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級農產品很便宜,為什麼卻很少有農村就地加工轉化為利潤翻倍的商品?

農村老俗話


樓主提到的這種情況未來幾年會有明顯的變化,以四川為例,力爭到2020年,全省建成200個左右農產品加工園區,每個園區要按照“一園一主業”、“一區一特色”的發展理念,建成全國重要的優質農產品加工產業集群。

農村種植方式任是以小農經濟模式為主,地域和種植方法的差異造成產品質量規格參差不齊,這與生產加工型企業對原材料品質的要求相悖論,生產加工型企業沒有理由在原產地直接建廠,隨著農村專業種養殖合作社、公司+農戶等多種經營方式的出現解決了這個難題。

還有就是社會資本是從近3年逐漸流入農業農村,其中包括農村的土地流轉、農產品深精加工等,未來幾年還會有更多的社會資本流向農村市場,這對現代新農村的建設具有很大的意義。


牛二農業


我覺得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

1:意識問題,因為諸多的侷限,很多人沒有這樣做的意識

2:能力問題,即便有一部分人有了從事深加工的意識但是因為自身能力問題,還是無法做這樣的事情

3:技術資源問題,有了意識有了能力但是沒有好的技術,沒有合適的加工資源,最後從事深加工的想法還是不得不半路腰折了

4:入不敷出的問題,有些行業旁觀者站在旁觀的角度覺得是一件一本萬利的好生意,到自身處在這個行業之中時就發現其實得到的回報和收穫是不成正比的

5:從事農產品深加工的人數眾多,並且有的已經形成產業規模,行業競爭壓力大了投資見效慢回報週期過長,因為行業的特性不會有核心的產業技術,門檻低無法形成長期有效的良心競爭

覺得我分析的有道理的道友可以點個贊,不要吝嗇你的贊奧,小軒謝過了


90後看三農


初級農產品為什麼農村很少就地深加工:主要原因有幾點:1.沒技術。很多農產品種植戶根本不懂怎麼樣去深加工。2.沒資金,做農產品深加工前期需要資金投入,去購買設備,學習技術。3,沒銷售渠道,擔心做出來的東西銷售不出去。4.沒有信心和魄力,很多人已經習慣了老的銷售模式,讓他做出改變很難,不是每一個人都有勇氣做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大家做之前更多的是擔心做不成怎麼辦,沒人要怎麼辦,賠了怎麼辦,顧慮太多畏手畏腳。身邊也會有不少潑冷水的親戚朋友,很有人有做深加工的想法也很難實施。


木木小7


農民沒有掌握市場、也沒有掌握市場的能力。

1、農村地區相對經濟落後,做加工需要投入一定的財力。可能就沒有那麼賺錢了,不能只看到商品的利潤空間,還要看到商品成形過程中的投資。

加工需要場地吧、需要一些設備吧、需要人力投入吧?想要銷售規模小就算了,規模稍微大一些,還需要註冊公司吧?不是一句話都事情。

2、就算投入資金足夠,各項手續齊全了。訂單呢?有固定收購的客戶還好,如果沒有呢?自己跑訂單又是一項開支。開發經濟市場對於知會做種植和做勞動力的農民來說,很難實現啊。

3、有時候農民創業做事情,風險一樣很大。

現在的社會,已經不是一個產品好,就能打開銷路的時代了。市場資本已經遠遠將農民擺脫在後面了,市場的波動太大,農民沒有承擔市場風險的能力。

綜上所述,沒有一定的資金支持和市場支持,不要輕易農村創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