偷襲珍珠港成功,為什麼日本人沒有乘勝追擊進攻美國本土呢?

秦皇見漢武


美國大陸本土。日本的確夢寐以求踏入的地方,整個戰爭期間,日本也就僅僅侵入過一次,扔了41顆炸彈,一個美國人也沒有炸死,卻創下三個可笑的記錄。

  日本偷襲珍珠港後,日本海軍就計劃進一步進攻美國本土,胃口看上去很大,具體做法就非常“小兒科”了,堂堂大日本皇軍竟只能用潛艇潛入美國西海岸,用潛水艇上安裝的火炮炮擊洛杉磯、聖地亞哥、蒙特雷、歐斯托卡、阿斯托裡等8個城市。

【“伊-17”潛艇】

就這樣低級的“侵略”計劃還因為燃料不足的原因一再推遲,直到1942年2月23日,日本才動了一次“真格”。日本海軍一艘最大規格級別的“伊-17”潛艇,秘密潛入美國加州聖巴巴拉以北12英里處海面,偷偷浮出海面後用安裝在潛水艇上的一門140mm主炮向艾爾務德油田一連打了20發炮彈。第二天美國各大報紙紛紛刊登新聞,稱美國大陸自獨立戰爭後第一次遭受了外國入侵,並公佈了這次入侵造成的“損失”:20發炮彈炮彈只是炸了幾個小坑,打壞了一個油井架,一個人間接受了輕傷,造成了500美元的損失。第一次入侵美國就這樣不痛不癢的結束(這艘伊-17潛艇1943年8月被美軍飛機擊沉)。

又過了四個月,另一艘日本潛艇伊-25侵入美國,6月21日夜,伊-25潛艇在美國俄勒岡州哥倫比亞川河口浮出水面。艦長把岸邊的伏爾特·施思第陸軍基地誤認為潛艇基地,決定炮擊這個目標。伊-25打了17發炮彈就下潛溜掉(太吝嗇了,大老遠來還可惜炮彈)。美軍基地不明真相,命令燈火管制,保持防禦態勢,這次炮擊同樣不痛不癢:大部分炮彈落在棒球場和沼澤地,只有一發切斷了電話線,造成一會功夫通信中斷,還有一個美軍士兵奔跑時摔傷。這次炮擊又創下第二個記錄,這成為美國本土上第一個被外軍攻擊的軍事基地。

【伊-25 】

【“金魚兒”】

【藤田信雄】

9月,這艘潛艇又靠近美國西海岸,這次不打炮了,改派飛機轟炸了。

伊型潛艇是日本大型潛水艇,不僅安裝大炮,而且很運載有水上起降的小型飛機。這種飛機實在太袖珍了,以至於日本人都給它起了個外號:“金魚兒”。 9月9日清晨,“金魚”小飛機起飛執行轟炸美國大陸的任務,看上去好可怕,實際情況相當搞笑,飛機上只有駕駛員藤田信雄和偵察員奧田省三,用來轟炸美國的只有兩枚76公斤重的燃燒彈。這架小不點飛機根本沒有被發現,一直飛到俄勒岡州森林地帶,飛行員匆匆扔下燃燒彈飛回去了。原想引發森林大火,可是還沒有燒起來,就被美國的森林警察撲滅了。

【這又成為美國大陸唯一被外軍飛機轟炸的地方。】

伊25潛水艇就這樣結束了它入侵美國本土的任務,第二年它受到懲罰,被美軍一艘驅逐艦擊沉。

  說點題外話,這個駕機空襲美國本土的歷史第一人的日軍飛行員藤田信雄,戰後還被俄勒岡州布魯金斯市請去,被作為“唯一空襲美國本土的敵國英雄”而受到熱情款待。羞愧難當的藤田將自家祖傳武士刀贈給了布魯金斯市,餘生致力於美日友好,他還囑咐死後要將自己骨灰的一部分撒在在當年轟炸過的美國森林裡。

參考文章:日本唯一一次轟炸美國本土

有什麼意見,歡迎在下方留言討論!關注微信公眾號:戰爭史,多位專家將在公號中將繼續為您解讀。獨立專業,有種有料,請用微信搜索公眾號:戰爭史,收看全部戰爭史政治軍事歷史精彩內幕解讀。


戰爭史


1941年12月7日,歷史上發生了一件令世人驚歎的事情,日本偷襲美國珍珠港。這場突然襲擊,讓美國猝不及防,也使得自己的太平洋艦隊遭到重創,日本獲得了暫時的勝利。但是為什麼日本不趁此機會繼續進攻美國本土呢?這其中的前因後果就請聽筆者娓娓道來

從地圖上來看,珍珠港地處瓦胡島南岸的科勞山脈和懷阿奈山脈之間平原的最低處,是美國海軍的軍事基地和造船基地,北太平洋島嶼中最大最好最安全的港口之一,也是美國太平洋艦隊的母港。

<strong>

如此優異的地理位置不僅美國十分重視,日本也是垂涎已久。在放棄北上侵略蘇聯的計劃後,日本為了掠奪東南亞的豐富的資源準備展開南下作戰,而珍珠港就是它南下途中最大的一個阻礙。美國對日本的資源封鎖和日軍的野心促成了這一荒唐的襲擊,憑藉著現有的實力拿下珍珠港在當時就成了水到渠成的事情

日軍看似威風八面,到處點燃侵略的戰火,可殊不知這場偷襲珍珠港的戰役,雖然表面上取得了暫時的勝利。但實際上在偷襲完珍珠港之後,日本已經不可能再進攻美國本土了。原因如下:


首先,日本與美國的實力相差懸殊,偷襲珍珠港後,日本的戰略資源,人力資源都消耗嚴重,再進攻美國本土還需要消耗更多的人力,物力資源。所以日本根本就不具備再進攻美國本土的實力基礎了,當務之急就是儘快拿下東南亞,把緊缺的資源攥在手裡。

其次,每發動一場戰爭必然有它的目的所在。而日本偷襲珍珠港的主要目標是東南亞,而不是美國本土。珍珠港與美國本土還有一定的距離。所以日本在達成自己的目的之後,當然不希望再繼續招惹美國,這樣受到的影響必定讓自己損失慘重。

這樣並不符合日軍當時的根本利益,所以也就沒有必要讓有限的兵力遠赴美洲再開闢新的戰場

上述所談的影響是從國家之間的實際來分析的,而再反觀日本內部,繼續進攻美國國土這件事情也是受到本國實際情況所限制的

日本的陸地面積狹小,總面積約38萬多平方公里,資源貧乏,人口擁擠,而且國家內部三軍各自為政,獨立幫派,意見都不統一,無法形成明確嚴謹的戰略謀劃。這樣的國內形勢,根本就不適合進行長期的作戰。而一旦日本進攻美國本土,勢必要進行長期的僵持作戰。所以說相比較而言,日本還不如把精力放在它的主攻戰場,中國和東南亞上,

通過掠奪資源來讓自己更強大,為以後的作戰積蓄能量。<strong>

倘若最後日本在偷襲珍珠港之後,繼續進攻美國本土。那麼美國將會依靠著強大的軍事力量讓日本人為他們的罪行付出沉重的代價,那時候日本再想完成自己的大業已經是前途渺茫了。如此看來,當年日本在是否進攻美國本土的問題上的選擇無疑是符合當時日本國情的

綜上所述,日本偷襲珍珠港後,根本沒有任何理由繼續攻擊美國本土。


鄧海春


日軍偷襲珍珠港是為了佔領東南亞,而不是要進攻美國本土,日本人再瘋狂也不敢進攻美國本土。

日軍偷襲珍珠港是日本長期推行侵略擴張的必然結果,對於美國來講,這也是他長期援助日本戰略物資的罪有應得。

日本是一個典型的國力很小,但野心很大的國家。明治維新之後,日本就積極對外擴張,不僅要獨霸中國,還要征服整個亞洲,建立所謂的“大東亞共榮圈”。

1927年,日本在“東方會議”中明確提出“欲征服支那,比先征服滿蒙,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對於日軍的侵華,美國作為國際秩序的維護者,並沒有表現出太多的反感。

1931年,日本關東軍悍然發動“九一八事變”。美國國務卿曾在此時與日本達成秘密協議,承諾不干涉日本在東北的行動。1937年,全面抗戰爆發後,美國依舊沒有制裁日本的想法,反而將日軍視為在遠東的反共力量。

從九一八到太平洋戰爭爆發前,日軍戰略物資,諸如石油、鋼鐵、汽車、飛機等幾乎全部從美國進口。因為缺少物資,日軍在中國就牛逼了兩年,從1939年開始一直龜縮在鐵路沿線。

因為燒不起汽油、打不起子彈,日本正規軍在中國被當成治安部隊用,天天上山打游擊,下鄉搞掃蕩。即便有大戰,日軍也很少離開鐵路超過200公里。

中國當時的基礎設施基本為零,日軍卡車又很少,有卡車也捨不得燒油,一旦超過200公里,後勤補給就非常困難,很容易被中國軍隊圍困。

儘管報紙不斷傳來日軍在中國節節勝利的消息,但由於已經陷入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難以展開有效的進攻,日本很快被戰爭拖垮。

1940年後,日本高檔餐廳也僅能供應進口的廉價大米和土豆。1941年4月後,日本在主要城市實行配給制,即只有拿著配給券才能買大米、買火柴。當年12月,日本99%的百姓被納入配給範疇。

1941年時,德國情報人員給希特勒發了一封重要的電報,日本外匯已經枯竭,隨時有可能退出戰爭。同時日本也在積極遊說美國,希望能租借美國物資。

二戰中,美國一直在發戰爭財,他們並不排斥貸款、借錢給日本,但是日本與德國、意大利勾結在一起,讓美國國內很多人不滿意,尤其是日本的擴張已經威脅到美國在菲律賓的利益了。

美國表示可以借物資給日本,但要求日軍必須退回到七七事變前的勢力範圍,離東南亞遠一點。美國的條件是日本無論如何也接受不了的,美日關係因此迅速降溫,但美國始終不認為日本有膽量同美軍開戰。

石油、橡膠是工業革命後最重要的兩種物資。東南亞橡膠產量全球第一,僅荷屬東印度每年石油產量就800萬噸,而日軍一年的消耗才500萬噸。當德國的節節勝利,吸引了歐洲大量兵力時,日本認為東南亞已經成了真空地帶,拼死一搏還是有機會的。

日本最初的計劃用集中海軍全部力量進攻美軍在菲律賓的基地,迫使太平洋上的美軍前來救援,然後日本海軍“以逸待勞、近海決戰”。不過日本海軍認為這種傳統戰法已經跟不上新武器的發展了,而且很容易將戰爭拖入持久戰。

山本五十六給日軍制定的作戰計劃是偷襲美軍在珍珠港的軍事基地,然後同時發動“東南亞戰役”。珍珠港是太平洋的重要樞紐,日軍空襲得手後,菲律賓的美軍整整四個月都沒有得到援助,所以日軍才能用五個月多一點的時間就吞併東南亞。


史料不輯


日本的目標是東南亞,不是美國本土。偷襲珍珠港,消滅美國太平洋艦隊,也是為了日軍突襲東南亞而服務。突襲美國本土,並不符合日本當時的利益。並且以日軍當時的能力,也不可能打到美國本土。



在偷襲珍珠港之前,日本就制定了清晰的擴張政策。

第一、轟炸珍珠港的美軍太平洋艦隊以及港內的美國空軍,使美軍在半年之內無法形成戰鬥力。

第二、日軍趁美軍無力反擊之際,迅速南下東南亞,奪取英國、荷蘭、美國在東南亞的殖民地。

第三、消滅東南亞的歐美軍隊後,掠奪東南亞的石油橡膠資源,並以太平洋為戰場與美軍決戰。

第四、試圖將戰爭拖入持久戰,能消滅美國最好,即便消滅不了,也可以利用東南亞與美國談判。迫使美國承認日本在西太平洋地區的霸主地位。

由此可見,日本當時的目的很清晰,偷襲珍珠港就是為了把美軍幹癱瘓即可。日本真正的吞併目標是東南亞。

這裡可以做一個猜想,如果當時日本在偷襲珍珠港後沒有集中兵力攻打東南亞,而是繼續攻打夏威夷,繼而攻擊美國的西海岸,後果會如何?

後果必然是撿了芝麻,丟了西瓜,日本會敗的更快。



首先,日本當時的遠洋攻擊能力不行。看上面的地圖便可得知,紅線是當時日本軍力所能達到的最遠勢力範圍,最右邊中間的紅點就是夏威夷。

日本偷襲珍珠港的成功之處在於閃擊,如果把閃擊變成強攻,那麼偷襲珍珠港就會變成一場持久戰。日軍後期的物資投送是一件很麻煩的事情。畢竟夏威夷離日本太遠,日軍養著這麼一個前不著村後不著店的太平洋孤島,是個沉重的負擔。

其次,分兵攻擊是兵家大忌。當時東南亞也有大量的英美軍隊,日軍一意孤行的強攻美國本土,投送的兵力少了,沒有用;投送多了,日軍又會陷入捱打的境地。

因為,夏威夷作為美軍在太平洋的總港,兵力並不少。當時夏威夷駐防部隊有兩個正規陸軍步兵師,轄六個步兵團,將近兩萬人左右;除此之外,夏威夷還有八個海岸炮兵團。再加上駐守的海軍陸戰隊,美軍在夏威夷的總兵力約為五萬人左右。

這麼強大的兵力,以日本當時的遠洋投送能力來看,吃掉夏威夷的美軍,都是個很困難的任務。如果吃不到夏威夷的美軍,屆時東南亞的英美軍隊從後面夾擊日軍,日本豈不是要陷入東西被夾擊的境地?

如果連夏威夷都吃不掉,日軍哪有能力攻擊美國本土?

第三,日軍沒有那麼多的戰爭物資。日軍偷襲珍珠港前,國內經濟就已經要崩盤了。偷襲珍珠港的目的就是儘快拿下東南亞,利用東南亞的資源緩解國內的經濟壓力。如果日軍一意孤行的打美國本土。日軍就算是砸鍋賣鐵,恐怕也打不到美國本土。

但是如果先先拿下東南亞,以東南亞為後方資源基地,倒是有可能進一步擴張,打到美國本土。(雖然這也是一種幻想,可能性幾乎為零)


因此,偷襲珍珠港後,如果日軍不趁勢攻打東南亞,而是攻擊美國的西海岸,這無疑是找死啊。如果日本敢這麼幹,太平洋戰爭可能兩年就結束了。


Mer86


那個時候的日本也算是膽大包天了。

偷襲珍珠港前,日本還進攻了蘇聯

要知道他在偷襲珍珠港之前,還先行的進攻了蘇聯,而且中國戰場也是僵持已久,之後他們就在這樣的情況下偷襲了珍珠港,可見他們的賭徒心理。



當時,因為中國戰場的長久牽制,致使日本的計劃遭到了極大的破壞,長期的戰爭消耗了他們太多的資源,然而從中國戰場上獲得的遠不足以補充,所以他們就不得不再另尋它法了。

所以他們就首先盯上了蘇聯,妄圖佔領了西伯利亞,從而獲取足夠的石油,從而緩解他們的危機,但是蘇聯又豈是他們可以隨便就侵犯的,短短几個月,日方就遭受了重大的打擊,最後不得不退了回去。


危機沒有解決,蘇聯又實在打不過。又怎麼辦呢?

美國觸角太長,擋了日方的財路

就這麼一來,觸角就伸到了美國身上了,於是就有了偷襲珍珠港這一幕,後來美國的一部電影《虎,虎,虎》描述的就是這一事件。這一戰美國損失巨大,自然也惹怒了美國,之後太平洋戰場也就更加的活躍了起來。

那麼為什麼日本他們要去惹美國呢?

其實他們當時的目標並不是美國,而是東南亞的菲律賓。只是美國恰好堵在了他們佔領菲侓賓的道路上,所以才對美國動的手。而且日本當時也是十分的瞭解美國,幾次都不敢動手,但是終究還是沒憋住。

後來也是眾所周知的了,美國雖然在太平洋戰場上短暫的失利,終究日本還是自食苦果了。

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條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文章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


圍知歷史



這個問題也是想當然了。問題是說,日本成功偷襲了珍珠港,40多艘的軍艦,265架的戰機,4000多人的傷亡,看到這樣的數據,有人認為為何日本不乘勝追擊,一鼓作氣,攻下珍珠港,進攻美國本土。這樣的想法是不知道當時美國與日本的實力差距,日本偷襲珍珠港就是靠突然襲擊,才對實力雄厚美國的太平洋艦隊重創。


但是當時並沒有報道,美國在夏威夷駐札有30000左右的軍隊,並且都是美國的精銳部隊。而日本聯合艦隊,只有空軍以及艦載人員,本來沒有準備登陸作戰,按照美軍的人數,如果日本軍要登陸,最起碼配備10萬人的登陸部隊,以及運送大量的坦克,裝甲車,日軍並不具備這樣的能力。日本偷襲珍珠港就是要擊沉美國航母,讓美國海軍在2年內不能進攻日本海軍,在這兩年內,日本佔領東南亞,在這裡以戰養戰,最終與美國決勝。所以日軍的基本目標達成,日軍是沒有能力進行大規模的登陸作戰,


同樣如果日本要進攻美國本土,不僅需要有大量的軍艦掩護,還要有大量運輸船隊,運載10-20萬的日軍前往美國本土。並且還要進行海陸空的立體登陸作戰,日本軍隊並不具備這樣的能力,就算東條英機想進攻,也是心有餘,力不足。結論就是,日本偷襲已經是傾日本全部的力量,再要面對強大的美國陸軍進行登陸作戰,完全是天方夜譚,所以實力不濟才是日本不進攻美國本土的原因。


橋本看日本


日本偷襲珍珠港成攻後為何不乘勝進攻美國本土:

日本在1941年12月7日,偷襲了美國在珍珠港的大平洋艦隊基地。雖然美國太平洋艦隊受到了重創,日本海軍在太平洋佔據了一時的海上優勢,但美國另一大艦隊,大西洋艦隊是完好無損的,而美國當時的軍事實力是超越日本的,美國對日宣戰動員令一出,就很快的集結動員了一千多萬的武裝力量,再加上美國的武器裝備要比日本先進很多,所以日本是沒有膽量冒險進攻美國本土。

美國在珍珠港事件後,很快的修復了遭受重創的艦艇,並全力開通戰爭機器,用了不到一年的時間就恢復了受到重創的太平洋艦隊的元氣。所以日本偷襲美國太平洋艦隊只不過是想通過戰爭來迫使美國政府對日本為經濟壓力,原因就是美國政府停止了對日本的石油、鋼鐵等資源的供應,日本偷襲珍珠港之前以日本總理大臣為首的代表團正在美國進行防問,其目的就是想通過此行勸說美國政府放開對日本的物資及能源禁運,而日本海軍的此次行動也是為配合談判而冒險做出的軍事壓力,他更本就沒有想到去進攻美國本土,而在談判的同時日本海軍也以悄悄逼進珍珠港,而美國人確完全沒有查覺,當日本代表團離開後,日本海軍就開始了對珍珠港的偷襲,當大批日本艦載機撲向海軍基地時,美國海軍還以為那是從大陸過來的美國機群,所以也沒在意,可當炸彈從天而降整個海軍基地一片火海之時,它們才意識到艦隊遭受了攻擊,所以才造到了重創。

日本海軍是才想藉此舉來逼破美國政府就範,可他們也沒想想此時的目標並非甲午海戰的清政府,而是一個工業和軍事都高度發達近代資本工業化的強國,這一次是日本選錯了目標,美國政府在珍珠港事件的快速反應也飛驗證了日本戰敗的開始,美國海軍從開戰一路直逼日本本土,幾場海戰就把日本海軍給打廢了,從中就可以看出美國的實力及能力。

再有一個原因就是,就算日本有進攻美國本土的打算,他也沒有多餘的兵源,因為日本軍隊幾乎全部被拖在了中國戰場上,也就是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才抽調了部分中國戰場上的部隊南下奧大利亞及東南亞一帶參加了太平洋戰爭,這也是日本最後能參與遠距離作戰的軍事力量,就這點兵力打打英國人還行,要是進攻美國本土就連美國民間武裝他都打不過,再一個就是海上運兵能力也更本不足,所以說日本只是想逼美國政府取消對日本的禁令,也就是日本海軍冒了個險,不過也好,假如日本不偷襲珍珠港,美國也不會重視東方戰場的,那樣的話可能我們還得要多堅持數年抗戰了。


與風互語


日本偷襲珍珠港的目的就不是要進攻美國本土,這一點不用質疑,日本甚至對這場偷襲能否成功都沒有把握。可以說偷襲的成功有很大的偶然性,並不是說日本有挑戰美國的足夠勢力。



日本偷襲珍珠港示意圖

理由如下:雙方的綜合國力相差太大,不在一個數量層級上。

從經濟上說,美國在1894年後已經是第一經濟大國,尤其是第二次工業革命的領頭羊作用,把別的國家遠遠拋在後面,希特勒挑起二戰後,歐洲的大批科技精英,尤其是猶太人(愛因斯坦)紛紛遷到美國,讓美國如虎添翼。在珍珠港事件前,美國的國民總收入是日本的7倍,幾乎是英蘇德意日的綜合,美國鋼鐵產量是日本的10倍,石油產量更是日本的五六十倍。

從人口上和資源上說,二戰前美國人口1億三千萬,而日本只有七千多萬,美國人口幾乎兩倍於日本。美國國土937萬平方公里,而日本不到38萬平方公里,而在戰略資源上,鋼鐵,石油,煤炭等主要物資,美國能自給,而日本全部要進口。

從軍事勢力來說,雖然二戰前美國軍事力量並不突出,太平洋戰爭前,陸軍還有10萬,但海軍力量很強,日本在最盛時海軍力量也不到美國的百分之七十,而且佔全世界百分之四十的工業生產能力,一旦在戰時全部轉為軍事生產能力,你想想有多嚇人。據統計,在二戰時,美國就生產了100艘航空母艦。

那日本為啥敢偷襲呢?

一、日本的“南下”戰略所決定的。30年代,日本國內就南下還是北進形成兩派,北進戰略在對蘇的諾門坎戰役慘敗後被取消,日本最終確定“南下”戰略,而南下不可能不與美國發生衝突。

二、日本挑起大規模侵華戰爭後,被陷在中國戰場,極力想擺脫困境,同時被東南亞豐富的物資所吸引,而東南亞是英、美、荷蘭等的勢力範圍,偷襲珍珠港可以為日本爭取一定時間的戰略優勢(山本五十六估計的是一年以上的優勢)。


三、在太平洋戰場,日本當時軍事力量暫時佔優。美國要維護兩洋(大西洋和太平洋)利益,必然力量分散,而日本30年代就轉入了戰時經濟,集中國力造軍艦,珍珠港事件前,擁有了10艘航空母艦和2艘大和級戰列艦,在太平洋戰場處於優勢。



這些原因,成為日本“蛇吞象”,挑起珍珠港事件主要理由。近年來,一些學者研究認為,日本挑起事端,從戰略上說,是錯誤的愚蠢行為。因為它驚醒了熟睡的老虎,把美國逼入了戰爭軌道,日本的好日子到頭了。


燈下話史


首先是實力的巨大差異,用山本五十六的話說:你們去看一看底特律的汽車生產,就知道美國的實力了。所以,日本海軍“南下”的做法是“阻遏”美國,讓其短期內無法大規模出戰,日本迅速佔領南洋,充分利用、整合南洋的資源,“以戰養戰”,回過頭來,再與美國相峙,通過其“三段擊”、“六段擊”乃至於“九段擊”擊敗美國,獨霸太平洋,稱霸於世界的目的。可惜,美國的“底牌”太硬,沒等日本人開建“王道樂土”,就已經天翻地覆了。


大衛思想


方圓論壇觀點!

日本偷襲珍珠港並不是為了要進攻美國。而是為了能源為了原材料。日本初衷也不是全面對美國宣戰。而是要給美國一個教訓。順便保證日本的海上航線的安全性。


戰爭初期,美國不論是在德國還是在日本。都一直在進行了貿易。而我們都知道,日本是一個島國,根本支撐不起長期的戰爭。即使日本在戰爭前期瘋狂的儲備戰備物資。但是當戰爭開始之後,日本儲備的那點戰備物資還是在短時間內消耗一空。而日本一個島國資源匱乏,所以日本所需要的石油,鋼鐵等全部都需要向外採購。說出來大家可能不相信。二戰時期日本的最大供貨商就是美國。美國通過在戰爭中倒買倒賣確確實實發了一筆大財。但美國發戰爭財也有個度。他是不會坐視日本吞併中國的。尤其是當時的民國政府展現出了抵抗的決心之後。所以美國開始對日本的原材料供應開始減少。


隨著戰爭的推進,日本的消耗越來越大,而美國也適時的減少甚至斷絕了日本的原材料供應。這下的話日本就慌了。原材料一斷了日本也不用打了直接等投降就可以了。而且後期美國也準備參戰,再加上盟國的要求,美國乾脆就斷了日本的原材料供應。而美國斷了日本的原材料供應之後,日本開始尋找新的原材料供應地。這個時候進攻東南亞計劃也就搬上了日本的作戰計劃之上。但是進攻東南亞之前必須先給美國一個教訓,另外也是擔心美國會襲擊他們的海上運貨渠道。索性先打美國一下讓他們不敢來斷日本的海上航線。


而美國斷貨的舉動也著實激怒了日本的一些軍國主義者,他們也不顧美國有多麼強大,工業實力多麼雄厚,堅決的就要進攻美國珍珠港給美國一個教訓。甚至當時狂妄的日本海軍甚至還聲稱美國的工業只能製作玩具。最後毅然決然的襲擊了珍珠港。但進攻之後才發現其實美國基本上就沒有多大的損失。看上好像日本打了個大勝仗,但是美國的損耗基本等於無。因為珍珠港當時主力艦隊都不在港口內。而且當時的日本已經是多線作戰了。又是中國主戰場,又是蘇聯遠東地區,又是東南亞戰場。日本本身根本承受不住多線作戰壓力。所以他們也明智的沒有再去招惹美國。但是他們也錯誤的估計了美國,在珍珠港被襲擊之後美國果斷宣戰。而日本也因為襲擊珍珠港開始了自己的悲催之旅。

感謝閱讀。喜歡的朋友請關注轉發支持一下。歡迎大家留言探討。


分享到:


相關文章: