的精氣神在這方紅色土地上磅礴翻湧。

開“四梁八柱”“良方” 摘貧窮落後“帽子”

不畏艱難,戰天鬥地

“好日子,用雙手奮鬥出來”

不屈於命運,不甘於貧困。

有一種精神叫“不屈”,走進石北鄉神西村,它撲面而來。

神西,自然資源少、山多溝深、交通不便、村民思想觀念落後,“吃麵不放菜,鹽一股來醋一股”是當地百姓最深的記憶。

難道就這麼經年累月囿於貧困嗎?

神西人不信!

建驢場、蓋大棚,用特色產業點亮了村民的脫貧致富夢。

有一種信念叫“不甘”,它鼓舞著人們甩掉“貧困帽”。

“不困難了,我申請退出貧困戶!”

7月21日一大早,伴隨著第一縷陽光和一陣急促的敲門聲,上司鄉胡家莊村貧困戶杜旭峰挺起腰桿,向第一書記張佳遞交了貧困戶退出申請書。

“住院看病國家給報銷了2萬元,購買農用三輪車補貼了3000元,貸款入股分紅每年增收4000元,醫療保險每年補貼540元,大病補充醫療保險每年補貼204元……”杜旭峰掰著指頭、如數家珍,一筆一筆算著收入。

“俺有手藝、有致富路子,足夠了。”杜旭峰的話堅定如鐵,“好日子得靠自己來奮鬥。”

脫貧有多難,這片熱土上的人就有多拼。

他們起早貪黑,他們勇闖新路,他們眾志成城,只為了一個目標——擺脫貧困奔小康。

“快來看看,俺家這是新玉茭磨的面,還有剛‘出爐’的土雞蛋哩。”11月26日,墨鐙鄉曹家煙村村委會內人聲鼎沸、笑語晏晏,一場“以購代捐”的活動在這裡溫情開展。

扶貧,必須扶在急需上、幫在點子上、做到實處上。全縣領導幹部在縣委的號召下,幫助貧困村和貧困群眾“消費”他們生產收穫的農產品,從而激發“自信力”“內動力”和“創造力”。現已累計消費價值高達500餘萬元,貧困群眾人均增收100元。


開“四梁八柱”“良方” 摘貧窮落後“帽子”


“縣有大講堂、鄉有講習所、村有小夜校”立體扶智扶志格局,紮實開展政策講解、技能培訓,有效激發了貧困群眾內在活力。

扶一把,送一程。

一系列“微處發力”的舉措,徹底打開了“我要脫貧”的萬千路。

——建立了“縣有大講堂、鄉有講習所、村有小夜校”立體扶志扶智格局,舉辦大講堂47期、講習所368期、小夜校2535期。

——開展畜禽養殖、林果栽植、家政服務、電子商務等技能培訓,4860名貧困人口實現了轉移就業。

——建成扶貧車間53個,1300多名貧困人口就地就近就業。

——創建“扶貧超市”,設立“一約五會一牆三榜”,開展“感動武鄉人物”評選、“光榮脫貧戶”評選,組織宣傳小分隊深入田間地頭。

點點燈光,散落在入夜的深山,燃起的,是生生不息、綿綿不斷奮起而追的脫貧動力。

開“四梁八柱”“良方” 摘貧窮落後“帽子”

因地制宜,盡銳出戰

“與貧困鬥,唯實幹者贏,唯實幹者進”

揚帆逐夢,惟有奮楫篤行。

面對脫貧大考,老區兒女義無反顧地肩負起時代重任。

“念茲在茲,唯此為大。既然有幸參與脫貧攻堅這一偉業,當立下愚公移山志,咬定目標、苦幹實幹,奮力譜寫脫貧摘帽、全面小康的新篇章。”縣委書記胡堅用腳步丈量、用汗水滴灌,問計於民、千里尋經,為老區脫貧想辦法、定思路。

這是一場以“農”為基的勝仗。

金秋的武鄉,沉甸甸的穀穗羞紅了臉,微風吹來,百里飄香。不遠處,農民們、遊客們三三兩兩聚在一起,揮舞鐮刀,暢享豐收喜悅。武鄉第一屆農民豐收節暨武鄉小米開鐮節吸引了八方遊客,當天線下銷售1萬餘元,成為全縣以發展核桃、油用牡丹、梅杏、小米小雜糧等十項特色農業構築新支撐的真實寫照。


開“四梁八柱”“良方” 摘貧窮落後“帽子”


山貨入網進城,網貨下鄉入村,電商興盛為脫貧攻堅添新翼。

這是一場以“新”為媒的勝仗。

夜已深,監漳鎮成家莊村貧困戶郝小英還在忙著將手工掛麵綁把成型、放入郵包。“俺們村現有103人加入了微電商,每戶年收入可達萬元。以前,誰能想到靠著這老舊手藝還能脫貧哩。”

靠著電商受益的不僅僅是郝小英,全縣現建有電商服務站233個、發展微店村100個、微店5500個、扶貧創客小院30個,直接帶動1824戶貧困戶戶均增收1510元。除此之外,“整村微店”“一店帶多戶”“三商聯動”“扶貧購平臺”等多種電商精準扶貧模式被全省作為扶貧經驗。

這是一場以“旅”為臺的勝仗。

初冬時節,有著“中國魔術第一村”美譽的大有鄉李峪村內,56歲的王雪梅正為慕名前來的遊客“耍”著魔術:把三條繩子分別系成圈,再在接頭處打上死結,輕輕搓一下死結,眨眼間,三根繩子串在了一起。

歡笑聲中,李峪村大唱“魔術經”,借“紅色旅遊產業”東風衝破了貧困枷鎖。如今的老區,打造鄉村旅遊示範村32個,發展農家樂232戶,直接帶動貧困人口就業3152人,人均增收3265元。

這是一場以“綠”為本的勝仗。

秋意濃濃的梅麗扶貧攻堅造林專業合作社內,松柏林、梅杏林勾勒出一幅綠意盎然的畫卷。

“每年合作社的純利潤,按勞務量的60%、股金的20%、公積金的15%、公益金的5%為入股貧困戶分紅,加上日常工資,一年下來,每人能有萬把塊收入。”恰如蓋梅麗所說,我縣創新舉措,成立37個脫貧攻堅造林專業合作社,實施造林綠化、退耕還林、生態保護、乾果經濟林提質增效四大工程,真正讓老區遍野“綠”生“金”。

脫貧路上,老區人殫精竭慮構築“四梁”,真正為武鄉高質量脫貧、高標準脫貧添了成色,讓其在青山綠水間綻放光彩。

開“四梁八柱”“良方” 摘貧窮落後“帽子”

精準發力,惠及群眾

“以人民為中心,方能提升脫貧成色”

“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面對歷史使命,唯有用非常之力,施非常之策,以大而無畏的精神闖出一條群眾滿意的脫貧新路。

這份力,在於精準;

這方策,在於持續。


開“四梁八柱”“良方” 摘貧窮落後“帽子”


路,一頭連著綠水青山,一頭連著農民的“腰包”。我縣大力推進農村公路建設,湧現了一批路暢、景美、惠民的農村公路。

“上下同欲者勝。只有把廣大人民群眾的冷暖溫飽放在心頭,才能確保脫貧成色經得起歷史檢驗、經得起群眾滿意檢驗。”縣委副書記、縣長閻新平信念堅定、態度堅決。

“俺是最後搬遷戶,舊村沒人了。”故城鎮大寨村貧困戶張書旺患有腰椎盤突出,為了供孩子上學,一分錢被掰成幾份花,靠著政策養上了牧養雞、種上了風景樹,並在享受10萬元搬遷補貼後,圓了“新居夢”。

在武鄉,和張書旺一樣“一簞食,一瓢飲,居陋室”的例子還有很多。

為了讓貧困群眾挪窮窩、拔窮根,我縣大力實施雙安工程,全力破解“人錢地房樹村穩”七個難題,建設73個集中安置點,2483戶8729人搬出大山。同時,投資1.29億元新建改建農村危房9190戶,實現應改盡改。

武鄉底子薄、基礎差,面對脫貧摘帽“硬骨頭”,必須畢其功於一役,聚靶心、補短板,全力提升廣大人民群眾的滿意度、獲得感。

宣傳——制定政策明白卡,加大政策宣傳力度,全面提升群眾知曉度,特別是逐戶逐項落實群眾享受政策情況,實施縣級特惠政策20項,著力打通政策落實“最後一公里”。

投錢——投入資金2.59億元實施“四好農村路”92條240.2公里,投資3303.4萬元實施自然村道路硬化提升98條140.1公里,大力實施貧困村道路養護維修14個項目70.8公里、飲水安全工程提質改造451處、新建寬帶280個村、農村電網改造38個村。

覆蓋——教育、醫療、養老、低保、意外傷害險全覆蓋。發放教育資助資金4981.72萬元;為全縣所有貧困人口繳納基本醫療保險和補充保險1110.25萬元;為所有貧困人口繳納養老保險235.37萬元;實現貧困線、低保線兩線合一,低保補助標準由3330元提高到3570元;為貧困人口繳納大病醫療補充保險和意外傷害保險753.582萬元。

拓寬——充分整合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千村萬人”就業培訓、陽光工程、雨露計劃等各類培訓資源,紮實開展畜禽養殖、林果栽植、家政服務、電子商務等技能培訓,22969人次參加培訓,14686名農村勞動力實現轉移就業,其中貧困人口4800多人。

聚力——深入實施“五幫聯動”機制,大力推行“668”工作法,紮實開展“萬名黨員聯萬戶”“百企幫百村”活動……在良性幫扶隊伍互動機制的推動下,各方幫扶力量累計爭取、投入資金物資折款13000餘萬元,幫助解決實事好事2000餘件。

……

“我黨齡32年了,雖然沒法為黨作大貢獻,但可以發揮餘熱,給村裡年輕人拉拉村子的脫貧故事。”故縣鄉圪臺莊村64歲的老黨員趙玉田總喜歡湊年輕人的“熱鬧”,“圪臺莊窮了一輩又一輩,多虧了黨的好政策,才看到新的生機。”

山路間,漸行漸遠的是趙玉田消瘦的身影,他口中圪臺莊的變遷,折射的卻是這場脫貧勝仗的真實畫卷。

行程萬里,不忘初心。

昨日,合眾志成城之力,朝幹夕惕;

今朝,展神采飛揚之顏,續寫榮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